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浙江有先秦時期的遺跡嗎?

浙江有先秦時期的遺跡嗎?

1銅山銅礦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份:唐朝

發布日期:1981年4月13日。

銅峰山位於淳安縣,距縣城排嶺鎮約75公裏。於19765438上半年和1971年2月由該縣銅山鐵礦籌備處工人在探礦時發現。

位於楓樹嶺鎮銅山錫鐵礦區。有4個老礦洞,還有坑洞、螞蚱板、釘子、木輪等等。壹般礦山都是沿礦脈走向開采,銅礦床豐富,質量高。積渣範圍約3平方米,剖面觀察厚4-5米。洞口山的摩崖石壁上,有壹處用楷書刻成的摩崖石刻,上面寫著:“唐天寶八年(749年)山中采銅,元年(759年)七月又采,後至大歷十年(775年)十月、二月,續至元、四□(809年)。”文底距地表1.30m,方向為南偏東16.4度。

良渚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份:新石器時代

發布日期:1996 165438+10月20日。

良渚遺址位於中國東部浙江省余杭縣和德清縣,是壹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距今約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良渚遺址發現於1936,此後斷斷續續發掘。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裏,範圍廣泛,內涵豐富,分布在以焦墨山遺址為中心的50多個地方。其中,反山陵、堯山祭壇和焦墨山土金字塔是最重要的。遺址群內分布著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遺跡,大量精美的玉器禮器是出土器物中最具特色的。這些遺物的發現表明,良渚文物群已成為確認中華五千年文明史規模和水平最大的地區之壹。

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對於研究長江下遊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3 .小型古城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份:新石器時代

發布日期:1997年8月29日。

位於杭州市余杭區潘阪鎮余家堰村西南200米。是人工建造的大型土臺,面積約35萬平方米,比耕地高出2-3米。收集到的文物有馬家浜文化的紅陶砂壺、牛鼻耳、砂陶圓柱鼎;良渚文化有T型足,有沙,有黑陶;鰭形鼎、豆柄、黑陶罐、盤、壹節石鏟、大石犁、石鏟等;商周時期有浮雕陶底壺和鴨形壺,還有石刀、石戈、石矛和石鐘。

4 .毛萬裏窯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份:周至戰國時期

出版日期:2006年5月25日

位於杭州蕭山區金華鎮大塘村北600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堆積厚度為1.5m..收藏的陶片有印花硬陶罐、祭壇等。胎多為紫褐色、紅褐色,難燒結,飾以米字、格子、方塊、雲雷紋等。最初的青瓷件是盤、杯、碗等。,胎灰蒼白,施青黃釉,鞋墊多為螺旋狀。

5跨湖橋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份:蕭山區程響街新石器時代

出版日期:2006年5月25日

遺址原面積數萬平方米,已發掘1030平方米。遺址厚2-3米,文化內涵豐富,外觀獨特。碳14測年是7000-8000年前。出土文物包括陶器、石器、骨頭和木制品,有機文物保存完好。壺、豆、盆、碗、甑、罐是常見的陶組,造型獨特,彩陶較多,可分為內彩和外彩兩種。發現了千余粒栽培米粒,出土了7500年前的獨木舟。

跨湖橋遺址的文化內涵不同於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是壹種新的文化類型。出土的栽培稻將浙江栽培稻的歷史提前了1000年。出土的獨木舟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跨湖橋遺址的發掘是我省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突破,對浙江省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6 .越王城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份:春秋戰國時期

發布日期:1989 65438+2月65438+2月。

位於杭州市蕭山區程響鎮胡翔村西北700米的成山頭。1991年試掘。遺址位於山頂,中間低,四周高,高的地方是人工夯築的城墻,呈水平葫蘆狀,周長1091米。占地約36000平方米,城墻外緩內陡,四角有高臺。城市裏有泉水和水池。它屬於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為抵抗吳國而駐軍的軍事城堡。

