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期,服飾的起源是出於實用。原始人類使用獸皮和樹葉等來遮蓋自己的身體,穿戴動物的皮毛用於保暖。石器時代後期,人類逐漸發明了骨錐和骨針,從而創造了原始服裝。約5000年前,中國產生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於是人們開始用麻布做衣服。後來人們又發明了養蠶業,絲綢就出現了。
二、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是指夏、商、周和戰國時期,即公元前21世紀至前3世紀。先秦時期的服飾實質上是統制者的工具。周朝時期出現了冕服,其制度的確立,是周朝國家意誌的具體反映,對中國古代服裝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與此同時,“深衣制”,即上衣下裳連接在壹起的形式也出現了,並逐漸普遍地被采用。戰國時婦女普遍穿寬邊纏繞式的肥大曲裾深衣。衣服的左襟展開時呈三角狀,穿時將其環腰部壹圈,再用腰帶紮好,配上橫線與斜線並用的鑲邊,總體表現出靜中有動、動中帶靜的裝飾效果。
三、秦漢時期
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秦漢時期的服飾日益講究,著裝也漸趨華麗。女裝方面有作為禮服的深衣和日常之用的襦裙。深衣壹改戰國時期的肥大,轉而形成瘦且窄的特點。裙裾長可及地,下擺壹般呈喇叭狀,行走時不會露出腳裸。衣袖有寬窄兩種形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左右交叉,領口很低,可露出裏衣。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著長裙,腰帶長垂。秦漢以黑色為尊貴之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漢武帝時期開辟的“絲綢之路”將秦漢服飾推向了世界,它的意義在於:悠久的中國服飾文化,從此得以在世界各地傳播與擴大。
四、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在婦女中間尚有人穿著。與漢代相比,它已有較大的差異。其中“纖髾”是典型的裝飾。“纖”是壹種近似三角的飾物,層層相疊,固定在下裙擺部位。而“髾”是指綴在身後飄帶。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變化為飄帶和纖合成壹體,纖變得更長。此時寬肥的女子裙衫成為服裝的主流。
五、隋唐時期
隋唐服裝,無論官服或民服,男裝或女裝,都表現出開放的思想和開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鮮明的時代性。它的空前繁榮,突出體現在女裝上,其主要特點是服裝款式華貴富麗、開放大度;穿著方式不拘壹格、形式多樣;裝扮配飾富麗堂皇、大膽考究。唐朝出現的女官,其身著青色衣裙,圓領、無束腰、下擺襲地;頭戴青帽,兩耳正上方各飾有兩帶。唐代仕女服裝的特點是雲發後攏成髻,低胸裙腰高束,肩披輕紗,曠達而華貴,流露出優雅與飄渺,恢弘與大氣。盛唐以後衣袖變寬,漸流行大袖衫。
六、宋元時期
宋代婦女開始纏足,長裙之下隱約露出三寸金蓮。此時以嬌小為美,服飾制作都娟秀而精巧。元代婦女分貴族和平民兩種著衣形式。貴族多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材料多為貂鼠皮和羊皮。其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但衣袖形似燈籠,袖口窄小,袖身寬肥。由於衣長拖地,貴夫人行走時必有女仆牽拉。這種袍式肩部裝飾十分華美。面料質地十分考究,采用雲錦、茸類及毛氈織物,顏色多為紅色。
七、明朝時期
明代時棉花的大量種植使棉制品取代了絲、麻的地位,成為人們服裝的主要原料。明代女裝上衣拉長,露裙縮短,衣領也從宋代的對襟領變為圓領為主。裙邊均有繡邊,起裝飾的作用。那時裙褶十分盛行,有的褶紋細密,有的寬大,有的還將整個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叫做“百褶裙”。明代女子冠服制度更加完備。有壹種特殊式樣的帔子,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名“霞帔”。它與“鳳冠”壹起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貴婦禮服,即使是壹般的平民女子,在出嫁時也穿戴鳳冠霞帔。它所表現的女子形象成為古代婦女的典型,因此它在中國婦女服裝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歷史意義。
八、清朝時期
清朝入關以後,衣袖短窄,素樸肅穆的滿族旗裝在服飾中取得了統治地位。旗裝的特點為用料節省、制作簡便、穿著便利。滿族女子著旗袍,清朝旗袍多為圓領,衣扣均在右側,壹般為五粒。衣袖、衣身平直,在襟邊、領邊和袖邊都飾有寬邊花紋,整體看來較為保守。但不同時期的旗袍個性特征也是比較鮮明的。現在旗袍幾乎成為中國女性的代表性裝束,它在服裝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