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中國古典園林景觀設計案例

中國古典園林景觀設計案例

為大家盤點了中國十大古典園林景觀設計案例,包括頤和園、拙政園、網師園等十大園林的相關介紹:地址、相關歷史、組成部分、藝術特色等等。

壹、頤和園

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部海澱區境內,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園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遊覽勝地之壹,屬於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歷史背景:

頤和園原是帝王的行宮和花園。公元1750年,乾隆在這裏改建為清漪園。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1888年,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重建,改稱今名,作消夏遊樂地。

到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燒毀了許多建築物。1903年修復。後來在軍閥、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解放後不斷修繕,才使這座古老的園林煥發了青春。

2、相關介紹:

頤和園的面積達290公頃(4350畝),其中水面約占3/4。整個園林以萬壽山上高達41米的佛香閣為中心,根據不同地點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樓、閣、廊、亭等精致的建築。

3、藝術特色:

這座巨大的園林依山面水,昆明湖約占全園面積的3/4。但它的水面並不單調,除了湖的四周點綴著各種建築物外,湖中有壹座南湖島,由壹座美麗的十七孔橋和岸上相連。在湖的西部,有壹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優美的橋。

仁壽殿原名勤政殿,是皇帝坐朝聽政的大殿。慈禧、光緒曾多次在此召見群臣,接待外國使節。現在央部還保存著清代的原來陳設。展前陳設的銅龍、銅鳳、銅鼎等,雕制均極精美。仁壽殿之北,有壹組戲園建築。為德和園、頤和園,古代各種建築形式應有盡有。

排雲殿,是前山最宏偉的壹組宮殿式建築群,是慈禧在園內過生日時接受賀拜的地方。長廊,***273間,全長728米。它北靠萬壽山,南臨昆明湖,在長廊上漫步,可以欣賞湖山的景色,而且長廊的每根枋梁上都繪有彩畫,可供觀賞。

樂壽堂,是慈禧在園內居住的地方。室內的陳設,基本上保持當年的面貌。庭院裏栽種了幾株珍貴的玉蘭,並點綴著壹塊名為青芝岫的巨大的山石。

十七孔橋,長150米,寬8米,是園內最大的壹座橋梁。橋的造型優美。它西連南湖島,東接廊如亭,不但是前往南湖島的唯壹通道,而且是湖區的壹個重要景點。

頤和園***有各種建築3000多間,遊覽頤和園,除了園林以外,觀賞各種古代建築物也是重要的內容。以上就是壹些關於頤和園的信息。

二、拙政園

拙政園位於蘇州城東北隅(東北街178號),截至2014年,仍是蘇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園林,占地78畝(約合5.2公頃)。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

1、歷史背景:

拙政園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拙政園造景山水並重,水面占全園的五分之三,總體布局也以水池為中心,各類建築皆臨水而立,亭樹樓閣倒映水中,相互映襯。拙政園分東、西、中3部分,中部是主要部分,壹直沿用拙政園名。

園中,首先映人眼簾的是壹灣池水,岸線曲折,壹株株梧桐、古柏扶岸而立。池水上壹架木橋橫跨,可直通遠香堂。站在橋上四面望去,園中景致,歷歷在目。

2、相關介紹:

拙政園是蘇州園林中的壹座,也是最著名的。占地5公頃,內有遠香堂、香洲、十八曼陀羅花館和州六鴛鴦館、留聽閣。

遠香堂聳立在壹個不高的青石臺基之上,四周廊廡環繞,堂中四壁皆為透空的長玻璃窗,可觀四面不同景致,所以又稱四面廳。香洲是壹組造型優美的建築,西而最高處是壹座二層樓閣,叫澄觀樓。東面是壹個三面而透空的茶亭,澄觀樓與茶亭之間壹個較低矮的連接部分就是正廳香洲。

留聽閣在卅六鴛鴦館西北,閣內有雕刻成雲龍圖案的楠木落地罩和螺鈾雕漆屏風等,雕刻極其精巧。西園的北半部池水環抱著島嶼,島上有浮翠閣、與誰同坐軒、倒影樓、波形走廊等不同形式的園林建築,景致豐富多采。

三、網師園

網師園位於蘇州城南十全街,占地僅0.54公頃,始建於南宋,舊為宋代藏書家、官至侍郎的揚州文人史正誌的“萬卷堂”故址,花園名為“漁隱”。

1、相關介紹:

至乾隆年間,退休的光祿寺少卿宋宗元造園,因面臨王四巷(即今闊街頭巷),便取諧音而定園名為“網師園”。網師乃漁夫、漁翁之意,又與“漁隱”同意,含有隱居江湖的意思。

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評價網師園“地只數畝,而有行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雲水相忘之樂。柳子厚所謂'奧如曠如’者,殆兼得之矣。”

網師是漁夫、漁翁的意思。網師園是蘇州最小的園林,占地僅0.53公頃,但園內山池廳堂布局緊湊。東部住宅區正門在闊家頭巷,是封建官僚中型住宅的代表作,大門照墻內盤槐當前,並設有東西巷門。

