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中國古代聰明小孩的故事

中國古代聰明小孩的故事

晉朝時,有壹個叫謝尚的人,從小就很懂事。

謝尚八歲的時候,他父親謝鯤當上了太守。太守是地位很高的地方長官,權勢很大。因此,不少人都來奉承巴結謝尚的父親,家中的賓客來往不絕。

有壹次,謝鯤領著謝尚去會見客人。客人們見這個小孩長的很聰明可愛,就向他提出壹個個問題來考他。小謝尚對答如流,誰也難不倒他,客人們不住嘴地稱贊他。

謝尚對人們的贊揚心理有數。他知道有些人是出於真心;有些人是出於應酬場面,隨聲附和;而更多人則是為了向父親討好,而過高地贊揚自己。

謝尚很看不慣庸俗地吹捧他的人,就想找個機會反駁這些人壹下。

正巧,有壹次,謝尚家舉行宴會,賓客滿座。有個客人看到謝尚在座,對謝鯤獻殷勤說:“到底是有其父必其子。咱們太守有謀略,公子也年少聰明。謝公子真是壹座之中的顏回啊!”

顏回是古代有名的聰明少年,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學生。謝尚覺得自己比不上顏回,那個人的誇獎也太過分了。於是,立即站起來反駁他說:“滿座上的人,沒有壹個比的上孔夫子的,哪裏來的顏回?”

言外之意是,顏回那樣賢能的人,是孔夫子教育出來的。現在,妳們這幫成年人中沒有壹個向孔夫子那樣有學問,怎麽能培養出向顏回那樣有學識的學生來呢?

謝道韞

謝道韞身出名門,系東晉安西將軍謝奕之女。王謝世家,在魏晉南北朝那是響當當的字號。即使在門閥林立的東晉,王謝兩門也自視極高,婚嫁除了入宮攀龍附鳳以外,都只在兩族之內進行。他們兩家在晉朝消亡之後仍是風光不減,直到梁武帝時大梟雄侯景向兩族求婚被拒絕遂視此為平生恨事,最後造反時順便將王謝兩族徹底誅絕。王謝的數代風流到此嘎然而止,只留下劉禹錫的壹首,“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後人懷詠。

謝道韞還是個小MM的時候就相當了得。壹次叔父謝安問她,“《毛詩》中何句最佳?”,謝道韞答道,”詩經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雲,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謝安大贊其雅人深致。不要小看這壹贊,謝安何等樣人,不說他在淝水之戰中的鎮定氣度,也不說他權謀機變的高超政治手段或者是壹心只想歸隱的淡泊心態,只說後世的詩仙李太白向來眼高於頂,有著天子呼來不上來的狂氣,然而他生平唯壹服膺的人就是這個東山不出的謝安石。其時天下號稱名士的何止千萬,能得謝安壹贊幾乎可以藉此榮耀終身。另壹則故事就更經典了,壹次冬日謝氏家族聚會,正趕上大雪鵝毛般片片落下,謝安於溫酒賞雪之余,雅興大發,問在座的謝氏後輩,飄飄大雪何所似?謝道韞的堂哥謝明接口:“撒鹽空中差可擬。”(這位老兄空中撒鹽何故,難道想人工降雪?:))。謝道韞馬上微哂道:“未若柳絮因風起。”簡單壹句,謝道韞的詩情才氣相比她堂哥何啻宵壤!謝安大聲稱善,誇獎道韞敏慧過人。

曹沖

曹操不但是壹個成功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還是壹個成功的父親。他的幾個兒子,文功武略,各有卓越之處,而他最喜愛的,首推曹沖。古代所謂神童,以語言天賦突出的居多,曹沖卻表現出解決問題的高超思維能力。曹沖七歲時以等量置換的辦法稱大象體重,不但震驚了當時之眾,也流傳千古,成為最經典的兒童智力啟蒙故事之壹。

還有壹個典故:孫權曾送來壹只漂亮的雉雞。曹操想觀賞雉雞舞蹈,但使盡辦法,這珍禽就是不鳴不舞,讓人徒嘆奈何。曹沖想出壹個辦法,讓人制作壹面大鏡,擺在雉雞面前。那雉雞於鏡中看到同類,起了爭勝之心,當即舞將起來,這壹下對鏡成雙,煞是好看。

