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太行深山的古茶村

太行深山的古茶村

文 霍建明

在太行深山河北邢臺境內有壹座叫茶舊溝村的古村,已經有幾百年的 歷史 。相傳,古村的村民是明朝後期由山西羊範村遷徙而來。

令我好奇的是村子的名字叫茶舊溝,與茶有什麽關系?前幾年秋天的壹個周末,我與幾個茶友到古茶村探訪了壹番。到了村裏了解到,當時村民的祖先遷到此地,村口有壹塊大石頭,狀似茶臼,而“臼”與“舊”諧音,於是人們便以此給村子起了名字。茶舊溝村傍依白雲山而建,東西北三面環山,南部開闊,壹條玉帶狀的小河從西向東潺潺而過,山水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山坡上植被茂密,有板栗、核桃、柿子、山桃、山杏等,還有四季常青的松柏,樹木成蔭,花草葳蕤,野兔、山雞隨處可見,又常常能看到百鳥啁啾,壹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村內有長近九公裏的小河蜿蜒而過,河水清澈如玉、河道蜿蜒交錯、灘塗連綿鋪開。

宋氏先祖在小河上建了橋,上面鋪青石板為街道,橋下為泄洪排水,河溝兩側則依山勢而建房屋,布局合理,且錯落有致、美觀大方。整個村子以四合院為主,房屋以木石為框架,築成二層青石樓,但這裏的院落與北方傳統的四合院略有不同,茶舊溝村的院落圍墻並非正直的四方形,而是呈弧形。

韓少功曾經在《陽臺的遺憾》壹文中說過“建築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從建築的特點中我們能看到古人的智慧和習性。茶舊溝村的這種院落正體現出村民們樸素和善良的壹面。

過去,老輩人種田需要壹種叫作手推車的農用車,每日勞作的人們經常推著手推車穿梭於街頭巷尾,為了他人推車經過自己家門前時行走方便,故把自己家的屋墻砌成圓形,形成相互禮讓的和諧氛圍,象征著鄰裏之間和睦相處。再加上茶舊溝地勢比較特殊,是位於山上的壹個小盆地,面積狹小,村中空間不足,為滿足全村人的生活住房需求,巷道原本留的很窄。但是人們為了大家及子孫後代通行方便,將自己家的圍墻砌成圓形並各讓出壹尺,形成了大家現在看到的小巷,將鄰裏之間相互謙讓之意展現得淋漓盡致,良好鄉村風俗壹直延續至今。

村子裏的小路皆鋪著古老的青石板,兩邊緊密的建築物夾著小小的石板路,房子和房子連在壹起,壹家煮飯,整條街都飄香;誰家娃兒跌跤碰脫牙、打了碗,街坊鄰裏心中都有數。走在這樣的石板路上,能隨時感受到 歷史 的底蘊和味道,不管是明末清初建造的高大門樓的石墻上斑駁的時間印記,還是同時期遺留下來的石臼、石碾和磨盤上生活痕跡,都讓人不由透視到過去的時光,看到 歷史 的滄桑。

村子裏幾乎每家每戶門前都有壹個茶臼,其實村子裏並沒有茶樹、茶葉,這茶臼是否用於搗茶葉已無從考證,但村民用它制作壹種叫做豆沫的食物這件事壹直從古延續至今。過去茶舊溝村村民普遍喜歡喝豆沫湯,可以說是家家戶戶的家常飯。所謂的豆沫湯就是將黃豆清洗幹凈後倒在石臼中使用圓形的石錘將黃豆搗成碎末狀,搗豆沫過程中壹邊搗壹邊加入少量的清水,把黃豆搗成沫,儼然是沒有過濾的豆漿。完成後倒入米粥鍋裏,開小火熬制壹小時左右即可食用。既然跟茶葉無關,為什麽非要給它取壹個跟茶有關的名字呢?

