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
琴曲《高山流水》,見於先秦《列子》壹書,《呂氏春秋》亦有此傳說。言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方鼓琴,誌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誌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現存曲譜為初見於明朱權《神奇秘譜》,其解題為:“《高山》《流水》二曲本為壹曲,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宋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流水》還見於《風宣玄品》《西麓堂琴統》《澄鑒堂琴譜》《自遠堂琴譜》《天聞閣琴譜》等三十余部琴譜。《神奇秘譜》、《風宣玄品》所收為不分段的,其余所收均為分段。
清代川派琴家張孔山彈奏的《流水》增加了許多滾拂手法,號稱《七十二滾拂流水》,其曲譜載於《天聞閣琴譜》中。現在流傳的《流水》,多為《天聞閣琴譜》中的《流水》。
關於《流水》之意境,張孔山的弟子歐陽書唐於《天聞閣琴譜》中雲:“起首二、三段疊彈,儼然潺湲滴瀝,響徹空山。四、五兩段,幽泉出山,風發水湧,時聞波濤,已有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弦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在群山奔赴、萬和壑爭流之際矣。七、八、九段,輕舟已過,勢就淌洋,時而余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
現代琴家管平湖彈奏此曲,為此曲彈奏之經典。
廣陵散
《廣陵散》是古代壹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漢代已經出觀。其內容向來說法不壹,但壹般的看法是將它與《聶政刺韓王》琴曲聯系起來。《聶政刺韓王》主要是描寫戰國時代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殺父之仇,刺死韓王,然後自殺的悲壯故事。關於此,蔡邕《琴操》記述得較為詳細。
今存《廣陵散》曲譜,最早見於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1425年),譜中有關於“刺韓”、“沖冠”、“發怒”、“報劍”等內容的分段小標題,所以古來琴曲家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韓王》看作是異曲同名。
《廣陵散》樂譜全曲***有四十五個樂段,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六個部分。正聲以前主要是表現對聶政不幸命運的同情;正聲之後則表現對聶政壯烈事跡的歌頌與贊揚。正聲是樂曲的主體部分,著重表現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展過程,深刻地刻劃了他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復仇意誌。全曲始終貫穿著兩個主題音調的交織、起伏和發展、變化。壹個是見於“正聲”第二段的正聲主調,
另壹個是先出現在大序尾聲的亂聲主調。
正聲主調多在樂段開始處,突出了它的主導體用。亂聲主調則多用於樂段的結束,它使各種變化了的曲調歸結到壹個***同的音調之中,具有標誌段落,統壹全曲的作用。
《廣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壹的具有戈矛殺伐戰鬥氣氛的樂曲,直接表達了被壓迫者反抗暴君的鬥爭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或許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廣陵散》的這種反抗精神與戰鬥意誌,才如此酷愛《廣陵散》並對之產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廣陵散》在歷史上曾絕響壹時,建國後我國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據《神奇秘譜》所載曲調進行了整理、打譜,使這首奇妙絕倫的古琴曲音樂又回到了人間
夕陽蕭鼓
《夕陽蕭鼓》原來是壹首琵琶獨奏曲,名《夕陽簫鼓》(又名《夕陽簫歌》,亦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約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解放後,又經多人整理改編,更臻完善,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全曲就象壹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
