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雷諾”FT-17輕型坦克(機槍型)
“雷諾”FT-17輕型坦克是法國在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生產的輕型坦克,它是世界上第壹種可旋轉炮塔式坦克。1917年,制造出第壹輛樣車。同年9月,批量生產,並定名為“雷諾”FT-17輕型坦克。戰鬥全重7噸,最大速度10km/h,乘員2人,裝備1挺8mm大口徑火力 Model1914機槍,彈藥4800發,裝甲厚6-22mm。奉系軍閥張作霖領導的東北軍大概裝備了超過14輛的法國產FT坦克(大部分配裝的是捷克造的7.92mm ZB-26式輕機槍),1926年在和直系軍閥吳佩孚的戰鬥中,首次使用了這批坦克。
1928年6月張作霖被日本人暗殺以後,少帥張學良帶領東北軍連同這些坦克壹並加入了南京國民政府,組成了中國國民**軍第壹騎兵裝甲旅(名義上為中央政府指揮,實際為張學良的內衛部隊),到1930年,通過各種途徑獲得了36輛FT-17坦克和24 輛裝甲運兵車。1931年,日軍占領東北後,這些車輛大部分被日軍俘獲,編入日軍和偽滿洲國的部隊服役。1933年春,張學良曾向蔣介石的南京政府贈送了“雷諾”F-17戰車2輛和沈陽兵工廠自行裝配的裝甲汽車4輛。
英制NC-27輕型坦克
NC-27輕型坦克是與法制FT-17型坦克同壹時代的英制坦克。1922年由奉系軍閥張作霖購買。1931年“九·壹八”事變後,原東北軍的NC27輕型坦克與FT-17幾乎悉數落入日寇手中。日軍將獲得的NC27和FT-17編成兩個坦克連,後又有部分又移交給偽滿洲國軍隊。
意制“菲亞特”FIAT-3000輕型坦克
在20世紀20年代初,“菲亞特”汽車制造公司為意大利軍隊設計生產了FIAT-3000輕型坦克,它是第壹輛意大利的國產坦克,壹直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出口到前蘇聯和中國。其戰鬥全重5.5噸,最大速度10km/h,裝甲厚6-16mm,乘員2人,裝備雙6.5mm機槍炮塔。這種坦克也是原東北軍裝備的壹種。據有關資料表明1937年,國民政府也從意大利購置了壹定數量的換裝37mm火炮的 “菲亞特”FIAT-3000B型輕型坦克。
英制“維克斯”MKE型坦克
1936年,總計16輛英制“維克斯”Mk E坦克裝備戰車第1連,代號為“虎”連,此坦克重為6.5噸,乘員3人,裝有47mm炮1門和7.9mm機槍1挺。Mk E坦克保持了原廠的四色實邊迷彩,所謂四色實邊迷彩,是由黃色、灰色、深棕色和綠色四種不規則色塊組合,並由黑邊連接形成的偽裝迷彩。炮塔右側為白色阿拉伯數字標註各車的序號。數字為50-69之間(其中包括Mk F型4輛)。炮塔左側則標有其連隊代號的白色“虎”字。此種坦克沒有塗裝青天白日徽。
英制“維克斯”MKF指揮型坦克
英制“維克斯”MkF型坦克是“維克斯”MkE型坦克的指揮型變型。F型的底盤及塗裝與E型類似,只是“維克斯”MkF型裝備了無線電設備,炮塔因此進行了擴大。1936年,國民**軍戰車營戰車第1連裝備了4輛該型坦克。“維克斯”MkE與MkF都參加了淞滬會戰,據當時的照片資料可以得知該型坦克至少有壹輛被日寇擄去。後在南京保衛戰中這兩種坦克基本損失殆盡。
意制 CV-33超輕型坦克
1934年意大利的菲亞特和安薩爾多兩家公司聯合研發了CV-33超輕型坦克,這種超輕型坦克是CV-29的改進型。其戰鬥全重3.15噸,最大速度13英裏/小時,裝甲厚6-15mm,乘員2人,裝備2挺8mm機槍。中國1936年購買了大約20輛(有壹種說法為100輛)意大利的CV-33超輕型坦克。並參加了淞滬會戰,有少量損毀和被俘。1938年初,國民政府又從意大利購入了壹批CV-33超輕型坦克。擴編到機械化陸軍第200師,而後參加了包括蘭封戰役、昆侖關戰役和第壹次入緬作戰在內的多次戰鬥。抗戰結束後,在二次國***內戰中大部損毀或被解放軍繳獲。成為解放軍裝甲部隊的壹員。
德制PzKpfwI/A型(sd.kfz101)輕型坦克
