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鑒定僅僅憑借肉眼與經驗識別,其可靠性有很大的局限性,也存在困難並很難形成說服力,尤其是在拍賣現場或研討會上;行業內都通過輔助性的便攜式視頻顯微鏡來進行現場識別! 如Anyty的MSA200\WM401TV等顯微鏡識別可把微小的東西放大,在100-200倍率左右就可很清晰看到宣紙的材質、墨跡的深淺、印章的細節、力度等信息,在顯微鏡下壹目了然,有經驗的古畫、字畫愛好者,根據這些信息,就可判斷字畫的年代、出入及真偽。
也因便攜式視頻數碼顯微鏡的分享性比較強,適用於現場(拍賣會、客戶現場、朋友間的分享);又可實時拍照攝像,可進行對比存儲;且便攜式數碼顯微鏡壹般都有對比及測量功能,是輔助書畫的鑒定分析必備工具。
書畫家的字號、籍貫和生卒時間
掌握書畫家的字號、籍貫和生卒時間,對於書畫的鑒定工作很有幫助。這些問題往往被某些作偽者忽略,假如我們比較熟悉的話,那麽,就能夠比較容易地看出問題。例如:明代沈度《梅花百詠》冊,《石渠寶笈》卷三之十六著錄,款雲成化十四年秋七月望後壹日,沈度書於春草堂。考沈度元代至正十七年丁酉生,明代宣德九年甲寅卒,78歲。成化十四年沈度已死去45年了,所以這件字冊不用看實物也能肯定是偽品。又如:明代姚綬癸《三清圖》軸,清代方?頤《夢園書畫錄》卷八之十五著錄,款雲三清圖,永樂五年歲在丁亥秋日寫,雲東逸史公綬。考姚綬永樂二十壹年癸卯生,弘治八年乙卯卒,73歲。永樂五年姚綬尚未出生,所以,可以肯定這件東西也是偽品。正因為書畫家的生卒時間對書畫的鑒定有直接關系,所以就必須盡可能多掌握它。
但是,有些書畫家的生卒時間等問題,在過去的文獻中,有的沒有記載,有的記載不夠真確,這樣,作品本身就變成了第壹手材料,它能補充文獻的不足或糾正文獻的錯誤。
例如:有些書畫家的作品具有壹定的藝術水平,但在文獻上根本就查不到這位畫家,更談不上弄清他的字號、籍貫、生卒時間、藝術專長和主要活動了。這樣的例子是相當多的。
又如:宋代趙孟堅(子固)的生卒時間,許多文獻記載為生於南宋慶元五年己未(1199),卒於元代元貞元年乙未(1295),97歲。有人對此有懷疑,但壹直未能解決。1962年《文物》第12期,刊載了蔣天格同誌對這個問題的考證文章,推算出大約卒於景定五年至鹹淳三年以前,依然還沒有作出肯定的結論。我們根據趙孟堅的朋友顧光題趙氏《水仙》卷詩,中有甲子須臾事,蓬來尺五天二句,清楚地說出趙孟堅死在甲子年,即南宋景定五年(1264),時年65歲。這樣就解決了多年來壹直未能解決的問題。
元代柯九思的生年,過去有的書籍上的記載是錯誤的,例如郭味渠《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記載為生於元皇慶元年壬子(1312),天歷二年己巳(公元1329年)被拜為奎章閣鑒書博士,也就是說,柯九思虛齡18的的時候就擔任了這個職務。這樣,問題就出來了,人雖有天份,大哪有18歲就任奎章閣鑒書博士 鈐的呢?顯然,這壹記載是錯誤的。那麽柯思九的生年應該是哪壹年呢?故宮博物院藏元代元代虞集《誅蚊賦》卷,後尾紙上有柯九思的題跋,柯氏名款下鈐蓋了幾方印,其中壹方印為唯庚寅吾以降,這方印章為他的生年提供了確鑿的證據。考元代有兩個庚寅年,其壹是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再壹為至正十年(1350)年,柯九思的生年毫無疑問是前壹個庚寅年,即公元1290年。天歷二年己巳時任奎章閣鑒書博士已經虛齡40了。
