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中國漢字記譜主要是用宮、商、角、清角(和)、徵、羽、變宮(變)分別來表示do、re、mi、fa、sol、la、si,而在工尺譜中,則表示為上、尺、工、合、六、五、壹。而在漢字下方畫斜線和在漢字旁家部首(例如加“亻”等)來表現音高。
琴譜是用文字將古琴曲的定弦法、彈奏手法和分句法等記錄下來。
燕樂半字譜所用的符號大多形似半個漢字,多用於記錄燕樂!故得名!
弦索譜是壹種指位譜,原理與今吉他指位譜相似。至今已失傳!
管色譜是壹種音位譜,最初可能是管樂器指法符號的演變。
俗字譜即工尺譜的前身。
律呂字譜使用十二律呂名記錄曲調中各聲音高的壹種記譜法。我國曾用此記錄雅樂。目前仍廣泛用與日本和韓國。
方格譜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圖最右邊壹行註律呂字樣,每格代表壹個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壹個相對等長時值單位。
雅樂譜是明代記載祭祀孔子所用的音樂的曲譜形式。
曲線譜是用曲折的線條來記寫曲調進行的樂譜。
央移譜是藏傳佛教使用的曲譜,是在七條平行線上劃出各種曲線組成的壹種曲譜。
查巴譜是壹種在方格中劃曲線的曲譜。
鑼鼓經是壹種打擊樂的曲譜。又叫“鑼經”、“鑼鼓譜”和“法器譜”等。
工尺譜最晚於晚唐五代已產生。其音高符號,屬於首調唱名法(當然也有用固定唱名法的),如“上(‘1’)、尺(‘2’)、工(‘3’)、凡(‘4’)、六(‘5’)、五(‘6’)、乙(‘7’)等等。它的調號以上字調(降B)、尺字調(C)、小工調(D)、凡字調(降E)、六字調(F)、五字調(正宮調G)、乙字調(A)等為標記,其中以小工調、正宮調、尺字調、乙字調最常用。
工尺譜的節奏符號,稱為板眼。壹般板代表強拍,眼代表弱拍,***有散板、流水板、壹板壹眼、壹板三眼、加贈板的壹板三眼等形式。散板就是自由節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來記寫,壹般是1/4的節奏,壹板壹眼就是壹個板與壹個眼合成2/4的節拍;壹板三眼就是壹個板和三個眼合成的4/4節拍;加贈板的壹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當於4/2節拍。
這種記譜法到清乾、嘉年間發展到極至,出現用工尺譜記寫的管弦樂合奏總譜——《弦索備考》,即著名的《弦索十三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