有的故事,不但體現了曹沖的智慧,還表現了他寬厚仁慈的壹面。壹次,曹操坐騎的馬鞍放在倉庫中,不慎被老鼠咬壞。庫吏大驚失色,自認必死。曹沖知道後,心生壹計:他先用利刃將自己的單衣穿戳成鼠齒狀,然後裝成壹臉愁色的樣子去見父親。曹操問他何事憂慮?曹沖說:“世俗以為鼠齒衣者,其主不利。今單衣見齒,是以憂戚。”曹操趕緊安慰愛子,說:“此妄言耳,無所苦也。”過了壹會兒,庫吏前來報道曹操那樁馬鞍被鼠咬壞壹事,曹操聽後,笑著說:“連我兒子的單衣都被咬壞,何況馬鞍乎?”根本沒有追究的意思。據說,每當曹沖見到當刑者,總要上去尋問是否冤枉,是否處理過重?如是,他就要想方設法為之救命或減刑;每當見到那些勤奮而能幹的官吏因小過或失誤而觸犯法律,他都要親自到曹操那裏說情,請求父王寬大。史書稱曹沖“辨察仁愛,與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於眾,故特見寵異”。——這種悲憫寬厚的氣質在壹個十幾歲的孩子身上體現出來,簡直催人淚下。

可恨天道難測。上蒼把智慧慷慨地賦予曹沖,卻又殘酷地掠走他的生命。建安十三年,年僅十三歲的曹沖突患大病而亡,據後人推斷,可能是“絞腸痧”。曹沖的夭折,留給歷史壹道殘缺的美麗,留給後人壹份遺憾的嘆息。

也許上天的深遠用意,非我等凡胎肉眼所能看穿。

曹沖死後,曹操悲痛萬分,曹丕來寬慰他,曹操說道:“曹沖之死,是我的不幸,又是妳們的大幸。”曹丕即位後,也經常對臣下說:“若使倉舒(曹沖之字)在,我亦無天下。”可見,曹沖之死,客觀上為曹丕爭奪王位掃除了最大障礙。

才高八鬥的曹植,力能搏虎的曹彰,都在爭當曹操繼承人的交鋒中郁郁而終。假使曹沖活著,以他的仁慈,在與曹丕等人不可避免的爭鬥中會是壹個什麽結局,又有誰能夠預料呢?

王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這段關於路邊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記載在《世說新語》上。這個哲理味濃郁的小故事,讓我們毫不猶豫地將王戎劃在神童的圈子裏。如果說曹沖的天分在於解決問題,那麽王戎的天分則在於觀察總結。

歷史上的王戎是個很難下定義的人物,簡直具有典型的性格分裂癥狀。《世說新語》裏有關他的條款還有許多,摘列壹二,就不難得出這個結論。

1,王戎儉吝,其從子婚,與壹單衣,後更責之。(王戎在其侄子結婚時送過壹件單衣,後來數次討還)

2,司徒王戎既貴且富,區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屬,洛下無比。契書鞅掌,每與夫人燭下散籌算計。(王戎作司徒的時候富了起來,壹到天黑就和老婆關起門來數錢)

3,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恒鉆其核。(王戎家的李子樹品種優良,賣的時候怕別人引進,先把核鉆破)

4,王戎女適裴頠,貸錢數萬。女歸,戎色不說,女遽還錢,乃釋然。(女兒出嫁借了他的錢,他就甩臉子看,女兒還了錢,馬上眉開眼笑)

單從上面的記載來看,王戎的吝嗇,簡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世說*儉嗇第二十九》中記載了九條儉嗇的故事,他壹人就占了四條。但是在同壹本《世說新語》裏,他卻另有截然不同的表現:

1,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具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

“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

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

(譯:王戎、和嶠都很孝,同時死了老母。和嶠規規矩矩服喪,王戎雖然不遵守規矩路數守孝,卻因為痛苦而消瘦得像只幹幹雞了。)

2,王戎父渾,有令名,官至涼州刺史。渾薨,所歷九郡義故,懷其德惠,相率致賻數百萬,戎悉不受。(他作官的老爹有清官的名聲,死後,下面的人送錢數百萬表示懷念,王戎壹概拒絕)

