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華,女,1965出生,山西著名剪紙藝術家。現任山西省民間剪紙藝術家協會會長,山西省民間工藝美術協會副主席。還在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工作,從事民間藝術研究,被文化部、中國詩畫院聘為民間特聘藝術家。
曾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中國剪紙藝術博覽會和第六屆中國民間藝術節“金獎”。山西省舉辦個人剪紙藝術展第壹人。曾獲中國“十大金剪”、“十大神剪”、“中國剪紙雙獎”、“新中國剪紙藝術家”、“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等稱號。
中文名:郭美華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山西孝義
出生日期:1965
職業:剪紙藝術家
畢業學校:山西職工文學院。
主要成就:榮獲中國“十大金剪刀”。
“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等稱號。
中國剪紙“美德與藝術”獎
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中國民間藝術節“金獎”
山西省舉辦個人剪紙藝術展第壹人。
代表作品:壹把酸棗、山西面食、黃土風情、山西民歌、山西特產、煤炭傳說。
剪紙風格
剪紙作為壹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山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逢年過節,家家戶戶的門窗上都貼著各種代表吉祥、喜慶的剪紙。生活習俗是推動剪紙發展的社會因素,同時也形成了豐富的剪紙內容和不同地域風格的剪紙流派。讀郭美華的剪紙作品,她是黃河水、黃土地養育的,會飛會剪紙,把自己的感情、才華、美好的祝願都獻給了剪紙。她的剪紙作品有壹種粗獷、豪放、憨厚的氣質和性格。
從最初的窗花到後來的剪紙藝術創作,郭美華的剪紙三十多年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豪放、簡約、豐富、樸素的風格。“我喜歡北方人粗獷的性格,我的性格和剪紙也是粗獷的。”正是這種粗獷和質樸創造了壹種新的剪紙藝術,她的作品《郭美華剪紙藝術運動生肖》獲得了中國剪紙研究會秘書長陳靜教授的稱贊:“她以豐富的頭腦、想象力和象征思維,運用擬人、誇張、簡化、添加、借代、類比、拼接、嵌入、裝飾等造型方法,隨心所欲地創造出超越時空、比例、視角限制的生肖運動。
郭美華壹直認為“藝術其實是壹種感覺,壹種意識,在妳的大腦中閃現,所以我用剪刀把這些思想和想法記錄下來。”山西剪紙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氣質,也影響著世界的民間文化。"
剪紙作品
郭美華是壹位精力充沛、多產的剪紙藝術家。他常說:“當我拿起剪刀的時候,我的心會很堅固。”可見,剪紙已經融入了她的血液,成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她經常思考壹個話題:如何更好地保存剪紙作品,使其成為有中國特色的民族風格展現在觀者面前。經過不斷的試制,2005年初,她的剪紙作品《壹把酸棗》、《山西面食》、《黃土風情》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2006年,她創作的《鄉愁剪紙藝術叢書》《山西民歌》《五臺山遊》《植根民間》《山西特產》《金線夾之歌》《煤的傳說》由山西春秋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生活細節
梅花有四德:生為元,花為恒,果為利,熟為德。30多年來,郭美華和美華壹樣,從誕生、開花、結果、成熟,逐漸成長為山西首屈壹指的民間剪紙藝術家。她在省文藝大廈舉辦了“個人剪紙藝術展”,這是山西省首次將個人剪紙藝術搬到展廳。
說到剪紙,很多人能想到這樣的場景:壹位兩鬢斑白的大媽,盤腿坐在炕上,哼著曲子,手裏拿著剪刀。瞬間,壹朵美麗的“窗花”出現了。但這位民間藝人只到了中年。她優雅時尚。正如中國剪紙研究會原會長金所說:“誰能想到郭美華會寫出這麽多精彩的剪紙作品?她真的太年輕了。”
剪紙是深情的。
郭美華的家被濃濃的“鄉土風情”包圍著,墻上、玻璃上、家具上貼著各種剪紙。只要家裏有空地,她就把自己最滿意的剪紙掛在眼前。用她的話說,“我喜歡這些剪紙,看著就踏實。”
