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鵝頭廠鐵礦

鵝頭廠鐵礦

鵝頭廠鐵礦發現於1943,經多個地質隊調查評估。在此基礎上,1974 ~ 1982年,冶金部西南地質勘探公司隊進入礦區進行補充勘探和擴大找礦。對礦區12礦體三個礦組進行了詳細控制,6月提交了雲南省祿豐縣鵝頭廠鐵礦區地質勘探報告。全區發現的C+D鐵礦總量為* * * 20153500 t,平均品位TFe為47.67%。相關的銅金屬量為7933噸

2006年至2009年,鵝頭廠鐵礦開展危機礦山找礦,對南、北兩段三個ⅰ組礦體進行了找礦勘探,新增鐵礦資源49231.000t,金屬銅1.320t;到目前為止,鵝頭廠鐵礦累計儲量為2507.66萬噸,伴生金屬銅* * *量為211萬噸..

(1)礦區地質調查

鵝頭廠鐵礦區位於揚子地臺西側康滇地軸中部,東與古生界昆明凹陷相隔羅茨-易門斷裂。地軸中部縱向斷裂十分發育,礦區控礦斷裂多與區域性縱向斷裂呈“之”字形相連。鵝頭廠鐵礦和溫泉鐵礦區均呈“工”字形分布,與南北向縱向斷裂呈銳角相交,呈南西向延伸。

1.地層

鵝頭廠礦區主要出露殷敏組、羅雪組、鵝頭廠組和綠之江組,為壹套淺變質的變質火山巖、砂、泥質板巖和碳酸鹽巖(圖2-7)。

圖2-7陸豐鵝頭廠鐵礦地質圖

殷敏組是鵝頭廠鐵礦的主要含礦地層。分布於礦區背斜核部,僅見上部層位。紫灰色、銀灰色絹雲母母巖夾褐色薄層或條紋狀泥質白雲巖和鈣質板巖,由碳酸鹽成分增加而互層,逐漸過渡到洛雪組白雲巖。在野外,條帶剝離往往不均勻,這與鵝頭場組的類似地層不同。頂部為紫紅色礫石基性火山巖、紫紅色凝灰巖和灰綠色綠泥石化綠片巖。頂部的變質火山巖是礦區鐵礦的主要含礦層。

2.結構

礦區位於鵝頭廠背斜核部的殷敏組,洛雪組和鵝頭廠組分別從核部向兩翼出露。背斜軸部總體呈北北東向,背斜寬度不等,但總體上是上寬下窄,北窄南寬。背斜的軸面夾在F2和F1之間,從北向南以南-西南方向延伸至F8隔離。以壓扭為特征,北傾西北,南扭東南。在F1和F:的限制下,細胞核部分北窄南寬,北高南低,逐漸變得規則。往南,由於不受F1和F2影響,背斜形態比較完整,核部比較寬。背斜東翼地層走向北北東向,傾向東南,西翼地層走向北北西向,從兩翼到巖心,地層產狀由緩變陡,鵝頭場組地層傾角65438°+05° ~ 35°,洛雪組地層傾角35° ~ 75°,巖心殷敏組地層傾角75° ~ 85°。

其中F1和F2為本區控礦斷裂,其規模和特征如下:

F1斷層:出現在溝頭廠背斜軸部東側,距背斜軸部30 ~ 160米。地表北起F33交界處,南至F8,全長1360m,呈“S”形延伸。斷裂帶總體傾向西北,壹般傾角65° ~ 80°,斷裂帶上部30° ~ 50°,深部陡直。南部反轉,傾向東南,傾角58° ~ 88°。

破碎帶主要是斷層旁的圍巖,其巖性由石墨化黃鐵礦化板巖、白雲石碎裂巖和斷層泥組成。面理發育,局部有鏡鐵礦和亞氯酸鈉黑雲母及鐵礦角礫巖充填。F1出露於逆沖斷層中部洛雪組,垂直位移80m,而殷敏組與7號線出露的綠泥石黑雲母垂直距離達300m。斷層是逆沖和扭轉。

F2斷層:出現在鵝頭廠背斜軸部西側,距背斜軸部10~40m ~ 40m。地表北起7 ~ 9號線,南-西南延伸至38號線,覆蓋不清,全長1280m。平面上,35°穩定延伸;斷裂帶在空間上穿過羅雪組和鵝頭場組。