3,魏明帝於宣武場上斷虎爪牙,縱百姓觀之。王戎七歲,亦往看。虎承間攀欄而吼,其聲震地,觀者無不辟易顛仆,戎湛然不動,了無恐色。

(魏明帝虐待老虎還招呼老百姓圍觀。老虎壹聲大吼,嚇得眾人屁滾尿流,七歲的王戎卻鎮定自若)

4,王戎喪兒,“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於此?’王曰;

‘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

(他死了兒子,哭得昏天黑地,天性流露)

5,王戎弱冠詣阮籍,時劉公榮在坐,阮謂王曰:“偶有二鬥美酒,當與君***飲,彼公榮

者無預焉。”

(阮籍有酒,給小王戎喝)

6,在職雖無殊能,而庶績修理。(本條出自《晉書》——並非無殊能,只怕是不願表現殊能,盡到本分就成了)

這幾條描寫的王戎,至情至性,臨危不懼,見財不貪,實在無法把他和那個吝嗇的王戎統壹起來。結合當時的政治背景分析,王戎的吝嗇極有可能是壹種韜晦之計,作秀的成分很大。否則,依照嵇康阮籍等人的性子,如何肯和壹個卑下貪婪的家夥混在壹起號稱“竹林七賢”呢?

王戎曾經帶兵參加滅吳的戰爭,也算文功武略齊備,從234年生到305年沒,活了七十壹歲,最後死於“八王之亂”,位至左仆射,司徒。在當時動蕩的社會背景下和復雜的政治鬥爭中,能活到古稀之年,相當的不容易,這恐怕與他自汙式的韜晦之計不無關系。

孔融

三字經有雲: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壹個四歲的孩子就懂得謙讓之道,不能不說是壹種奇跡。(註意,後來以他為楷模澆鑄出來的成批作品,可沒法跟這個始作俑者相提並論)。

有關孔融,還有壹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歲,隨父到洛陽,時李元禮有威名,登門者須雋才之士或有清譽,又或是中表親戚,閣人始肯通傳,孔融獨自到李府,向門官言道:“我是李府君親。” 門官為他通傳後請人府相見,李元禮問道:“君與仆有何親?”,孔融對日:“昔先祖仲尼(孔子)與君先人伯陽(老子)有問禮之誼,是以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此言出自壹個十歲幼童之口,李元禮及在座賓客莫不奇之。時有太中大夫陳韙後至,得聞此事,便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能佳。這倒是很常見的事,不過卻是對孔融的不以為然。沒想到孔融應聲答道:“想君小時,乃當了了。”

這裏用了壹個歇後手法,意思說陳韙現在是“大未必佳”。陳韙遭此反擊,大為尷尬,壹時語塞。壹個十歲的孩子,壹句話堵得名士張口結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實在令人贊嘆。

但是孔融的神童段位,僅僅停留在辯捷的層次上。而這種沒有智慧作後盾的辯才,除了得罪人之外,於人於己,實在沒有更好的用途。孔融成人之後,先後擔任過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職。在職期間,除了空發議論,作壹些修復城墻重建學校的形象工程之外,基本沒幹過什麽足以證明他有政治才能的事。

大凡能說會道而又不甘寂寞的人,對於幹活的人總是指手畫腳壹百個不順眼,孔融也沒跳出這個窠臼。他依附於曹操的翼護下,得以在盜賊蜂起的軍閥割據時代作著“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的香夢,但是對於曹操的政策卻極盡冷嘲熱諷之能事。如果說他勸阻曹操伐劉備是“興無義之師,恐失天下之望”雖然迂腐但是還帶著點為天下計的味道,那麽他為諷刺曹丕納甄氏而編造的“想當然”的故事,就純粹屬於徒逞口舌之利,完全是過把癮就死的嬉皮士心態。

三國時代的統治者,對待知識分子通常有著驚人的耐性,但是曹操的耐性終於還是被逼到了極限。 公元208年,曹操把孔融滿門抄斬。當時還有壹個令人淒然的花絮:孔融被捕的時候,大兒子九歲,小兒子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專心地做著某種遊戲。孔融還懷著壹種僥幸心理問使者:“我好漢做事好漢當,能不能放過我的孩子?”沒想到他兒子秉承了他的硬骨頭精神和早慧特征,慢慢說道:“父親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兩個小孩子口中造出的。從這寥寥數語中可以看出,他的孩子在遺傳了他的口才基因之外,還有著超乎他上的非凡見識。可惜歷史沒有給這兩個小孩壹個充分表演的機會就匆匆將其扼殺,使人掩卷兮長太息。

