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璽印的置紐,原是留穿系佩帶用的。紐置經歷了由實用而向審美化、制度規定的方向演變。至於中國古代璽印紐制之精巧美麗,是久已為世人所公認的,在璽印紐置之間蘊藏了珍貴的中華民族美學遺產。璽印的紐置雖然豐富多彩,但是並不雜亂無章。
龜紐。這是中國古代璽印中僅次於鼻紐,有著嚴格的制度規定,又有著明細的演變規律可循的紐式。據說龜紐最早見於秦代,但文豪老師所見最早壹例為用在湖南出土西漢早期的“長沙丞相”銅印上。
自漢代開始,文獻中出現了使用龜紐印章的制度規定,以後歷代相沿襲,直至清代仍有規定:後妃、親王寶龜紐。龜紐自漢代到南北朝時期,演變規律有序:西漢早期,龜形較小,背部略平;西漢中晚期,龜形略小於印背,龜首不外伸,形態較靈活生動。
新莽時期龜背甲高高隆起,四足有力,外形很像烏龜的壹種——“象龜”,東漢龜背部如饅首狀,頭伸出較直,龜甲紋較細;三國時龜殼變扁平,頭長伸,龜甲紋漫漠,形象漸漸失真;兩晉時龜身比較簡陋,頭直翹且明顯地伸出印背之外,形象失真。
北朝龜紐的龜背殼刻劃繁復,頭部有伸有縮,有的四足高高撐起,雖然刻工很繁密,但形象嚴重失真;南朝龜紐形象十分簡單,有的烏龜足部難辨。在明代,印紐有龜蛇相纏的形象,據此可稱之為“玄武紐”。清代的親王之寶依制用龜紐,但此龜已有祥雲盤身,龜首好似龍形,身著兩翼,已經是神獸的形象。以上所討論的,主要為公印中龜紐形象的演變,在歷代私印中也有使用龜紐的。
璃紐。其為壹種仁厚溫順的伏虎形象,按兩漢制度規定為帝、後、諸侯王級別方可使用的極高級別的璽印印紐,如陜西出土西漢白玉質“皇後之璽”、江蘇出土東漢“廣陵王”墓瑪瑙印,都用了璃虎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