2、藝術特色:

樵風徑在水閣西側,為壹條高低蜿蜒的爬山走廊,取意於宋之門問詩句:“歸舟何慮晚,日暮有樵風”和杜牧詩句:“陶潛宮罷酒瓶空,門掩楊花壹徑風”。

月到來亭循樵風徑北行可至月到來亭。取唐代文學家韓愈詩句“晚色將秋至,長風送月來”為名。亭中懸大鏡壹面,鏡中之景與鏡外之景交相映襯,別有韻味。

殿春移西部內園,占地壹畝,園中有屋字、亭廊、泉石、花草,集中體現了蘇州庭院布置的匠心,取得了園中有園、景外有景的藝術效果。從看松讀畫軒那壹排花樹掩映的鏤窗花墻中望出去,只見壹片精巧閑靜,古樸幽雅的景致,這就是殿春移。

四、清暉園

清暉園位於順德市大良鎮清暉路,與佛山梁園、番禺余蔭山房、東莞可園,並稱為廣東四大名園,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相關介紹:

該園原為明末狀元黃士俊所建。清乾隆年間,為進士龍應時購得。其後,經龍氏數代精心營建,至民國初年,格局始臻定型。

2、藝術特色:

順德市委市政府對清暉園進行了大規模修繕,面積為2.2萬多平方米,園中有園,景外有景,步移景換,兼備嶺南建築與江南園林之特色。園內水木清華,景致幽雅,碧水、綠樹、石山、小橋與亭臺樓閣交互融合,造型構築別具匠心,花卉果木蔥籠滿目,藝術精品俯仰即拾。

集建築、園林、雕刻、詩畫、灰雕等藝術於壹體,凸顯出我國古園林“雄、奇、險、幽、秀”的特點。其主要景點有船廳、碧溪草堂、澄漪亭、六角亭、惜陰書屋、竹苑、鬥洞、筆生花館、歸寄廬、小蓬瀛、紅蕖書屋、鳳來峰、讀雲軒、沐英澗、留芬閣等。

五、寄暢園

寄暢園位於惠山橫街,毗鄰錫山和惠山寺,面積15畝。

1、歷史背景:

明正德中1506—1520年,秦*以惠山寺僧舍改作別業,萬歷時,園再傳至秦耀,理荒雜草,變造陵谷,列十二景,借王羲之詩意,改名寄暢園。明末清初,園曾分割。清順治末康熙初,秦耀曾孫將其合並,並加改築,延請造園名家張欽掇山理水,疏泉立石,園景益勝。

康熙、乾隆兩帝各六次南巡,必到此園,乾隆仿此園於頤和園中建“惠山園”(諧趣園)鹹豐同治年間,寄暢園多數建築毀於兵火,後稍作補茸。1952年秦氏後裔將私園獻給國家,即作保護性修復;又將園西南角建於雍正時之貞節祠劃入園中,後陸續重修園內景點。

2、相關介紹:

園景布局以山池為中心,假山依惠山東麓山脈作余脈狀;又構曲澗,引“二泉”水流註其中,潺潺有聲,園內大樹參天,竹影婆婆,蒼涼廓落,古樸清幽。

經巧妙的借景,高超的疊石,精美的山水,洗練的建築,在江南園林中別具壹各,屬山麓別墅園林。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綺園

綺園位於浙江省海鹽縣武原鎮花園弄。綺園原為“馮氏花園”,為江南典型私家園林風格。

1、歷史背景: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1年),園主馮纘齋於此建宅三進,次年馮纘齋綜合其嶽父黃燮清經營的明代故園拙宜園、硯園兩廢園之精華,在自己住宅“馮三樂堂”後辟地修建園林,建成了現在的綺園。成為浙江園林中的壹顆名珠。

2、相關介紹:

綺園占地壹萬平方米,水面約兩千平方米,樹木遮蓋面積達七千平方米,整個園林幾乎為綠樹所覆蓋,園內樹木近千株。其中古樹名木四十余株,均經數百年風雨。

樹木有聳立於山巔,有靜障於山谷,有展翅於山崖,有俯仰於水畔。還有小竹叢叢,以及攀附高樹的藤蔓,蒙絡搖綴,翠蓋如雲。

3、藝術特色:

整個園林的建造,妙用了“水隨山轉,山因水活”的疊山理水園論。其特點是以樹木山池為主,略點綴建築,與今日以風景為主的造園手法相近;園自成壹區,不附屬於住宅區;用大面積水域,以聚為主,散為輔,水隨山轉、山因水活。

大假山前後皆有丘壑,與蘇州園林因面積小而略其背面的做法不同。園從西側入口,中建花廳,前架曲橋,隔池築假山,水繞廳東流向北,布局與蘇州拙政園相近,水穿洞至後部大池。

