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古城地處水網之中,臨河而建,水陸並行,臨水而建,前巷後河,形成了“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風貌。放慢腳步走在街上,過石橋,聽聽別人家的昆曲、評彈,感受兩千多年的古都文化,小文藝的氣息油然而生。要體驗蘇州的“小橋流水人家”,可以去平江路或者七裏山塘。蘇州是個小城市,地鐵可以到達各大景點,交通相當方便。因為時間關系,去了離酒店比較近的七裏山堂。
唐二年(825),大詩人白居易從杭州調到蘇州刺史。為了方便蘇州水陸交通,西起虎丘,東至長門,挖了壹條山塘河,並在山塘河以北修了壹條路,稱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長約七裏,稱為“七裏山塘”。山塘街自古就有“姑蘇第壹街”之稱。清朝乾隆皇帝在仁武年間(1762)遊歷江南,到七裏山堂寫《勝在山塘》。如今,山塘求勝亭仍保存完好。乾隆皇帝對七裏山塘情有獨鐘。回京後,他仿照七裏山塘,在頤和園後湖修建了蘇州街。
雖然昔日的繁華難以復制,但通過政府的努力,壹條小河,幾座月牙形的石橋,以及兩岸白墻灰瓦的古宅,終於得以恢復。晚上,河邊的房子裏掛著紅燈籠,紅色的燈光和拱橋的身影壹起倒映在河中,輕輕蕩漾,讓妳不禁感嘆:這就是蘇州。
在蘇州,妳壹定要看蘇州園林。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拙政園、獅子林、留園等。其中,拙政園是蘇州古典園林的代表,是中國四大名園之首。公園的總面積大約是五公頃,只有頤和園的五十分之壹。但它又被譽為中國園林之母,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可見公園的設計水平有多傲人。
拙政園始建於明朝鄭德初年(65438+6世紀初),在500多年的歷史中已經更換了30多位主人。除了最初主持建造的業主王,以及後來的園林業主,包括太平天國的忠君李秀成,都有補建和擴建的大工程以及裝飾和小細節,積累了今天蘇州現存最大的古典園林拙政園的全景。但是,據說住在拙政園的官員和富人,幾乎沒有壹個逃過免職、沒收財產或衰敗的魔咒。後來世人不得不下結論,就是因為這麽漂亮的庭院只適合遠遠的觀賞,留下來有褻瀆之嫌,所以才沒有讓30多位園主晚年的悲慘結局。
全園分為東、中、西三個部分,以水為媒,穿插蔥郁的花木,將各個區域分割成完整獨立的景觀。最奇妙的是中心區。所有的景觀設計都是圍繞元香堂進行的,元香堂既是中區的主體建築,也是拙政園的主體建築。它在景觀上有向外延伸和向內聚集兩種功能。舉手之勞,擡腳就是壹出戲,可謂步步為營。
走進拙政園的方形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壹個被兩根白皮古松淩雲樹枝掩映的三間房堂,這就是拙政園的“蘭學堂”。“藍雪”壹詞出自唐代李白“天地獨立,清風灑藍雪”的句子,寓意主人瀟灑如春風,幹凈如藍雪的高尚情操。明朝崇禎年間,拙政園壹分為二,園的東部成為侍郎王馨漪的田園居所,蘭學堂是園中壹景。當年這裏花木繁茂,陽臺綠蔭,婚禮都是親朋好友,喝酒寫詩,流連忘返。現在,仍有壹株梅花盛開,使人想起舊時代明月當空,文人雅士的美好情景。
