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座小山村,大多房屋都是石頭建成,年代久遠,留下了珍貴的 歷史 記憶。這些古院落得於保存下來,也利益於村裏沒有經歷過翻天覆地的住房革命。我們村西邊有壹個小村和這裏差不多,也是由石券門進村,村裏也多是石頭房屋,還有壹座地主莊園裏建的碉堡,小時候去過幾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在後來改革開放中由於村民改善住房條件,這些老房子都拆了,建成了現在的小洋樓,沒有留下壹絲壹毫當年的印跡。如果留下來不也成了個網紅村嗎。
來到大窪村,就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西坡村,只是這裏的溝更深,山更高,村裏無壹片平地,整個村子都建在山坡上,比重慶的地理條件都特殊。
村前壹條小河,經過治漏,形成了幾個錯落的水池,清山綠水相映,構成了大窪村特有的景致。
大窪村於2016年成了中國傳統村落。
新拓寬的進村大道,新建的村門,成了壹座名符其實的石頭古寨。如果在這裏安裝壹道大門,整個村落就可以完全封閉。
就地取材的石頭是這裏的建築主要材料。石頭建築以及刻上去的字畫可以經歷千年不壞,許多 歷史 也都由石頭留存了下來。從這裏進村,去壹睹網紅村的風采。
這條臺階通向村裏,穿過壹個村子中央廣場,由於沒有平地,就把進村的溝上架了橋,構成了壹個平臺。也成了村口的壹座瞭望臺。
新修的大戲臺。每個村子不管大小,都修建有壹個戲臺。這也是村子裏從前的文化廣場。在沒有電視手機的年代,山村的文化都是借助於戲劇來傳播。古老山民從傳統戲曲裏了解了山外的壹切,祖祖輩輩受戲曲的影響,傳承著燦爛的中華文明。後來有了電影,壹月放壹次電影,或者兩天放壹次電影,成了當時人們精神生活的企盼。再後來有了電視,可以在自家的客廳裏看戲曲、電影和電視劇,每家都成了壹個小劇場小影院,飯後壹家人圍坐在壹起看著電視,聊著家常,其樂融融。再後來有了手機,每人壹部手機,替代了以前的這所有壹切,人人都成了自媒體,由看電視變成了自己演出播放。
這古老的戲臺壹年也用不上幾回了,偶爾演壹次戲,有時臺下也就坐幾個人在看。時代變遷之快,讓我們隨時可能掉隊,被 社會 淘汰。這個戲臺也成了古董,所以才有了“記住鄉愁”。
村裏的古石橋,連通了兩岸山民。小橋流水,高墻石岸構成了大窪村特有的景色。
村裏以前的荒涼河溝重新修整,成了壹道美麗的景觀。街道坑窪不平的石頭換成了磨石板,給整個山村托了底,使小村整體上了幾個檔次。
石頭是這裏的主角,街道、臺階、院墻、房屋都由石頭建成。整個村子也都建在壹個大石頭上。
那座網紅橋出現了。古村落古石頭橋,現在仍然發揮著作用。石橋建築年代不詳,沒有找到刻石記載。我猜原來的山村橋下應該是流水的河溝,後來才修成了道路。石橋連通兩岸,橋頭就成了人流集中的地方。現在成了網紅。
樹木和小草在石縫裏頑強生長著,院墻不坐落在巖石之上,和大山成了壹體。
橋上中間的石欄桿應該和橋的年齡相當,滿目滄桑。古代村民就從這橋上經過,端著碗在橋上吃飯,坐在石凳上聊著家常裏短。對面的那座現代門樓和橋形成了新舊對比,每天進行著古今對話。
這裏是壹座古代官員的舊宅,後代參加過三大戰役,祖上曾任山東陽信典吏。
這條小街錯落有致,極具特色。
這裏的廁所都建在院外,小院裏都沒有廁所。和山西太行山裏的村子壹樣的風俗。三個木門裏應該都是廁所吧。
點擊添加文字
這裏以前應該是壹個存放柴草和垃圾的角落,修整後成了壹個景觀點。不管哪裏,收拾幹凈了,就是壹處景觀。
從東邊再看這座古石橋。
村民建房受場地的限制,只能往高處建。山裏的房子大多都是兩層,都是下層住人,樓上存放雜物。這家竟然建了四層高樓。不知有沒有院子。
建在巖石上的石頭房,儼然壹座石頭城堡。電瓶車也進駐了小山村。往日人跡罕至的深山村成了車水馬龍的 旅遊 地。
兩種交通工具在這裏並存。
不占地方的小廟,廟下走路,節約用地。
建有下水道的村中大道。
村中建了六個民俗小院。這是其中壹個。進去看看。
這裏的燈罩很有特色。這個燈罩竟然用了壹個舊草帽。
這個燈罩非常藝術,和屋頂棚對比鮮明。
這個燈罩用了壹個新草帽。屋裏布置了許多字畫和攝影作品。讓這裏成了壹個藝術品展室。
這個燈罩也很有特色。
這座房子就建在壹塊巨石上,墻角還有壹塊石頭留存屋內。
這裏巨大的石壁就是屋內的墻壁。
這裏的鬥室井院幹凈、藝術、和諧。看上去很舒服。
棚下空間。
豐收展室的過道。
古老破舊的老屋修整成了現代藝術展室。室內充滿了濃濃的古舊老屋的氣息。
現代烤腸機和室內衛生間,塞在這間古舊老屋裏,讓這裏跨越了時空。
這裏的藝術品出售後都作為學校留守學生的學習費用。
這裏許多都是留守孩子的作品。
沒人住的小院布置成了不同的展室。
就地取材,畫在鵝卵石上的畫。創意不錯。
居高臨下再看這座網紅石橋。
大窪石橋。
村道左邊是縣道,遠處高架橋上是著名的太行山高速公路。三條路在這裏相遇,通過這三條道路,許多山民紛紛逃離深山,現代市民從全國各地湧入深山小村。這裏也許就適合 旅遊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