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劇是山西臨汾市、運城市的地方戲。
蒲劇即蒲州梆子,山西省臨汾市、運城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蒲州梆子,因發源於古蒲州而得名。晉中和晉北稱之為“南路梆子”或“南路戲”,上黨稱“西府戲”,河南稱“西戲”,在陜西省、甘肅省西北壹帶稱“晉腔”、“蒲戲”、“山西梆子”、“梆子腔”。
蒲州梆子音調高亢,擅長於表現慷慨悲壯的歷史題材故事。音樂和表演藝術傳統深厚,尤以要帽翅、翎子、甩發等特技見長。2006年5月,蒲州梆子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戲劇類,項目編號Ⅳ-19。
蒲劇的文化特征
1、角色
蒲州梆子分須生、老生、小生、正旦、小旦、老旦、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等角色行當,其表演藝術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鮮明的特點是火爆奔放,剛健大方,舒展明快,含蓄細膩,註重做工,擅用特技表現人物。
2、絕活
蒲州梆子有不少難度較高、觀賞性強的表演技巧,僅特技絕活就有三十余種,其帽翅功、髯口功、翎子功、梢子功、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耍紙幡、彩功等表演特技在全國享有盛名。
3、伴奏
伴奏音量大,音質硬,與蒲劇音樂高亢激越的風格相吻合。武場樂器有鼓板(小心板)、棗梆、馬鑼,鐃鈸、小鑼。文場樂器原有小殼板胡、笛子、二胡、大三弦;後來加進了小、中、大提琴等西洋樂器。嗩吶大小兩支。
4、節奏
蒲劇的打擊樂點(鑼鼓經)從名稱上說有六七十套,但實際變化起來卻在百種以上。其節奏分慢、中、快、散四種類型,從配合表演動作到說唱填補,從掌握節奏到渲染氣氛都離不開它。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蒲州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