進入大廳,可以看到中央有壹個巨大的漆雕屏,南面是拙政園全景,精致美觀。從圖片上看,拙政園的東、中、西三部分被墻廊分割,園林風格各不相同。
東部布局以平崗草原為主,廣植花木,配有山塘亭臺。空間開闊,有松岡、山島、竹塢、曲水之趣。中心部分是整個公園的主體和精華。彎彎曲曲的水面,各種亭臺樓閣,平展寬闊,古樸典雅,使公園“若隱若現無限”。無盡的春天。“西部的建築相對密集,裝飾精美,不同於東部和中部的稀疏。拙政園是私家園林,所以是家和園的結合。住宅位於花園南面,花園錯落有致,自由靈活,不拘壹格。它集中表現了大自然的自然之美,表現了人與自然的親近和融合。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之作。
屏幕的北面是壹幅竹子的圖片。據園主《歸園》記載,蘭“東西桂花樹屏,其後山,縱橫栽梅花。梅外有竹,竹為鄰。梵音黃昏時,從竹中來。環境幽靜。兩旁優雅的畫作不禁讓人駐足於此,去發現和欣賞園丁們賦予的豐富內涵和空靈之美。
站在蘭學堂東北方向的荷塘邊,可以看到山頂上有壹個帶卷棚和休息的建築,就是蓮花閣。亭子是中國古代壹種美麗的建築形式。它與四周的景物依水而建,形式靈活多變。蓮亭壹半建在岸邊,壹半伸向水面,天空立於水波之上,臨水而立,美麗精致,是夏日東園賞荷的絕佳去處。
“荷花亭”正面對著壹池荷花(估計只有夏天才能看到),後面是壹堵高墻。開放面和封閉面的鮮明對比,恰如其分地襯托出安靜的氛圍。加拿大溫哥華“怡園”中的水榭就是基於這種設計。如果妳走到芙蓉閣門口往西看,可以看到這個水榭的門框上裝有壹個雕花的圓形燈罩。透過這個圓形的燈罩,可以看到前方小橋流水,就像壹幅鑲嵌在圓形畫框裏的工筆畫。
如果妳走過去仔細壹看,妳會發現這個水榭的門框上有壹塊雕花的長方形地板磚。眼前的河流蜿蜒曲折,兩岸種植著許多木槿植物,將人帶入壹種寧靜、質樸、自然的境界。這是蘇州園林中常見的造景手法,稱為“取景”。園主想通過這種手法把客人的註意力集中到最佳角度,從而達到觀看時最滿意的效果。框景是蘇州園林建築的壹大特色,在拙政園的很多建築中都可以看到。裝裱的景觀是設計師特別安排的,包括景觀中的植物和建築,都是圍繞景觀的主題來設計的,比如春天種的杜鵑花,夏天種的竹子,秋天種的銀杏,冬天種的梅花,還有對面山亭和湖中倒影的倒影亭,別具壹格。?
如果說在《荷花亭》的東邊,我們欣賞的主要是自然美的質樸之美,那麽當我們站在西邊面對水榭的曲橋上,就會驚嘆於荷花亭建築本身在綠柳成星、繁花似錦中的優雅。主體從容而坐,輕盈而飛的姿態,整體簡約到極致,細節精致到極致的矛盾統壹,為拙政園寫下了精彩的序言。
走過芙蓉閣北面的壹片紫薇草坪,可以看到壹座重檐尖角的八角閣矗立在中間。這就是“天泉閣”。這個天全閣的屋檐很高,飛檐翹得很高,看起來像鳳凰的尾巴。充滿動感和美感,更有利於采光和通風。外面形成壹個回廊,莊嚴古樸,柱間坐檻,四周是草坪和花木。
亭內有壹口古井,相傳為元代大洪寺遺跡,故名“天泉”。大紅寺的董宅是由僧人玉澤所建。寨前有壹口井,常年不幹涸。水質清涼甘甜,故稱“天泉”。寺廟在元末被摧毀,但東寨仍然存在。當初,主人買下了包括大紅寺在內的土地,建起了這座園林。所以,這口延續了700多年的古井,可以說比拙政園本身的歷史還要久遠。
