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有文字的時候,就有雜文記載歷史。到了周代,各諸侯國史官進壹步用簡單的語言和簡練的文字記錄各國之間的史實,如《春秋》。後來隨著時代的需求,出現了描寫現實的歷史文學,出現了《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著作。
《左傳》是春秋時期《左傳》的簡稱,又稱《左春秋》。相傳為春秋末期魯史家左丘明所作,180000字,記錄了春秋240年間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和言論,以及天、鬼、災、蔔等事件。這本書充滿戲劇性,情節緊湊,尤其是出色的戰爭描寫,語言凝練,形象豐富。
《國語》是壹種國史,分別記載了周朝和諸侯國(公元前1000-00年)的事件。它記錄的文字比筆記還多,而且大多是當時有遠見的開明貴族的文字。
《戰國策》作者不可考,現版本為西漢劉向所編。它和《國語》壹樣,也是不同國家的編年史,記載了西周、東周、秦、齊、楚、趙等國的大事,記載了謀士、軍事家的活動和言論。《戰國策》這篇文章的特點是善於說事,善用比喻,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
先秦歷史散文奠定了中國歷史文學的基礎,對後世史家和古代作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春秋戰國之交是壹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各種學術流派著書立說,爭論不休,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代表不同階級或階層的思想家的作品推動了推理散文的發展。這些思想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記錄他們發言的書籍流傳至今,有《論語》、《孟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
《論語》《孟子》都是詮釋“仁”的儒家著作。《論語》記載了孔丘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大部分是簡短的談話和問答。孟子記錄了蒙克的言論。蒙克擅長辯論,所以書中的語言生動活潑,鼓舞人心。
墨子代表了翟墨的“兼愛”思想,語言樸實,推理清晰,邏輯性強,“兼愛”、“非攻”等文章極具代表性。
《莊子》代表了道家莊周“無為而治”的思想。莊子的散文在諸子中有著獨特的魅力。這表現在作者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銳的觀察力,善用民間寓言,善於比喻,使文章富有文學趣味。
韓非子代表了“順應時代”的法家思想。韓非的散文結構嚴謹,鋒芒畢露,推理深刻。
荀子代表荀況學說,三十二篇,長文很多。荀子散文的特點是論點明確、層次清晰、句法完整、詞匯豐富。
《呂氏春秋》是秦丞相的集體創作。它包括八觀、六論、十二期,有儒、道、墨、法、農之說。這本書保留了大量先秦時期的文獻和軼事。是壹篇集合了很多單篇文章的系統推理文章,有深度,最有連貫性。它和諸子百家的雜文壹樣,往往以寓言為比喻,所以文章充滿了意象。
先秦諸子的說理散文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風格上都對後世散文的發展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漢初,政論文發展起來。賈誼(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西漢初年傑出的文學家。他的文章《過秦》總結了秦滅亡的原因,吸取了秦末農民起義的教訓,發展了先秦時期的民本思想。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語言充滿意象。
除了賈誼,漢初還有很多散文家。他們的文章大多或論秦之得失,或針對時代之弊提出自己的見解,其中失誤和鄒楊成就較高。錯了,最有名的是《守邊》和《勸農節土》兩篇散文。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封建王朝迫切需要總結古代文化,對大壹統的統治局面給予哲學和歷史的解釋,司馬遷的《史記》應運而生。它的出現極大地推進了先秦歷史散文的發展。在《史記》的影響下,東漢產生了許多歷史散文作品,班固的《韓曙》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漢代出現了壹種新的文體“賦”。賦的名稱始於戰國時趙人荀卿的《賦篇》,後人形成了壹套具體的體系。講究文采和音韻,具有詩歌和散文的雙重性質。散文叫“文賦”,駢文叫“駢文”。漢初賈誼的《吊屈原與鵬鳥賦》,西漢末年司馬相如(179-118)的《子胥與上林》,楊雄(公元前53-18)的《甘泉賦》。
