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築史(之壹)——簡介
從史前的地中海文化至當今的西方建築史。
西方建築的歷史以壹系列新的建築問題解決方案的發法為特點。
從文明始初到古希臘文化,這段時期的建築方法也從最原始的單面斜坡屋頂(shed roof )配以簡支桁架(simple truss )發展到了豎柱(vertical posts)或圓柱(column)支撐的水平梁(horizontal beams)或過梁(lintel,也叫楣)。
希臘建築也將眾多結構性和裝飾性元素形式化為三種經典樣式:愛奧尼亞式(Ionic)、多利安式(Doric)和科林斯式(Corinthian)。
此後的建築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都受到這三種樣式的影響。
羅馬人充分利用了拱(arch)、拱頂(vault)和穹頂(dome)並擴大了承重石墻(the load-bearing masonry wall)的使用範圍 。
中世紀後期,尖拱(pointed arch)、肋(ribbing)和扶垛(pier )體系逐漸出現,到此時,所有磚石建築的問題才得以解決。
因此,在工業革命前,建築領域除了裝飾發展變化外少有創新。
直到19世紀鑄鐵和鋼結構建築物的出現才迎來新建築時代的黎明,更高、更寬闊、更輕的建築成為可能。
隨著20世紀科技的發展,新建築方法如懸臂(cantilever)得到廣泛的應用。
21世紀之交,電腦進壹步增強了建築師的才能並利用其理念創造出新的建築形式。
寫作《西方建築史》的意義在於,讓人們象***享西方文化傳統壹樣***享歐洲的建築。
例如,本文討論了早期始於希臘化和羅馬時期其後又通過拜占庭帝國持續存在的埃及、敘利亞、小亞細亞、北非和耶路撒冷的建築傳統,這些地區都與歐洲建築的發展緊密相關。
15世紀後期,歐洲建築樣式傳播到新世界( New World)的國家,因此北美和拉丁美洲的建築在本文中也有提及,這些國家在好幾個世紀裏其建築的發展都與歐洲建築的發展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美洲原住民建築傳統壹般未受到歐洲的影響,他們的歷史可以參見《美洲原住民的視覺藝術》(Native American visual arts))
愛琴海和東地中海 東地中海和愛情海的島嶼形成了中東和歐洲大陸天然的連線。
公元前3000年從西亞和埃及向西擴散的文明在克裏特島、基克拉迪群島和希臘大陸建立了殖民地。
這些文明和早期的文明有本質的不同,他們使用銅和較輕的青銅取代了新石器時代文化中使用的石制工具和武器。
紅銅時代(The Chalcolithic (即黃銅) Age)通常被認為是青銅時代(Bronze Age)長時期中的壹段,它在愛琴地區從公元前第三個千年持續到第二個千年初,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被鐵器時代所取代。
愛琴文明的特點是簡易,它將亞洲母題(motif)和技術簡化形成了原始的本地風格。
在建築領域,此時取得最大成就的是克裏特島的米諾斯(Minoan)文明和希臘的邁錫尼(Mycenaean)文明。
克裏特-米諾斯文明 克裏特是偉大的海洋文明,哺育成了克諾索思(Knossos),菲斯托斯(Phaestus),Ayía Triáda, Mallia, and Tylissos的宮殿. 克諾索思的米諾斯宮殿尤為重要,從20世紀初就在亞瑟·埃文斯(Sir Arthur Evans)男爵領導下挖掘和重建。
從新石器開始,到米諾斯中期第三階段(1700–1580 BC)建築活動發展的輝煌頂點,最後持續到12世紀亞該亞人(Achaean,即希臘人)的入侵為止,它為建築和藝術發展提供了完整的依據。
而宮殿只是後兩個中米諾斯時期(1800–1580 BC) 的建築方式。
無所質疑,它與中東和埃及那種龐大的宮殿堪媲美。
從其結構上看,米諾斯宮殿是壹個175 × 100 英尺(50 × 30米)的四邊形,四周復雜的房間和走廊圍著內部中心廣場,面向大海的北端是由12根壁柱(pilaster)形成的柱廊,通向中心廣場,另壹端是壹個可能用來舉行宗教儀式的矩形露天大劇院。
宮殿的東側被壹條橫貫東西軸方向的長廊分成兩部分,它原先高出谷坡四到五層。
宮殿東南部分是起居室,精心設計了垂直和水平的供給設施,很像壹個避難場所。
有很寬的樓梯通向上壹層,但已不存在。
東北部分是辦公場所和儲藏室。
宮殿西面同樣被超過200英尺(60米)的主長廊分為南北兩部分。
靠西的走廊後面,在壹排排又長又窄的房間裏,發現了大量的儲物罐(pithoi)或是成人大小的儲油罐。
走廊朝向中心廣場的壹面是典禮用的房間,包括唯壹用石膏處理過的王室以及知名的格裏芬(griffin)壁畫。
光艷的壁畫在宮殿內外部都極其重要。
光線從巧妙設計的進光孔中投射近來;在炎熱的克裏特夏日裏,由眾多列柱組成柱廊為宮殿提供通風。
其他米諾斯宮殿(Phaestus, Mallia, Ayía Triáda, Tylissos) 的發展大致和克諾索思同時。
