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
張大千(1899-1983),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畫室取名“大風堂”。張大千的特點是:壹是功底深、成名早。張大千屬天才型的畫家,徐悲鴻稱張大千有“天縱之才”。他幼時隨母習畫,二十多歲跟兄赴日本留學,學習染織、繪畫,回國後潛心專研傳統書畫,從明清上溯到隋唐除清四王外,逐壹研究他們的作品,從臨摹到仿作,進而到偽作,幾乎亂真。他的偽作己使吳湖帆、黃賓虹、羅振玉、陳半丁等鑒藏大家連連走眼,留下了許多趣聞軼事,同時,也使張大千的名聲傳遍大江南北。二十年代畫壇上就有“南張北溥”(溥指溥儒)之說,三十年代又有“南張北齊”(齊指齊白石)之稱。二是路子廣、成就大。張大千是壹位全能型的大家,對山水、人物、花鳥、翎毛、走獸、魚蟲、工筆、寫意、詩詞、書法、篆刻、鑒賞無所不涉、無所不精,可以說十八般武藝他樣樣都會,中國畫十三科他科科精到。張大千早中期的作品以仿古臨古居多,晚年自創潑彩潑墨名噪世界畫壇,從而奠定了他當代中國畫大師的地位。溥儒曾說“宇宙難容壹大千”,徐悲鴻贊張大千為“五百年來第壹人”,溥儒和徐悲鴻分別從時空角度給予張大千高度的評價和概括。
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長生,後改名瑞麟,1921年取號抱石,江西新余人。曾赴日本留學,攻讀東方美術史,有多部美術史問世。生前歷任江蘇省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美協江蘇分會主席。擅畫山水、仕女、高士,所作章法結構不落常套,線條縱逸挺秀,皴法融合諸家,自創“抱石皴”,其山水煙雨茫茫、氣勢不凡,有人說傅抱石的山水畫是超越當代,它代表當代山水畫的新潮。人物畫學六朝,筆簡、意遠、瀟灑傳神、格調高古,他筆下的仕女、高士中服飾是古人,意態神韻更是古人。
齊白石
齊白石(1863-1957),原名純芝,小名阿芝,後改名齊璜,別號白石、白石老人,別署杏子塢老民、是塘老屋後人、借山吟館主者、寄萍、齊大、林居士、湘上老農、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少年曾學做雕花木工,後潛心習畫,推崇徐渭、朱耷、原濟、吳昌碩諸家,兼功篆刻、書法和詩文,五十六歲定居北京,以金石書畫為業,獨創紅花墨葉壹派。解放後,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壹九五六年獲世界和平理事會頒發的壹九五五年度“國際和平獎金”。逝世後,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是壹位具有國際影響的畫家。齊白石是壹位詩、書、畫、印俱全的全能型畫家,繪畫則以花鳥畫聞名於世,他曾立誌“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傳神”;他的花鳥魚蟲題材極為廣泛,古往今來還無人與之匹敵;他的藝術風格造型簡練、神態活潑、構思新穎、色彩豐富,融中國傳統寫意畫與民間繪畫的表現技法於壹體,頗為人們所稱道。
徐悲鴻
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早年赴日本東京研究美術,後留學法國,學習素描、油畫,很早就在國內外美術界享有盛譽,壹九二七年回國後歷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等職。解放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徐悲鴻畢生高舉改造中國畫的大旗,在中國畫壇造成很大影響,他是中西結合的倡導者,以寫實主義改造中國畫的實踐者。在繪畫創作上提倡“盡精微,致廣大”,凡“可采入者融之”。徐悲鴻走的是“以西潤中”的道路。他擅長油畫、中國畫,尤精素描和畫馬,註重寫實講求形似,傳達神情,形神俱佳,富有生氣,尤其是人物、花鳥、走獸都力求造型準確,但其筆墨工細,基本技巧又不離傳統,強化人物、花鳥、走獸的真實感。傳世的著名作品有油畫《田橫五百壯士》、《康有為》、《風塵三俠》等,中國畫有《愚公移山》、《九方臯》、《會師東京》、《泰爾戈像》等。
李可染
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畫室名“師牛堂”。自幼喜愛繪畫,早年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後曾拜黃賓虹、齊白石為師,師心而不泥跡,得兩位藝術大師之精諦。四十年代提出“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五十年代以“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的創作精神,經歷了近十年的時間,帶著沈重的筆墨宣紙等國畫工具到山林中、生活中去寫生,行程數十萬裏,畫風大變,以獨具個性的寫意山水、人物和牛重現藝林。七、八十年代他又多次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挖掘意境,在寫生中創造藝術,沖破了陳舊相因、日趨衰亡的傳統技法程式,並融會貫通了大自然的造化規律和藝術創造規律,在繪畫和書法上更趨臻於化境,爐火純青,形成了黑、滿、重、亮的李派藝術畫風。李可染擅長山水、人物、水牛和書法,平時創作嚴肅認真,壹絲不茍,很少繪相同的作品。另外,李可染創作壹幅畫慢而不快,少則幾天、多則十幾天、幾個月,稍不如意,就往往廢之,自稱“廢畫三千”。
高奇峰(1889-1933),原名翁,堂號天風樓,是“新國畫”運動的倡導者,也是嶺南畫派主要代表人物之壹,與兄高劍父和陳樹人並“稱嶺南三傑”。高奇峰早年參加同盟會,後與兄高劍父在上海創辦《真相畫報》和“審美書館”,門生眾多,遍布海內外。塗悲鴻曾贊譽“發揚真藝、領袖畫壇”。高奇峰民出入百家,融通中外,窮神探奧,自辟蹊徑,卓然成為大家。他善畫走獸、花卉、山水,所繪走獸形象筋強骨壯、逼真傳神、氣勢磅礴、形神俱足。尤善作松鷹、猿猴之類的機靈動物,配以雪景、夜月、孤藤或長江巫峽,令人賞心悅目,頗為耐看,他筆下的雄獅、猛虎、松鷹被孫中山認為是革命精神的代表。
石魯(1919-1982),中國長安畫派的中流抵柱和傑出代表。石魯壹生坎坷,特別是“文革”期間,慘遭迫害,被逼瘋致殘,許多人把他描寫成壹個半瘋、半癱、半狂的怪人,他在國際上知名度頗高,有“中國凡·高”之譽。石魯原名馮亞珩,四川仁壽人,自幼學習中國畫,因崇拜清朝畫家石濤和現代作家魯迅,故易名石魯。石魯是壹位多面手,山水、人物、花鳥、書法、印章、詩詞、文學無所不能、無所不精,從藝術成就和影響看,他的書畫成就最高,影響最大,他的書畫作品有三大特色,壹是善於用傳統山水畫表現革命歷史重大題材,令中國畫耳目壹新,也為中國畫創出壹條新路;二是作品個性極強、風格獨具,他的筆墨扛鼎有力,運筆多頓拙,粗狂有棱角,無淪是繪畫,還是書法都能看到他力透紙背,堅硬壯偉,尤其是枯筆重墨如火山爆發、山崩地裂;三是他的作品構思獨特、意境深遠,最有典型的是他的代表作《轉戰陜北》,以雄偉的大山為烘托,毛主席巍然屹立在山坡上,盡管人物的比例在整個畫面上占有很小,但給人印象有頂天立地、氣吞山河之勢,所以他的作品達到了藝術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結合。特別是石魯六、七十年代的作品,從筆墨、章法到意境,彌漫噴薄著壹股狂敖不馴的豪情,宣泄著石魯內心深刻的孤獨和悲哀,以及對“文革”時期強烈的憤滿和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