孔融除了作政論,還能詩,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把他與王粲等六人相提並論,故被列為“建安七子”之壹。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孔北海集》。

諸葛恪

東吳君臣,壹直保持著壹種溫切的關系。孫權就經常和大臣開玩笑。諸葛恪六歲時,值東吳筵會,恪隨父諸葛瑾在座。諸葛瑾臉長,孫權令人牽壹驢來,用粉筆書其面曰:“諸葛子瑜”。眾皆大笑。恪趨至前,取粉筆添二字於其下曰:“諸葛子瑜之驢”。滿座之人,無不驚訝。權大喜,遂將驢賜之。又壹日,大宴官僚,孫權命恪把盞。巡至張昭面前,昭不飲,曰:“此非養老之禮也。”權謂恪曰:“汝能強子布飲乎?”恪領命,乃謂昭曰:“昔姜尚父年九十,秉旄仗鉞,未嘗言老。今臨陣之日,先生在後;飲酒之日,先生在前:何謂不養老也?”昭無言可答,只得強飲。權因此愛之,故命輔太子。

年僅六歲,就懂得化解矛盾之道,諸葛恪可謂神童。但是從上面的記載可以看出,諸葛恪的聰明,也屬於孔融式的小聰明,用來持節出使,遊說勸諭,與人爭鋒於廟堂之上而不損國之威嚴,則綽綽有余;若用來輔佐君王,治國安邦,則嫌不足。孫權壹雙碧眼,有知人善用之譽,但是讓諸葛恪這樣壹個人“輔太子”,真是大大的失策。

聰明人的身上,經常會被附會許多神奇怪異之事。《太平廣記》曾有壹個流傳甚廣的故事:吳孫權時,永康有人入山遇壹大龜,即逐之。龜便言曰:“遊不良時,為君所得。”人甚怪之,載出,欲上吳王。夜泊越裏,纜舡於大桑樹。宵中,樹呼龜曰:“勞乎元緒,奚事爾耶?”龜曰:“我被拘縶,方見烹臞。雖盡南山之樵,不能潰我。”樹曰:“諸葛元遜博識,必致相苦。令求如我之徒,計從安出?”龜曰:“子明無多辭,禍將及爾。”樹寂而止。既至,權命煮之,焚柴百車,語猶如故。諸葛恪曰:“然以老桑方熟。”獻之人仍說龜樹***言,權登使伐取,煮龜立爛。今烹龜猶多用桑薪,野人故呼龜為元緒也。——這裏對於諸葛恪廣聞博識的描寫,就有些神乎其神的味道了。

小聰明的壹大特點,就是急於表現壹下自己的聰明。

孫權病故以後,9歲的孫亮即位,遺囑時任大將軍的諸葛恪和孫弘、孫峻等輔佐。孫弘仗著自己與王室的密切關系想獨掌大權,策劃除掉諸葛恪,不料孫峻站在諸葛恪壹邊,密報諸葛恪,諸葛恪聞信將孫弘誘到將軍府,壹刀拿下。

陸遜死後,諸葛恪替代了陸遜的丞相職務,軍政大權壹手把持。他壹上臺,就裁撤校官,豁免債務,減除雜稅,深得民心。百姓由敬生愛,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傳說,《太平廣記》的那個故事,大概就是彼時留下的。每當外出,都有許多人擠在道路兩旁,伸長脖子,希望壹睹尊容,場面之狂熱,媲美追星族。

在這種熱烈追捧的氣氛中頭腦發熱,也就不難理解了。

諸葛恪掌握大權後,沒有去調和矛盾控制政局穩定人心,而是急不可耐地想要建立功勛。上臺第二年,他就帶兵在魏吳交界的巢湖東界修城築堤,防魏進攻。這座大堤便是有名的東興堤(今安徽巢縣東北)。說來也巧,就在萬事俱備之時,司馬師率兵來攻。吳軍以逸待勞,甫壹交鋒,就擊潰魏軍。這本是壹次小勝,不足宣揚,可在追星族的眼裏,這鐘近乎未蔔先知的本事更加證明了諸葛恪的神奇。