我想,茶在古代數量不是太多且價格不菲,是只有富商巨賈、達官貴人才能享用的奢侈飲品,對於普通農家來說,喝不起茶,便把其他食物稱之為茶,正是表達出對茶葉這種於北方來說的奢侈品的追求和向往。

正如距離茶舊溝村不遠的臨城、贊皇壹帶都有壹種叫作茶面的食物。說是茶面,其實也跟茶完全無關。所謂的茶面就是把小米用水洗壹下,晾至半幹,然後在磨坊裏磨成合適粗細的面粉;磨好面粉後,放在大鐵鍋裏,小火長時間炒制而成;茶面炒好之後還不算完,還要加入輔料,壹般是炒熟的芝麻和花生,搗碎後加入炒好的茶面當中,攪拌均勻。以前,老百姓生活不富裕,往往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上這種好吃的茶面。

我想不管是茶面還是茶舊溝村的茶臼,這些名字裏面飽含著過去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我國北方雁門地區的苦蕎茶,也並非常規意義上的茶葉,只是壹種沖泡之後可以連吃帶喝的食物,既能解渴又能解餓。但人們壹樣把它稱為茶。

在古代,我國北方特別是黃河以北並不種植茶葉。北方的茶葉均是千裏迢迢從南方運來的,所以在北方茶葉是壹種高端消費品,價格貴,進入不了尋常百姓家。但隋朝京杭大運河開通後,茶葉能夠沿水路順利地進入北方市場。於是,北方也出現了很多加工茶葉的地方。到了北宋年間,汴京地區——也就是現在的開封市,處在壹個水陸交通的要道上,且處於茶葉產區與消費區之間,是當時全國最大的茶葉集散中心,茶經濟空前繁榮,茶文化內容也十分豐富,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畫卷、宋徽宗的《大觀茶論》更是提供了更為翔實的 歷史 資料和佐證。

自從漢朝絲綢之路開始,中國絲綢銷往西方,讓歐洲人愛得抓狂,後來茶文化興起,茶葉作為大宗商品也來到了絲綢之路上。所以絲綢之路同樣是壹條“茶葉之路”,也有人稱為“絲茶之路”。其實,完整的絲綢之路可分為兩段,壹段是從長安(西安)壹路向西,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壹直到歐洲的地中海地區。據史料記載,還有壹段則是自西向東,從長安出發,經洛陽,安陽(相州),向北經河北邢臺(邢州)、石家莊(恒州)、易縣(易州),再經北京(幽州)、密雲(白檀),越過古北口、遼東半島,再到朝鮮半島,渡日本海,最終抵達日本。

茶葉要進入絲綢之路首先就需要從南方運到北方。當時南方的茶向北運輸分為陸路和水路,水路主要是通過京杭大運河,很方便地將茶葉從南方運送到北方。而位於華北平原的清河是隋唐運河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之地,也是重要的樞紐碼頭,大量的茶貿易在這裏進行,茶葉通過大運河運來之後壹部分壹路向西,穿越太行八陘,跨過太行山,進入山西境內之後再運往西北。還有的經拒馬河,通過易縣紫荊關又運往遼闊的西北地區。可能也有壹部分茶葉被轉運到邢臺縣茶舊溝村,經過加工後再運往西北地區。據茶舊溝村族譜記載,村子的祖先曾加工茶葉,質量還不錯。當時是不是通過古老的茶臼加工包裝茶葉再銷往各地,已經無證可考。但正如陜西安康地區的涇陽茯磚茶,南方的茶葉運至安康涇陽後進行加工包裝,因其是在夏季伏天加工制作,其香氣和作用又類似茯苓,經過蒸壓後變成磚狀,故稱為“茯磚”,這就是著名的涇陽茯磚茶。當時有句名言流傳:“自古嶺北不植茶,唯有涇陽出磚茶”。

我想隨著茶葉的不斷交易,茶文化也逐漸從南方向北方、從富裕人家慢慢地滲透進普通老百姓家中,老百姓們也逐漸把茶葉作為了壹種美好生活的象征!

時光荏苒,歲月悠悠。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和政府聚焦鄉村振興戰略,註重農村改革發展。而今的茶舊溝村,在黨的領導下,村民們解放思想,結合本村的地域、文化特點,招商引資,充分挖掘村子的文化價值,針對村子裏古風古貌的建築特點和四周秀麗的山水風光,開發了 旅遊 業,讓 歷史 重新煥發出了生機,讓文化的基因繼續傳承。村子周圍商店、超市、賓館比比皆是,村民的生活自然也蒸蒸日上。茶葉對於他們來說也不再只是壹種夢想、壹種符號,而是真真切切的現實生活。他們不但喝上了南方的綠茶、花茶、鐵觀音,而且附近的臨城縣桐花村還有了茶園,生產了著名的邢香綠茶、紅茶。我想不管時光怎樣流逝,老百姓們追求美好生活的腳步不會停下,老百姓的生活會壹天更比壹天好! (作者單位:河北省司法廳)

  • 上一篇:生鮮產品是什麽
  • 下一篇:綏化市第壹中學的師資力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