PzKpfwI輕型坦克又名“克虜伯”戰車,其部分設計是基於英國的“卡登·洛伊德”超輕型坦克的底盤(1932年德國秘密向蘇聯購買的)。20世紀20年代後期到30年代初期,德國與蘇聯在裝甲車輛開發上有過很多合作。1929年,蘇聯從英國購買了2輛“卡登·洛伊德” 輕型坦克,並在其基礎上研制了T-27坦克。1933年夏天,克虜伯公司又對其原設計作了壹些改進,制造出來5輛La.S(意為農業拖拉機),在庫姆斯道夫進行測試。德國軍方最後決定在克虜伯公司的底盤上安裝戴姆勒-奔馳公司設計的上部結構和炮塔。1934年4月,改良過的LKA 1(La.S)被定名為PzKpfw I/A型(sd.kfz101)輕型坦克進入正式生產。其戰鬥全重 5.4噸,最大速度37 km/h,裝甲厚6-13mm,乘員2人,裝備2挺7.92mm MG13機槍。
1933年隨著國民黨政府的整軍計劃開始,大量的德制裝備也陸續運到中國。其中,就包括1936年中國軍事代表團訪問德國時定購的10輛(有壹種說法為17輛)PzKpfw I/A型坦克。這些坦克交付時仍漆著德軍的深灰色,抵達中國後在車體右後側,炮塔下方漆上了青天白日徽,但仍保留著原德軍的戰術符號。這些坦克隨即裝備給戰車第3連,1937年南京保衛戰中,這10輛I號坦克由於戰損和渡輪沈沒等原因損失殆盡。(
德制Sd Kfz 222型戰車
Sd.Kfz.222型戰車是Sd.Kfz.221型裝甲車的改進型,它比221型稍大,火力也更強,頂部是開放式的,可以搭載更多的士兵。廣泛運用於二戰中德軍的各個戰場。Sd Kfz 222和221同壹年來到中國,這些戰車屬於早期型,其外形與武器和德軍使用的SdKfz222略有不同,戰鬥全重為4.5噸,乘員3-4人,裝備1挺7.92mm MG13或34機槍和1門20mm KwK30或38機關炮。
蘇制T-26b(1933年型)坦克
1938-1939年間,蘇聯為避免日、德同時對其發起進攻,戰略上希望中國方面能牽制日軍,因此開始了對中國的軍事援助。於是,中國購買了蘇聯大約83輛T-26b坦克(有壹種說法為88輛),70輛裝備給新組建的第200機械化師第壹坦克團,第200師是中國當時唯壹的機械化師。第200師接受了T-26b坦克後不久就參加了以T-26b為主力的蘭封遭遇戰、和後來舉世矚目的昆侖關大戰。但由於國民黨裝甲部隊常因步坦協同不好、日軍步炮兵反坦克戰術純熟和日本航空兵的火力優勢,甚至於戰場民用道路橋梁無法載重等因素,難以發揮其戰鬥力,兩戰役的戰果實屬得不償失。T-26b而後還參與了中國遠征軍初期的入緬作戰。
T-26b坦克戰鬥全重為10.5噸,乘員3人,裝備1門45mm炮和1挺7.62mmMG機槍,為了加強防空能力,部分坦克裝備了2挺7.62mm MG機槍。這種坦克是蘇聯在30年代初以英國“維克斯”Mk坦克為藍本設計研發的。
美制M3A1輪式偵察車
M3輪式裝甲偵察車是美國20世紀20年代研發的系列輪式戰車中裝備比較廣泛的壹種型號,車重5噸,乘員4-5人,裝有1挺12.7mm和1挺7.62mm機槍。二戰中通過租借法案美國曾大量裝備給諸如蘇聯、中國、自由法國等同盟國軍隊使用。1941年10月中國國民政府獲得了36輛M3A1偵察車。這些M3在解放戰爭中大量被解放軍繳獲,並光榮的參加了新中國的開國大典。
蘇制BA-20輪式戰車
20世紀20-30年代期間,蘇軍為提高機械化部隊的機動性,在GAZ-M1四輪越野卡車底盤的基礎上,制造出了諸如BA-20在內的多種四輪輕型多用途裝甲戰車。以作為伴隨機械化部隊的偵察先鋒。BA-20乘員為2-3人,裝甲厚度為4-6mm,最大時速80-90km/h,裝備為1挺7.62mmTDTMG機槍。是二戰中蘇軍使用比較廣泛的壹種車型。20世紀30年代後期,中國國民政府引進了數量不詳的BA-20。在之後的二次國***內戰中,PLA曾大量繳獲。
英/澳大利亞制 MK-2多用途運載車
二戰前英國布倫公司制造了壹種MK-2輕型多用途裝甲車僅重4.3噸,乘員3人,使用壹臺“福特”V-8發動機,裝備1-2挺7.62mm輕機槍,載員4人,可牽引輕型火炮。是二戰同盟國中使用比較廣泛的壹種輕型多用途運載車(又稱“環宇運載車”)。1943年,中國國民政府在盟國援助下,在印度組建美制新式陸軍--中國駐印軍,於印度的藍姆加進行整訓, 駐印軍在整訓期間裝備了壹定數量的英國和澳大利亞生產的MK-2輕型多用途運載車做為訓練之用。爾後,也參加了後期與日軍的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