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蒙古音樂的特點

蒙古音樂的特點

蒙古民族音樂基本上是以不帶半音的五聲音階構成,其五階中每個音皆可作為調式主音。以徵音和羽音作主音的調式更為常見。曲調起伏較大,常用六、七、八、九、十度的大跳;音域也較寬,壹首歌曲常常包含十四、五度,給人以遼闊、奔放的感覺,表現了蒙古人民豪放的性格特征。

演唱方法為真假嗓分別使用,並且由於定調較高,更顯得音調高亢、嘹亮、富有變化。演唱者常在演唱悠緩的長音時加入壹些裝飾音或裝飾性的顫音,以造成活潑的情緒或委婉的風格,並往往以長音後的短小上滑音結束句,使曲調柔和圓潤。

此外,在蒙古還有壹種叫做"潮爾"的演唱方法,就是"呼麥"。這種方法是利用口腔內的空氣振動聲帶產生***鳴,並巧妙地調節舌尖的空隙,從基音中選擇它所包含的不同的泛音,於是形成在持續低音的基礎上,不斷地產生高音區的曲調。

使用這種方法演唱,可以清晰地聽到壹個人同時發出兩種聲音,即高音區的曲調和低音區的持續音。不過這種方法大部分是由兩部分人來演唱,即幾個人唱持續低音,壹個人唱高音曲調。

擴展資料:

蒙古音樂的發展歷程

隋唐時期,蒙古人的祖先生活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原始森林--額爾古納河流域,以狩獵和采集為生。作為狩獵民族的音樂,其基本風格為”古短調“。

公元840年,蒙古高原上的民族格局發生了大變動。回鶻汗國被來自北方的黠戛斯人擊潰,回鶻人離開蒙古高原中心地帶,向西向大舉南遷徙。

解放後,居於社會頂端的王公貴族和寺院高層喇嘛退出了歷史舞臺,牧主富戶和普通牧民以嶄新的方式形成新的社會關系。新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以及新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建立,使得蒙古族長調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生活結構發生改變。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借助較為寬松的政治經濟環境,長調得到了壹定程度上的恢復。傳統生活方式在民間社會開始恢復,牧民開始唱學長調,不少文藝團體引進優秀民間歌手來充實專業舞臺,壹些高等藝術院校也開設了長調專業。

百度百科-蒙古音樂

  • 上一篇:證券公司傳統三大業務及其含義是什麽?
  • 下一篇:自己理發要買哪些工具?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