3.巖漿巖

礦區內僅分布有綠泥石黑雲母火山巖和鈉長石斑巖脈。

(1)堿性玄武質火山巖

對礦區與成礦關系密切的綠泥石黑雲母片巖等火成巖的認識,主要是通過大量的野外觀察和薄片鑒定:①這套巖石的層狀結構明顯;(2)巖層中有清晰的礫石結構,意味著巖漿噴發具有多期噴發的特征,並在噴發之間因風化剝蝕而再次堆積,形成礫石結構層;(3)巖層之間有淺海沈積的碳酸鹽巖,層狀結構清晰,這也意味著巖漿噴發具有多期噴發的特點,含有碳酸鹽巖的夾層是由於噴發之間的淺海化學沈積而形成的;④巖層整體具有紅頂綠底的特征,巖層頂部有紫紅色凝灰巖;⑤地層普遍受晚期變質熱液改造,綠泥石化成為壹套淺變質綠泥石片巖;⑤地層中偶見有交代殘留物的基性巖。據本次調查,這套火成巖是壹套從淺海海底噴發的基性黑雲母火山巖,具有多期噴發的特點。綠泥石化經後期區域變質作用改造後,壹般為淺變質相的綠片巖,該套巖石可作為壹套火山噴發巖並入昆陽群殷敏組。這壹結論改變了以往淺成侵入巖的結論,為確定礦區鐵礦的成因提供了理論依據。

堿性玄武質火山巖主要由綠泥石黑雲母片巖組成,部分為鈉長石、鈉質凝灰巖和凝灰巖角礫巖,具有以下特征:

綠泥石黑雲母片巖:綠色、深綠色,微觀結晶,交織結構,致密塊狀、礫狀結構。成分以黑雲母為主,占80% ~ 90%,其次為綠泥石和碳酸鹽。常見不均勻的長石、方解石、礦化白雲石和粉砂巖板巖殘渣,含少量透閃石、榍石(鈦白)、電氣石、磷灰石、應時和重晶石。全巖分析平均值:W (SiO _ 2)為40.80%,w(MgO)為7.56%,W (TiO _ 2)為65,438±0.02%,w(Fe2O3+FeO)為65,438±0.73%,w(K2O)為4.50%,W

鈉長石:紫紅色、深紫色,隱晶質,針狀細紋交織結構,斑塊狀、流紋巖狀、角礫狀結構,致密塊狀構造。破碎斑稍有定向,絹雲母、綠簾石、綠泥石沿裂隙分布。成分以鈉長石為主,含綠泥石、黑雲母、針狀透閃石、磷灰石、矽質碳酸鹽及少量,偶見鋯石。經過後期的交代作用,巖石變成了淺色、自形和細粒的斑塊和細脈。巖樣全分析平均值:W (SiO _ 2)為53.45%,w(MgO)為3.35%,W (TiO _ 2)為0.68%,w(Fe2O3+FeO)為10.35%,w(Na2O)為5.82%,w(K2O)。

鈉質凝灰巖:紫紅色、灰紫色,具凝灰巖、殘凝灰巖及雜色結構,致密塊狀構造,局部流線型構造。主要成分為鈉長石、碳酸鹽和凝灰巖,少量電氣石、磷灰石和鋯石。巖樣全分析平均值:W (SiO _ 2)為47.75%,w(MgO)為3.14%,W (TiO _ 2)為0.58%,w(Fe2O3+FeO)為18.06%,w(K2O)為6.02%,W

簇狀角礫巖:由白雲石、砂質板巖、砂巖等上述三種巖石和角礫巖組成。大部分角礫巖棱角分明,少部分角礫巖不經分選,呈圓形至圓形,大小不壹,從1毫米到數米不等。角礫巖由凝灰巖和鐵泥膠結而成,含少量電氣石、磷灰石和鋯石,以廣泛分布的鏡鐵礦為特征。巖樣全分析平均值:W (SiO _ 2)為43.59%,w(MgO)為5.59%,W (TiO _ 2)為0.71%,w(Fe2O3+FeO)為10.11%,W(.

