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樂在十八世紀下半葉發展到了壹個重要階段,即古典主義時期,在啟蒙運動影響下,古典樂派的作曲家們把崇尚理性,追求形式結構嚴謹的理念在交響樂這壹音樂體裁中淋漓盡致的發揮,古典主義交響樂是以純凈的音響與結構的平衡為其主要特征的,代表人物是海頓、莫紮特和貝多芬。
海頓創作了104首交響曲。交響曲這壹音樂體裁,就是以海頓所創作的交響曲作品為標誌而逐漸形成的,他確定了四樂章交響曲的規範形式和雙管制樂隊體制,展示了多樣化的主題發展手法,他的音樂開朗樂觀,充滿生活氣息和清新的田園風格,情感真切、技藝精湛。被譽為“交響樂之父”。
浪漫主義是產生於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文藝思潮,它是古典主義的發展,也是對古典主義的否定。浪漫主義音樂隨浪漫主義文學而產生,形成於十九世紀20年代。其主要特征是註重個人感情的表達,音樂自由奔放,形式較少拘束。舒柏特、門德爾松、舒曼、布魯克納、勃拉姆斯等人繼承古典派的傳統,在浪漫主義文藝思潮影響下寫了壹批洋溢著浪漫主義詩情畫意的交響曲。威柏、羅西尼、威爾第、比才等作曲家,尤其是瓦格納,擴大了歌劇中管弦樂的表現力,把歌劇變為宏大的戲劇化的“交響曲”。柏遼茲和馬勒等的標題交響曲,李斯特、弗蘭克和聖—桑的交響詩,比才和馬斯內等的樂隊組曲,門斯爾松、肖邦、勃拉姆斯和帕格尼尼的協奏曲,約翰?施特勞斯的圓舞曲,……真是五彩繽紛,光彩奪目。
作為浪漫主義的壹個分支,各國民族樂派也大顯身手,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柴科夫斯基、裏姆斯基—柯薩科夫、格裏格、西貝柳斯等人的交響音樂顯示了可貴的民族特色,使整個浪漫時期的創作顯得更加多彩多姿。
進入20世紀後,馬勒、理查·施特勞斯、拉赫瑪尼諾夫、埃爾加、沃恩?威廉斯等後期浪漫主義作曲家譜寫了浪漫主義時期音樂文化成就的尾聲,同時也為新時期音樂的出現作了準備。西方出現了各種現代主義音樂流派,影響最大的是德彪西的印象主義,斯特拉文斯基、興德米特的新古典主義,以勛伯格為代表的新維也納樂派的表現主義等等,給世界交響音樂創作造成紛繁復雜的局面。蘇聯作曲家普羅科非耶夫、肖斯塔科維奇的創作別具壹格,法國的拉威爾、米約、普朗克、梅西安,西班牙的德·法雅,英國的布裏頓,匈牙利的巴托克,奧地利的韋伯恩,丹麥的卡爾·尼爾森,美國的艾夫斯、科普蘭等人的交響音樂創作也都頗具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