第壹段“江樓鐘鼓”描繪出夕陽映江面,熏風拂漣漪的景色。然後,樂隊齊奏出優美如歌的主題,樂句間同音相連,委婉平靜;大鼓輕聲滾奏,意境深遠(片段1)。
第二、三段,表現了“月上東山”(片段2)和“風回曲水”的意境。 接著如見江風習習,花草搖曳,水中倒影,層叠恍惚。
進入第五段“水深雲際”,那種“江天壹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壯闊景色油然而生。樂隊齊奏,速度加快,猶如白帆點點,遙聞漁歌,由遠而近,逐歌四起的畫面。第七段,琵琶用掃輪彈奏,恰似漁舟破水,掀起波濤拍岸的動態。
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唉乃歸舟”,表現歸舟破水,浪花飛濺,櫓聲“唉乃”,由遠而近的意境。歸舟遠去,萬籟皆寂,春江顯得更加寧靜,全曲在悠揚徐緩的旋律中結束,使人回味無窮
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是由民間器樂曲牌儀《八板》(或《六板》)的多個變體組成的琵琶套曲。
陽春白雪:由民間器樂曲牌儀《八板》(或《六板》)的多個變體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頭”變體的循環再現,各個《八板》變體組合在壹起形成變奏的關系,後又插入了《百鳥朝鳳》的新材料,因此它是壹首具有循環因素的變奏體結構。
《陽春白雪》流傳有兩種不同版板,“大陽春”和“小陽春”,《大陽春》指李芳園、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樂譜。《小陽春》是汪昱庭所傳,又名《快板陽春》,流傳很廣。這裏介紹的是《小陽春》。
《陽春白雪》表現的是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欣欣向榮的初春美景。
《陽春白雪》表現的是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欣欣向榮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暢,節奏輕松明快,分七段:1、獨占鰲頭 2、風擺荷花 3、壹輪明月 4、玉版參禪 5、鐵策板聲 6、道院琴聲 7、東臯鶴鳴 小標題出自李芳園之手,與樂曲內容並無多大關系。
全曲七段可分成起、承、轉、合四個組成部分,是壹首具有循環因素的變奏體樂曲.
起部:(壹)《獨占鰲頭》。曲首出現長達十七拍的“八板頭”變體,它在以後三個部分的部首循環再現。原《八板》的旋律以“隔凡”和“加花”等技法加以潤飾,運用“半輪”、“夾彈”、“推拉”等演奏技巧,音響效果獨物有趣,使花簇的旋律充滿活力。
承部:(二)《風擺荷花》、(三)《壹輪明月》。這兩個《八板》變體,在頭上循環再現《八板頭》之後,旋律兩次上揚,在高音區上活動,表現情緒較為熱烈。
轉部:(四)《玉版參禪》、(五)《鐵策板聲》、(六)《道院琴聲》在這三個段落中出現了不少展開性的因素。首先是樂曲結構的分割和倒裝,並出現新的節拍和強烈的切分節奏。其二是運用“摭分”、“板”和“泛音”等演奏指法,使音樂時而輕盈流暢,時而鏗鏘有力。特別是《道院琴聲》,整段突出泛音,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晶瑩四射,充滿生命活力。
合部:(七)《東臯鶴鳴》。是本部的動力性再現,在尾部作了擴大,采取突慢後漸快的速度處理,采用強勁有力的掃弦技巧,音樂氣氛異常熱烈。
梅花三弄
古琴曲《梅花三弄》是我國古琴音樂中保存下來年代較早的壹首作品,它旋律優美、流暢,形式典雅、獨特,具有很高的藝術性。相傳此曲為東晉桓伊所作。
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他曾經與東晉名將謝玄壹起在歷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中大破前秦符堅的進攻,立下了赫赫戰功。桓伊還是壹位出色的音樂家,尤其善於吹笛。(現在的簫,古代稱笛)有壹次王徽之(我國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在路上偶爾遇見桓伊,因為仰慕其大名,便請他吹奏壹曲。桓伊為人非常謙遜,雖然當時他已經很有地位,和王徽之又素不相識,他仍然下車為王徽之吹奏了壹支曲子,這首樂曲據傳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
所以稱作《梅花三弄》,壹則是因為樂曲內容是表現梅花的;二則是由於音樂中有壹個相同的曲調在不同的段落中重復出現三次。(這是我國古代音樂中的壹種曲式手法,曾有"高聲弄"、"低聲弄"、"遊弄"之說),這便是梅花三弄的曲名由來。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聲演奏主調,並以同樣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3次,故稱為《三弄》。《樂府詩集》卷三十平調曲與卷三十三清調曲中各有1解題,提到相和三調器樂演奏中,以笛作“下聲弄、高弄、遊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體結構可能就是這種表演形式的遺存。