魏晉南北朝時期,駢文盛行,散文衰落。但在酈道元《筆記》和楊《洛陽筆記》中,仍有壹些敘述簡單、抒情、景物描寫優美的文字。
唐代韓愈強烈反對浮華的駢文,提倡寫古文。曾經他的追隨者非常多,後來得到了柳宗元的大力支持。他寫古文的成就大增,影響更大,成為文壇的主流。在文學史上,他稱之為古文運動。劉漢領導的古文運動的勝利,確立了擺脫俗套、暢所欲言的新文風,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敘事、議論、諷刺等藝術功能。
中唐以後,古文運動壹度衰落。到了宋代,歐陽修再次掀起古文運動。此後,王安石、曾鞏、蘇軾、蘇洵、蘇轍等人都在古文革新運動的影響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後人將他們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並稱為“唐宋八大家”。
北宋歷史學家司馬光編撰了壹部歷史巨著《資同治鑒》,這部巨著不僅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
南宋散文家受北宋大家的影響,創作了壹批表達作者鮮明政治態度的政論文章。胡荃、陳亮和葉適是這壹領域的代表作家。古文運動的成功使散文更加實用,南宋時期大量的筆記、雜文就是明證。洪邁的《容齋隨筆》和王明清的《拂塵錄》都是優秀的筆記隨筆。此外,朱的(1130-1200)古文擅長說理,造詣很深。
明初宋濂(1310-1381)是“開國文官之首”,他的壹些傳記很有現實意義。其代表作有《秦時錄》、《王冕傳》、《李益傳》等。明中葉以後,以李夢陽、何敬明為首的前七子發起復古運動,主張文學應秦漢。他們在為掃除八股起到積極作用的同時,也走上了盲從古人的道路。後來,作為“後七子”復古運動代表的李攀龍和王士禎也再次重蹈覆轍。
歸有光等“唐宋派”最先揭竿而起反對復古派,隨後萬歷警校也加入了猛烈抨擊復古的隊伍。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是公安派的代表,並稱“三元”。袁宏道(1568-1610)最有名。他們認為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學,所以他們反對重古輕今,模仿古人。袁宏道出於作家的主觀要求,提出了“自然之神”的理論。公安派散文創作的特點是:突破傳統古文的條條框框,自然流露個性,語言不加雕琢。
還有以鐘惺、譚為代表的竟陵派,也主張表現自己的精神。
公安派和竟陵派革新的直接產物是晚明的大量散文,是對傳統散文的發展。張岱(1597-?)是比較成功的雜文作家之壹。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包括風景名勝、風土人情、中國傳統戲曲技藝,甚至古董玩具。他的散文語言清新活潑,形象生動,博覽群書,簡單易懂。《七月西湖》和《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明末清初,侯方域(1618-1654)取得了很大的藝術成就,代表作有《李記傳》、《馬陵傳》、《任遠傳》。
桐城派是清中葉最著名的流派。主要作家方苞、劉大懷鬥、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方苞(1668-1749)繼承了歸有光的傳統,提出了“義法”思想,成為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論。桐城派古文作品的選材語言只註重闡明思想,不意外堆砌材料,所以文章壹般簡潔自然,但缺乏生命力。代表作品有《獄中雜記》、左《公軼事》、姚鼐《登泰山》等。
與桐城派相反,也有提倡“駢文”的作家,其中以王中(1744-1794)最為成功。
清初有許多傑出的散文家,如王有鼎、魏等。王有鼎的傳奇散文(1599——約161)以小說傳奇式的文體打破了古代漢語的傳統寫法,代表作有《李以祖傳》、《唐琵琶》、《胡藝》等。魏(1624-1680)的傳記文學成就最為突出,代表作是《大鐵椎傳》。
康有為(1858-1927)和梁啟超(1873-1929)是晚清維新運動的代表人物,也是學術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他們的散文是政治鬥爭的有效工具,無視傳統古文的公式,直抒己見,暢所欲言。梁啟超的新文體散文是對所有傳統古文的猛烈沖擊,為晚清文體解放和五四白話文運動鋪平了道路。他的《少年中國論》就是這樣壹部典型的作品。
