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孔錢(銅幣)是中國古代錢幣最常見的壹種。由於發行時間和發行量均遠大於其他種類的錢幣,方孔錢和中國古錢幣這兩個概念經常等同。
秦帝國以後兩千多年間的錢幣,除王莽壹度行刀布外,中間都有壹方孔,故稱錢為“方孔錢”,也被戲稱為“孔方兄”。方孔錢是由圜錢演變而來的,以秦帝國的“半兩錢”為最早,中華民國時期的“民國通寶”為最晚。代機制銅圓的鑄造始於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止於1911年(宣統三年)
秦統壹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規定在全國範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壹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型制,壹直沿用到民國初期才壽終正寢。這種貨幣型制之所以能夠成為歷朝歷代的首選貨幣,受到人民喜愛,除了其容易鑄造、打磨、便於攜帶等原因外,筆者認為還有其他原因。
本文擬從其“圓形”和“方孔”的形狀上試做進壹步的解讀,並以此就教於大方之家。
壹、是春秋、戰國時期主流意識形態的物化反映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不同學派從各自所代表階層的利益為出發點,攻擊批駁其他學派的觀點,並希望自己的觀點為統治者所采納。在這個自然淘汰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墨、儒、道、法、陰陽、縱橫等為代表的主流學派,他們的思想觀念也就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而圓形方孔錢,也正是這種意識形態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物化反映。
圓形方孔錢的構圖借鑒陰陽家的宇宙圖式,“天圓地方”。《周髀算經》所謂:“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淮南子》有言:“天圓地方、道在中央”。都是很好的例證。秦統壹以前,環錢的孔並不統壹,有圓孔也有方孔。秦半兩則固定為方孔。魏晉時期,魯褒在《錢神論》壹文中曾經這樣形容道:“錢之為體,有乾有坤,內則其方,外則其圓”。圓形方孔錢正是古人心目中最神聖的宇宙次序的精華濃縮。
圓形方孔錢也包含了道家的辯證法思想,以有形的圓,彌補無形的天;以無內容的“虛方”,對有形的“實地”。突出地反映了道家所主張的有無、虛實相對的理論。在“天”“地”之間飾以銘文,又是“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①天、地、人合壹思想的具體體現,是荀子樸素世界觀的反映。
這種構圖的意境,能使人們淡化金錢意識,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統治者維護統治秩序。反過來它又在壹定程度上促進了漢代大壹統思想的形成。
二、與“外儒內法”統治思想和“外圓內方”的處世哲學相吻合
“外儒內法”是自秦以來的宗法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②儒學重仁政,講究以倫理勸導實施統治;而法家則講法制,重在政治功利。這兩種思想在秦漢時即彼此糅雜,形成了互補的統治術。外儒,要求封建統治者以仁德的面目出現,行仁政,提倡綱常道德,以此來作為積極的誘導。內法,則是主張統治者要加強中央集權,重視刑法和進行社會改革。要“兩手抓”。圓形方孔錢的使用,能夠時刻為統治者施展其面南之術作壹個提醒。
這種統治思想移植到個人身上就是:“外圓內方”。即在為人處世上,要做到儒家所倡導的“溫、良、恭、儉、讓”,要中庸、圓滑,但又不失正氣、骨氣和品德,要堅持原則和獨立的個性。正如黃炎培先生所說的,“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可以這樣說:圓形方孔錢是剛與柔、中庸圓滑與正氣品德對立的統壹體,是二者完美而又巧妙地結合。因此,古代人以此來作為做人的標準,比喻是比較貼切的。這也正是歷朝歷代其成為首選貨幣形式並深受人民喜愛的原因所在。
三、與神話傳說有密切的關系
讓我們先來看壹下有關神話傳說的漢畫,漢代的石刻畫像與磚畫中,常有人身蛇首的伏羲和女媧的畫像。這些畫像中的伏羲和女媧,腰身以上為人形,穿袍子,戴冠帽。腰身以下則為蛇軀,兩條尾巴密切的纏繞著。兩人的臉面,或正向或背向。伏羲的手裏拿了曲尺(矩),女媧的手裏拿了圓規(規)。傳說中人類就是這壹對半人半獸的天神滋生繁衍下來的,也是他們制定了人類***同遵守的行為規範。由此我們不難想到:壹人劃方,壹人劃圓。壹個簡單質樸的“圓”加上壹個“方形”,不正是“圓形方孔錢”的形狀嗎?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而銅錢的方圓形狀,也有使人在經濟活動中守規矩,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同時還有讓人們不忘***同祖先,從而減少為蠅頭小利而引起的紛爭之意。
① 語出《呂氏春秋·序意》
② 雲夢秦簡《為吏之道》中有“寬裕忠信,和平毋怨”、“慈下勿淩”、“恭敬多讓,寬以治之”、“有嚴不治”等詞語。表明當年秦國的實際政治,並不完全像韓非的理論和秦始皇的實踐那樣極端
戰國時鑄造的眾多錢幣中,有壹類是圓形的,後人稱為“圜錢”或“環錢”。早期圜錢外圓內圓,後來發展為外圓內方。戰國時天圓地方的觀念盛行,以為秦始皇是在天圓地方的觀念下創造了外圓內方的半兩錢.
其實圜錢為什麽從圓孔發展為方孔呢?這可以從技術需要予以說明。第壹,方孔便於錢上文字的定位,兩字的錢文安排在方孔的左右。第二,錢鑄成後還要作壹定的加工(如銼邊),方孔用方形細木棍插入,可以使錢固定不動,便於操作。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六國後,統壹幣制,以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銅錢以“半兩”為名,後人稱之為“秦半兩”。從此中國的銅錢(以後還有鐵錢、鉛錢等)取得了外圓內方的固定形式,壹直延續到民國初年。秦半兩外圓內方,不少研究或收藏古錢幣的人津津樂道這是象征天圓地方。有研究中國貨幣史的學者認為秦半兩是象征天圓地方的,那是因為受了研究條件的限制。當時考古發掘的材料不夠,使得貨幣史研究者誤以為秦始皇統壹幣制是創造了壹種新錢。戰國時天圓地方的觀念盛行,因此就將兩者聯系起來,以為秦始皇是在天圓地方的觀念下創造了外圓內方的半兩錢。但是後來的考古證明,秦始皇只是將秦國的壹種老錢推向全國,他並沒有創造新錢,這樣自然就否定了象征天圓地方之說了。原來戰國時鑄造的眾多錢幣中,有壹類是圓形的,後人稱為“圜錢”或“環錢”。早期圜錢外圓內圓,後來發展為外圓內方。秦半兩原是圜錢的壹種。最早說方孔圓錢象征天圓地方的是西晉的魯褒。他在《錢神論》中談到銅錢的產生時說:“上智先覺者乃掘銅山,俯視仰觀,鑄而為錢。故使內方象地,外員(圓)象天,大矣哉。”但魯褒的《錢神論》意在譏刺錢能通神的社會現象,采用誇張的筆法,並不是真的在談貨幣的起源,象征天圓地方只是借題發揮,故不能以他的話作根據。圜錢為什麽從圓孔發展為方孔呢?這可以從技術需要予以說明。第壹,方孔便於錢上文字的定位,兩字的錢文安排在方孔的左右。第二,錢鑄成後還要作壹定的加工(如銼邊),方孔用方形細木棍插入,可以使錢固定不動,便於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