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絲綢之路對中外文化交流和發展有什麽意義?

絲綢之路對中外文化交流和發展有什麽意義?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跨歐亞的貿易運輸線。中國是絲綢的故鄉,絲綢是這條路線上的貿易中中國出口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本世紀下半葉,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這條陸路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歷史學家都認同這壹說法,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啟了這條中國通往歐洲和非洲的陸路通道。這條路從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成兩條路線:壹條是從陽關出發,經過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經過莎車,西出青脊,出大月氏,出歇,西去耕田(jiān,今埃及)。經過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過青脊,過大灣,到達康居和蔡妍(西漢時遊牧在康居西北,即澄海和裏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的海上交通路線。中國的絲綢不僅通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大量出口到中亞、西亞、非洲和歐洲各國,還通過海上交通線出口到世界各國。因此,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這條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命名為絲綢之路之後,壹些學者又將其進壹步延伸。它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後來,中國著名的陶瓷也通過這條海上交通路線銷往其他國家,西方的香料也通過這條路線輸入中國。也有學者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時期。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同時,從中國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還有壹條東海航線,在海上絲綢之路中占據次要地位。

關於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路線,《漢書·地理》記載了漢武帝派遣使臣和商人出海進行貿易的航行,說他們從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廣東)、合浦(今廣西)出發,沿中南半島東海岸南下,五個月後到達湄公河三角洲的杜源(今越南南部的堤市),再沿中南半島西海岸北上。花了四個月航行到湄南河入海口的陸毅(今泰國佛教所在地)。此後沿馬來半島東海岸南下,20多天抵達李湛(今泰國巴蜀),棄船在此登陸,穿過地峽,徒步10多天,抵達首都(今緬甸丹那沙林)。隨後登船向西航行至印度洋,歷時兩個多月抵達黃之國(今印度東南海岸的康池鋪)。然後直接向東航行,八個月後到達馬六甲海峽,停泊在皮宗(今新加坡西部的皮三島),最後從皮宗航行了兩個多月到達日南郡的香林郡(此處查橋位於越南威川郡南部)。

絲綢之路是壹個生動而恰當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第壹個種植桑樹、養蠶和生產絲綢制品的國家。近年來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絲綢生產技術從商朝到戰國時期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絲綢產品仍然是中國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的產品之壹,它流傳甚廣,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各種貢獻。因此,多年來。許多研究者想給這條路取另壹個名字,如“玉石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但它們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壹部分,終究不能代替“絲綢之路”這個名稱。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漢代,東起西漢都城長安(今安)或東漢都城洛陽,西經隴西或固原至金城(今蘭州),再經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縣,出玉門關或陽關,經白龍堆至羅布泊樓蘭。漢代西域分為南路和北路,南北路的分叉點在樓蘭。從曲黎(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古墨(今阿克蘇)到疏勒(今喀什)。南道從鄯善(今若羌)經且末、京覺(今民豐尼雅遺址)、於田(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至於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鏵(又名李璇,在埃及亞歷山大),另壹路是從皮山向西南走,過道口(今巴基斯坦達裏耶),經柯賓(今阿富汗喀布爾)、武夷山(今錫斯坦),向西南走至條支(今波斯灣頭)。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不是壹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教形勢的演變,壹些新的道路不斷開辟,壹些道路發生了變化甚至被廢棄。例如,敦煌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壹個丫蛋地形,經常讓旅行者迷失方向。東漢初年蒙古高原上的北匈奴戰敗,被迫西遷,中原王朝牢牢占據了伊吾(今哈密)敦煌到伊吾的“北方新路”就此開通。從義烏到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加入了原來的絲綢之路北路。南北朝時期,中國南北對立,北方東西也和諧。在這樣的情況下,南朝齊、梁、陳、司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多是沿長江到益州(今成都)或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南方絲綢之路匯合,稱為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稱之為青海道。還有從中原北部或河西走廊到蒙古高原,再向西到天山北麓,過伊犁河到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的道路。這條路後來被稱為“青海路”。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中國人在漢代就開始開辟從廣東到印度的水路。宋代以後,隨著中國南方的進壹步開發和經濟中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線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至非洲東海岸。人們壹般稱這些海上貿易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

讓我這麽說吧:

絲綢之路是指西漢時期(公元前202 -8年)張騫開辟的陸路通道,從長安(今安)經甘肅、新疆通往中亞、西亞,連接地中海國家(這條路也叫“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後來命名為“絲綢之路”的另外兩條交通路線),因為絲綢產品是這條路向西運輸的最有影響力的商品。