被勝利和崇拜灌暈了的諸葛恪再次征集了20萬大軍,圍攻合肥。這壹次卻沒那麽幸運了,諸葛恪那種淺層次的智慧根本不足以決勝千裏。戰爭拖延了四個月,吳軍傷亡慘重,又瘟疫流播,敗局已定。諸葛恪出於虛榮心理,對將軍朱異都尉蔡林等人的勸告置若罔聞,仍然逼迫將士負病攻城,結果軍心大亂,減員嚴重。

魏國反擊,諸葛恪不敵,退至長江沿線。吳軍連病帶傷折損無數,幸存者也是怨聲載道。諸葛恪還不服輸準備再戰,後來在孫亮壹道接壹道的退兵詔書催促下,才退兵回朝。

經過這次慘敗,諸葛恪大失人心,朝野壹片怨責之聲,孫峻利用這個機會,殺死了諸葛恪取而代之,東吳政權從此陷入爭權奪利的混亂之中。

應該說在三國的神童裏面,諸葛恪是最有機會施展才華的壹個。他自小便深受賞識,後來掌握了主宰壹國的權力。但是,他的拙劣表現卻令所有看好他的人大跌眼鏡,最後他不但自己落得個身首異出的悲慘結局,還使東吳國力大傷朝政混亂直至滅亡,孫權泉下有知,壹定要後悔得捶破棺材板。這種過早表現的聰明以及隨之而生的心理扭曲,是諸葛恪人生悲劇的根源。膚淺的聰明,輕者殺身,重者誤國,內中個情,發人深省。

何晏

何晏七歲,明慧若神,魏武奇愛之,以晏在宮內,因欲以為子。晏乃畫地令方,自處

其中。人問其故,答曰:“何氏之廬也。”魏武知之,即遣還外。*《世說新語》

三國神童經常在七歲的時候不約而同開始閃光,巧合的程度令人懷疑。何晏在普通讀者裏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是壹提起他祖父何進則無人不曉。如果說黃巾之亂是三國鼎立的導火索,那麽國舅兼大將軍的何進就算是分割天下的操刀人了。正是他在與十常侍的爭鬥中引進外援——董卓的野狼部隊,在本就氣息奄奄的漢王朝軟肋上又捅了致命的壹刀。

何進是屠夫出身,但是他的後人何晏卻出落得唇紅齒白面如傅粉身材修長清秀儒雅(越說越象壹根水靈靈的綠豆芽),而且從小聰明伶俐。曹操自己的兒子雖然個個都很出色,見了何晏仍然很喜歡,壹心想把他收為義子。沒想到何晏人小心大,自己在地上畫了個圈,標明是“何氏之家”——這份執著來自於壹個七歲孩童,真讓人贊嘆。

關於何晏的皮膚白皙,還曾經有過壹個典故:許多人認為何晏面如傅粉是因為學女人搽粉,魏明帝曹睿也曾好奇到設了壹個局來驗證此事。有壹日天氣悶熱,曹睿急召何晏進宮。何晏滿頭大汗地趕來,卻沒什麽事,曹睿只是準備了壹碗熱湯面給他喝。何晏壹邊吃壹邊用袖子擦汗,卻仍然面容皎白毫無溝壑縱橫的跡象,可見乃是出自天然。

但是何晏最終還是站在了曹氏利益集團的壹邊。他的母親尹氏被曹操娶為九夫人,他自己娶了曹操的女兒金鄉公主,被封為“駙馬校尉”,據考證以駙馬稱呼公主女婿還是自他而始。這種裙帶關系決定了他不可能從曹氏集團中擺脫出來,所以後來他成為曹爽屬下的壹個重要人物,官拜吏部尚書,在公元249年司馬懿與曹爽的權利鬥爭中被殺。何晏的出生年代不祥,參考與他同期的曹丕曹植等人,死的時候應該已經六十上下。

  • 上一篇:高能韓劇《夫妻世界》,金喜愛又壹部不倫不類的劇?
  • 下一篇:舉辦私人古董展需要去哪些部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