(2)鈉斑巖

為火山後脈巖,地表分布於礦區26線至20線之間。沿斷層和層間裂縫侵入Pt2y底部,向下延伸至F2斷層。赤鐵礦和菱鐵礦出現在斷裂帶的兩側。赤鐵礦分布在綠泥石黑雲母的壹側,菱鐵礦分布在板巖的壹側。巖脈在地表彎曲延伸約350m,寬2 ~ 10 m,邊緣部分有鈉長石細點組成的波紋狀構造。鈉長石顆粒較大時,呈豆狀,直徑1 ~ 5 mm不等,周圍有烘烤褪色和鐵染色。中部為細粒結構,內含斑狀晶體和長石集合體構成的球狀結構。球體的大小從2厘米到10厘米不等。全巖樣化學分析:W (SiO _ 2)為54.7%,W (TiO _ 2)為0.79%,W(al2o _ 3)為17.61%,W(fe2o _ 3)為8.47%,w(FeO)為2.60%,w(MnO

(2)礦床特征

1.礦體形態和規模

礦區鐵礦體嚴格受地層、構造和堿性玄武次火山巖控制,集中分布在鵝頭廠背斜核部周圍和內部的壹些縱向裂縫中。礦區內有三個礦組,大小礦體12。第壹組有三個礦體(ⅰ1、ⅰ2和ⅰ3 ),是最大的壹組,其儲量占礦山總儲量的81.2%。ⅱ組有8個礦體(ⅱ1、ⅱ2、ⅱ3、ⅱ4、ⅱ5、ⅱ6、ⅱ7、ⅱ8),儲量占礦山總儲量的32.2%。III (III)組最小,僅有1礦體(圖2-8)。主要礦體特征簡述如下:

ⅰ1礦體:是礦區主要礦體之壹。礦體地表出露長度20~70m,礦體走向25°,傾向西北,傾角20 ~ 35°,展寬20 ~ 70m,平均厚度11.83m,儲量占總儲量的44%。新增鐵礦資源儲量占新增鐵礦資源總儲量的765,438+0.38%,新增原銅礦資源儲量占新增原銅礦資源總儲量的65,438+09.34%。現有工程控制長度為1050m。根據形態和位置可分為三段:北段礦體位於背斜鞍部角礫巖火山雜巖與碳酸鹽巖接觸帶的附層縫隙中,走向25°,傾角20 ~ 35°,寬20 ~ 70m,垂向厚度1 ~ 22m,平均11.83m;中段長360m,產狀位置與上壹段相同。礦體主體部分呈馬鞍形,總體傾向東北,寬50 ~ 70 m,出露縱橫厚度1 ~ 47 m,平均17.83 m:南段長490m,礦體主要產於背斜核部次火山雜巖東翼與碳酸鹽巖的接觸帶。礦體水平厚度3 ~ 53.5 m,平均16.59m,呈透鏡狀,展布寬度80 ~ 150m,水平厚度7.5 ~ 165438+。

圖2-8陸豐二頭廠鐵礦勘探6線剖面圖

ⅰ:礦體:礦區主要礦體之壹,沿F3向北延伸。工程控制礦體長660米。與F33斷裂帶相連,厚度2.5~38.0m,平均厚度18.50m,垂向寬度90-150m,儲量占總儲量的32.2%。新增鐵礦資源儲量占新增鐵礦資源總儲量的15.27%,新增* * *原銅礦資源儲量占新增* * *原銅礦資源總儲量的80.66%。附於背斜核部的礦體南界面F2復合斷裂呈脈狀產出,頂部礦體較厚,礦體向北分為兩個分支。上支礦體水平厚度2.5 ~ 38.0 m,平均18.5m,垂直寬度90 ~ 150m,向東北傾斜,側向傾角35°;下支礦體水平厚度1 ~ 32m,平均9m,側傾角40°左右,垂直寬度140 ~ 320m。礦石類型為磁性磁鐵礦。

2.礦石類型和礦物成分

根據含鐵礦物的成分,可分為磁鐵-赤鐵礦、磁鐵礦和菱鎂礦-磁鐵礦。

礦區鐵礦石礦物組成簡單,I1礦體主要由赤鐵礦組成,局部混有磁鐵礦。在12線和18線之間的鐵礦體尖滅部分,被銅礦體所替代。I2礦體壹般發育在堿性玄武質火山巖與碳酸鹽巖的接觸區,主要由磁鐵礦組成。當成礦圍巖為碳酸鹽巖時,少量菱鐵礦混入菱鐵礦-磁鐵礦礦石中,在海拔1600m以下,產生銅鐵礦體。

