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丹朱》中認為踩高蹺源於以鶴為圖騰的祭祀舞蹈。
關於高蹺的起源,學者們多認為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沿海漁民的捕魚生活有關。據歷史學家的考證,堯舜時代以鶴為圖騰的丹朱氏族,他們在祭禮中要踩著高蹺擬鶴跳舞。考古學家認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蹺起舞形象的字,兩者可互相印證。
踩高蹺不但扮演的人身著戲裝,濃妝艷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裝扮戲曲折子,踩高蹺的角色,因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異,高低不壹。踩高蹺,是漢族傳統民俗活動之壹。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紮高腳、走高腿,是民間盛行的壹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壹些民間節日裏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
踩高蹺傳說
民間有壹種傳說,說是以滑稽著稱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晏嬰,壹次出使鄰國,鄰國國人都要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裝壹雙木腿,頓時高大起來,弄得那國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題發揮,把外國君臣挖苦壹頓,使得他們很狼狽。據此,踩高蹺活動由此流傳民間。
另有壹種傳說,是把踩高蹺與同貪官汙吏作鬥爭聯系在壹起。從前,有座縣城叫兩金城,城裏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節都聯合辦社火,互祝生意興隆,五谷豐登。不料來個貪官,把這看作是壹個發財的機會,就說,凡是進出城辦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錢銀。人們不交,他就關城門,掛吊橋。但仍難不住聰明的人,他們就踩著高蹺。翻越城墻、過護城河,繼續歡度春節,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