紗帽山窯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份:春秋戰國時期蕭山區金華鎮

發布日期:2005年3月16日

它是春秋戰國時期印刷陶器和原始瓷器壹起燒制的窯址。窯址文化積澱厚重,產品種類豐富,主要造型有碗、罐、甕等。燒歷史悠久,分布範圍廣。浮雕陶器和原始瓷器的共同燒制是越南民族祖先文化遺跡的壹個主要文化特征。如此龐大的印花陶器和原始瓷器燒制中心,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對研究春秋戰國時期越的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浮雕陶器和原始瓷器正處於從陶器向瓷器過渡的重要階段。正是制作工藝對瓷器的起源和發明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為東漢時期成熟青瓷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 .臨安城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份:南宋

發布日期:2006年6月25日5438+0。

臨安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南部鳳凰山。它建於南宋皇帝趙構於建炎三年(公元1129)。

臨安古城城址為方形,總面積約10000平方米。它由壹個大的夯土橋臺,壹個石柵欄和壹個門遺址組成。有三個城門,城內有寺廟、大殿、建築。有130多個亭臺樓閣,主要宮殿區現埋於地表以下3米,基址保存相當完好。

臨安城遺址對於研究南宋政治、經濟、文化,研究南宋皇城布局,探討中國古代都城制度的發展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9 .郊區潭下和老虎洞窯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份:宋誌遠

出版日期:2006年5月25日

焦灘夏瑤遺址位於杭州黃愚南麓的五桂山西麓,發現於20世紀20年代。1956期間,浙江省文管會在遺址南部進行了第壹次局部發掘,清理了壹座隆堯窯,並發掘出部分堆積在窯旁的瓷片。1985 65438+10月-1986 65438+10月,臨安市考古隊正式對窯址進行了發掘,並於1988年冬對南宋禦窯博物館的建設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為***1400平方米,發現***壹座窯址和壹處作坊遺址,包括三座房屋地基、壹個練泥池、兩個滑輪坑、兩個釉罐、壹個貯料坑、壹座素燒爐、素燒坯樁遺跡、排水溝、道路等。出土了3萬多件瓷器和數千件窯具。

虎穴窯遺址位於杭州鳳凰山北麓,距南宋皇城北墻不到100米,西南距焦潭夏瑤遺址約2.5公裏。同年發現於1996和11,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為期壹個月的考古調查,發現了1998和1999兩處窯址和作坊遺址。先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實際發掘面積約2300平方米。虎穴窯遺址發掘獲1998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提名獎,200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焦灘峽和老虎洞窯遺址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古代官窯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10傅生窯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份:戰國時期紹興縣傅生鎮倪家樓村南300米瓜嶺周至長竹園。

出版日期:2006年5月25日

面積約4000平方米。發現南北並排的兩座龍窯。1978進行試掘,其中壹站窯余長6米,窯床寬2.46米。原始青瓷和浮雕硬陶共燒。原始瓷器有碗、盤、碟等。,胎質致密,胎灰白色,釉色青色。堆疊時,用平圓墊隔開。印花陶器有壇、罐等。胎呈深紫色、灰色,飾以米篩紋、杉葉紋、回文紋。該窯址為研究中國瓷業生產,特別是紹興瓷業早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11馬鞍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份:仙女山,紹興縣馬鞍鎮司橋村南1km,新石器時代司橋南500m(鳳凰碼頭)。

發布日期:1997年8月29日。

遺址包括仙女山和鳳凰碼頭。仙女山遺址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1985局部發掘後,堆積厚度約1米,分為兩個文化層:上層出土的紅陶夾砂、印花硬陶片和石器。紅陶帶沙有繩鼎和水壺支子。印花陶器上裝飾有方格圖案、條紋、雲雷紋等。,而器件的形狀多見於凹底器件和底器件。石器有槽型、扇形、半月形刀等。屬於馬橋文化;下層出土泥灰陶、黑陶、紅陶帶砂,主要形制為鰭形鼎、圈足盆、喇叭形穿孔豆。有石器,如石簪和柳葉形鈸。屬於良渚文化。鳳凰墩遺址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1984、1993部分開挖。文化層厚約1米,出土的石器有刀、箭頭等。陶器以泥質灰陶、泥質黑陶、砂紅陶為主,部分有雕、刻、堆附加花紋。有鼎、豆、壺等。屬於良渚文化晚期。馬鞍遺址體現了良渚文化到馬橋文化的文化傳承。