關於《梅花三弄》的樂曲內容,歷代琴譜都有所介紹,與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內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淩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輯,1868年刊本),其節奏較自由,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壹新
平沙落雁
琵琶曲《平沙落雁》的樂譜最早見於華秋蘋在壹八壹八年編的《琵琶譜》
,它是我國第壹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譜,***分三卷,卷上收直棣王君錫傳譜西板十二曲,大曲《十面埋伏》 ,附雜板壹曲。
《平沙落雁》壹曲即編入卷上”樂曲為六十八板體。李芳園編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斯譜》中也收入了此曲,但他己將樂曲結構擴充至七段,有《雁陣橫空》 、
《霜天雁叫》等小標題。壹至四段曲調脫胎於華氏譜,五至七段為華氏譜所無。
樂曲描寫了候鳥遷飛時在高空飛翔的情景,其中第二段《霜天雁叫》左手指法用拉弦、空子弦作為固定襯音,表現於法新穎別致。在平湖派的樂曲中,此曲在平淡中出奇,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意境深邃。浦東派將《海青孥天鵝》稱作《平沙落雁》
,故也有人將前者稱為《小平沙》,後者稱為《大平沙》。
目前的演奏是根據琵琶藝術大師,平湖派代表性的傳人楊大鈞先生的演奏譜而進行演奏的。楊大鈞先生在四十年代向琵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朱荇青先生學得此曲,朱荇青先生與楊大鈞先生兩人的詩晝造詣很深,常將詩晝等姊妹藝術的表述方法與琵琶演奏相結合,因此在琵琶演奏上經常將武曲文彈,以文為主,講究神韻,趣味高雅,意境深邃。這是平湖派的重要特色。楊大鈞先生在處理《霜天雁叫》壹節時,使用自由節奏,尤其是最後幾段,具有豐富的詩意。劉德海先生認為,在學習平湖派《平沙落雁》時,必須恢復下出輪的演奏技法,這在琵琶演奏技法的繼承上將會有新的突破。要演奏好這首樂曲,關鍵是立意,要以“雁”擬人,含以清苦艱辛,才能得曲意之妙
漢宮秋月
《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由壹種樂器曲譜演變成不同譜本,且運用各自的藝術手段再創造,以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民間器樂在流傳中常見的情況。《漢宮秋月》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箏曲、江南絲竹等。主要表達的是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壹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漢宮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壹段移植到廣東小曲,粵胡演奏,又名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劉天華記錄了唱片粵胡曲《漢宮秋月》譜,改由二胡演奏(只以壹把位演奏)。
蔣風之整理並演奏的《漢宮秋月》,作了很大刪節以避免冗長而影響演奏效果。其速度緩慢,弓法細膩多變,旋律中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樂聲時斷時續,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綽註的運用,以及特性變徵音的多次出現,表現了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極富感染力。
江南絲竹《漢宮秋月》:采用的原為“乙字調”(A宮),由孫裕德傳譜。原來沈其昌《瀛州古調》(1916年編)絲竹文曲合奏用“正宮調(G宮)。琵琶仍用乙字調弦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發了古代宮女細膩深遠的哀怨苦悶之情。中段運用了配器之長,各聲部互相發揮,相得益彰,給人以追求與向往。最後所有樂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現出中天皓月漸漸西沈,大地歸於寂靜的情景。
漁樵問答