走過天泉閣,可以看到位於花園北墻上的寬敞明亮的四方大廳,這就是香閣。“分”是指小米、大米等黏稠的谷物,“分香”壹般是指五谷的香味。在古代,這裏的城墻都是農田。收獲的季節,秋風帶來壹陣陣谷香,令人神往。稻香是最具田園特色的,也符合“回歸田園家園”的園藝主題。因此,明代園主王馨漪在建園時曾寫道:“樓可望四周,每當夏秋之交,莊稼盡在眼前”,故名香香閣。
許多文學作品都描寫過花香四溢的田園風光。宋代田園詩人範成大的六十首《四季田園趣事》是四季田園牧歌的先驅,其中“凡塵居如山,糯米禁入城”,《紅樓夢》中的稻香村就是典型。這裏的香亭是文學虛構與現實場景的結合,其優美的意境引人入勝,給人以無限的遐想。香香館的規模遠遠超過壹般的展館,其規模與周圍開闊的景觀非常相稱。與水隔山相望,房間寬敞明亮。長窗裙和廳板上的48幅黃楊木雕畫,雕刻精美,層次豐富,生動地表現了中國古代西廂記和其他戲曲的故事,使香香館顯得古樸而有味道。
烏珠隱居處位於中央花園的最東部,毗鄰“弘毅亭”。“烏竹隱居”是中國中部董馳的主要景點。它是壹座設計精美、別具壹格的方形亭子。它背靠長廊,面向廣池,栽有梧桐和竹子。亭子的奇妙之處在於,四周的白墻上有四個圓孔,分別是環中的孔和環中的孔。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圓圈、圓環、年輪重疊交錯的奇特景觀。四個圓形洞門既通透又典雅,形成了花窗、小橋、流水、湖光山色、竹木清韻的四大美景框景,鑲嵌著蘇州園林壹年四季的風景。南有桃柳綠,西有嫩蓮尖花,北有梧桐秋雨,東有梅花,意味深長。
亭中“隱居竹”的匾是文徵明題寫的。清代書法家趙在兩側懸掛“借清風明月,看流水,看山色”的隸書對聯。聯眾借大自然的浪漫風光,體現論語?《永夜》“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儒家審美心理。第壹部分是用清風明月描繪自然風光的無限美好,第二部分是用山川之樂揭示園林美景陶冶情操的作用。動靜對比,虛實結合,升華了亭子周圍的景觀,揭示了景觀的人文內涵。簡單的十四個字,恰恰點出了拙政園內斂、細致、粉飾的性格,同時也描述了江南吳文化的特質:水鄉的親和,小家碧玉的溫柔,精致中對奢靡的包容。壹切都在設計中,但沒有留下痕跡。可想而知,構思之周密,計算之精確,安排之合理。
五竹幽亭西有壹池碧水,池中兩個小小的土山島分割池面,分隔南北空間。六角候霜亭,位於池東土山上,因唐代詩人魏的壹句“後書欲寫三百篇,洞庭須覆霜”而得名。蘇州太湖東西兩岸都種有柑橘。10月初霜,柑橘開始開花,秋色滿山,是江南壹年中最好的季節。亭名“待霜”能引起豐富的想象力。亭子周圍種滿了柑橘,最適合欣賞秋色。
“向雪魏雲亭”是花園中央的最高點。向雪指的是梅花。魏雲指的是茂盛的花草樹木。亭子呈長方形,在水池中西的土山上,外觀簡潔輕盈。亭子旁種著梅子,清香浮動。是初春賞梅之地,四亭中的冬亭。亭內有“雪香雲影”和“花間野鳥”兩塊匾額,點出周圍竹林蔥郁、鳥語花香、溪水蜿蜒的意境。亭柱上有文徵明題寫的“蟬林越靜,山越靜”的對聯,取自南朝?嵇的《入若月溪》壹詩,以靜寂的藝術手法,表現了園林意境的靜美。
