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是壹種中華傳統文化,下面聽聽我的介紹吧!
風箏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有20xx余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壹日而敗。”就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制成了壹只木鳥,但這只木鳥只飛了壹天就壞了。墨子制造的這只“木鳶”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民間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最早的風箏並不是玩具,而是用於軍事、通訊上。唐代晚期,因為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弦,風壹吹,就發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於是就有了“風箏”的叫法。
山東濰坊是我國著名的風箏之都,那裏每年都要舉行壹次國際風箏節,可熱鬧了。
我還知道風箏是怎麽做的呢!首先準備好工具:漿糊,紙、刀,用的材料是:竹篾,紗紙條,馬拉紙。
先將竹篾浸水,令竹篾軟身,再用刀將竹篾破開,約三份之壹粗度,然後修半形,因為稍後要將竹篾貼在馬拉紙上,如果太粗,竹篾會拉破紙張,同時竹篾太粗,紗紙條就貼不穩。將修好的竹篾裁成兩條長短適當的.長度,約為(16吋及23吋)。下壹步,就將馬拉紙裁成壹個四方,長約24吋,馬拉紙是壹種非常粗糙的紙張,最適合作風箏。
此時就可以將竹篾貼在紙上,但要記住,將長長的竹篾,用紗紙紮在短的三份之壹,然後慢慢屈曲,直至長竹篾兩端觸到紙的對角之上將它貼好。
最後壹步就將風箏的尾巴貼在風箏的下方,較好線與風箏的角度後,就可起放。風箏的尾巴是平衡風箏的主要工具,當風箏乘風而上之時,如果壹方較重,風箏就會偏向這方,而尾巴最好比較長,因為越長就會有壹個重量令風箏頭部升起,使全身受風,平衡了斜的壹方。風箏的絲線可以用牛皮線,棉線,玻璃線等線轆可分圓線轆及排轆將線紮在風箏上,要成壹斜角。
看了上面的介紹,妳是否對風箏有了許多了解呢?妳也去做壹做吧,非常有趣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