軋神仙是蘇州的壹個傳統節日,據說每年農歷四月十四這壹天,在南浩街上會有神仙出現,如果我們有幸撞見,就會幸運壹整年。不知道當初大家是怎麽建立起這個說法的,反正以後每年就形成了這樣壹個固定的集會。屆時,蘇州制造的各種表演、各種小吃、各種花花草草都將壹並拿出來交流分享,場面煞是熱鬧。
四月十四日是八仙之壹的呂純陽的生日,他是民間信仰中很有影響的神仙。蘇州閶門內中市下塘的福液觀奉祀呂祖,俗稱神仙廟,據說呂純陽生日那天要化身乞丐、小販,混在人群之中濟世度人,因而逢此盛日每個人都可能是他的化身,軋到他身邊,就會得到仙氣,交上好運,這樣妳擠我擠的,叫作“軋神仙”。
軋神仙原先只是民間宗教活動,後來變為壹年壹度的盛大廟會。屆時,神仙廟附近小攤林立,各色小吃、工藝品、花鳥蟲魚,應有盡有。蘇州市政府為保留這個民俗節日,修復了神仙廟,重建了南浩街。目前,南浩街已成為蘇州傳統風味小吃、特色食品、民間工藝品、日用小商品以及花鳥魚蟲、古玩繡品等“蘇”味極濃的市井文化集萃地,承載了歷代蘇州的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的南浩十八景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是蘇州旅遊的新熱點。
蘇州的福濟觀,建於南宋淳熙年間,原址在閶門下塘街,但因年代久遠,早已不復存在。文革後,破除四舊,寺、廟、祠、觀、庵等建築被混淆統稱為宗教建築,很多百姓也就再也分得清觀和廟的區別了,因觀中供奉八仙之壹的呂純陽(呂洞賓),呂純陽又被中醫奉為祖師,觀中道士也假借呂洞賓名義為百姓祈福祛病,故常有貧困的百姓前去求治,這福濟觀在蘇州百姓之中也就有多了呂祖廟、神仙廟的叫法。傳說農歷四月十四是呂洞賓生日,好道者也會相約去福濟觀進香祈福,
看到去福濟觀的人多了,小販和江湖郎中們也想借機做些生意。因見觀裏供著神仙,就想靠著神仙也發個小財,於是就將平日裏普普通通的東西,說成了神仙糕、神仙水、神仙帽、神仙服、神仙鞋......
福濟觀本在小巷深處路窄處很是清靜,壹下來得人多了,倒也顯得擁擠熱鬧,於是不小心就有了人擠到人了。蘇州人天性溫和,也不乏幽默,加上都是鄉裏鄉親的,即使被擠了,也不過笑壹笑,再說恰逢神仙生日,也就打趣說“就算被神仙軋到了”討個口彩。因為蘇州方言裏擁擠稱為“軋”,因此形容這種擁擠的現象,也就有了“軋神仙”的說法了。
近年來政府為了營造商業氛圍,提升文化形象,重建了南浩街,並在南浩街北段、閶門吊橋西堍南側護城河畔建了廟宇,這造廟初衷出於吸引人氣,營造商業氛圍,加上神仙廟叫上口,於是就命名為神仙廟了。
雖說這呂神仙本是道家,應該住在觀裏,這廟他是去不得的,但福濟觀早已不在,那呂神仙也就只能將就著在廟裏長期寄住了。好在造廟的人也想得周到,怕呂神仙孤單,還把另外七仙也請進了廟裏,雖說本由呂神仙獨享的香火,被眾神仙分了,但畢竟也少了許多寂寞,加上神仙廟裏,呂神仙還多了壹身,也算掙回了點面子。
現在政府還在每年的農歷四月十四呂神仙生日前後,以民俗文化節為主題,舉辦神仙廟會,征集小商小販,設立各色小吃、工藝品、花鳥蟲魚等臨時攤點,努力打造“軋神仙”這個具有蘇州地方特色的文化消費的旅遊品牌,吸引了不少市民參與,自然神仙廟裏香火也旺盛了許多,怎麽說對呂神仙也是個安慰,但這與道家的清靜無為也有些不符,不知這位呂神仙又會有哪些想法就不得而知了。
2、虎丘的傳說
