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詩詞韻律上的講究

詩詞韻律上的講究

人們喜歡舊體詩詞,壹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短小精悍、順口易記。為什麽順口易記?道理很簡單:舊體詩詞都是押韻的。有韻自然順口,順口便容易記憶。

那麽什麽是韻呢?詩詞格律中所謂的韻,簡單說來就是字的尾聲,大致等於現代漢語中的韻母。比如,“長”和“方”的尾聲,按普通話它們的韻母都是“ang”,這個韻母就是這兩個字的“韻”,且它們屬於同壹個韻部。那什麽又是韻部呢?韻母相同或接近的字組合在壹起就構成壹個個的韻部。

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部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到同壹位置上,這種同韻部字在同壹位置上的重復,可以構成了聲音的回環,使作品聲韻諧和,也方便記憶。押韻所押的“韻字”通常都是放在句子的尾端,所以又稱韻腳。比如: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詩中韻腳“枝”、“思”兩字便屬同韻字押韻,它們隔句在同位置上重復出現從而造成壹種和諧和回環的音韻之美,使得作品讀來朗朗上口。

關於押韻,現在有很多觀點,但主要的是押韻從寬從嚴、用舊韻還是用新韻的問題。新韻的韻書有很多版本,但若妳普通話說得很好,這些韻書也就沒什麽必要,頂多備本新華字典什麽的就可以了。現在寫舊體詩詞,大多數人還是采用舊韻。舊韻的韻書也不少,但基本都是從《切韻》承繼而來的。目前使用的舊韻韻書,被普遍認同的是:寫詩用《平水韻》,填詞依據《詞林正韻》。個人看法,對於初學者最好不要貪圖便捷,還是從舊韻入手比較好。因為寫格律詩詞,有個繼承問題。學習舊韻,對更好地理解、把握前人的作品及其作品的音律、節奏等變化是大有裨益的。同時,也不至於鬧出說“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不押韻”的笑話來。

最早的《平水韻》韻書,現在已經難見到了。清代以後人們寫詩時所用的韻書主要是依據《佩文詩韻》、《詩韻集成》、《詩韻合壁》等,這些韻書都是在《平水韻》基礎上重新編纂頒布的,都屬於“平水韻”類,因此人們習慣上依舊把它們稱作平水韻。

《平水韻》***有106個韻部,其中: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韻書中平聲分為上平聲、下平聲。這只是因為平聲字多,所以分為兩卷,等於說平聲上卷,平聲下卷,與現代漢語裏的陰平聲、陽平聲不是壹個概念,這點應該註意。

在今天看來是同韻的壹些字,在舊韻中可能屬於不同的韻部。比如“東”、“冬”二字,在舊韻中就分屬兩個韻部,前者屬於“上平壹東”,後者屬於“上平二冬”。再比如“因”、“音”二字,前者屬“上平十壹真”,後者屬於“下平十二侵”。至於這些字在舊韻中其讀音上有何分別,我們現在不需要過多的去追究它。只須知道:它們在最初的時候讀音是有區別的,只是後來隨著語言的變化混而為壹而已。

韻有寬有窄,字數多的叫寬韻,字數少的叫窄韻。寬韻字多,寫詩挑選韻字就比較容易些;窄韻字少,選字就比較困難,窄韻的律詩也就比寬韻的律詩少見。

近體詩的押韻規則是:

1)除首句有時需要押韻外,其它都是逢偶相押,隔句相押,即在偶數句子的末尾字押韻,奇數位子上的句子不用韻。

2)壹般只押平聲韻,且要求壹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也不允許通韻,當然也就不允許出韻了。

3)韻不能重出,即不許“重韻”。也就是說只能用同韻部的不同韻字,不能重復用同壹個韻字。

此外,每首詩的首句尾字作平聲時,首句也須押韻。但由於首句本可不入韻(仄聲字收尾時),所以首句的押韻比其它位置的押韻,其要求相對寬松些,既可以使用本韻,也可以用鄰韻。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律以首句入韻為常見。