每個宮殿都很知名,由於意大利人的廣泛挖掘,讓菲斯托斯(Phaestus )展現其獨特的魅力。
克裏特在海上王國的霸權讓他們所建的宮殿不僅低矮而且毫無防衛,因此與美索不達米亞的長城相比,無防禦工事的城墻成為其顯著的缺點。
由於克裏特人外向的活動,使他們不像中東地區那樣拜神從而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神廟。
而宮殿圍繞中心廣場部署房屋以及盡可能避免外窗的特征似乎顯示了他們早期與中東有過來往。
長而直的宮殿走廊設計,以及高度發展的供水系統或許也是從更古老的文明傳至東方而繼承過來。
克裏特宮殿中的柱廊在首次在歐洲出現,它經常少量的出現在入口大門兩側。
克裏特的墓穴建築從米諾斯早期(2750–2000 BC) 古老的藏屍室發展到中米諾斯後期出現在Mesara平原的巨冢(tholoi)或蜂窩墓(beehive tombs),以及克諾索思精致的墓堂(emple-tomb)。
米諾斯發展的頂峰時期迎來了壹場巨大災難。
大約公元前1400年,來自大陸的入侵者毀滅了宮殿也導致了霸權向希臘邁錫尼的轉移。
克裏特這些前希臘時代的建築結構保留了下來,也使這場大災難後建造的建築異常珍貴。
眾多城市的神廟屬於這個後破壞者的時代,坐落在Prinias唯壹的神廟建築最早的日期是公元前700年。
這些神廟門口的建築上有淺浮雕,門楣上兩側坐落著雕塑,而過梁本身的下面也刻有女神和動物的雕像。
門前中間直立的柱子,類似米諾斯宮殿那樣,向人們顯示著米諾斯的傳統並未完全消失。
希臘-邁錫尼文明 希臘大陸邁錫尼建築的突然崛起與克裏特-米諾斯文明的巔峰和衰敗有密切的聯系,而且也只能把它理解為是克裏特長期發展的背景襯托。
不像米諾斯的克諾索思,考古學家在這片大陸上僅發掘了壹些碎片,已發掘了至少三處遺址:邁錫尼(Mycenae), Tiryns, 和Pylos,他們拼湊其了壹副邁錫尼建築的畫面。
現在我們能看到的重要的紀念碑建築大都是希臘銅器時代後期(Late Helladic times ,公元前1580年至公元前1100 )的,也有少量的早期建築保存了下來。
防禦工事(Fortification)
公元前14世紀巨型建築的盛行反映出這是壹個戰爭的時代,強大的操希臘語的國王在希臘大陸要口修築了要塞。
邁錫尼和Tiryns城的巨墻(cyclopean wall,是將不規則且未修飾的巨石不用任何泥漿砌成)以及邁錫尼的戰略要地獅門(Lion Gate)都建於這個時期。
後者是由兩個巨型門框支撐的獨石門楣組成。
門楣上的墻體形成了壹個可以減輕壓力的三角形,而三角區域則由刻有獅子的石板支撐。
這道門也因此獅而得名。
這種建築方法巧妙的替代了拱,而後者邁錫尼人尚不知道。
同樣著名的是Tiryns城下隱藏的原始石挑拱頂(corbel vault,由很多石層組成,每層略微超出下層壹部分,最後兩側在頂部匯合。
見下圖),這種建築方法在歐洲大陸首次出現。
在邁錫尼、Tiryns、Pylos、Gla和Phylakopi(基克拉迪群島)都挖掘出了邁錫尼的宮殿。
Pylos城的是壹座很典型的英雄時代(Heroic Age)的大陸型宮殿,正像霍默(Homer)在詩集中描述過的那樣。
其設計圖有四個基本特征: (1) 建築前方有壹個窄院,(2) 入口處有雙柱門廊,(3) 有壹個前廳(prodomos),以及(4) 有豐富壁畫的房間(domos)或特有的大廳(hall),後者盡頭的壹端放置王座,中間是由四根木柱組成的壁爐。
木柱支撐著壹座敞開式塔形建築,延伸至屋頂用於通風和照明。
與宮殿相連接的是檔案館,堪與博阿茲考伊(Bo?azk?y)的赫梯(Hittite)國王們的相媲美。
邁錫尼城發現的私人住宅,與霍默提到的地下儲藏地有著相似的特征。
墓室
已知最早的兩座王室圓形墓葬(grave circle),第壹座是在1876年由弗裏德裏·希謝裏曼(Heinrich Schliemann)發現的,第二座是在1951年由阿蘭·維斯(Alan J.B. Wace )發現的。
這些圓墓沒什麽建築上的特征,主要是由切入地基(bedrock)的立軸(vertical shaft)建成。
圓墓 更重要的建築是巨冢(tholoi),這些家族墓室從克裏特-米諾斯文明時期就發展起來,但在邁錫尼被稱為阿特柔斯國庫(Treasury of Atreus)的地方才達到頂點。
可以確信阿特柔斯國庫其建築年代最晚在公元1250年左右, 這座邁錫尼世界紀念碑式的建築最引人註目的是它的尖拱頂(pointed dome ),尖拱頂是由切割並磨光的石塊密集地砌成,看上去很象真拱(true vault)。
巨冢入口 墓的直徑約50英尺(15米),有些矮。
門口巨大的獨石門楣重約120噸、長29.5英尺(9米)、寬16.5英尺(5米)、高3英尺(1米),由壹個與獅門類似的減壓三角支撐,並且上面用較輕的彩色石塊裝飾。
由巖石隔開的小側室供活著的人來參加葬禮,而主室可能是留作舉行儀式之用。
兩根嵌入的克裏特式半柱(即壹半入墻,壹般留在外面)用來保護正面的安全,這是甬道(dromos)或儀式通道的入口。
甬道由巨石切成向空敞開。
邁錫尼和Orchomenos城的其他巨冢都沒有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