虎丘山很小,走遍天下名山,看到的都是“深山藏古寺”,只有虎丘卻是“山向寺中藏”。站在頭山門,舉首遠眺,只見林木蔥郁,寺院若隱若現,就是沒見到起伏的山坡,嶙峋的山崖。和很多名山大川相比,不到百米海拔的虎丘,只能歸入丘的類別。然而,在人們的潛意識裏,那兩千多年的人文淵藪早已把它裝扮成氣象萬千的大山,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甚至讓人產生望而仰止。
大文豪蘇東坡說:“到蘇州而不遊虎丘,乃是憾事。”於是,我們在壹個春日的下午來到虎丘山下,這個與蘇州城壹樣古老的名勝,因為古老,它的壹草壹木似乎都有著傳說的靈光。從二山門往上,壹段短短的山道上星羅棋布著各種古跡。有東晉憨憨僧開鑿的憨憨井,據說水質晶瑩透明,清醇可口,是以前山上僧人招待貴客的佳泉。有吳王闔閭的試劍石,壹塊石頭從中裂開,斷面筆直光滑,猶如刀砍斧劈壹般,傳為吳王闔閭持莫邪劍所劈。還有壹塊“枕頭石”,說的卻是風流才子唐伯虎偕秋香在此小憩的逸事。山道將盡時,路旁有壹構築精致古樸的石亭,亭內豎有壹碑,這便是唐代名妓真娘的墓了,賣藝不賣身的真娘因守節而自盡身亡,美人情事從來是文人墨客題詠的好素材,所以這裏俯首便有璀熠的詩篇。有王侯,有名士,有僧人,有妓女,在這不長的山道上,虎丘竟以非凡的魅力,吸納了各異的文化在這裏互相輝映。本來是拾級而上的我們,卻象是走在時光的甬道上,聽著遠遠傳來的悠久故事。
山道盡處,豁然開朗,只見壹巨石擋在眼前,巨石寬達數畝,卻平坦如砥。這便是有名的千人石了。成語“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便源於此地,相傳東晉高僧竺道生曾在千人石北面壹個石臺上講經。臺下聽眾雲集,竟達千人,生公講到精妙處,天呈異象,天花亂墜,千人石東面的白蓮池裏頑石點頭不已。
從壹個傳說到另壹個傳說,聽厭了的我們幹脆卸下厚厚的時光,在千人石上找壹塊幹凈而幽靜的地方席地而坐,聽著上方寺院裏隱約的木魚聲,傍著石下幽深的澗谷,在下午微微的風裏,享受著旅途裏難得的靜謐。我想,如在有月的夜晚,月華照著這半山腰的巨石上,四周是壹覽無余的空寂,撫著冰涼如水的石頭,擡頭月光如晝。便是沒有生公的舌綻蓮花,也會有壹點見心明性的頓悟在心頭。
在虎丘,常常會不由自主地被壹些傳說牽著走,想放也放不下。這些傳說裏最大的、最古老的就是劍池。劍池雖與千人石只有壹墻之隔,然而,境界完全不同,仿佛壹墻隔開了兩個世界。壹腳跨入洞門,迎面就是壹股森森的寒氣,壹泓碧波輕輕蕩漾,深邃的看不見底,四周石壁合抱,如人工壘成。劍池底下就安葬著兩千多年前的壹代霸主吳王闔閭,陪葬的有三千多把魚腸劍,因之以劍名池。這個傳說傳了兩千多年,壹直沒人澄清真假,因為劍池的水從來沒有幹涸過。直到1955年,蘇州市政府為了搶修虎丘古塔,抽幹了劍池池水,終於找到了闔閭幽宮的墓門,傳說終於變成了事實。在導遊的緩緩講解中,我試著把手浸到泠泠的碧水裏,感覺著水流過時的輕柔,無法想象兩千多年的時光怎樣從指間滑過。
仿佛是為了印證劍池的古老,當我們到達山頂時,看見已有壹千多年歷史的虎丘古塔巍巍而立,塔頂和周身的木質屋檐都已毀於雷火,只有那墻壁剝落的磚石在下午的夕照裏顯得蒼老斑駁,時光在這裏似乎早已凝固。我突然想起和虎丘古塔齊名的杭州雷峰塔,重建後的雷峰塔琉璃輝煌,古典莊重,晚上彩光高照,玲瓏剔透,然而總覺得缺少了什麽。現在想來,正是少了這份凝重,少了屬於歷史的真。 濃縮的都是精華。虎丘就是這樣的精華,它濃縮了兩千年的滄桑,它承載著兩千年的滄桑,它展覽著兩千年的滄桑。那些可觸摸的傳說,那些凝固的時光,現在竟如此深地感動了我。
3、靈巖山的傳說
靈巖山上有壹塊烏龜望太湖的石頭,據說壹只神龜爬上靈巖山就不想走了,於是就化作壹塊靈石。現在還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