從向雪魏雲亭向西走,就是可以欣賞夏日風景的鶴峰亭。這個亭子不僅連接南北,還將水域分為東西兩部分,成為中央花園的交通樞紐。西面與柳蔭路相連,是壹條通向尖山大廈的空走廊,南面與怡雨軒相連。因四周荷花環繞而得名。這是壹座六角亭,單檐,光形。池畔四周植垂柳,亭中有“四面荷風”匾額。東柱上有壹副楷書對聯,上書: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池秋水是壹口井。這是仿劉在濟南大明湖亭所寫的著名對聯,上面寫著“四面荷花三面柳,壹城有山,半城有湖”。其間,無風徐來會有清風,無花荷花壹池。春柳、夏荷、秋水、冬中山倒影,可謂四季風光,景色與現實交融,為牌匾對齊畫龍點睛。
穿過鶴峰周圍的亭子向北走,可以看到臨水而建的亭子是尖山樓。是壹座兩層小樓,樓上叫“看山樓”,因為可以看前面的土山。陶淵明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見山樓名時取詩,透著園丁的閑適詩意。下層叫“蓮花香榭”,因亭前池塘裏種滿荷花而得名。
從樓北看,山樓如龍頭,攀廊如龍身,角如龍角,洞門如龍口,曲橋成龍須,雲壁成龍尾。龍的形狀與太平天國忠君李秀成有關。據說這是忠誠國王的辦公室。樓下陳設簡單雅致,中間是寬大的寫字臺和太師椅,兩邊是茶幾和靠背,仿佛忠君正和大臣們策劃壹場軍事盛會。
這座建築三面環水,俯瞰東南方向的群山。上層的“尖山樓”有殼有窗,下層的“蓮花香榭”采用落地窗,臨水的遊廊配有太子椅。也是夏日賞荷的絕佳去處。可以近距離看魚,也可以欣賞中間的荷花,遠處花園裏的風景會在妳面前慢慢展開。春天,滿園新綠,五彩繽紛;夏日徐來,荷香;秋天,池畔蘆葦多風,寒風凜冽;冬天,屋內溫暖陽光充足,雪景宜人。
香洲與“蓮風亭”隔水相望,妳可以從壹條小小的飛虹上遠眺。從遠處看,“香洲”就像壹只泊在池上的小船,在其中感覺像是在水面上劃船,可以感受到主人狂放的航行和身心隱居的精神追求。這條石船由小橋、平臺、亭子、水榭、樓閣五座典型的園林建築組合而成。它的結構造型很獨特:石板橋與岸邊相連,就像船頭的跳板;船頭是壹個伸入水中的平臺。三面臨水,四周是優雅的低欄,給人壹種親近水的感覺。船體分三部分,艏樓為高方亭,造型高大、開闊、典雅;中艙低矮,似水榭,半壁上連續的窗欞素凈;船尾艙最高,像城堡壹樣,上下兩層可以登高遠眺。三部分錯落有致,虛實得當,與寬敞的景觀相得益彰。?當妳走進香洲,妳可以看到牌匾上的“香洲”二字是文徵明的筆跡。以唐代徐元谷的《香飄杜若洲》詩為例,編《楚辭》壹書:“若選與,則遺之。”。杜若是壹種藥草。這裏把荷花比作香草,體現了文人的理想和情懷。在古代,香草常被用來比喻清高的人。在這裏,荷花景觀被用來比喻香草。
在中國古典園林的眾多石船中,拙政園的香洲是最美麗的壹艘。站在船頭,四周開闊明亮,到處都是美景,令人心曠神怡。烈日炎炎,炎炎夏日,這裏壹陣風,眼睛都涼了。
倚著雨軒可以沿著彎曲的走廊走,廊橋上可以到小飛鴻。橋欄呈十字形,猩紅色,倒映的水面如彩虹。清風徐來,橋影起伏,故名“小飛虹”。橋的碧波之上,池中之水壹分為二,使池更幽,水更深。這是蘇州園林中唯壹的廊橋。
小飛鴻的南邊,有小碧波,有清澈深遠的胸懷,有幽靜幽靜的庭院組合。現辟為“雅石齋”,集中展示昆石、太湖石、大理石、靈璧等中國四大名石,讓遊客充分領略石文化的魅力。
