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是壹個難以衡量的時間,物件也是很難穩定。南北差異明顯,壹些地區隨著戰爭物件更是嚇人。尤其是到了30年代之後,全國的糧價都高得嚇人。
在20年代的上海,每斤大米在8毛錢左右,用10塊錢也是能夠買到不少的大米或者面粉的。但是戰爭之後的價格就不壹樣了,甚至出現100法幣買到兩粒米的現象。買肉的話能夠買到8斤左右的豬肉,這還是民國初期的價格。畢竟那個時候還是比較穩定的,但是到了民國後期這個價格就別想了,根本就不用想吃肉。
換個方式來看10元大洋,在民國我們出去吃壹頓飯,請客也就花費10元。畢竟那個時候的物件算下來,加上吃喝的總***10元大洋已經是吃得比較不錯的了。像現在的普通小餐館,隨便下壹頓火鍋至少也得200—300元出去了吧。
在壹些比較發達的地區,普通人憑借體力就能拿到20多塊大洋,有著單位照顧的人群更是能夠拿到50以上的大洋,像是那些醫生之類的更是能夠上百元。在買布料上1塊大洋可以搞到10多米的上好料子,甚至5塊大洋就已經能夠租個門面來營生了。
總體來說,完全衡量民國的物價是不可能的。畢竟時代變遷和戰爭問題還有呢,那個時候的全民著重點也不壹樣。就像是魯迅買套房子花了3500塊大洋壹樣,那個時候對於房子的概念不重。差不多10塊大洋能夠和現在的6000多元月收入差不多,畢竟生活需求就不壹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