至於什麽是平聲字、什麽是仄聲字,放在下壹日再談。這裏先說說鄰韻。

所謂鄰韻,不是說韻書上鄰近的韻部就是鄰韻,而是指讀音上比較相近的那些韻部的字。“相近”不以上平聲、下平聲的界限而有所間隔。

鄰韻,若按中古音劃分,大致情況是:

a)東冬兩韻為壹類;

b)江陽兩韻為壹類(註意在古音中江陽不鄰近,江更接近於東冬,是為特例);

c)支微齊三韻為壹類;

d)魚虞兩韻為壹類;

e)佳灰兩韻為壹類;

f)佳麻兩韻為壹類(特例);

g)真文與元(部分)三韻為壹類;

h)寒刪先三韻為壹類;

i)刪先與元(部分)三韻為壹類;

j)蕭肴豪三韻部為壹類;

k)庚青蒸三韻為壹類;

l)蒸侵兩韻為壹類(特例);

m)覃鹽鹹三韻為壹類。

關於近體詩的用韻,前面說了“不允許通韻”,但情況往往也有例外。古人寫詩也有通韻的,並且還找了些理由冠以漂亮的名字,什麽“孤雁出群”、“只鳥單飛”、“轆轤體”、“葫蘆體”、“進退格”等等,這些都是格律粗通之後的事,這裏就先不說了。

古體詩的用韻比近體詩要寬松,可以押平聲韻,也可以押仄聲韻,既可以壹韻到底,也可以中間換韻,有時也允許通韻和重韻,但每次換韻前不得少於兩韻。

詞的用韻比詩更為寬松,不僅平水韻中的鄰韻可以通押,上去聲也可以通押,而且古人的作品中還有不少是以方音押韻的,這主要是唐宋人填詞多倚口語押韻的緣故。清代時戈氏根據唐宋人詞作品的大多數情況,在平水韻基礎上編纂了壹部《詞林正韻》。由於這部韻書是以“平水韻”作為基礎的,只是把其中壹些讀音比較鄰近的韻部進行了歸並、拆解或重新組合,符合詩人們的用韻習慣,所以逐漸為詞人們所接受,詞人們填詞也就漸漸依據這部韻書押韻。《詞林正韻》***分十九個韻部,除了十五到十九五個入聲韻部單列外,其他十四個韻部都平仄另列。

詞的用韻比較復雜,不同的詞調對韻有不同的規定,有押平韻的,也有押仄韻的,還有平仄互押的;有壹韻到底的,也有中間換韻的。總之,詞是倚照詞譜來填,哪裏需要押韻,哪裏不需要,是用仄韻還是用平韻,是壹韻到底還是中間換韻,詞譜中都有規定,只需依照詞譜安排押韻就可以了。

詩有韻,就如同屋有柱子;柱不穩,則屋必傾。韻不穩,則詩必劣。所以押韻方面有些情況當有所戒,尤其對初學者來說不可不知:

1)湊韻:俗稱也叫掛韻,就是說所押韻字,與全句意思不相貫串,而勉強湊合上壹個韻字。

2)落韻:也就是俗稱的出韻。

3)重韻:同壹個韻字在壹首詩中重復出現,哪怕是壹字兩義而並押之,也算重韻。重韻在近體詩中是不允許的,但在古體詩中允許重韻。

4)倒韻:也就是說將二字顛倒以就合韻腳而押韻。這種情況在某些詞語顛倒後對於詞的理解無多大影響情況下也可以。

5)啞韻:作詩當選擇聲音響亮的韻押之,自然音調高超。若用啞韻則非但詩句不挺,也會使全詩因之萎弱。

6)僻韻:又名險韻,指那些僻字或單字只義的字。

7)同義韻:用同義字重復押韻,如花葩、芳香、憂愁等,分別意義相同,壹詩並押未免重復可厭。

8)同字義異韻:同壹個字,往往有多義,不可勉強借義湊押。如屬於“四支韻”的思字,不可作情思之思押,這方面初學最宜審慎。

無論是寫詩還是填詞,“唱和”是經常遇到的情況。唱和不壹定要和韻,但有人喜歡顯示自己的才能,唱和時不僅和意,而且還“和韻”。和韻分為如下幾種類型:

1)次韻:又稱步韻,即用原詩相同的韻字,且前後次序都必須相同,這是最常見的壹種方式。

2)用韻:即使用原詩中的韻字,但不必依照其原來的次序。

3)依韻:即用與原詩同壹韻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第三天 辨“四聲”,調“平仄”

