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安最長的壹天》中,有這樣壹個細節。得力幹將林九郎拿起茶碗後,有壹次讓手下把燕太珍用過的茶具換掉。然後我們看到,在皇帝身邊很受歡迎的郭立世失寵,是因為燕太珍真的是個破茶盞。
為什麽嚴太太真的可以用壹個破茶盞讓皇帝對郭立世失去信任?除了劇中朝廷內部的激烈鬥爭,我們還可以看到這盞茶燈背後的唐代茶文化。
說到茶道或茶文化,很多人的第壹反應大概是日本茶道。事實上,他們現在的茶道是在唐代從中國傳到日本的。早在六朝時期,茶文化就已經發展起來,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壹大樂趣。到了唐代,茶已經成為各行各業都非常喜歡的大眾飲品。他們不僅喜歡煮茶和吃茶,還寫了壹本關於茶的專著——《茶經》。唐代陸羽撰寫的《茶經》詳細描述了茶葉的各種作用、產地、制作方法、飲用方法和茶具,從中可以看出唐代對飲茶的深刻研究。
除了關於茶的專門著作,我們還可以從飲茶的器具上看到唐代飲茶的細致和精致。唐代的上流社會對茶具有特殊的要求,其中最著名的是越窯和姚興窯口燒制的茶盞。唐代文學家皮日休曾作《茶甌》壹詩,盛贊越窯、邢窯茶具之美:“邢科和越人都會做瓷器。圓如月魂落,輕如雲。棗花翻白眼,萍沫香沾牙。松下看,直公也看。”皮日休用此語形容越窯、邢窯的瓷器,可見其精美程度。除了邢窯和越窯,壹些飲茶用的瓷器也會在長沙窯和珙縣窯的窯口燒制。
在眾多窯口燒制的瓷茶杯中,陸羽對越窯瓷器尤為鐘愛。我們可以從他的《茶經》壹書中看出壹二:“碗,渡州,或與興州渡州,非如此。如果興瓷是銀,越瓷是玉,興不如越。若興瓷如雪,越瓷如冰,興不及嶽,二是也;興中國白是,越瓷是譚綠,興不如嶽,而”《茶經》雖只是陸羽的見解,但當時的人認為茶色貴綠,越窯燒制的瓷茶具更能襯托出茶的美是不爭的事實。所以相對於邢窯的白瓷茶具,當時的人們更愛越窯的青瓷。
從這些唐代人的詩詞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對飲茶的重視。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唐朝的人非常重視茶具,這是可以理解的。也難怪郭立世因為壹盞茶盞失寵,讓他落馬的不僅僅是茶盞和背後陷害他的政敵,還有唐代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皇帝派太監郭立石給李泌送信。但是這個郭力士的頭銜是驃騎。其實郭禮士就是唐代著名的宦官高力士。《長安最長的壹天》在很多地方使用諧音,以避開歷史人物。例如,靜安公司的最高領導人實際上是何,他著名的七言絕句《劉永》就是明證。比如故事發生的時候年號是天寶,皇帝身邊是安祿山,那麽我們知道實際年號應該是天寶,是唐玄宗的年號。高力士是唐玄宗統治時期最受寵的宦官,高力士也被封為驃騎將軍。
郭立石見到李泌後,先口頭給了壹個神諭,然後獨自為李泌解讀了神諭的寓意。郭立石的目的,其實也有明有暗。明的目的是提醒李泌,皇上雖然口頭上誇妳,但其實已經在懷疑妳了。後來郭理石講了他因為壹個破茶盞失寵於皇帝的故事。他講這個故事不僅是為了提醒李弼和太子要多加小心。
高力士,郭力士的原型,在武則天時代進入後宮。這時,它已經經歷了中宗、宗瑞和玄宗。兩朝四帝都並沒有改變他的地位,反而越來越受寵。郭立世是後宮掃地僧,就算不是宮鬥狀元。對於現任太子,郭立世自然會暗中拉攏,為自己的“第五任期”鋪路。
但是王子才上任三年。在後宮慣了的郭立世眼裏,太子可能還不如他的宦官穩重。所以,平息皇帝的怒火,讓自己繼續受寵,仍然是郭理石的當務之急。那麽他提到李碧有什麽用意呢?
郭立世來提李弼,是天保三年。此時,他已經為唐玄宗服務了32年。他非常熟悉皇帝的性格喜好,所以壹個破茶杯也不會動搖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在郭立世傳諭之前,皇帝要右相接掌朝政的消息就已經傳開了。而且據郭立世說,皇帝寫了所有授權右相的詔書,只是簽發而已。
這意味著與權同水火的太子的地位乃至生命都岌岌可危。皇帝退位到驪山溫泉宮,不理朝政,郭立世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只有侍奉好皇帝,才能談下壹任。所以郭立世的真正目的是和太子劃清界限。但在操作上,郭麗詩給自己留了後路。
郭立世首先把事態的嚴重性放大,通過分析皇帝話中的弦外之音,讓李弼和他身後的太子明白,如果他以後再為太子說壹句話,那就是結成小集團。這無異於先選擇自己:不是我不想幫妳,也沒辦法。然後,他還說,本來決定要進諫的,卻栽在了壹個茶盞上。這些言論的本意是想通過李泌來表示對太子的忠誠,或者是撒嬌。妳看,我願意為王子冒生命危險,但是我現在已經無能為力了。我死了是小事,死了也是白死。
最後,郭立石祝李碧好運。言外之意:我還在妳身邊,但現在幫不了妳。到時候別怪我。郭立石說完後,李泌想幫他解圍,但沒讓。“我還不需要妳的幫助。”這是因為我不想讓外面的追隨者看到郭麗詩和李碧米談過之後還是很有交情的。
宮裏眼線密。透過破碎的茶燈,郭立石已經明白,他的身邊壹定有反對派的臥底。所以郭立世堅持不讓李泌送行,而是自己走出靜安,給外人看。郭立石走後,李泌陷入了沈思。他明白事態的嚴重性,但他不壹定明白郭麗詩這個職場老滑頭的全部目的。
雖然《長安最長的壹天》是壹部血腥的懸疑劇,但她的事業線也很滿。比如左膀右臂林九郎在遇到李碧的時候故意給李碧穿上小鞋,旅遊教練崔琦在遇到張小靜的時候故意拖延和隱瞞。這些都是真實職場矛盾的古裝映射。
還有壹個觀點也是值得稱道的,那就是“選擇”。錯與錯的兩難,讓這部古裝劇呈現出了現實主義。比如張小靜在地下城的選擇:是犧牲哥哥的生命還是放棄唯壹的線索來源。再比如學者秦朗的生與死的抉擇:為愛而死,還是為心碎而活。
其實怎麽選擇都是錯的,只是兩難的選擇要看責任。張小靜犧牲了他的兄弟蕭藝,他所有的兄弟都不再信任他。但如果放棄了唯壹的新聞來源,就會造成長安數百萬居民的痛苦。這個劇情有點像《偽裝者的死房計劃》的意思。沒有人希望自己的戰友死,但必須有人為人民而死。
學者秦朗的選擇,衡量的是人性的自私。雖然我們可以站在道德制高點鄙視他,但是如果我們在,誰也不能說我們壹定比他強。
《長安的壹天》最長的缺點是臺詞中文言和生僻名詞的比例較大,觀眾在理解劇情時會感到別扭。不過好在這是壹部充滿細節的劇,值得反復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