再如:關於石濤的生卒時間,過去壹直有不同的說法,傅抱石《石濤上人年譜》和郭味渠《宋元明清書畫家生卒年表》均記載為:生於明代崇禎三年庚午,清代康熙四十六年丁亥78歲尚在。廣東省博物館藏的石濤《山水》冊上石濤自題七絕雲: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無趨小乘,五十孤行成獨往,壹身禪病冷如冰。庚午長安寫此。上海博物館藏的石濤《六十自濤詩》雲:庚辰除夜抱屙,觸之忽慟慟,非壹日語可盡生平之感者,父母今生此軀,今周花甲……後接七言詩,其中有……白頭懵懂話難前,花甲之年謝上天……。我們根據這兩件作品,都可以推算出石濤生於明代崇禎十四年辛巳(1641),這兩件作品都是石濤五六十歲時所作,取的是整數,按壹般寫文章的習慣是可多可少的。看到石濤《花卉》冊十開壹本,其中畫蘭花的壹開自題詩雲:十四寫蘭五十六,至今與爾爭魚目,始信名高筆未高,悔不從前多食肉。又畫芍藥的壹頁末識雲:丁秋十月拈格齋先生句作畫。按丁秋即丁醜,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上推56年則為崇禎十五年壬午(1642),這才是石濤的確實可靠的出生日期。 歷代帝王年號、天幹地支方面的常識,對於書畫的正確鑒定,往往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歷代帝王的年號在開始或終結時,常常都不是整年整月,而是相互交叉的。某個皇帝死了,又換了個新皇帝,有的就改了元,即換了年號,也有些當年並沒有改元,依然沿用舊的年號。例如:明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是萬歷四十八年(1620)七月死的,八月朱常洛(光宗)做了皇帝,改元泰昌,僅壹個月就死了,九月朱由校(熹宗)做了皇帝後就沒有改元,直到下壹年(1621)才改元為天啟。我們從某些書籍上看,萬歷只有47年,泰昌僅有壹個月也被算成壹年。又如:朱由檢(毅宗)是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死的,但有的書籍上把這壹年算作清代順治元年。
我們在書畫的落款上,如果看到寫為萬歷四十八年庚申春日或夏日,均是符合邏輯的,如果寫為萬歷四十八年臘月,則不符合邏輯,是有問題的。如果落泰昌年號的款,寫成泰昌元年庚申春日或夏日,也可以肯定是有問題的。崇禎年號的書畫款,如果寫為崇禎十七年春日,同樣是符合邏輯的,例如:楊鉉《臨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卷的款寫為:摹宋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時崇禎十七年春月也。這是無可懷疑的。有些人如果不了解這種歷史過程,以為崇禎只有16年,就可能將這件作品否定了。
中國傳統書畫的作者,大都具有相當深邃的文學造詣,有不少書畫家,就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大文學家,他們的所寫所繪,往往與文學有相當的關聯。有壹些書畫家喜歡寫自己的文章或詩詞,而另外的壹些書畫家幾喜歡寫古人或別人的詩詞文章;有些畫家喜歡臨摹古畫,或是古人詩意,並在其上題寫古人的詩句,而另外壹些畫家則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上題寫自己的所作的詩。這種種情況的產生是由書畫家本人的喜歡和購買者的所求而決定的。只有後代人寫出前代人的詩詞文章,而前代人是決不可能寫出後代人的詩詞文章來的。如果發現了前代人寫了後代人的詩詞文章的話,可以肯定這件東西是偽造的。例如:晉代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尾紙上虞集的題詩就是後人偽造的,抄的是倪瓚明代洪武元年戊申題衛九鼎《洛神賦圖》卷上的詩。倪詩原文為淩波微步襪生塵,誰見當時窈窕身,能賦已輸曹子建,善圖惟數衛山人。因為顧愷之是無錫人,所以作偽者倪詩中衛山人的衛字改成錫山的錫了。考虞集宋鹹淳八年壬申生元至正八年戊子死,他如何能寫出倪瓚在洪武元年戊申的題詩呢?如果我們對古詩文不熟悉的話,像這樣的問題是看不出來的。