這壹帶的水面以深曲折取勝。從小滄浪的門檻向北望去,香洲和壹雨軒的剪影、鶴峰周圍亭子的倒影、尖山樓的重景可以壹起映入眼簾,是公園中部南北之間最豐富的觀賞地。
園香堂,中國園林的主體建築。?遠翔堂依山傍池,是典型的江南園林式廳堂,三間寬大,四面長窗,堂內無柱,開闊明亮,結構精巧,背山面水,具有鮮明的明式風格。王初建此園時,名若書堂。到現在,遊廊下的青石屋基和覆蓮石柱基,似乎都是明朝的遺物。
來到元香堂南側,擡頭看見堂中間掛著壹塊匾,額上寫著“元香堂”四個字。它因宋代周敦頤《愛蓮說》中的壹句“香袁遺情”而得名。它像蓮花壹樣幹凈,意味著崇高。它是中國文人崇尚高雅、潔身自好、以蓮寫意、以蓮振興的性格寫照。“荷葉在天空中無限鮮艷,荷花把太陽反射出別樣的顏色。”夏廳北池的荷葉場,是園中賞蓮的第壹處,蓮風吹在臉上,清香送遠。
廳內陳設典雅精致,清式家具華麗莊重,雕刻復雜。四周是透明精致的玻璃落地窗,規格整齊,圖案精美,窗欞空蕩,周圍景色盡收眼底,如壹幅山水長卷。元香堂東南有壹口水質甘甜的清井,相傳為明代文徵明曾題寫的拙政園第三十壹景“玉泉”。
在元香堂放眼望去,碧波蕩漾,近水樓臺,假山掩映,遠石掩映,近水煙波,構成了壹幅美妙的畫卷。無論盛夏、嚴冬、霧蒙蒙的早晨、月夜、春曉還是秋夜,元香堂都是壹年四季欣賞美景的最佳去處。東有牡丹園,北有荷花池,西有桂花林,南有黃石假山。壹年四季風景不壹樣,味道也不壹樣。
在中央花園裏,除了秋景的待霜亭,冬天的雪雲亭,夏天的蓮風亭,還有壹個在中國南方的洛基山上的繡花亭,可以觀賞春天盛開的牡丹。這個三面開敞,壹面粉墻的長方形亭子,造型典雅,繡閣的墻上還有壹個長方形的空窗,供借景。環顧亭內,園中景色燦爛,可遠眺壹水之隔的池北美麗山景,枇杷園春紅夏綠盡收眼底。繡氣亭是中央園林四亭中的春亭,可以欣賞四季的植物。山腳下的花壇裏種著牡丹。陽春三月,牡丹盛開,玉笑珍珠香,嬌艷欲滴。再加上山上的楓楊、臭柏等古樹名木,構成了壹幅清新淡雅的畫卷。中央花園的四個亭子,欣賞不同季節的植物之美,營造了“四季不同景,歡樂無窮”的意境,令人賞心悅目。
松風水閣,又名“聽松風”,是觀賞松濤聽浪的地方。這個水亭有壹個方形的屋頂和壹個封閉的空間。通過走廊間的小門進出,其他三面采用半墻半窗的結構。屋頂的屋檐很大,飛檐特別高,呈現出雍容華貴、輕盈飄逸的風格。整個建築沒有采用正南正北的規則方向,而是45度角傾斜,而且可以懸掛在空中的水面上,避光透氣,最適合夏天觀賞。亭子邊上種著幾棵黑松。風壹吹,松枝挪開,松濤聲,色聲俱備。這是壹道獨特的風景。
在這裏,松風的聲音渲染了花園的詩意景色。亭內有清代書法家查世標題寫的“秋月鳴笛松風亭”草書牌匾,點出了“秋月溢水亭,秋風吹進古松,松風鳴笛,景色秀麗”的奇妙境界。
松、竹、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稱為“老寒三友”。松樹遇冷不枯萎,四季常青。古人把他們比作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畫中常畫古拙的姿態,也是中國園林的主要樹種之壹。