磁鐵礦:灰黑色,呈團塊狀和浸染狀。呈自形八面體、三角四面體或半自形粒狀,粒徑0.02~0.05mm,常與赤鐵礦共生,相互貫通、交錯。

赤鐵礦:紫紅色,青灰色。呈團塊狀、葉狀、顆粒狀、皺縮狀、浸染狀,部分呈星形。如果星形粒度小於< 0.01mm,壹般為0.02 ~ 0.06mm;嵌布粒度較大,為0.03 ~ 0.15 mm,主要以鏡鐵礦或假赤鐵礦形式存在。

菱鐵礦:灰黑色、黃灰色。中粗粒,變粒長石結構,伴有鉀長石。更多的磁鐵礦顆粒散布在晶粒和解理裂紋之間,使其具有弱磁性。

黃鐵礦:草黃色、淺黃色。呈五角十二面體或立方自形晶體結構,分散浸染狀,在鐵礦和巖石中呈條帶狀,粒度0.025 ~ 0.900毫米。

黃銅礦:草黃綠色。呈不規則浸染狀,粒度0.02 ~ 0.10 mm,常呈斑點狀,有時呈團塊狀,並伴生有黃鐵礦。

3.礦石結構

礦體通常為塊狀、致密塊狀、成團狀、粉狀(圖版2-11)、密集浸染狀、條紋狀、波紋狀、網格狀、雜色、角礫巖狀、葉狀和褶皺(卷曲)結構。被晚期構造壓碎,某些地區的赤鐵礦呈粉末狀和碎片狀。

4.礦石的化學成分

6月1982 11提交的原始勘探報告顯示:

這種礦石的特點是富含鐵、銅、硫和磷。全鐵質量分數為39.05% ~ 52.84%,最高為66.34%。貧礦和富礦幾乎平分秋色。

黃鐵礦和黃銅礦是礦石中的主要硫化物。壹般硫含量為0.30% ~ 1.74%,最高為6.74%,砷含量為0 ~ 0.024%,平均值為0.003%。磷含量為0.25% ~ 1.00%,最高為1.73%。

鐵礦石中廣泛含有銅,但分布不均勻,主要以硫化銅(黃銅礦)為主,壹般質量分數為0.01% ~ 0.3%,含量較高,為0.66%,可綜合利用。用光譜分析法測定了各種鐵礦石中的微量鉛、鋅和錫。

5.礦區附近的變質作用和圍巖蝕變

礦區變質作用為低溫區淺變質作用,主要表現為鵝頭廠組泥巖、頁巖的千枚化、板巖化,洛雪組碳酸鹽的低溫重結晶,殷敏組火山巖的綠泥石化、鈉長石化。

礦區圍巖已蝕變為中低溫熱液蝕變,主要有矽化褪色、綠泥石黑雲母和鉀鈉長石,其次為碳酸鹽化和重晶石。蝕變有兩種方式:滲透和填充。在火山巖與碳酸鹽巖的整合接觸帶,以礦石為界,存在內綠外白的蝕變現象;當它與斷層接觸時,碳酸鹽巖沒有矽化和褪色。

矽化和褪色:主要發育在礦山附近的碳酸鹽巖中。白雲石和石灰巖被滲透矽化,然後重結晶,褪色為灰色或乳白色,但寬度不大。

綠泥石的生物化和鈉長石化:玄武質火山巖主要被滲透交代。火山巖中心以鉀鈉長石化為主,邊緣以綠泥石黑雲母為主,可以相互疊加,但也有不發育的,各地發育程度不同。在鐵礦與碳酸鹽巖的整合接觸中,火山巖與碳酸鹽巖之間,壹般有綠泥石黑雲母和長石細脈作為充填交代。在評估和勘探工作中,碳酸鹽巖中的這種現象被認為是即將出現礦石的前兆。

重晶石和碳化作用:發生在硫化物礦化階段之後,但早於硫化物礦化階段。它主要以充填細脈的形式分布在火山巖、鐵礦體和碳酸鹽巖的破碎帶及其旁邊的巖石中。

6.***(伴生)礦物

鵝頭廠鐵礦的伴生有益成分是銅,但銅是鐵礦石的有害成分,鐵礦體中常見黃銅礦。

  • 上一篇:馬克思恩格斯的悲劇觀——悲劇作品分析
  • 下一篇: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龍”真的存在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