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孔嘉時期到商朝康定時期,古的父親南遷岐山,周祖在慶陽繼承了12代,歷時400余年。周人在慶陽教人耕種莊稼,開創了第壹周的農耕文化,使慶陽從以畜牧業為主的遊牧地區變為以農業為主的半農半牧區,對後來慶陽的經濟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慶陽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有山有河有平原,有谷有梁有海角。這種獨特多樣的地貌決定了慶陽農業生產的多樣性。即糧、棉、油、麻、絲、糖、菜、煙、果、藥、雜壹應俱全,農林牧副生產項目齊全。很多生產項目從第壹周開始就發展了幾千年。
1.作物品種的連續種植
《詩經(Bρn)七月風》中提到的小麥、高粱、玉米、水稻、谷子、黍、大豆、葫蘆、大麻、葡萄、韭菜、莧菜等作物,慶陽市仍在種植。合水縣太白出產的白瓜子(葫蘆籽)非常有名,遠銷海內外。太白鄉是全市有名的水稻之鄉。這裏出產的大米香甜可口,比寧夏粳米還要好。考古學家發現,5000年至6000年前,寧縣的劉驁和新城堡村有碳化谷物,證明新石器時代這裏就種植了谷子。
2.季節性農耕活動和生產技術的傳承。
盡管今天慶陽的農業活動與古代相比有著不可比擬的進步,但在某些方面仍然繼承和發展了前壹周的活動。比如《七月》,有八月打紅棗,九月收稻子,十月儲糧,七月摘瓜取漿,八月摘葫蘆等描寫,都和今天的農時壹樣。比如農忙時送米下田,九月建苗圃(即春夏壹田種莊稼,秋冬壹田),用柴火編門,用茅草繩綁莊稼的習俗壹直延續至今。
3.家畜的發展與傳承
農業生產的發展離不開牲畜的飼養和繁殖。周人到達北江(B、N)後,開始養豬,逐漸把野豬變成家畜。《公劉》裏有句話,就是把豬圈當豬圈。《七月》有“在獄中私談;“祭豬公”的說法,就是把豬留給自己,把大豬交給公。由於鞏留提倡家庭養豬,後來養豬就成了家庭的象征。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牛、驢、羊的發展。至今,慶陽驢、早生牛在省內外都很有名。養羊幾乎是北方人的主要家庭事業。每年初冬宰殺羔羊,祭祀山神,慶祝豐收,自古就有。
4.經濟林的種植是代代相傳的。
慶陽地區經濟林種植歷史悠久,不僅種類繁多,而且經濟效益可觀。相當數量的經濟林品種來源於周先民的種植和栽培。
①桑樹:遠在軒轅黃帝時代,黃帝就命元朝妃子雷祖植桑養蠶。雷祖教人大量栽桑,教人養蠶吐絲織帛。織成的絲綢比亞麻更光滑順滑,再染色做成衣服,光彩奪目,深受大家喜愛。周初,慶陽大力發展植桑養蠶。《七月》中有“女子捧筐,隨其而乞柔桑”“蠶月條紋桑”等詩句,意為姑娘提著竹筐,沿著墻邊小路,采摘嫩桑葉。每年1月至3月,對桑樹進行修剪,剪去高枝,以便人們爬上矮枝采摘嫩桑。所以桑樹是慶陽市的鄉土樹種。從第壹周到現在,慶陽人千百年來就有種桑養蠶的習慣。當地有30多個草桑和引進品種胡桑、甜桑、遼桑、五寶桑、荷葉白、克苦索等。,栽培面積654.38+10萬畝以上,654.38+10萬株以上。正寧縣數量最多,達到4000多畝。
②梅花:梅花是慶陽的鄉土樹種。七月有詩“六月滿愁飲酒”。抑郁是李子,果實是酸甜的。將梅枝嫁接在杏、桃枝上,能結出比杏、桃更甜的李子。青陽地區李樹分布廣泛,群眾稱之為李樹。
(3)桃、梨、棗:鞏留在出使西域的祖國時,帶回了許多桃、梨、棗的優良樹種。這些樹種後來成為古陸的優勢經濟林樹種,也是今天慶陽市的地方名產。九龍川自然保護區的黃甘桃、寧縣、馬立安河的金絲小棗、涇川縣、賓縣的鴨梨都是省內外有名的。慶陽有1萬畝桃樹,年產量200多萬公斤。梨樹8000多畝,年產量654.38+0.9萬公斤。此外,還有杏樹50萬畝,年產鮮杏500萬公斤。總之,慶陽市的經濟發展與周顯祖在這裏創業的基礎密切相關。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絕不能忘記先輩們艱苦創業的歷史。周祖在慶陽數百年的活動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農耕文化,其獨特的民俗文化和眾多的文物非常珍貴。
1。洞穴文化是慶陽地區最突出的地方民俗文化。