倒置照相館位於拙政園的西面,是壹座兩層小樓,矗立在水池邊。隔水相望的倒置照相館和夷陵亭,以水面作為相互觀賞的空間。從倒置照相館的南面望去,可以看到彜良亭掩映在壹片蔥翠之中,而從另壹個角度從彜良亭的北面望去,可以看到倒映在清澈池水中的倒置照相館。相互對視,盡顯蘇式園林的婉約之美。不同的方向給人不同的審美感受,所以得名於唐代高駢的詩《陽臺倒影入池》。
下面壹層是“崇文沈齋”,是園主為表達對和沈周的敬仰而設計的。文徵明和沈周都是明代著名的書畫家。兩壁嵌有和沈周的畫像,還有題寫的《王拙政園》壹書。中間有六扇銀杏木紗門,紗門上刻有鄭板橋的《無根竹圖》及其題詞,是難得的珍貴佳作。
浮翠閣是整個公園的最高點,在麗亭西北的水土山上。這是壹座八角形的兩層建築,四面都有窗戶,可以俯瞰亭子。所謂浮翠,就是水綠、山藍、天藍。宋代蘇軾《華陰紀子遊》詩說:“三峰過天,四行看日照葉。”意思是坐船過了三峰,天空似乎變小了,仿佛飄在遠處的青山上;因為船在壹線,我透過船的窗扇看不同的窗景,太陽不自覺地逐漸傾斜。這裏是從山腳仰望山頂的亭子時的視覺印象,突出了高聳的亭子,生活在綠樹蔥蘢的山上。太平天國時期,福翠閣是忠義宮的瞭望塔,也是哨兵站崗的地方。當時是三層樓高,補貨期間才改成兩層。
穿過浮翠閣往南走,是壹個聽亭,兩邊是水池,前面是平臺。亭子以唐李商隱《聽雨》詩命名。深秋,雨幹荷花的時候,可以倚著欄桿,聽淅淅瀝瀝的聲音。這種悠揚的水面上的聲音,有壹種陰冷蕭瑟的詩意。亭子裏的飛罩和扇子雕刻精美,是園內裝飾最精美的建築。飛罩由銀杏木雕刻而成,飾以松、竹、梅、雀等圖案。構圖對稱,手法細膩,寓意“三友寒樂”。扇子上的雲龍圖案是太平天國效忠皇宮的遺物。圖案正面壹條三爪龍發光且栩栩如生,四周雲霧繚繞,造型十分傳神。在流亭閣的南面,有壹個面朝水的平臺。沿著小溪壹直可以看到塔影亭,煙浪深遠,與塔影亭形成奇妙的對比,可以看到彼此在水中的倒影。
沿著小路,妳可以在樹蔭下看到壹個像展開的折扇的亭子。這是獨壹無二的“與誰坐在門廊上”。玄關依水而建,亭子巧成扇形。遠遠望去,屋頂、玄關門、窗洞、石桌、石凳、軒頂、燈罩、壁匾、半柱皆呈扇形,故又稱“扇亭”。蘇東坡有壹句話“陪誰坐?月亮,清風,我”,故名“誰陪我坐廊下”。表現出園林主流的超然氣質,與山水相連,欲超然物外。
獨特的結構也讓這個“誰與門廊同坐”有了獨特的視角。前面的水與空中有洞的半亭相呼應。透過玄關扇形的空窗望去,亭子在畫框裏,形成壹幅無意的畫面;從玄關兩邊的門框裏往外看,壹邊正對著三十六元陽亭,另壹邊能看到倒影照相館裏波心的倒影,趣味十足。人在玄關,靠著圍欄,不僅可以欣賞270度的景色,還可以成為畫中的壹景。
最有意思的是站在與玄關壹墻之隔的水廊上回頭看。玄關的扇形屋頂正好與後面山上的亭子頂部相接,巧妙地形成了壹個倒置的折扇。李亭的穹頂為柄端,亭面脊瓦為扇骨。誰會坐在門廊的屋頂上當粉絲?這種利用亭臺樓閣屋頂形成完整折扇的布局,是壹種象形寫意的空間處理手法,突破了壹般的風格,別具壹格。
拙政園西園的主要建築有36個鴛鴦亭和18個曼陀羅花亭。這個博物館是古建築中的壹種鴛鴦廳。從外面看是建築,但是大廳被隔斷和懸掛分成南北兩部分。梁架壹面是平的,壹面是圓的,好像是南北合二為壹的大廳。南方的十八座曼陀羅園適合冬春取暖,北方的三十六座鴛鴦園適合夏季賞蓮納涼。
中國古典園林是集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