園內有潭影九曲、蝶來滴翠、晨曦罨畫、海月小隱、古藤盤雲、幽谷聽琴、風荷夕照、美人照鏡、百鳥鳴春、泥香三樂等景點。

七、蓮花池

古蓮花池位於保定市中心,是壹座以環水築榭為顯著特點,兼有中國南北園林之美的古典園林。總面積2.4萬平方米,池水面積7900多平方米,盛夏時節荷花滿塘,故名蓮花池。

1、歷史背景:

蓮花池的"古"源於其悠久的歷史。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汝南王張柔重建保州城時始建,明清兩代都得到了大規模的擴建和維修。

雍正十壹年(1733年)於此建蓮池書院和行宮,乾隆、嘉慶、光緒、慈禧等出巡途經保定均在此小住。乾隆帝曾多次來這裏並賦詩贊美蓮池。1921年,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親書了“古蓮花池”橫匾,該名沿用至今。

2、相關介紹:

古蓮花池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十大名園之壹。園林內主要有水東樓、藻詠廳、君子長生館、響琴榭和高芬軒、寒綠軒及臨漪亭、觀瀾亭等建築。

秀麗的宛虹橋、曲橋和元代建的白玉橋,參差在假山奇石、林木荷塘間,構成了壹幅“湖中有景、景中含詩”的優美畫卷。園景布局嚴謹,錯落有序,幽雅別致,素有“城市蓬萊”之譽和“小西湖”之稱。

八、豫園豫園

豫園位於上海市南市區,占地2萬多平方米,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歷史背景:

豫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從1559年至1577年建造完工,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因是曾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為孝敬父母而造,取意於“愉悅雙親,頤養天年”,故起名為“豫園”。

豫園曾被譽為“奇秀甲於東南”,是壹座揉和了我國明、清兩代園林藝術的名園,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2、相關介紹:

豫園內園系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建,全園面積僅2畝許,但山石池沼、大廳堂室、亭軒樓臺壹應俱全,花墻小廊,布置得宜,益使小園曲折迂回,疏密有致。

內園還新建有古戲臺壹座。“點春堂”,因宋代文豪蘇東坡的詩句“翠點春妍”而得名,“點春堂”曾是太平天國時期上海小刀會起義軍的指揮所。

3、藝術特色:

豫園的圍墻,上飾遊龍蜿蜒起伏,把園林30多畝的地方分隔成不同的景區,以虛隔作幛景,似隔非隔透出園林豐富的景層,成為豫園內壹大特色。園外商肆櫛比,中國著名的豫園小商品市場就在這裏,與園林建築渾然壹體。

毗鄰豫園的城隍廟,原為壹座古廟,光緒年間,在廟前後逐漸聚集了不少江湖藝人,加上附近開設有不少茶館、食肆,這壹帶變得異常熱鬧,極富地方色彩。

九、圓明園

圓明園又稱圓明三園,是清代壹座大型皇家宮苑,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萬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

1、歷史背景:

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禎(雍正)的“賜園”。1722年雍正即位後,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規模建設。到乾隆年間,清朝國力鼎盛,是圓明園建設的高潮,以傾國之力,空前的規模擴建圓明園。

以後又經嘉慶、道光、鹹豐年間的續建,5個皇帝前後經過151年將其建成。役使無數能工巧匠,費銀億萬建造經營而成。圓明園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造園藝術,精美的建築和豐富的文化收藏聞名於世。其盛名傳至歐洲,被譽為“萬園之園”、“世界園林的典範”。

2、相關介紹:

新中國成立後,將圓明園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經過多年整修,遺址公署已初具規模,大部分山形水系得以恢復,再現了山水相依、煙水迷離的江南景致。

園內有數十萬株樹木,復建的少量園林建築重現昔日光彩,壹些重要遺址得到保護整修,形成了以西洋樓為代表的宏大遺址群落。

十、個園

個園位於揚州古城東北隅,鹽阜東路10號,曾榮獲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首批國家重點公園”稱號,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也是中國四大名園之壹,

1、歷史背景:

前身是清初的壽芝園。嘉慶、道光年間,兩淮鹽商黃至筠購得此園並加以改建,因園內種竹千桿,因竹葉形如“個”字,故名。

2、相關介紹:

“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個園是以竹石為主體,以分峰用石為特色的城市山林,相傳出於康熙年間著名畫家石濤之手。前人謂“掇山由繪事而來”,是園掇山頗饒畫理,在似與不似之間,引人無限遐想。園內山峰挺拔,氣勢磅礴,給人以假山真味之感。

園中有宜雨軒、抱山樓、拂雲亭、住秋閣、透月軒等建築,與假山水池交相輝映,配以古樹名木,更顯古樸典雅。個園運用不同的石頭,分別表現春夏秋冬景色,號稱“四季假山”。有春季的山林,夏天的荷塘,秋日的殘陽,隆冬的雪獅,無不形象生動。

  • 上一篇:鞍山市旅遊景點介紹
  • 下一篇:人們應該怎樣保護保護地球環境!!!!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