周先民到慶陽後,由於窯洞的創制和廣泛推廣,不僅村落遍布黃土高原,壹些重要城鎮、軍事據點、重點村落也是窯洞。這種住宿格局從古代壹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長達4000多年。我們的祖先從這些洞穴中走出來,走向全國,走向文明,所以洞穴成為中華文明的搖籃之壹,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搖籃。周初,隴東黃土高原上遍布著雅莊院、坑院、半明半暗坑院等多種土洞。凹坑村和半開放式的雅狀元(明代又稱莊子)兩種窯洞,因地勢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共同的特點是經濟實惠、幹燥結實、冬暖夏涼、幹凈衛生。自從人們在這些洞穴中定居下來後,農業、畜牧業、手工紡織業、金屬冶煉業都得到了發展,物資增多,生活有了很大的保障,人口也逐年增加。隨著時間的推移,窯洞的結構也在不斷發展變化,直到明清時期,才出現黃土窯洞。到1985年底已成定局,全市農村民居建築面積中,窯洞建築面積仍占71.47%。千百年來,人民建造了洞穴,培育了人民。到目前為止,洞穴的故事、傳說和習俗已經傳遍了整個城市。寧縣瓦斜鄉水溝源村有壹個千年窯洞,占地200多平方米,壹門五窗,可容納100人開會。在壹些城鎮和村莊裏有像這樣的洞穴。這些洞府無聲地向人們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慶陽的洞穴引起了世界各地人們的極大興趣和關註。20世紀60年代,幾位日本客人遊覽隴東黃土高原,被這裏古老的黃土洞穴傾倒。他們的結論是,這些洞穴不僅有豐富的文化積澱,也是壹個理想的保健場所。因為窯內溫度適中,濕度宜人,壹年四季沒有大的差別;除此之外,空氣清新幹凈,沒有任何環境汙染;更重要的是可以防禦放射性元素的入侵,真的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絕佳去處。2002年6月,在首屆中國包廂民俗文化節上,中國民俗學會命名青陽為“窯洞之鄉”。
2.周祖與地方民俗的形成
無論衣食住行、娛樂、喪葬、婚姻、節日、生日等。,都是獨壹無二的神奇,魅力無窮。比如五月的端陽節,自古以來主要有三項活動:壹是制作香囊,佩戴香囊。制作香包的習俗非常古老。根據黃帝內經,香囊就是香囊,用來裝藥和香料,也用來裝錢。它們戴在胸前,不能被別人偷走。周朝繼續被稱為香囊。由於刺繡技術的發展,香囊的造型是從荷包開始的,但村民們壹直稱之為“玩工”和“荷包”。有的姑娘邊繡荷包邊唱小曲,於是出現了以“繡荷包”為主題的民歌。陜甘寧邊區時期,新鄭縣農民詩人王廷友將《繡兜》改編成《繡金碑》,成為邊區著名的革命歌曲,後來風靡全國。在端午節的早上,孩子們會戴上香包。很多孩子的肩膀、前胸和後胸都套著香囊,手腕和腳踝上綁著用五色線擰成的花繩。他們互相玩耍,甚至拜訪鄰居,充滿了童趣和節日氣氛,並展示了婦女的精湛工藝,具有濃厚的民間風味。第二種是割艾葉,賣艾葉,每家門口插艾葉。因為艾蒿是驅蟲草,當它的葉柄燃燒時,釋放的煙霧可以驅趕和殺死蚊子。此外,它還是壹種草藥,熬湯後可清熱消炎,燒後可用於針灸止痛散寒。端午節前後,各種害蟲,如蚊子和咬人的毒蟲開始活躍,所以人們使用香料和藥材,如艾葉,來預防疾病,保護人們的健康。第三是喝雄黃酒,也可以驅蟲。第四是包粽子,吃粽子。後兩種風俗是從南方傳入的。喝酒是根據《白蛇傳》中白蛇喝酒的故事,說明酒可以治毒蛇,防止毒蛇咬人。人們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以端午節為代表的慶陽民俗文化,歷史悠久,魅力非凡,讓慶陽大地充滿了神奇和活力。
3.慶陽周祖遺址
周祖墓:周顯祖墓有9座,分別位於慶陽東部的茅河山、慶陽以西60裏的周公故王居淩濤、寧縣九龍川自然保護區。民間墓葬較多,已發掘的第壹批周墓有:
合水縣西華池鄉石家莊土爾溝墓:坐北向南。西周時期發現壹座周前代的殘墓,寬65438±0.3m,深65438±0.5m,長65438±0.7m..熟土二層露臺出土兩件陶器:壹件有沙繩紋的紅陶,壹個三足奶袋,壹只耳朵,直口;另壹件灰陶方形折肩罐,有蓋,打磨光滑,塗以朱砂和白粉。