漢語語音通常都由聲母、韻母和聲調三個方面構成,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其中以高低、升降為主要的因素。漢語有聲調,是其壹大顯著特點。比如同壹個音qing,按現代普通話,就可以讀出“清、晴、請、箐”四個聲調來。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與現代漢語的四個聲調有所不同。格律詩詞正是利用了漢語的這個四聲特點,讓不同聲調的文字搭配,從而構築生出壹種音樂般的美感。

四聲,就是漢語的四個聲調。但需要指出的是,古典詩詞中的四聲,並不是指我們現在所說的普通話的四聲,而是指古代漢語的四聲(關於按即現代普通話寫格律詩詞是否恰當,仍處爭論中,這裏不想多談)。

漢語在其歷史發展與沿革過程中,音、聲都是不斷變化著的。音韻學家們把漢語的讀音分為四個時期:上古音(涵蓋範圍為周秦及兩漢)、中古音(自魏晉南北朝,以迄於唐宋)、近古音(元明至清末甚至包括民國初)、現代音(民國至現在)。

我們現在所說的依據古代漢語區分四聲,主要指的是中古音系統的四聲(北曲除外,北曲按近古音)。

中古音系統以《切韻》為代表,我們現在使用的“平水韻”就屬於《切韻》體系的。這方面在第二天談韻時已經做了壹些說明。《切韻》系統的中古音,把漢語的聲調分為四個,即:

(1)平聲:到後代逐漸分化為陰平和陽平兩個聲調。

(2)上聲:到後代有壹部分變為了去聲。

(3)去聲:到後代仍作去聲。

(4)入聲:這是壹個短促的調子,在現代漢語中已派入了平、上、去三個聲調中。

入聲在目前普通話中已經消失了,派入了其它幾個聲調之中。在有些地方,比如在廣東、四川、江浙等地的方音中,部分入聲讀音依舊存在。

關於古代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到底是怎樣的,現在已不能詳細知道了。依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壹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壹個升調,去聲應該是壹個降調,入聲應該是壹個短調。關於四聲,古人有壹首歌訣,可以大致說明其高低升降的狀況。這個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也是學習詩詞格律的難點。不能很好的辨別四聲,對於寫出符合格律的詩詞來說是難以想象的。現在許多人學詩詞格律覺得困難,原因之壹就是與入聲的掌握上比較困難有關。呵呵,那既然要學習,還是多下點工夫吧(關於入聲有壹些規律可循,限於篇幅這裏就不多說了)。

知道了四聲,平仄就很容易懂了。平仄只是詩詞格律的壹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仄。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

至於為何這樣劃分,古人就是這麽定的,我們現在寫詩填詞可以不去管它,知道哪是平聲、哪是仄聲,知道平仄如何搭配使用就足夠了。如果非要知道為什麽,按王力《詩詞格律》裏講,是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它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如此便形成了兩大類型。

在詩詞中,不同平仄聲調(有些詞還要區分四聲)的文字交錯配置,那就能使句子的聲調豐富起來和多樣化,不至顯得單調,構成壹種錯落的節奏與平仄諧和,形成壹種音樂般的美質。

平仄在詩詞中交錯搭配,可以概括為如下兩句話: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

這種平仄錯落規則在格律詩中表現尤為明顯。比如楊萬裏《霰》中的兩句:

寒聲帶雨山難白,

冷氣侵人火失紅。

其平仄錯落搭配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本句中雙音平仄交錯,對句中平仄對立。

最後需要提請註意的是:對於詩:平、上、去、入是互不通押的;對於詞:上去聲可以通押,但與入聲壹般情況下(某些特殊規定的詞譜除外)是不能混押的。有些詞規定必須押入聲韻,還有些詞對於某些地方的用字不僅要區分平仄而且要區分上、去聲,因此學習古典舊體詩詞不僅僅是能夠辨別平仄就可以的,對於四聲的辨別也應該明晰。

第四天 能“粘對”