廣義的絲綢之路是指自古以來相繼形成的覆蓋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的長距離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路線。除上述路線外,還包括形成於南北朝時期、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以及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道路上的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

“die Seidenstrasse”壹詞源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裏希特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於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簡稱為絲綢之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推動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開啟了中外交流的新時代,成功拉開了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從此這條路線被踩出了“國路”,各國大使、商人沿著張騫開辟的道路來來往往,從王公貴族到乞丐、囚犯,應有盡有。最著名的是班超再次經過西域和玄奘取經印度。他們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足跡。這條東西通道將中原和西域與阿拉伯和波斯灣緊密聯系在壹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延伸至地中海,從廣義上講,絲綢之路的東段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到達了法國和荷蘭。還可以通過海路到達意大利、埃及,成為亞洲。

到了漢代,著名的“絲綢之路”溝通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國逐漸被稱為“絲綢之國”。進入中世紀後,伴隨著中國瓷器的出口,中國開始以“瓷器之國”聞名於世。從8世紀末開始,中國的陶瓷開始出口。從唐末五代到宋初,達到了壹個高潮。這壹階段出口的陶瓷品種有唐三彩、邢窯(含定窯)白瓷、越窯青瓷、長沙窯彩瓷、橄欖釉青瓷(即廣東近海壹帶窯口生產)東南亞的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南亞的斯裏蘭卡、巴基斯坦、印度;西亞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東非的肯尼亞和坦桑尼亞。此時海上交通路線主要有兩條,壹條是從揚州或明州(今寧波)經朝鮮或直達日本;二是從廣州到東南亞國家,或出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經斯裏蘭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灣的航線。當時,壹些船只繼續沿著阿拉伯半島向西航行,到達非洲。晚唐、五代、宋初亞非國家中世紀遺址出土的瓷器就是通過這兩條路線運輸的。

宋元明初是中國瓷器出口的第二階段。此時出口國外的瓷器主要種類有龍泉青瓷、景德鎮青瓷、青花瓷、釉下紅瓷、釉下黑瓷、吉州窯瓷器、贛州窯瓷器、閩粵部分窯產青瓷、建窯黑瓷、浙江金華鐵店窯仿鈞釉瓷器、磁州窯瓷器、定窯瓷器、耀州窯瓷器等。就是上面提到的朝鮮新安沈船,發掘了11次。出土了兩萬多件陶器。除少數朝鮮和日本瓷器外,其余均產於中國,大部分已鑒定為窯口。宋元時期出口的國家數量大增,包括東北亞、東南亞所有國家,南亞、西亞大部分國家,非洲東海岸國家和內陸津巴布韋。主要有通往東北亞、東南亞國家的航線和通往波斯灣等地的印度洋航線。這壹時期,中國在航海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印度洋航線上。第壹,他可以從波斯灣向西到紅海的吉達港,然後登陸麥加;也可以在蘇丹邊境的埃德哈蔔港上岸,擡到尼羅河,再順流而下到福斯塔(古開羅);也可以從紅海口穿過曼德海峽到達東非國家。第二,開通了從馬爾代夫馬累港到非洲東海岸橫跨印度洋的航線。

明代中後期至清初的200多年是中國瓷器出口的黃金時期。出口瓷器主要有景德鎮青花瓷、彩瓷、廣東石灣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較為精美的外銷瓷器多為外國產品,其造型和紋飾多為西方,有的在紋飾上繪有家族、公司、團體、城市等圖案,稱為紋章瓷。17世紀每年出口20萬件左右,18世紀高峰時達到每年百萬件左右。出口國家包括東亞的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歐洲和美國。壹條運輸路線是從中國的福建、廣東沿海港口到非洲,然後繞過好望角,沿著非洲西海岸航行到西歐國家。另壹條是從福建漳州、廈門港口到菲律賓馬尼拉,再橫跨太平洋到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港。上岸後會登陸,經過墨西哥城到韋拉克魯斯港,再裝船運往西歐國家。17和18世紀,中國瓷器通過海路銷往世界各地,成為世界性商品,對人類歷史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親愛的,如果妳同意我的答案,請點擊采納為滿意答案按鈕~

~在手機上提問的朋友可以在客戶端的評價點采用回答。

~妳的收養是我的動力~ ~

O(∩_∩)O、互幫互助,祝* * *共同進步!

  • 上一篇:非洲音樂的音樂分類
  • 下一篇:2017深圳冬季文博會地址+門票信息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