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青花瓷的特征
1.順治年間青花瓷(1644 ~ 161年)
1.造型:造型、釉色、紋飾既有明代遺風,又創造了清代特色,處於過渡時期。祭祀器皿有爐、瓶、凈水碗、杯、罐等。形狀單調,市場出現雙底。明末是圓柱爐,順治是碗爐。
2.工藝:粗胎修補。腳露胎,跳刀,縮釉。雙底又稱漏底,外腳高,內底低,僅見於順治康熙。
3.胎釉:胎骨疏松,瓷度不好。
4.藍白:少用綠色,多用石子青。順治前期,顏色灰暗,順治後期,顏色豐富,呈紫色。順治時多為醬口,康熙延續,雍正較少,後來消失。
5.裝飾品:明代多寫意花卉、雲龍圖案。清代青花瓷上的山水畫,有“四王”之意,用在畫法上。畫白邊龍鳳,畫細玲瓏的石頭。花旁畫詩,順治到康熙初年。下壹首詩用梧桐葉繪成,寫道:“梧桐葉落,秋遍天下”。還是“飛機落葉歸根,人間是秋。”有的還寫了“紅葉遞信,寄薄情人”的詩。
6.說明:有順治年制、清順治年制、大明順治年制,可能是窯工反清情緒所致。祭祀用的器皿有很多分支和年份。如“順治定友”凈水碗。篆書中有“玉堂玲瓏儀”和“百花齋”。楷書有“嘉靖”“萬歷”款。
二、康熙時期的青花瓷(1662 ~ 1722)
這壹時期成就最大,造型千變萬化,工藝細致,色彩翠綠。《陶雅》說:“世界上中國是最好的;康雍是中國最好的瓷器。康雍藍白可以分為多層,從五色到九色不等。
1.造型:前期比較簡單,造型變化不大。後期有厚有薄,以薄為主。該設備的形狀是前所未有的,多種多樣。盤子、碗、罐子和家用器皿都很常見。後期看了,陳設增加了。大到屏風和龍缸,小到鳥食罐。碗的變化很多,有洗式、墩式、方菱角式、帽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等。尤其是帽碗最為典型,特點是胎體薄。還有鳳尾雕像、花壇、筆筒、象腿瓶、桶瓶等等。
2.工藝:碗,深腹高圓,深碟碗底,大圓,直腳圓腳,俗稱燈根。在暴露部分可以看到細小的旋轉痕跡。壹部分是墻形腳,壹部分是漏腳。筆筒底部有壹個臍形,瓶與罐的接口不明顯。碗碟底部有極細的釉點,似針鼻眼。
3.胎釉:前期疏松,灰瓷;後期堅固,瓷器細膩潔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亮,含鐵,後期出現白亮。釉面上可見橘皮紋,白度增強。明代青花有壹種藍色的味道,清代青花是白色的。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為主,顏色灰暗。後期有石子青、徽青,但以徽青為主,色彩鮮艷、明亮、幹凈。青花原料好,底釉潔白,畫風精美,有清初大畫家“四王”的筆法,層層出現。好的青花有玉質感。有青花、外醬色青花、紅釉青花、豆青花、紫青花等。藍釉中有灑藍、雪花藍,還有花壇、筆筒,以青花為主,口沿、圈足飾以暗花、草紋。
5.紋飾:前期粗糙,有明末遺風,技法用單線平繪,藍填常不規則鋪展溢出。後期技法流暢細致,藍色以山水畫風格繪制。題材:前期有龍、鳳、花、鳥、魚、蟲、獸等山水人物。後期主題廣泛,包羅萬象。如《二十四孝》中的《夢裏哭竹》。康熙的創新長碑文有:《前後例》、《赤壁賦前後》、《蘭亭序》、《王騰亭序》、《詩賦致聖主》。詩後釉中常使用紅色印章。詞語包括“Xi炒串骨”、“Xi炒撥骨”、“文山豆”、“文山豆”、“撥骨壓丸”。瓶瓶罐罐繪有戰鬥故事,如《三國誌》《水滸傳》;(俗稱“刀馬人”)戲曲故事有《西廂記》《竹林七賢》《流水》。清代幾個朝代的青花圖案都喜歡留白邊,但康熙朝的白邊最寬。康熙畫菊花的時候留了白邊,有很多層。康熙的時候開始畫勾連,百香果,外國荷花等等。