伴隨著對封建文學和文言文的批判,誕生了第壹批現代新文學作品,議論文就是其中之壹,是現代散文的源頭。
在新文學誕生初期,對報刊發表的雜文影響最大的是陳獨秀、李大釗、魯迅、周作人、錢、劉半農。他們的作品主要以隨筆的形式出現,內容廣泛,重點是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魯迅是雜文寫作成就最高的作家。
誕生時期的議論散文充當了反封建的先鋒,議論的對象貼近生活,具體而微妙;它的形式是自由的,可長可短;它的語言可以是英雄式的和悲劇式的,但也可以是幽默的和寓言式的。討論散文之後,敘事散文、雜文相繼問世,現代散文進入蓬勃發展階段。
發展期的散文,風格各異,呈現出壹派繁榮景象。就形式而言,有記敘、寫景、抒情、言誌、評論;在風格上,魯迅的冷峻險峻,周作人的平和沖淡,朱自清和冰心的清新典雅,郭沫若和郁達夫的豪邁飄逸,葉聖陶和許地山的質樸挺拔,徐誌摩的豐富華麗等等。
絲綢社的周作人是雜文的開創者之壹。代表作有《故鄉的野菜》、《吳鵬船》、《菱角》、《夏夢》等。,多以小題材描寫,風格閑適閑適,在有趣而有見識的方式中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壹種對生活的熱愛。他的議論散文在當時也占有重要地位。與周作人藝術風格相似的是林語堂,也是屌絲社。其代表作《齊賦集》諷刺時弊,批判傳統中庸哲學,強調與舊世界的鬥爭。俞平伯的《雜子》、《顏》等集也與周作人的《雅》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同時更隱晦。
郭沫若和郁達夫屬於豪放派。郭沫若的散文詩集《隨筆六記》文筆細膩,語言雕琢,景物豐富。在郁達夫的遊記散文中,《遍地傷痕》和《釣魚臺春日》是代表其風格的作品,尤其是後者,寫的是富春江的美景,表達的是他在哀思往事之間對現實的憤懣。
何其芳的抒情散文在20世紀30年代具有獨特的魅力,被稱為“詩人的散文”。作為現代主義詩人,他在散文創作中滲透了壹些現代主義的手法,以此來抒發自己的感情,作為畫夢的代表。何其芳散文的語言和他的詩歌壹樣,精雕細琢,具有很強的感性。
在敘事散文中,李廣田(1906-1968)很有代表性。他作品中的人物描寫沒有故事,只是截取壹些生活的片段進行抒情,以達到生動的效果。
抗戰爆發,尤其是皖南事變後,戰鬥性雜文發出了時代的最強音。郭沫若的《新繆斯九神頌》、《拒絕反動文藝》,成為國統區思想文化戰線的重要文獻。聞壹多的《最後的演講》,表現了壹個堅強的民主鬥士面對手槍的英雄氣概。馮雪峰的雜文註重對人的心靈的分析,顯示出強大的理論實力;聶紺弩(1900-1986)在藝術上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他巧妙的用有趣的古代故事攻擊現實。此外,豐子愷(1898-1975)、林默涵(1909-)等多位作家也寫了不少雜文。
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散文在國統區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茅盾的《白楊禮贊》《山水談》,巴金的《廢園外》《燈與龍》都是名著,沈從文的《湘西隨筆》是描寫自然和人文狀況的美文。
建國初期,戰鬥在各條戰線上的作家和業余作家,自覺地用散文唱出反映新時代、新人物、新事物、新面貌的贊歌。因為作者數量眾多,反映的生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作品呈現的風格也是多種多樣,如巴金的熱烈凝重,冰心的細膩溫婉,金易的熱情奔放,劉的激越宏亮,華山的幽默風格。雖然他們的風格不同,但都是用真實質樸的感情描繪出新生活的絢爛色彩。
這壹時期散文創作的壹大特點是抗美援朝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兩大內容相輔相成。以抗美援朝為題材的作品影響較大:劉的《戰鬥中的朝鮮》、金易的《祖國棗我的母親》、的《和平博物館》、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中間》等。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著名文章有劉清的《在皇甫村65438年至0955年》、秦兆陽的《王永懷》、沙汀的《盧家秀》、金易的《去佛子嶺》、華山的《童話時代》、李若冰的《在柴達木盆地》、的《毛主席笑看黃河》、楊朔的《石油》。
