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藍靛的藍靛的歷史與作用

藍靛的藍靛的歷史與作用

在多種植物染料中,藍靛是應用最廣的壹種。藍靛色澤濃艷,牢度非常好,幾千年來壹直受到人們喜愛。藍靛作為染料的歷史相當悠久,考古數據顯示,公元前2400年古埃及第五王朝就曾以藍靛來染色。《詩經-小雅》中有“終朝采綠,不盈壹掬,終朝采藍,不盈壹襜”的詩句,荀子《勸學篇》中的“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是對藍染工藝的精辟總結。東漢時期,馬藍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作物,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壹帶有專業性的產藍區。當時,文學家趙岐路過陳留,看見山崗到處種著藍草,就興致勃勃地寫了壹首=篇《藍賦》,並作序說:“余就醫偃師,道經陳留,此境人皆以種藍染紺為業。”隋唐時期,由於我國和東西方的貿易往來不斷擴大,藍靛也成為商品輸出到西亞,並流傳到歐洲。我國的染匠還東渡到日本,傳授用於藍染色的技術,並寫出集染色技術之大成的巨著《延喜式》。

我國藍草的種植非常廣泛,南北方均有。貴州氣候濕潤,適於藍的生長。明代嘉靖年間纂修的《貴州通誌-風土誌》中記載:“永寧州靛山在慕役司(今鎮寧),水迥山轉,其中深箐可種藍,藍有木藍,繆藍,耕久而益有收,山箐之中,積數百年之枯葉爛柯,刀耕火種,土尚暖,寒則不生,歲必異地而植。”這說明當時在貴州種藍已經普遍盛行,並有固定的種植規律。到清代,貴州地方誌對藍的記載更多。《貴陽府誌》說:“黃平山多田少,山澗多植藍靛。”在小農經濟時代,藍靛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作物,至今貴州少數民族地區仍保持著種藍的習俗,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壹小片藍地,有幾個染缸,還有些地區有專業制藍靛的靛農。

藍草的染色,最初應該是揉染---把藍草葉和織物揉在壹起,揉碎藍草葉,汁液就浸透織物,然後晾在空氣中轉化為靛藍。後來人們把布帛浸在藍草葉發酵後澄清的溶液裏染色,這就是鮮葉發酵浸染法。由於藍草葉成熟多在夏秋之際,鮮葉染色也就限制在這段時間裏。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春秋時期,藍草的種植更加普遍,染藍作坊也大批出現。在染藍作坊裏,原來用鮮葉浸染的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新的要求--嘗嘗由於浸染不及時,染池的染液自行發酵和氧化,變成泥狀的藍色沈澱而廢棄。後來在生產實踐中,發現用酒糟發酵可以隨時將沈澱了的藍泥再還原出來染色,於是染藍作業就再也不需要搶季節、趕時間進行浸染了。因此藍葉收割後,先制成泥狀的藍靛,待要染色時再發酵,壹年四季都可以進行染色。盡管到明清時期靛染已經十分普遍,但古代揉染和浸染等直接染法仍然繼續保留。《群芳譜》記載:至於秋月,煮熟染衣,只有小藍,“每擔用水壹擔,將葉莖細切,鍋內煮數百沸,去渣盛汁於缸,每熟藍三停,用生藍壹停,摘葉於瓦盆,手揉三沙藍,染工俱於生熟藍汁內斟酌”。可見,用靛染色雖然牢固,但過程繁瑣,直接浸染法仍有壹定的適用場合。

藍有很多品種,鄭樵的《通誌》把蓼藍、大藍、槐藍稱為三藍。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提及有茶藍、馬藍、蓼藍、吳藍、莧藍五種。現代常見的有以下幾種:蓼科的蓼藍,壹年生草本,葉長橢圓形,幹後有變藍色的特征,久經栽培,葉供藥用。但據唐宋時期的史科說它只能染碧,不能做靛。唐《新修本草》寫到:“蓼藍不堪為靛,唯作碧色爾。”宋朝《本草圖經》寫到:“蓼藍但可染碧,不堪做靛。”直到明代才見有用其做靛的記載。十字花科的菘藍,又名茶藍。二年生草本,全株帶粉綠色,葉長橢圓形或者長倒卵狀,根稱“板藍根”,葉稱“大青葉”,均供藥用。菘藍做靛歷史已久,唐朝《新修本草》記載:“菘藍可以做靛。”豆科的木藍,亦稱槐藍,灌木,藥用泄肝郁火和涼血解毒。《本草綱目-草五-藍》中寫道:“木藍長莖如決明...迥與諸藍不同,而做靛則壹也。”爵床科的馬藍,多年生草本,葉對生,幹時黑綠色,倒卵狀橢圓形,以堪為藍靛,染青碧而得名。《四民月令》中提到“六月可種冬藍。冬藍,大藍也,八月用染也”。《天工開物》中明確指出馬藍亦可為靛。目前,貴州用來制靛的藍草有蓼藍、木藍、馬藍與菘藍四種,其中蓼藍、馬藍、木藍居多。菘藍較少。

用藍靛染色的服飾不僅耐臟、耐曬、不易褪色,而且越經水洗越鮮艷,同時還具有藥用價值,對於刺掛草割引起的皮膚傷痛以及蟲咬爛瘡等皮膚疾病,都可起到消炎止癢的作用。從文獻上看,早在秦漢時期的《神農草本》中,就曾將藍列為上品。“其味苦寒,主解諸毒,殺蟲歧,註鬼、蟄毒,久服頭不白,輕身,生平澤。”後來,歷代編纂的本草及醫藥書籍也多有記載。唐代陳藏器編著的《本草拾遺》中說:藍“敷熱瘡,解諸毒,滓敷小兒禿瘡熱腫”。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凡藍五種,辛苦、寒、無毒”,“止血、殺蟲、治噎膈”。在貴州三都,壹般采用菘藍制取藍靛,而菘藍就是板藍根,有清熱、解毒、消炎的功效。其他如蓼藍、木藍等制成的藍靛,民間也常外塗以治療小兒腮腺炎。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化學染料對皮膚的傷害,無毒環保染料開始流行,而藍靛由於其獨特的保健功效更是倍受青睞。

  • 上一篇:薺菜鮮肉大餛飩怎麽做才好吃?
  • 下一篇:審美經驗和審美體驗的區別是傳統美學和現代美學的區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