西峰區八家嘴墓:1984年秋,八家嘴農場的工人挖窯子時,在地表2米深的土坑裏挖出了壹座周代墓。發現了石板灰和人類骨骼,並出土了壹些陶器,其中三件濤哥被地區博物館收藏。濤哥的質地為混沙、紅陶、混沙灰陶,滿是奶袋,腹部有繩紋和額外的樁紋。
先周文化遺址:市內發現的先周文化遺址主要是合水縣郝嘴鄉九站遺址,位於合水川北岸的臺地之上。1984年,省縣博物館和北大專家教授* * *壹起對九站遺址進行了發掘。在80個發掘的坑中,出土了近1000件陶器、L件銅刀和1件青銅飾品。根據碳14的測定,從現在開始的絕對年齡為3370年,證明是壹處先周商代的文化遺址。全市共有西周文化遺址66處,其中寧縣最多,達39處。重點是寧縣早勝鄉壇拉峪村遺址,面積1.8萬平方米。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環縣曲子鎮雙城遺址,除陶器和石器外,還發掘出壹個甕棺、壹個瓦棺墓和三個磚墓,並獲得壹個青銅鼎和壹個青銅棺。西峰區彭園鄉李家寺村廟頭嘴遺址,出土銅鬥、銅甑1件,銅斧2把。西峰區溫泉鄉韓灘廟嘴遺址出土了三件青銅器。西峰區東至鄉葉林村出土的商代白玉大哥,其實是第壹個周朝的器物,因為東至是當時周人居住的地方。此件青白色,零褐點,微曲三角形,鋒尖,中脊,刃刃,近籬有洞,內端有小齒狀突起,內面刻“臣”字。眼獸紋,柱身正面中間豎刻“紮其五子”字樣,字跡精細,制作精美,長38.9厘米。從此,漁歌可以看出,先周文化已經發展到接近中原文化的水平。
4.周初的歷史遺跡
不是壹座城:青陽縣今東南西北四門,城墻立階斬土。
鞏留市:位於寧縣城西廟嘴坪,1981九月,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吉溝:發源於青陽縣高郵東北,流向梁家坪,在龔劉姓居住地馬立安河南部,長約10裏。
聖水堂:在慶城縣劉壩溝口,有天生寺遺址。底部印有馬蹄形圖案的清水唐穎非常巨大。
鞏留古寺:位於縣城西南80裏溫泉鄉高家坳村,俗稱鞏留堂或夫子堂。相傳鞏留在此治田,後人想到了飲用水源,建了寺廟。每年農歷三月十八,鞏留廟會,當地百姓和陜西長武、旬邑、賓縣等地的民眾遠道而來,舉行隆重的鞏留誕辰紀念活動。
周勉行宮:位於慶城縣北部,現稱北關皇城。興教寺在這個遺址裏有壹尊銅像:“周帝興公”遺址,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周祖園:縣城南20裏的花園村,據說是周祖不種花的地方。
花婆:在縣城東10,據說有牡丹、芍藥、茶花,是芳香四溢、令人難忘的園林。
延慶:在縣城以北35英裏處,據說是鞏留出生的地方,現在仍然存在。
天子坳:縣城東北70裏。近東嶺(即子午嶺),西側深溝,中心平坦,林木蔥郁,適宜畜牧造林,相傳為巨濤遊牧造林之地。
鞏劉莊:在賈凡老莊的東邊,縣城東北五十裏,有幾畝農田,沒人敢耕種,所以叫天子掌。傳說它是周祖的出生地。
周祖廟:在慶城縣南部,供奉周祖。明朝嘉靖初,知府蒲海秀。下面有雕像、兩幅壁畫和37尊國王雕像。順治五年,知府李以“趙州聖祖”“汪鋒皇帝”題字建作坊。
周久邦方木:在青陽南大街。三個方木房間的高度是10米。方木頂部有四根外露的柱子,柱子的上五層鑲嵌著半個拱門,承擔著方木的屋頂。頂瓦有屋脊,脊瓦上開蓮花。房檐正中,有壹匾,楷書“周九邦”三個大字。明弘治十八年九月,青陽知府、前監易浩成立。清光緒三年,知府臥石坑重修。光緒二十八年,知府清麟重修。這個作坊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宋承天廟碑:位於正寧縣洛川城西門外。建於宋代祥符二年(公元1009)。朝三博士去為尚書兵部尚書李瑋峰寫了壹篇文章,翰林奉詔給郎銀溪,並加封題字“大宋寧州承天觀碑”。碑文寫道:“洛川上遊,實為鵬遠之城,氣象蔥郁,遠極(xí)幽僻,人民忠厚,農民勤勞。玄丘在望,是熊得道之鄉,是鞏劉德之地。”1981 9月,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座紀念碑已被移到縣文化館的院子裏。
後集站:位於鎮遠縣城西北30公裏處,周圍數十步,據說是後集教民耕種莊稼的地方。
此外,還有後稷碼頭、後稷廟、尖山灣、狼乳溝、九陵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