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大自然的賦存真是公平的。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誰能相信,陜北看似貧瘠的黃土地下竟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
與中東海灣地區的海相沈積油田相比,陜北油田屬於陸相沈積油田,資源分散,滲透率低,如壹位專家形容:"像壹塊打碎的玻璃,井井有油,井井不流",開采難度較大。為了加快陜北石油資源開發,同時也為了支持陜北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20世紀80年代中期,石油工業部破例允許把壹些邊遠地區的舊井和低產井承包給縣區經營。1994年,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與陜西省政府簽定劃分中央企業與地方各自開采區塊的"4·13"協議,自此,陜北各縣開采石油有了自己的合法"領地"。
但是,陜北各產油縣區幾乎全部是國家或省級重點扶持的貧困縣,手中有"寶"卻無力開發,因而紛紛引進外來資金以聯營單位名義開采石油。至2000年底,延安、榆林兩市14個產油縣區***引進聯營單位、個體私人投資者1039家,打油井4473口。
收回的私人油井經過簡單改造消除了跑冒滴漏
經過多年發展,石油工業成為陜北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和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延安、榆林兩市的財政收入中,石油及其相關產業上繳財政的比例分別占到80%和27.8%。多數產油縣區財政的80%甚至90%來自石油產業。但同時,"油老板"各自為政、急功近利的掠奪式開采方式也帶來了資源浪費、環境汙染等問題。對此,中央領導和國家有關部委多次要求陜西省予以整頓。
在經過幾次不徹底的整頓之後,2002年9月,陜西省痛下決心,將無資質單位和個人開發油井全部有償收歸各縣鉆采公司,劃歸我國四大石油勘探開采企業之壹的延長油礦管理局統壹管理。
據統計,延安、榆林兩市***收回油井、註水井及半成品井等4570口,兌付補償資金19億多元。目前,實行壹次兌付辦法的榆林市已基本兌付完畢,***兌付各種資金近13億元;分兩年兌付的延安市需兌付資金6.3億元,加上過去拖欠的油款***需兌付7.2億元,已兌付4億多元,剩余3.19億元將於今年底前兌付完畢。
二、汙油遍地流的景象不見了
私人采油導致石油開采秩序混亂的直觀表現之壹是嚴重的環境汙染。而作為整頓的成果之壹,記者在油區裏親眼看到,這種景象已經大為改觀。
說起石油開采1年多來的變化,安塞縣建華鎮畔溝村農民白玉金高興地告訴我們:"河溝裏又聽見蛤蟆(當地人指青蛙)叫了。"白玉金說,原本私人老板在村後采油時,因為管理粗放,井口四周到處是滴落的汙油,汙水壹般就地挖個坑自然蒸發,壹下雨,混雜著大量油汙的汙水溢出水池,流淌得山峁上、河溝裏到處是汙油,他家門前壹片種了多年的自留地裏,種什麽也長不好了。想要賠償,"油老板"整天不到井上來,看井的工人又作不了主。延長油礦杏子川鉆采公司接管油井後,修建了汙水池,將汙水集中回收處理;更換了儲油罐,采出的原油通過封閉的管道直接流入罐中。油汙不外泄了,河裏的水清了,門前的菜地裏,西紅柿、苞谷也長得郁郁蔥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