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壇是壹座亭臺式建築,現存木結構部分為清代重建。從外面看去,戒壇三層四面,第壹層每壹面有六根廊柱,廊柱之上是鬥拱結構,支撐著整個戒壇的大屋檐,戒壇屋頂為攢尖式屋頂,四條屋脊,每條屋脊上有六只神獸,索命戒壇的等級還是很高的。
壇內供明代銅鑄雙面佛像。二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連,面南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面北而坐的是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壹般寺院的戒壇上多供奉釋迦牟尼佛或其十大弟子之壹的優婆離。因優婆離持戒第壹,所以在戒壇上多供奉其形象。而隆興寺戒壇上供奉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及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佛,這在中國也不多見。另外,這尊雙面銅佛像具有明顯的明朝中期宮廷造像的風格,在民間極為罕見。
戒壇是佛教僧徒受戒時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在古代,規模較小的寺院沒有資格設有戒壇,而隆興寺自宋代奉敕擴建後,宋、元、明、清歷代都由皇帝敕令重修,頗受重視,成為北方著名的佛教寺院,因此設有戒壇。隆興寺戒壇是我國北方三大壇場之壹,其余兩處分別在北京戒臺寺和五臺山清涼寺。 大悲閣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築,坐落在中軸線後部。閣高33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為五重檐三層樓閣。舊名“佛香閣”、”天寧觀音閣”。據記載,該閣始建於968-976年(宋初開寶年間)。
大悲閣內矗立著壹尊高大的銅鑄大菩薩,稱“大悲菩薩”,高19.2米,立於2.2米高的須彌石臺上,是中國保存最好、最高有大的銅鑄觀音菩薩像。像奉宋太祖趙匡胤敕令而造,周身有42臂,又稱“千手千眼觀音”。各臂分持日月、凈瓶、寶塔、金剛、寶劍等,可惜兩側4o雙銅手臂均被毀,已改為木制,僅前胸兩臂為原鑄。觀音像神態自若,比例均勻,衣紋流暢,線條細膩,頗具宋代藝術風格。據寺內壹通宋碑記載,其鑄造程序是:先鑄好基礎,然後分七節鑄造大菩薩。第壹節鑄下部蓮花座,第二節鑄至膝蓋,第三節鑄至臍下,第四節鑄至胸部,第五節鑄至腋下,第六節鑄至肩膊,第七節鑄至頭部。最後添鑄四十二臂。菩薩的手均為木雕而成,其上裹布,壹重漆,壹重布,然後用金箔貼成。
1944年(民國33年)重修大悲閣時,拆掉了兩側的禦書樓和集慶閣,建築面積較原來縮小了三分之壹。東、西、北三面墻壁上的宋代壁塑也已無存。閣內有樓梯直達頂層,可憑欄縱觀正定古城風光。歷代文人墨客登臨此閣,吟詩詠賦,留下了許多美好詩篇。
大悲閣前,東側為轉輪藏閣(藏經樓),西側為慈氏閣。轉輪藏閣坐西朝東,面闊三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平面近似方形。閣內正中安置木制的直徑七米、八角形的“轉輪藏”(即轉動的藏經櫥):中間兩根金柱各向左右讓出,其梁架結構,作出由下檐鬥拱彎曲向上與承重梁銜接的彎梁,上層梁則有大斜柱(叉手)的應用,是早期木構建築中的傑作。慈氏閣與轉輪藏閣大體相似,閣內采用永定柱造和減柱造的做法,是其建築結構上的特點。特別是檐墻壹周的柱子均采用永定柱造的做法,是中國國內保存宋代建築中的孤例。閣內二米高的須彌座上,立有壹木雕像,高七米,為彌勒佛形象,或稱“慈氏菩薩”,是宋代遺物。 隆興寺沒有山門,前面僅有壹座高大的琉璃照壁。繞過照壁,自三路單孔石橋向北,迎面是寺院的第壹座建築天王殿,單檐歇山式,七檀中柱式建築,中有圓拱形大門,門上部橫嵌著康熙皇帝親書的“敕建隆興寺”金字匾額,兼有山門作用。
