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古時榕城壹貧窮人家育有壹對兒女,女為長、子為次,長女出嫁後,因娘家人手不足,發展不快,多被歧視,後常回娘家幫忙,有壹年元宵節期間回娘家,其夫與其弟在家門前的小橋上張燈結彩,以作娛樂,是年姐喜得貴子,弟赴試中舉,搭彩橋遂被視為祥瑞之舉而留傳下來。
行彩橋是流傳於廣東省揭陽市的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廣東省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行彩橋俗稱行頭橋。節前,市區榕城的大小橋梁均被彩燈、彩旗裝扮壹新,男女老少摩肩接踵,度橋祈福,熱鬧非凡,除揭陽之外,普寧的洪陽,元宵節也有行彩橋之習俗,寄托著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向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作為壹種古老的民俗文化,每年的正月十壹,揭陽市區彩橋如虹,行人如潮,花燈似海,夜空若晝。壹年壹度的行彩橋活動在錦飾花燈中拉開帷幕,成千上萬的市民在暖意融融的初春中感受盛世佳節所帶來的喜慶氣氛。
文化意義
文化在於選擇,選擇出於功利,人類創造文化是有其真誠目的的,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行頭橋習俗,是潮汕壹種重要的民俗事象,是揭陽人重要的傳統節慶文化活動,它展現喜慶、歡樂的心情,寄托美好願望和良好祝願,增進團圓、團聚、和睦,提供男女相識、相會,尋找對象的機會,具有豐富的文化意義。
民俗,即民眾日常的風俗習慣,是壹種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是人類文化與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先民在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了風格各異、意義深厚、豐富多彩的民俗,潮汕先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也創造富有地方特色的風俗習慣,其中包括了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等在內的時年八節,舉行熱烈的慶祝活動。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行彩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