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唱音樂的藝術特點:語言性、即興性、聽覺藝術的特征。
說唱藝術的形式雖然也是由表演者在臺上講唱,但它主要是壹種訴諸於聽覺的藝術,說唱藝術塑造的藝術形象美學家稱之為“內視形象”,它不似影視及戲劇藝術,能給欣賞者提供明確的視覺形象,而說唱藝術站在臺上的表演者的外表形象與講唱的故事中的人物可能相去甚遠。
但憑借說書人生動的語言,精彩的描述,簡練的模擬動作,能將壹幅幅優美的生活場景、壹個個活生生的人物呈現在聽客的頭腦中,使欣賞者對書中的場景如身臨其境,對書中的人物能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說唱藝術提供的內視形象有更廣闊的空間,使欣賞者能展開想象,特別是書中的同壹人物在聽客的頭腦中所形成的形象並不壹樣,這是因為內視形象必須借助欣賞者本人的閱歷經驗,兒童聽說美猴王的故事,頭腦中出現的大概是動畫片的形象,而熟悉戲曲的人聽講唱《三國》,頭腦中曹操的臉上壹定是抹了白粉的。
所以說唱藝術的這壹特征,為說書人創造藝術形象提供了更大的時空自由。
說唱音樂:
說唱音樂是說唱藝術的壹個有機部分,要了解說唱音樂的特征需先了解說唱藝術。中國的說唱藝術的根基就是說書,講故事。這壹形式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獨具特色,其真正的價值在於它的民俗文化內涵。因歷史上的市井小民、蕓蕓眾生在正統文化和正史中找不到“自我”,因而他們把民俗文化作為自己的依托。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壹條與正統文化和正史並行不悖的文化脈絡,即民俗文化,其突出的代表是野史演義的說唱藝術。
正史有二十四史,野史也有“二十四史”,如《東周列國誌》、《三國演義》、《水滸》詞話及《大明興隆傳》等,都是說唱藝人在民間傳播的中國歷史。說唱藝術融歷史和宗教文化於壹爐,唐代佛教的變文俗講,發展到後世的宣卷,並直接影響到各地的蓮花落形式。
道家唱的道情,由民間藝人承襲其形式成為說唱的壹個重要類別,《八仙過海》、《三度林英》、《雪擁蘭關》等都成了道情曲種的代表性書目。說唱藝術深為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因其說唱的是老百姓愛聽的故事,描摹的是老百姓崇奉的人物。作為個人誰都珍惜自己的過去,作為壹個民族就更加珍視自己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