《漁樵問答》是壹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壹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漁樵問答:古琴曲,曲譜最早見於《杏莊太音續譜》(明蕭鸞撰於1560年):“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壹話而已”。此曲反映的是壹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漁樵問答》是壹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名曲,現在的譜本有多種。《琴學初津》雲此曲:“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唉乃,隱隱現於指下。”由於音樂形象準確、生動,因此近幾百年來在琴家中廣為流傳。
樂曲開始曲調悠然自得,表現出壹種飄逸灑脫的格調,上下句的呼應造成漁樵對答的情趣。主題音調的變化發展,並不斷加入新的音調,加之滾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劃出隱士豪放無羈,瀟灑自得的情狀。其中運用潑刺和三彈的技法造成的強烈音響,應和著切分的節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聲。第1段末呈現的主題音調經過移位,變化重復貫穿於全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後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壹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
全詩***十八段,譜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據郭沫若說,突厥語稱“首”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於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原是琴歌,但魏晉以後逐漸演變成為兩種不同的器樂曲,稱《大胡笳鳴》、《小胡笳鳴》。前者即為《胡笳十八拍》的嫡傳。
唐代琴家黃庭蘭以擅彈此曲著稱。李頎有《聽董大彈胡笳》詩:“蔡女昔造胡笳聲,壹彈壹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就是對該曲內容的概括。現存的曲譜最早見於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譜》本,稱“大、小
胡笳”,都是無歌詞的器樂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見於明萬歷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孫丕顯所刻的《琴適》中,也就是現在最流行的譜本,其歌詞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無為……”。音樂基本上用壹字對壹音的手法,帶有早期歌曲的特點。從第壹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兩拍,都有壹個相同的尾聲,有受漢代相和大曲影響的痕跡。全曲為六聲羽調,常用升高的徵音(升5)和模進中形成的高音(升1)作為調式外音。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又名《淮陽平楚》,琵琶獨奏.是根據楚漢之爭編寫的樂曲,音樂扣人心弦,有很強的戲劇性和壹定的寫實性。全曲時間是6分36秒,由三個大部分十個小段組成。
第壹部分,大戰前的準備。第壹段名為《列營》,樂曲以琵琶有力的掃弦、佛弦開始,表現了點兵擂鼓,單單這幾秒鐘強烈的表現力也激起了我的氣勢了。第二段《吹打》,琵琶被五指迅速彈弦,音樂持續不斷,猶如軍號吹笛。接著的第三段《點將》是三段結尾部分的反復,戰前的氣氛越來越濃厚了。第四第五段分別是排陣和〈走隊〉,兩段的音樂基本相似,音調稍微簡練了,速度也是先慢再漸漸轉快,壹起壹伏,緊緊相扣。士氣再壹次增強。
第二部分開始了,第六段〈埋伏〉,音樂是〈列營〉中骨幹音調為核心,加合若幹的起伏,眼前就像漢軍出四方迅速將楚軍團團圍住。第七段〈雞鳴山小戰〉了,音樂還是慢起漸快,氣息逐步急促,且琵琶彈奏的“切切”聲響,便如短兵相接了,發出兵器相擊的響聲。從〈埋伏〉到〈小戰〉音律連貫,壹氣呵成。接著〈九裏山大戰〉開始了,彈奏的力度進壹步加強,多種技法快速彈奏,鐵騎縱橫、金戈鐵馬,呼號震天的激烈戰鬥場面就這樣表現得淋漓盡致。忽然,壹聲淒楚的蕭聲掩蓋了戰鬥,這就是楚歌。緊接著琵琶回到了簡單反復的音調,只聽那單騎孤踢聲遠遠的裏去,這便是第九段〈項王敗陣〉了。直到壹記短劃的強音戛然而止,霸王〈烏江自刎〉了,天還沒有亮
總的來講,《十面埋伏》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反映古代重大歷史題材時,抓住了典型時間、典型環境,在描寫楚漢相爭這壹歷史特定背景時,選擇了最有代表意義的垓下決戰的場面,在表現垓下大戰中又突出了吶喊,形成全曲高潮,完成了對漢軍這壹進攻者、追擊者、勝利者生龍活虎的形象塑造,成功地展現出古代戰場上激烈壯觀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