12西施山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份:春秋戰國紹興市五雲門外滿洲1.2km。

發布日期:1963三月11。

西施山,又名土城山,又名美人宮,被稱為西施西部。青銅犁,鋤頭,鋤頭和鐮刀,以及原始青瓷,印花硬陶和黑皮灰陶的碎片已被收集。在西施山旁邊的念佛橋,在地表下發現了壹層厚0.4米的文化層,並收集了青銅劍、矛、鐵矛和原始青瓷、印花硬陶和黑灰色陶器的碎片。

13小仙壇窯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份:漢代上虞上浦鎮石浦村北200米。

出版日期:2006年5月25日

面積約800平方米,窯址損毀嚴重。產品制作精良,質量上乘。容器的形狀以碗為主,有盆、洗滌液、罐等。胎質致密,胎色灰,釉色青綠色。裝置表面裝飾有紋路、席子、水波紋、和弦。窯有墊餅、喇叭托等。小仙壇窯址的發現表明,早在東漢時期,浙江就燒制成功了成熟的瓷器。

14上林湖越窯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份:五代兩宋時期浙江慈溪縣上林湖(原余姚縣)。

發布日期:1988 65438+10月13。

上林湖越窯遺址是越窯青瓷的主要產地之壹,古屬越州,故名。自1957年以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故宮博物院對窯址進行了多次調查,在慈溪縣上林湖、上坳湖、白洋湖、獨湖、谷音湖周邊發現了100多處古窯址。越窯創建於東漢,興盛於唐五代。越窯青瓷更是聞名遐邇,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從東漢到隋,前壹階段是它產生並開始發展的時期,產品比較單壹。東漢時期常見的器物有壺、盆、盆、洗、碗等。後期主要產品有碗、罐、碟、雞頭鍋、水鍋等。,而且器具比較重。到了唐代,上林湖的制瓷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制瓷業也相當繁榮。曾有“富翠榮慶瑞色新,陶城龔賢吳郡”的詩句,從壹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上林湖制瓷業的水平。考古發掘還證明,上林湖早在晚唐時期就已經開始燒制作為皇帝貢品的精美瓷器。當時的瓷器品種繁多,造型精美,制成瓜類。

五代十國時期,浙江被吳越國瓜分,上林湖等地設立官窯,燒制瓷器供吳越孝朝廷使用,並向中原進貢。這些瓷器細膩堅硬,制作精細工整,釉下繪畫技術先進,金銀銅包邊,紋飾,雕、刮、刻、塑疊等方法。題材有珍禽異獸、魚、龜、花、人物,構圖新穎有趣。

北宋第三年(978),趙受宋朝廷派遣,繼續監督越州窯務。直到北宋熙寧元年(1068),上林湖還在燒貢瓷。

上林湖月老窯青瓷聞名天下。自唐代以來,經明州、杭州遠銷朝鮮、日本、阿拉伯,深受世界人民喜愛。

15策龍口青瓷窯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份:唐代-南宋慈溪市匡堰鎮

發布日期:2005年3月16日

經過1998和1999兩次大規模科學發掘,發現有龍窯、作坊,還有大量瓷器。南宋時,窯址燒制出壹類制品,不同於傳統的越窯藍釉制品,而與汝官窯非常相似,後被確認為南宋宮廷燒制的皇家制品,從而揭開了南宋初期宮廷用瓷的神秘面紗。

四龍口窯址厚度10余米,燒制年代為唐末至南宋。這壹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層壓關系清晰的窯址,在迄今為止的瓷窯遺址考古中實屬罕見,不僅為越窯瓷器的年代學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也成為探討秘彩瓷、南北瓷業、官民瓷業交流融合的重要紐帶。