正中殿身五間,進深五間。中央部分為重檐歇山頂,四面正中各出山花向前抱廈,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點和見格,殿頂為綠琉璃瓦剪邊、檐下飾雄大的綠色鬥拱,翼角弧度圓潤而微微向上翹起。像這樣立體禮富淤變化,形制頗為特殊的古建築,在中國早期古建築中實屬罕見。殿內正中佛壇上,塑有釋迦牟尼、文殊、普賢、阿難、迦葉像,其中壹佛(釋迦牟尼)、二弟子(阿難、迦葉)像為宋代原塑。檐墻及圍繞佛壇的扇面墻上,均繪有明代成化年間繪制的壁畫,題材內容為佛傳故事。壁畫色彩艷麗,線條流暢。扇面墻背面塑有玲瓏別致的須彌山,山間塑有羅漢、獅、象等,中部有壹尊明代彩塑觀音坐像,頭戴寶冠,肩披瓔珞飄帶,胸臂裸露圓潤,壹足踏蓮,壹足踞起,雙手撫膝。鼻梁微高,柳葉細眉,面容恬靜安詳,姿態優雅端莊。 天王殿門上懸有康熙皇帝手書“敕建隆興寺”金字牌匾。在天王殿左右圍墻上,有琉璃磚雕刻的“富貴牡丹”。正對天王殿南面,是壹座宏偉壯觀的雙龍照壁。照壁東西長22.9米,高6.8米,厚1.2米。壁頂及兩側用綠色琉璃瓦鑲嵌。蓋帽、起脊處有飛禽走獸裝飾。照壁的前後心均為菱形,中間為綠琉璃浮雕二龍戲珠圖案,烘托浮雕的整面壁墻為大紅色彩。
照壁之中有兩條栩栩如生蚊龍。傳說,正定城南滹沱河,水深流急,早年無橋,過往不便,後打鑄兩條鐵鏈系於兩岸木樁,以利行人渡船,後經年累月,鐵鏈變成兩條綠龍,為害百姓,被張天師擒獲。此時,正值尉遲敬德監修大佛寺,忘了修大佛寺的山門,正愁沒辦法交差。於是便讓工匠連夜動工,在大佛寺門前修起了這座照壁,把二龍牢牢地嵌在中間,這樣壹來鎮鎖了蚊龍使它不能作惡,二來也遮掩了大佛寺沒有山門的尷尬。 穿過大覺六師殿遺址北行就是摩尼殿,摩尼殿是該寺主要建築之壹,坐落在中軸線前部,始建於公元1052年(宋仁宗皇祐四年),總面積為1400平方米。大殿結構屬擡梁式木結構,平面呈十字形。殿內的粱架結構均與宋《營造法式》相符,大木八架椽屋,前後乳栿四柱結構形式。摩尼是梵語,意為珠、寶。佛經上說:“摩尼珠,投入濁水,水即清。”摩尼殿取此名,取其去濁取清、脫離塵垢、證得清靜之意。摩尼殿內供釋迦牟尼,平面布局為十字形,面闊七間、近深六間。長33.32米,寬27.08米,重檐歇山屋頂,綠琉璃瓦覆頂。與壹般重檐建築不同處是把外墻砌到副階檐下,另在副階四面正中各加壹座山面向外的歇山頂抱廈,宋代稱“龜頭屋”。
在面南的壁上,為宋塑釋迦牟尼和迦葉、阿難二弟子及明塑以瓔珞寶珠,飛天彩帶為裝飾文殊、普賢二菩薩塑像。東西兩側及大殿四周,除內槽東、西扇面墻內壁的“十二圓覺菩薩”和“八大菩薩”為清代繪制外,其余皆繪有明代成化年間所繪的壁畫,四抱廈繪有佛教天神“二十四尊天”;檐墻內壁采用“分幅兼通景”的布局,描繪了釋迎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磐整個過程。內槽東西扇面墻外壁分別繪“西方勝景”和“東方凈琉璃世界”,畫面長9.36米,高7米,構圖宏偉。保存較好的“西方勝景”,以西方三聖壹彌陀、觀音、大勢至為中心繪佛、菩薩、羅漢、樂伎、聖眾400余身。
摩尼殿的北面是壹座木結構牌樓門,因隆興寺南北縱深、院落重疊,此牌樓應為前後兩個院落之間的導入之門。摩尼殿北門出來,有壹架小巧的木制牌坊,甬道兩側各有壹株壽齡壹千六百余年的槐樹,壹為龍槐,壹為鳳槐。
相傳西漢末年,正定城內壹個富家的小姐與家中年輕的長工眉目傳情,談起戀愛。在當時封建社會,不難猜到其後的結局:遭到小姐的父母堅決反對,要棒打鴛鴦。倆人便相約私奔,途中遭家人追趕,無處可逃,相對盟誓道: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說完,在此處當即化作兩株槐樹。若幹年後,漢光武帝劉秀到正定,聞此情,見此樹,深為感動,賜名龍鳳槐,後人又稱之為夫妻樹、姻緣樹。這對古槐樹冠在空中相通,樹根在地下纏繞,國運衰則葉稀,國運盛則葉茂。人們感知龍鳳槐的靈性,若繞樹三匝,相信會有福報。 轉輪藏閣始建於北宋,梁架結構十分特殊,樓閣下層由於轉輪藏的安置,柱網布局突破了常規,采用了移柱造的做法,而檐柱則采用了插柱造法,這在中國古建築中極為罕見。閣內的木制轉輪藏是壹個能夠轉動的大書架,直徑7米,整體分為藏座、藏身、藏頂三部分,中間設壹根10.8米的木軸上下貫穿。整個轉輪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針承受。轉輪藏建造於北宋,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體量較大的壹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