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脈的部位
臨床主要運用"寸口診法",即切病人橈動脈的腕後部分。《內經》中曾有"遍診法"和"三部診法"的記載,近代臨床很少運用,故不介紹。脈診獨取寸口的理論根據有二:壹是肺朝百脈,脈會太淵。即人體各經脈均會集於肺,而寸口為手太陰肺經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淵穴,是脈會之處,所以有"脈會太淵"之說。二是脾胃為各臟腑氣血之源,各臟腑氣血之盛衰,與脾胃功能之強弱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手太陰肺經亦起於中焦睥功能之狀況。因此,全身臟腑經絡氣血之盛衰,都可以從寸口脈上反映出來。
寸口以及臟腑在寸口上的分布規律
寸口又稱氣口或脈口。寸口脈又可以分為寸、關、尺三部。通常以腕後橈骨莖突為標記,其內側部為關,關前為寸,關後為尺。寸關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沈三候。這就是寸口診法的的三部九候。
臟腑在寸關尺上的分布,文獻記載有許多不同的說法,現在臨床上壹般是根據《內經》"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則,來劃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臟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並統括胸以上及頭部的疾病;左關候肝膽,右關候脾胃,統括膈以下至臍以上部位的疾病;兩尺候腎,並包括臍以下至足部疾病。
2、診脈的時間
《黃帝內經》中記載診脈以平旦為佳,也就是說診脈最理想時間是清晨。但壹般很難做到,壹般要求診脈時保持診室安靜,且應讓病人候診,在比較安靜的環境中休息片刻,盡量減少幹擾因素,以達到平旦診脈的同樣效果。尤其對壹些危重病人更不必拘泥於候診而耽誤救治時間。
3、診脈的體位
診脈時病人的正確體位是正坐或仰臥,前臂自然向前平展,與心臟置於同壹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彎曲,在腕關節下面墊壹松軟的脈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氣血暢通,以便診察脈象。
如果側臥、上臂扭轉,均可能導致脈管受壓,脈氣不能暢通;手臂過高或過低,都可以影響氣血的運行,使脈象失真。
4、診脈的手法
(1)選指
醫者在診脈時用左手診病人的右手,用右手診病人的左手,三指指端平齊,手指略呈弓形傾斜,與受診者體表約呈45度角為宜,這樣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緊貼於脈搏搏動處以便於診脈。
(2)布指
醫生下指時,先以中指按在橈骨莖突內側動脈處,稱為中指定關,然後用食指按在關前定寸,用無名指按在關後定尺,布指疏密適當。
診脈的臨床意義
脈象,是指脈動應指形象。脈,主要反應心氣的盛衰,脈道的通利和氣血盈虧臟腑信息變化等。象,是思維觀物比類取象,脈以象解。中國古典哲學認為,天地萬物雖然復雜追朔起源,同而為壹。
人,生於自然,天地人壹體,《內徑三部九侯》闡述了天地之至數,源始於壹,終於九,合與人形。因此,脈象分為天地人三部,部有三候,三有三之,合則為九,九為九藏,神藏五,形藏四。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脈診永遠是中醫臨床的核心。
古典哲學生命整體觀引導了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中醫學理論的成熟,通過,從外知內,以表知裏,陰陽與營衛,局部與整體,微觀與宏觀,現象與本質的關系,來確定因果關系。說明脈學是智慧的學問,不管妳承認與否,它都不依賴人的意誌而存在。所以,中醫脈法診病是臨床必不可少的手段。清代有醫學家說,凡營病治衛,衛病治營,輕病重治,重病輕治,顛倒誤人,醫之罪也。
臨床四診,其中脈診為主參,醫生不但要治療患者主訴之癥,還要告知未出現癥狀反應的隱蔽疾病,且給予同時治療,如果臟病不管腑,腑病不管臟,本病與傳遍,無主無次,亂施療法,實屬無德暗殺之過。脈診是中醫臨床診病治病的最高境界,古代,醫生跋山涉水出診,三指切脈定音,具癥施治,而不是現在社會,什麽都用壹種療法,看看視頻看看圖片就能治病,豈不是笑談?實屬誤人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