16永豐庫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份:元代寧波中山西路以北、浮橋街以南

出版日期:2006年5月25日

大型元代倉儲遺址。該場地位於寧波市中山西路以北、浮橋街以南。距現有地表1.5米深處,以兩座單體建築基址為核心,磚砌坑道、院落、明溝、水井、河流等組成的元代大型建築遺跡。,布局較為完整,出土了大量當時各地名窯系統的陶瓷制品和各種建築構件。通過文獻考證,可以確認該建築遺址為元代永豐庫遺址,是當時政府的倉儲機構。

元代永豐庫遺址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古代地方城市大型倉儲遺址。其結構基本完好,為研究元代倉儲建築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考古實例。是中國城市考古的又壹重大發現,被評為2002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壹。

17塔山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份:象山丹城鎮東塔山南麓,新石器時代

發布日期:1997年8月29日。

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經過1990、10、1993兩次發掘,清理了包括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在內的不同時期的文化積澱。發掘面積5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早期出土的泥質紅陶豆、砂襯壺、炭襯壺等陶器,發現42座密集有序的單人墓,按墓葬走向、隨葬品、分布位置可分為三組。隨葬品有泥質紅陶喇叭形圓豆、繩襯壺、壺、壺、鼎、玉塊等。中期以泥質灰陶為主,墓中有合葬現象,並發現壹處建築遺跡。晚期出現大量幾何浮雕陶器。該遺址反映了河姆渡文化與馬家浜文化交融的現象,為錢塘江以南河姆渡文化之後的古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18河姆渡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份:新石器時代浙江省余姚縣羅江公社河姆渡村

發布日期:1982年2月23日。

河姆渡遺址發現於1973年夏天,是河姆渡村農民在村東北修建排澇站時偶然發現的。舉世聞名的河姆渡遺址為新石器時代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厚度約4米。它由四個文化層疊加而成,通過對地層中出土遺物的碳-14測定,確定第四層的年代約為67000年前。

場地內有壹排排木柱和板樁,沿山坡呈扇形規則分布。這是壹座幹柱式建築,其中大的有23米多長,約7米深,前廊1.3米深。很多木構件上有榫頭和榫眼,說明采用了榫卯連接的技術,這是我國發現的古代木結構建築中最早的榫卯連接。

遺址內發現大量稻谷,保存完好,經鑒定為秈稻和粳稻。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大米數量豐富、保存完好、分布廣泛,在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十分罕見,填補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史上“有粳米無秈米”的空白。同時出土的還有骨頭、木箱、骨鐮、木材等,都是農業生產或糧食加工的工具。這些發現證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當地農業就已經成為主要的生產部門。河姆渡遺址大量水稻的發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過去,人們認為印度是亞洲稻米的原產地。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這裏的水稻比印度發現的最早的水稻早3000多年。

在河姆渡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動物遺骸,包括人工飼養的豬、狗、水牛,以及該地區現已滅絕的野鹿、赤麋、張、熊、大象、犀牛等,對探索古代氣候演變規律和原始畜牧業起源具有重要價值。

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藝術豐富多彩。陶器上有雕刻、堆砌的動植物圖案,陶制的豬、羊、頭,骨雕、象牙雕,還有還能吹出音樂的骨哨。

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早在六七千年前,長江下遊就有比較發達的原始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壹。

19英山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新石器時代余姚市張婷鎮Xi嶴村山東南麓。

發布日期:1997年8月29日。

面積約5萬平方米。1980試挖,1996正式開挖,開挖面積350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3米,分為10層。文化內涵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時期,以河姆渡文化為主要積澱,出土文物1000余件。石器包括斧、矛和用燧石制成的小石器。陶器分為碳黑陶和沙灰黑陶等。,形狀有壺、罐、盤、碗、豆、鼎等。多面,飾有繩紋、弦紋和錐刺紋等。除此之外,河姆渡文化早期的幹欄建築遺存,大量的水稻、葫蘆、鹿角等動植物標本,以及骨器、象牙器等也相繼出土。該遺址極大地豐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內涵,為更全面地了解河姆渡文化的產生、生活狀況和經濟形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 上一篇:活的龜蛇古董
  • 下一篇:消費者行為的購買決定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