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
1. 簡述皮亞傑的發展階段論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
① 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們 探索 周圍世界的主要手段;
② 認知能力逐漸提升,從對事物的被動探究發展到主動探究;
③ 兒童在9-12個月獲得客體永恒性;
④ 開始在頭腦中用符號來表征事物,但是不能用語言和抽象符號為事物命名。
(2)前運算階段(2-7歲)
① 出現了語詞或其他符號;
② 兒童的概念是具體的、動作的,思維具有不可逆性;
③ 認為外界的壹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謂的泛靈論;
④ 壹切以自我為中心,以為每個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壹樣。 2.簡述幼兒思維發展的趨勢 (1)直觀行動思維。
(2)具體形象思維(表象思維)
(3)抽象邏輯思維 3.如何加強幼兒的安全教育? (1)與教學活動相結合,豐富安全知識;
把安全教育作為壹項重要的教學內容,有意識地滲透到各門學科的教學中。
(2)融於壹日生活,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安全問題伴隨著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在組織幼兒壹日生活時,要隨時抓住契機,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
(3)演習訓練,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定期舉行全園安全演習,教會幼兒防觸電、防火、防走失、防拐騙等自我保護的技能,從而強化幼兒的自我防護意識,提高幼兒的自護能力。 4. 遊戲 材料的投放 (1)提供足夠的 遊戲 材料;
(2)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提供 遊戲 材料;
(3)提供與階段教育目標、內容相匹配的 遊戲 材料;
(4)盡量提供無固定功能的 遊戲 材料;
(5)多提供中等熟悉和中等復雜程度的 遊戲 材料;
(6)將 遊戲 材料放在可見位置; 5.如何貫徹實施學前教育的活動性原則? 活動性原則要求幼兒教育以活動為主導,以活動貫穿整個教育過程,以活動促進幼兒身心 健康 發展,以活動作為幼兒教育的主要內容和形式。貫徹實施活動性原則,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提供活動機會和環境;
(2)鼓勵幼兒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活動是多樣的;
(4)活動不是裝飾品; 6.幼兒情緒 情感 發展的趨勢 (1)情緒的 社會 化。
① 情緒中 社會 性交往的成分不斷增加
② 引起情緒反應的 社會 性動因不斷增加
③情緒表達的 社會 化
(2)情緒的豐富化和深刻化
(3)情緒的自我調節化。這種發展趨勢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 情緒的沖動性逐漸減少;② 情緒的穩定性逐漸提高;③情緒從外露到內隱。
中小學考點
1.感覺的基本規律
(1)感覺適應;
(2)感覺對比;
(3)聯覺效應;
(4)感覺後效;
2.知覺的基本規律
知覺的整體性;
知覺的理解性;
知覺的選擇性;
知覺的恒常性;
3.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感知運動階段(0-2歲)客體永恒性;
前運算階段(2-7歲)泛靈論、不守恒、不可逆、自我中心;
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守恒、可逆、去自我中心;
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
4.行為主義理論
泛化是指對相似的刺激以同樣的方式做出反應;
分化是指辨別對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應;
小學5.《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專業能力”維度包括哪些領域?
(1)教育教學設計能力。
(2)組織與實施能力。
(3)激勵與評價能力。
(4)溝通與合作能力。
(5)反思與發展能力。
小學2.簡述建立學制的依據。
(1)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情況。
(2) 社會 政治經濟制度。
(3)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4)本國學制的 歷史 發展和國外學制的影響。
小學3.小學生記憶發展的特點。
(1)小學生的有意記憶明顯增強。
(2)小學生的意義記憶迅速發展。
(3)小學生的抽象邏輯記憶水平逐漸提高。
中學4.影響學習遷移的影響因素。
(1)學習材料之間的***同因素。
(2)對材料的理解程度。
(3)知識經驗的概括水平。
(4)定勢作用。
(5)認知結構的清晰性和穩定性。
中學5.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據。
(1)特定的 社會 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發展特點與需要。
(3)人們的教育思想。
(4)我國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基礎上的。該學說認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途徑與方法。
6.教育行動研究的實施步驟。
(1)確定研究課題。
(2)擬訂研究計劃。
(3)實施行動研究。
(4)進行總結評價。
7.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1)選擇有良好知識組織結構的教材。
(2)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
(3)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4)有意識地幫助學生通過學習各種思維方法來培養邏輯思維的能力。
(5)提高學生的言語表達水平。
(6)提高元認知能力,教會學生思維策略。
8.簡述柯爾伯格的三水平六階段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1)前習俗水平
第壹階段:懲罰服從取向階段。
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2)習俗水平
第三階段:尋求認可取向階段。
第四階段:遵守法規取向階段。
(3)後習俗水平
第五階段: 社會 契約取向階段。
第六階段:普遍倫理取向階段。
9.簡述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基本要求。
(1)堅持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的統壹;
(2)了解學生,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教學;
(3)註重培養學生的特長。
10.簡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階段。
(1)操作定向,即理解操作活動的結構和程序的要求,在頭腦中建立起操作活動的定向映象的過程。
(2)操作模仿,即學習者通過觀察,實際再現特定的示範動作或行為模式。
(3)操作整合,是把模仿階段習得的動作依據其內在聯系聯結、固定下來,並使各動作成分相互結合,成為定型的、壹體化的動作。
(4)操作熟練,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級階段,這個階段形成的動作方式對各種變化的條件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動作的執行達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動化和完善化。
11.如何激發與培養學習動機?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維持好奇心
(2)設置合適的目標
(3)控制作業的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4)表達明確的期望
(5)提供明確的、及時的、經常性的反饋
(6)合理運用外部獎懲
(7)有效運用表揚
(8)對學生進行競爭教育,適當開展學習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