四聲、平仄都學過了,韻也學了,現在就可以開始學習如何安排近體詩的聲韻了。“粘對”,是近體詩格律的壹項基本原則,古體詩是不講粘對的,甚至有些詩人還故意安排避免出現粘對。另外,古體詩對於平仄的安排,除了韻腳要壹致外,並無其他必須遵守的規定,是相對自由的。即使有某些說法,比如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什麽的,也只是供安排聲韻作參考,不是必須遵守的。所以下面談的格律格式,主要是針對近體詩的。

也許有人會說:壹首詩,這裏平平仄仄,那裏仄仄平平的,格式太過復雜,看得腦袋都大了也沒弄明白,好難懂,真難學。其實,這是因為沒掌握其中的訣竅,沒能避繁就簡。知道了什麽是平仄和該怎樣押韻後,其實學近體詩格律格式,學平仄搭配,只要弄懂兩個字——粘、對,和壹個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壹切都變得非常簡單。

什麽?不相信?不信咱們就試試!

在試試之前,先介紹兩個概念——對和粘。

先說““對”。所謂對,就是對立。詩詞格式中所說的“對”,就是使壹聯(格律詩每兩句構成壹聯)的上下句平仄相互對立。對,實際上也是平仄交錯的原則(平仄交錯主要是體現在壹個句子內的平仄隔雙交錯對立搭配)。

再說“粘”。粘,也就是貼上去。詩詞中就是平粘平,仄粘仄,下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跟上聯對句第二字相壹致。再細點說,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類推。

明白了什麽是對粘,再記住“平平仄仄平平仄”這個句式,那麽近體詩的格律格式就可以推導出來了。

第壹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我們把這個句式不妨給它個代號叫做①句式。根據“對”原則,那麽下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我們也給它起個名字叫②句式。第三句呢?粘!即粘住第二句,它仄開頭,我也仄開頭,但又不能違反遇單句尾仄,所以把粘仄的倒數第三字與粘平的尾字調換位置,由此構成: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第四句再“對”,成: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如此,平起(以第二字論)仄收(以尾字論)不入韻的七絕標準格式就有了:

平起仄收式七絕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句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

七絕有了,七律和七排只要照方拈藥,粘對下去就可以了。

以上只是介紹了“平起仄收”這壹種格式,那麽其他格式呢?好辦,只要取上面推導出來的四個句式中任何壹個作為首句,然後按“對粘”原則對粘下去就都有了。不過,在粘對時,還應把握住如下兩點:

1)若非在首句,奇數句尾字必仄。粘對中遇到奇數句尾字平時,將尾字與倒數第三字平仄調換。

2)因為需要押韻,所以逢偶句尾字必平。粘對過程中遇到偶句仄時,將尾字與倒數第三字平仄調換。也正因為如此,故取②、④兩種句式作首句時,對句的尾字要與倒數第三字調換,對句分別應為:④句式和②句式。

如此,七絕和七律的標準格式便為:

七絕:

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韻:①②③④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韻:④②③④(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換成了④句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韻:③④①②(相當於把a格式的前兩句與後兩句調換位置)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d)仄起平收,首句入韻:②④①②(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換成了②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

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韻:①②③④①②③④(相當於兩首a格式七絕的疊加)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韻:④②③④①②③④(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換成了④句式)

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韻:③④①②③④①②(相當於兩首c格式七絕的疊加)

d)仄起平收,首句入韻:②④①②③④①②(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換成了②句式)

七言格律詩的格式有了,要知道五言格律詩的格式就很簡單了,只須把七言格律詩各個格式中每個句子的首二字去掉,就是五絕、五律和五排的格式了。五言格律詩的格式,就不在此羅列了。

除了上面介紹的四種句式以外,還有壹種特殊句式:五言為“平平仄平仄”,七言為“仄仄平平仄平仄”。這個句式實際上是壹種後面要說的拗句,但詩人們用的比較多,也就成為固定的壹種形式了。這個句式主要是偶爾作為③句式的替代品。

以上是格律詩的標準格式,實際上古人的作品中完全吻合這些格式的並不多,那又是為什麽呢?這就牽扯到聲韻位置的重要性問題了(與拗救也有關,後面單獨說)。壹般來說,在聲律表現上,後面比前面重要,前松後緊,前輕後重,具體來說就是:

