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學派 弗洛伊德 (以及榮格)
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開創,其後被不斷修正與發展,影響力遠遠超出心理學,所以讀者群相應更為廣泛。主要讀物: 查爾斯·布倫納所《精神分析入門》 概括了弗洛伊德的基本 思想與精神分析的主要內容;《弗洛伊德和馬克思》 闡述了精神分析學與馬克思主義的 關系。
觀點:精神分析學派是弗洛伊德在畢生的精神醫療實踐中,對人的病態心理經過無數次的總結、多年的累積而逐漸形成的。主要著重於精神分析和治療,並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獨特的解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最大特點,就是強調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壹面,它首次闡述了無意識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為中的作用,開辟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它重視人格的研究、重視心理應用。
精神分析學說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是弗洛伊德在畢生的精神醫療實踐中,對人的病態心理經過無數次的總結、多年的累積而逐漸形成的。它對傳統的心理學課題,如意識、感知覺、註意等不感興趣,它主要著重於精神分析和治療,並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獨特的解釋。它認為,人內心的生物方面的沖動、情欲等原始本能的東西,是人的個體復雜生存活動和傳宗接代的種族生存的主導驅動力。弗洛伊德認為,外部的壹些社會倫理道德的要求在壹定程度上約束了人的這種原始沖動的自由表現,所以,弗洛伊德進壹步認為,人的心理可以分成兩部分,壹部分是意識,另壹部分是潛意識(無意識)。意識包括個人現在意識到的和現在雖意識不到但卻可以記憶的。無意識是不能被本人意識到的,它包括原始的盲目沖動、各種本能以及出生後被壓抑的欲望。無意識的東西並不會因壓抑而消失,它還存在並伺機改頭換面表現出來。這就是精神分析理論。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最大特點,就是強調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壹面,它首次闡述了無意識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為中的作用,開辟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它重視人格的研究、重視心理應用。在精神病治療方面,不僅提供了壹整套治療的理論和方法,而且當為現代醫學心理學之先聲;另外,精神分析理論還在藝術創造、教育及其他人文科學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弗洛伊德學說的消極方面主要表現在它過分誇大了人的自然性而貶低了人的社會性;他的泛性論基本上是非科學服 而他的精神分析學說因把精神提高到了物質之上,故基本上是唯心主義的。後來,由弗洛伊德的壹些學生又發展形成了新弗洛伊德主義,表現為不再那麽強調人的本能作用,而開始重視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的社會因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是心理學百余年史中唯-壹個經久不衰的心理學派,它的許多理論至今仍在心理學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行為主義
代表人物 華生 、斯金納
華生創 立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體系在20世紀20年代風行壹時,深刻地影響了心理學的進程。在其後,行為主義得到不斷發展,以斯金納最有影響。行為主義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壹,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壹。行為主義可以被區分為舊行為主義和新行為主義。舊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以華生為首。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則為斯金納等。
華生 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後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壹個人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正常的行為還是病態的行為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認為查明了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系,就能根據刺激預知反應,或根據反應推斷刺激,達到預測並控制動物和人的行為的目的。他認為,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刺激的各種軀體反應的組合,有的表現在外表,有的隱藏在內部,在他眼裏人和動物沒什麽差異,都遵循同樣的規律。
斯金納 認為心理學所關心的是可以觀察到的外表的行為, 而不是行為的內部機制。他認為科學必須在自然科學的範圍內進行研究,其任務就是要確定實驗者控制的刺激繼之而來有機體反應之間的函數關系。當然他不僅考慮到壹個刺激與壹個反應之間的關系,也考慮到那些改變刺激與反應的關系的條件,他的公式為:R=f(SoA)
哲學背景:20世紀初,把人當作機器的機械唯物主義思潮(包括笛卡爾關於人的身體機制的機械論思想、拉o美利特等把人看做機器的觀點),以及以經驗事實作為勾銷主客觀界限的工具的新實在論都對華生有很大的影響。
觀點: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把行為與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采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 行為主義心理學側重於心理外化的壹個表現(行為)進行研究。心理通過神經系統來支配肌肉收縮和舒張產生動作,從而產生行為。心理的這種發揮作用的方式是心理發揮作用的主要而且明顯的渠道。心理發揮作用的方式還有許多渠道,例如:談話、書面語言和眼神等。實際上,心理通過神經系統表現於外的整體現象是體態,行為是從體態之中發展起來的壹個分支,這個分支被優先發展而且突出出來,以致掩蓋整個體態。體態的其他分支好比星辰,而行為就好比太陽,行為掩蓋了其他分支的光芒,人們往往是從明顯而突出的部分著手來研究的,所以行為在心理學研究中被突出出來。甚至以研究行為來代替心理的研究,把心理學定位為研究行為的科學,這是研究方向的歧化和膨脹。行為主義心理學只是對心理的壹個外在現象的研究,心理表現的整體是體態,體態還有其他形式----言談、書面語言和眼神等等,近年來語言心理學的興起就是壹個明證。
人本主義
代表人物:馬斯洛、 羅傑斯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 馬斯洛認為人類行為的心理驅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將其分為兩大類、七個層次、好象壹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羅傑斯讓人領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來的價值觀念,讓人重新信賴、依靠機體估價過程來處理經驗,消除外界環境通過內化而強加給他的價值觀,讓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誌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掌握自己的命運,修復被破壞的自我實現潛力,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觀點:人本主義反對將人的心理低俗化,動物化的傾向,反對僅僅以病態人作為研究對象,把人看為本能犧牲品的精神分析學派,也反對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學的客體的行為主義學派。主張研究對人類進步富有意義的問題,關心人的價值和尊嚴。人本主義心理學從人人都有存在和發展的需要出發,認為人人都要發展和完善自己,都有向良好方向發展的心理。是人的正常合理需求的反映。該心理學把人看成壹個整體,著重研究人的發展需求的實現過程,即旨在探討人性自我實現的心理歷程。該心理學主要觀點是認為人人都有追求生命意義和創造美好生活的潛力,這實際上是人的發展需求的反映。壹句話,人本主義心理學是著重研究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心理學,而這僅僅是心理學壹個很小的壹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