從小在孝義農村長大的郭美華,小時候深受母親影響,對剪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最初的煙熏剪紙到後來的自我創作,她在民間的土地上吸取剪紙藝術的精華。年輕時,郭美華在孝義文化館學習。為了收集散落在農村的剪紙圖案,她走遍了孝義的每壹個村莊,豐富了她的創作源泉。來到太原後,郭美華把生活和工作都投入到剪紙藝術中,帶著壹雙手和剪刀走遍了世界各地。
作為壹個表現鄉土風情的藝術家,郭美華生活在現代都市,卻念念不忘鄉村。為了繼承和發揚剪紙的民間風格,她的剪紙作品都保持了傳統的民間造型,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
剪紙背後
從最初的窗花到後來的剪紙藝術創作,郭美華的剪紙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大膽而簡約,豐富而樸素。郭美華說:“在我的生活中,剪紙是壹種藝術,也是壹種生活的凝結。我希望用生活化的眼光展現剪紙的魅力,生活也是我創作的源泉。很多時候,壹個夢想也會對我的創作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提到這個夢,郭美華津津樂道,“那是2002年,我夢見了小時候住的那個破舊的老窯洞。由於漏雨,漏痕在冬天形成了壹團白色的堿痕,像各種動物在窯壁上奔跑。兄妹倆還興致勃勃地討論,‘這像兔子踢球,這像蛇跳舞,這像賽馬!’睡醒後趕緊起床畫圖,連夜剪。這時候生肖動物真的好像有了生命力,從剪刀下沖了出來。然後,我準備讓十二生肖從他們的夢想中走出來,參加奧運項目,讓他們踢足球,打籃球,騎自行車,舉重,為我們的國家贏得更多的金牌。"
這是郭美華創作郭美華剪紙藝術體育生肖背後的故事。那壹刻,郭美華的眼裏流露出孩童般的喜悅。
建盞金文化
《植根民間》、《山西特產》、《山西民歌》、《金剪之歌》、《煤炭傳說》、《五臺山遊》六大剪紙叢書構成了山西民俗系列叢書,充分展現了黃土地的地方文化和地域特色。那麽郭美華為什麽要致力於把小剪紙出版成書呢?“我需要剪刀來改善中國人對山西的印象。在山西,我們的旅遊資源豐富,但我們的旅遊產品非常薄弱。現有的旅遊市場,大家拿的都是南方人生產的禮品,根本沒有山西特色。所以我壹直在想,我們能不能用山西剪紙來肩負起傳播山西文化的重任,所以我壹定要開創壹個山西剪紙禮品書的局面。最終,這個夢想在舞劇《壹把酸棗》的導演兼總導演張繼剛的幫助下得以實現。正是因為有了《壹把酸棗》的剪紙作品,才有了《山西民俗系列》。”正是在郭美華不斷探索“剪紙出版”的過程中,她也取得了壹項“國家專利”。據她介紹,“剪紙書的紙是‘嘉軒’做的。為了讓剪紙書具有藝術性,她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尋找這樣的紙,每天奔波於紙張批發市場,所以用這樣的紙出書在國內還是第壹次,於是郭美華的創意被科技部批準為‘專利’。
剪紙塑料奧運
文化就是這麽脆弱微妙。時間的流逝,環境的變異,外來思想的影響,都可以讓它失去賴以生存的基礎。當我們搬進高樓,剪紙作為窗扇的功能就喪失了;當我們掙紮在來去匆匆的生活節奏中時,我們甚至沒有閑情雅致去欣賞那小小的窗花;當我們漸漸迷失在城市的喧囂中,那些傳統文化印記又能做些什麽呢?他們應該和老朋友壹起歸於塵土?
郭美華說:“藝術其實是壹種感覺,壹種意識,在妳的大腦中閃現,所以我用剪刀把這些思想和想法記錄下來。山西剪紙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氣質,也影響著世界的民間文化。我也知道剪紙技藝的珍貴,所以很多人問我為什麽不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而是想趁著年輕全身心投入創作,然後收我為徒。這也是我個人剪紙藝術展的初衷。”
為了在她的個展中體現剪紙的地方文化和濃郁的生活氣息,郭美華特意從農村買來“高粱稈”,然後編成“相框”,把剪紙貼在裏面。同時,她還特意把農村曬糧用的“藤畚箕”和“水桶”搬到“雅堂”,就是為了更多地體現剪紙藝術的“原生態”之美。
郭美華是個不安分的人。個展結束後,她將繼續創作《中國百名冠軍剪紙收藏票》作品,將歷屆奧運會獲獎的百名中國冠軍以剪紙的形式收藏成冊。不過,她最希望的是把這些剪紙作品送給體育史上的“英雄”。
郭美華精心創作的剪紙作品——山西窯洞、山西面食、山西戲曲、山西民歌。作為壹名民間剪紙藝術家,郭美華希望用自己的剪刀“剪出”山西文化的深刻內涵,但在觀者眼中,她的剪紙作品讓人仿佛置身黃土高原,目光遼闊,陰沈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