1)同壹聯中後句比前句重要,後句比前句要求嚴格。

2)壹個句子以連續兩音為壹節,尾字單獨為壹節,則同壹個句子中後面的字節比前面的重要,每句的最後壹字最重要,要求也最嚴格,平仄不可更換。然後是倒數第二音節(五言第3、4字,七言第5、6字),偶爾可以變化,若特拗句式“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等。依次類推。

3)壹個句子中,除句子的尾字因為單獨構成壹個音階外,其他的字,偶位上的字比奇位上的字重要、嚴格。除尾字外,偶位上的字是構成節奏的關鍵。

4)同壹個雙字構成的音節中,後壹個字比前壹個字重要,要求嚴格。因為雙音字節,重音主要落在後壹個字上。

鑒於以上3、4兩條,前人總結出壹個“壹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這個口訣,也就是說五言句子逢壹、三位置上,七言句子逢壹、三、五位置上的字(五言的“五”位置上的字是不能更換的)平仄可以不論,而五言二、四位置上、七言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必須明 回答人的補充 2009-12-22 10:34 很汗。。。我找的這個資料是比較長的。但是我覺得比較詳細概括了韻律、平仄對粘、孤平拗救等方法。。。要是有心好好看就懂了。不過寫的時候操作起來,按規則會比較煩,因為拘束太多。 回答人的補充 2009-12-22 10:42 額,我自己看了下發現沒孤平拗救的方法。。。只能再補充下:孤平  詩律術語。律語大忌。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壹字用了仄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聲,全句除了韻腳外只剩下壹個平聲,故稱。唐人律詩最忌“孤平”。倘在上述句型五言第壹字或七言第三字位置上遇到必須用仄聲字的情形,則要采取“拗救”的辦法。拗救 拗句  五律、七律、五絕、七絕中,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稱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稱為“拗字” 拗救  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後面應補上壹個平聲,也叫“救平”,但註意補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經過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壹些特定的格式,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認為是拗句的壹種。但由於比較常用,自然跟壹般拗句不同了。

具體分為以下四種情況:

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為是仄聲字在句末,所以這句詩肯定是出句。這種格式又可變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該用“平”而用了“仄”,於是在第四字位置補回壹個平聲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這個也不是絕對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如杜甫的《天末懷李白》的首句:

“涼 風 起 天 末”,

“平 平 仄 平 仄”

王維《觀獵》的尾聯出句

“回 看 射 雕 處”,

“平 平 仄 平 仄”

以及杜甫的《詠懷古跡》之尾聯出句

“庾 信 平 生 最 蕭 瑟”,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都屬於這種情況。

註意:出句自救只限於這種情況,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亂隨意變化的。這條規定可以用四句口訣來幫助記憶: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來救,壹定要記得。”

②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種句式中,句末的平聲字是押韻的要求,必須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這句就只有前面兩個平聲字。這時,如果第壹個字也變成了仄聲,就叫做犯孤平。那麽,就必須把第三個字變成平聲來進行補救。這就叫做“孤平拗救”。

如,“仄仄平平仄”(七律則為平平仄仄平平仄)這種句式,又可寫變成“仄仄仄平仄”(這是因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不過這樣壹來,對句就必須變成“平平平仄平”(七律則為仄仄仄仄平平仄)”,在對句增加壹個平聲字來彌補出句中缺少的平聲字,即第三個字必須變成平聲字。所以叫“對句救出句式的孤平拗救”。

典型的例子如白居易的《草》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對句第三個字變成平聲字,即“吹”救“不”)、

陸遊《夜泊水村》的

“壹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對句第五個字變成平聲,“無”救“萬”)

因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所以“孤平拗救”就是在救句中的“三”“五”位置上補平!

③兩救──如果“平平仄仄平”用於對句,那麽,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這種格式又可以變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這時,就要把對句的第三個字位置變成平聲字以相補救,這屬於對句救出句。但如果這個出句又是個“孤平拗救”式,則構成這第三個平聲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壹字,這就是兩救。

如陸遊《夜泊水村》的

“壹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報國有萬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無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無”就既救出句的“萬”(孤平拗救),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叫“兩救”。

可以利用這首詩構成兩救的口訣:“報國有萬死,向人無再青。

  • 上一篇:有哪些與蘭花習性和特征相似的花?
  • 下一篇:妳對廣州最新的免費景點了解多少?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