形式多樣也是這壹時期散文創作的收獲之壹。遊記、小品、隨筆、雜文在新時期都不同程度地發揮了作用,許多作品受到了讀者的歡迎。遊記有賀敬之的《回到延安棗媽媽的懷抱》、季芳的《唱歌吹笛》、楊朔的《香山紅葉》、畢葉的《天山風光》、葉聖陶的《遊三湖》、茅盾的《斯德哥爾摩雜記》、峻青的《歐洲遊記》等。散文《小牛》與子涵的《兩姐妹》是什麽?散文集有茅盾的《剝假面強盜的臉》、八滿的《況鐘的筆》、任輝的《廢名之疑》、馬鐵丁的《雜談》。
雖然這壹時期的散文創作收獲頗豐,但從整個文學領域來看,散文受到的關註卻不及其他文學體裁,尤其是雜文。此外,有時由於畸形政治生活的影響,整個文藝界普遍不敢大膽揭露現實中的矛盾和沖突,散文創作也不例外。
1957之後,散文創作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作品的數量和質量都大大超過了前期,名篇佳作不斷湧現。老作家葉聖陶發表《金華兩洞》,是繼三湖遊之後又壹部引人入勝的遊記作品。冰心對櫻花的贊美和巴金從鐮倉時代帶回來的照片,是對國際主義者友誼的兩次贊美。吳伯簫的《歌》和《記住壹個紡車》是對延安艱苦歲月的回憶。季芳的《海浪間》記錄了歷史的危急時刻,偉人毛澤東的從容風度;陶鑄的“松樹的風格”充滿了意義。畢葉的《雪道雲》和《武當山記》中,充滿了叢珊、麗水、雪、陸雲之間的深情和畫意。陳殘雲的《珠江岸》和《沙田水秀》描述了珠江沿岸人們的變化。於敏的《西湖勝景》和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把人們帶入壹個霧靄朦朧、詩意盎然的景觀。嚴伯贊的《遊古內蒙》豐富了遊記散文,具有豐富的史家文化底蘊。沈從文的《新湖南行》壹如既往地煥發著新生活的新氣象。韓的《序曲》和許的《雕塑家的傳說》都是描寫人物的散文佳作。此外,子涵的《黃山筆記》、嚴陣的《牡丹園筆記》、穆峰的《瀾滄江激流》、宗璞的《西湖》、峻青的《秋色詩》、李若冰的《祁連雪記》等都是遊記和抒情散文中的佳作。
這壹時期,散文園地進入了成熟的收獲期,冰心、巴金、葉聖陶等老作家以其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達到了完美的藝術境界。更可喜的是,以楊朔、劉、秦牧為代表的中青年散文家已經成熟,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楊朔的散文清新優美,猶如清風撫柳,婉轉動人。劉的散文如火山爆發般奔放、熾烈,秦牧的散文集知識性與趣味性於壹身,壹如既往地樸實無華。其他散文家也各有特色,個性鮮明,如畢葉之美、陳殘雲之輕美、鄧拓之深刻尖銳、吳伯簫之質樸真誠、曹靖華之質樸淳樸、峻青之高遠博大、李若冰之豪放冷峻、陶鑄之率直險峻、子涵之溫柔細膩、宗璞之典雅秀麗...家家都把寫散文的真功夫展現出來了。
文化大革命,文化被摧殘。沒有文化,就沒有散文。
文革結束後,天空布滿烏雲,人們被壓抑的情緒傾瀉而出。在散文創作領域,最先走到壹起的是壹首悼亡歌。這首歌以其高亢的旋律,悲壯的色彩,樸實的風格,發展了壹代人的寫作風格。
回憶、朱德、等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事跡,有《臨江樓的故事》、毛岸青、邵華的《我愛韶山紅杜鵑》、劉的《渭太行》、袁鷹的《費》、的《潑水節的回憶》、的《橫渡長江》、薛明的《向黨和人民報告》、等。被迫害致死的作家、藝術家、科學家等民族精英的優秀作品有:丁寧紀念楊朔的《遊燕魂》、黃宗英紀念上官雲珠的《星》、金山悼念戲劇家孫維世的《不恨以血付秋風》、丁壹蘭的《鄧拓的回憶》、黃梅的《何其芳的回憶》、巴金的《蕭珊的回憶》、樓世壹的《等。
這些作品中的人物為人們所熟悉和敬仰,他們的事跡卻鮮為人知。作品所表達的情感不僅感人,而且令人警醒,催人奮進。
新時期的散文,像壹只宣告春天到來的燕子,首先隨著時代的氣息,靈巧地飛入人們的心裏。改革開放後,整個社會沸騰的生活首先體現在散文中。此外,回顧個人經歷和感受、揭示人生哲理等反映生活方方面面的散文,也重新綻放笑容,大放異彩。優秀作品有丁玲的《牛棚速寫》,敘述了丈夫在牛棚裏的生活;水仙,回憶了女教授的高尚品德;張抗抗的《地下森林之思》;華冠和丁寧的《誌在必得》;竹子和仙女的花朵等。
遊記散文越來越興盛,大多繼承了古典散文中寄情於風景的傳統方式,將感情寄托在壹山壹水之中。其中以國際題材為主的作品獨具特色,如丁玲的《我看的美國》、蕭乾的《美國之旅》、王蒙的《德美之旅》、的《斜塔下》、劉的《清澈的塞納河》、的《故國》。
參考資料:
t.com.cn/literature/wenxue/sanwen/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