6.知識:前期楷書,後期篆書。《清代康熙年制》,康熙帝統治末期為六年。還有永樂宣德、嘉靖的假信托。明代書法蒼勁有力,清代摹仿采用亭體,相對較弱。篆書是壹種薄而硬的鐵篆書。楷書年號寫平,底筆長。民間基金有:玉寶、杏林春宴、若神寶藏、北青堂系、益友堂系、奇石寶藏等。支年數包括墨錠、癸醜、戊申等。壹般康熙二十年前,青花都是灰色的。芝麻醬口,康熙有。康熙有很多假信,比較好。總的特點是用筆淡而工整,是櫃體風格。還有雜寶、玨、螺、角、秋葉、方勝、團河、團風等。,還有毛筆,銀錠,如意的,意思是“妳壹定要滿意”。明代有圖,但很少。康熙也有仿田字的罐子,上面寫著田字風格。有壹種底部只有兩個圓圈。在康熙早期,這壹段是非常難得的。
三、雍正時期的青花瓷(1723 ~ 1735)
1.雍正時期模仿明代永樂宣德時蘇泥伯清多,創新少。有創新的套杯,壹套十個,口薄,略撇,杯身短。還有燈籠、平腹菊花花瓣瓶、穿耳瓶、蝙蝠龍罐等等。
2.工藝:精心制作,註重補胎,無接口。足根深而圓,俗稱燈根。民窯仿砂底粗糙,有螺線。
3.胎釉:細致潔白,瓷度好,胎體厚薄均勻,釉汁潤澤。
4.青花:繼承康熙白釉,白中泛青,部分仿明代蘇尼波青,但不是進口料,而是人工染色使之暈染。民窯青灰色,足圓,花紋暗沈。雍正時期,唐穎制作的青花釉呈紅色,色彩掌握自如,色澤鮮艷,紅白相映,俗稱唐窯。
5.裝飾:始於康熙後期,以圖案化、剛性為主,雍正延續。裝飾圖案有雲龍、雲峰、雲鶴、折枝花、纏枝花、花托八寶、通套圖案等。線條纖細。民窯有八卦窯、八仙窯、梵窯和勾連窯。梵文平而長,有圖案。平梵文如藏文,平淡。肖像畫的讀者是漁民和農民,大多是男性;棋類,鋼琴,書法,繪畫以女性為主。
6.說明:青花瓷多為楷書,“清雍正年制”,兩行六字,三行六字。偽信托基金多是模仿和道德宣傳。民窯常見的方型、皂型、豆腐幹型。四花,雍正末期和乾隆初期都有。
四。乾隆青花瓷(1736 ~ 1795)
1.造型:瓷胎既有厚度,又有包羅萬象的形式。有日常用具,展品,文房四寶,祭祀用品,以及銀赫和小瓶。
2.工藝:較康熙有所突破,如粉彩轉心瓶、青花五孔雙環瓶。嘉慶有活動環,但有釉。幹的時候沒有上釉,雙環活躍。大,不變形,整齊,勻稱,造型線條硬挺,沒有雍正那樣柔和。
3.胎釉:堅白,硬度不及康熙。釉面細膩有光澤,部分仿康熙髓白釉。民窯有灰綠色釉。
4.青花:前期承襲雍正朝,仿明代永樂宣德,色澤灰黯,不如雍正鮮艷,但形象清晰,色澤穩定。糊白釉,康熙細、幹、厚。幹而明,康熙綠而灰。青花等離子胎,重量輕,有開叉,幹而長似康熙,釉色不均,有橘皮。有精致的青花加彩,胭脂紅青花。
5.裝飾品:官窯復雜。後期以吉祥圖案為主,如白露、靈芝、團形篆書、山水、風景等。
6.錢:篆書量增加,楷書量減少。有六字兩行和六字三行。有宣德、成化、花卉的仿制品。
乾隆、嘉慶時期青花之比較:
1.造型:莖幹輕盈靈巧,粗的也勻稱。嘉慶重而笨拙。
2.工藝:幹爽細致,註重補胎,圓腳,露胎少。嘉慶粗糙,不註重補胎,圓腳少,尖腳多,露胎多。
3.胎釉:幹胎質地堅細,釉色細白。嘉慶胎質粗松,淡白藍,光潔度差。
4.青花:幹、亮、純。嘉慶灰暗,顏色不穩。
5.裝飾品:乾隆的畫細致入微,題材古色古香。嘉慶的畫比較粗糙,有很多吉祥圖案。
總之,嘉慶以後,經濟衰落,青花衰落,粉彩興起。光緒年間,青花壹度改良。據清宮檔案記載,光緒結婚時,燒制了大量仿康熙的青花瓷。許知衡著有《飲六齋談瓷》,其中記載:“最近也有非常精細的仿康熙青花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