在書畫鑒定中,還常常用避諱分為避朝諱(避當皇帝及先帝的名字)與避家諱(避作者家中長輩或祖先的名字)兩種。在鑒定學中,避朝諱比比較容易掌握,避家諱就比較難以掌握了。避諱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壹種是將要避諱的字缺寫壹筆(多為最後壹筆),另壹種是將避諱的字換個意思相盡的替代字,還有壹種是將要避諱的字空格不寫。例如:故宮博物院藏宋代黃庭堅《千字文》卷,字體完全是黃的筆法,有個別字寫得水平較差,因為該卷文內寫明了是試雞毫,所以這壹點就被忽略過去,該卷本幅確為宋紙,並有梁清標收藏印多方,所以我們就初步定為黃庭堅真跡。後來又發現該《千字文》紈扇圓的紈字被改寫為團字,應是避宋欽宗趙桓的諱(因紈、桓讀音相近而避諱)。考黃庭堅寧四年(1105)卒,距欽宗靖康元年(1126)還有21年,決不可能有未蔔先知預算避諱的道理,因此,肯定了這卷《千字文》是南宋人摹仿造假的偽品。
又如南宋趙?(高宗)紹興二十三年寫的已被刻入《三希堂帖》的《行書千字文》卷,將文內玄字改成元、殷字改成商、樹字改成竹、貞字改成清、敬字改成敬字少寫最後壹筆、竟字改成馨、恒字改成齊、匡字改成輔、桓字改成泰、紈字改成團、丸字改成彈、朗字改成晃、懸字改成遷。***計改寫了14個字,都是宋諱。玄、懸、朗避趙氏始祖名玄朗,敬、竟避太祖匡胤之祖父名敬,殷避太祖之父名弘殷,匡避太祖名匡胤,恒避真宗名恒,貞避仁宗名禎,樹避英宗名曙,讓避英宗生父名允讓,桓、紈、丸避欽宗名桓。
又如:約50年前,北京琉璃廠有壹幅落款為董其昌的繪畫作品,畫得很好,落款字數不多,作品本幅十分整潔,所以有人要買。後來有人看出了這件作品的毛病,落款玄宰的玄字缺寫最後壹筆,是避清代康熙皇帝玄燁的諱。董其昌死於明崇禎九年,沒有活到清代,因此就肯定了這件作品是清代人偽造的。
從以上幾個例子可以看出,文史知識的豐富與否,對於鑒別書畫的真偽,也有相當重要的重要的作用。如果文史常識不多,那麽,那種改寫的避諱字是不易看出來的,因此也就有可能將作品的真偽斷錯。
當然,運用避諱進行書畫斷代,首先要了解避諱的時代特點,例如宋代玄、朗等字是由北宋真宗趙桓大中祥符五年開始避諱的,在此以前這樣的字是不避諱的。如果見到壹幅宋代人寫的字或者繪畫作品的題詩,款暑是大中祥符五年,對這些不避諱是符合規律的,而款為大中祥符五年以後的,這些字不避諱就不合規律,就有問題了。
我們這兒所講的只是壹般的情況,此外,也還有極個別特殊的例外,如米芾的《蜀素貼》卷中,前後有兩個殷字,壹個缺壹筆,另壹個就不缺。這就要根據具體的作品作具體的分析。
同時,對於避諱問題也不能僵死地壹成不變地對待,有些臨古的書法作品,完全按照原樣臨而不避諱。例如經過鑒定確為南宋趙高宗所書的《臨古二體千字文》卷,就是完全按照唐人原件臨寫的,文內的字均避唐諱(諸如淵、世、民等字均被避諱),而沒有壹個字是避宋諱的。
總之,避諱的問題是復雜的,在書畫鑒定中運用避諱來斷代,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要依據不同的條件,靈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