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居寺(石景山)景區簡介;
雲居寺位於北京市房山縣西南山區壹個山巒起伏的小盆地裏,距北京約75公裏。它坐落在朱魯山,背靠朱山,以石景山為屏障。雲居寺以其佛教遺物和石刻經文而聞名。是京郊具有金石學、書法、美術、國史、佛教史等重大文化意義的古跡。在北京乃至全國的眾多古剎古剎中占有重要地位。1992,該寺被評為“北京十大文化旅遊景點”。方山縣西北的山區,自隋唐以來就是佛教勝地,有方上山竇律寺、劉頻山天官寺、雲蒙山龍泉寺、以竇律寺為中心的九洞十二峰七十二廟等眾多佛教遺跡,其中以石景山雲居寺最為著名,有“京中敦煌”之美譽。
雲居寺始建於隋唐,歷代多次重修擴建,成為中國北方著名寺廟之壹。部分寺廟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炮火摧毀,現在只剩下廢墟。寺東北1.5km的石景山上有九個藏經洞,洞內保存有隋代至明代所刻的石經板,連同寺南端藏經洞內的遼、金經板***143l2,共刻有文字數。除去反復雕刻者,共雕刻了112O多幅,是我國佛教文化的瑰寶之壹。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石刻大藏經,在中國佛教史上值得書寫。雕刻雲居石徑的規模遠超北齊銀塘山摩崖石刻經文和泰山石谷石刻經文。
雲居寺的名稱最早見於唐二年(669年)的石刻,隋唐時已有相當規模。唐代時,上寺和下寺都在石景山上,不再考寺址。下殿現在是遺址。遼金時期的雲居寺以石刻經書著稱,故稱“石敬寺”。明代,東於寺建在石井山腳下,雲居寺居山之西,故又稱西域寺,清初改名為西域雲居禪林,至今仍保留雲居寺之名。雲居寺歷代多次修繕,最後壹次修繕是在清康熙三十七年(l698年)。在被破壞之前,寺廟規模很大,在廟路中間有五院六廳。寺廟依山而建,每層的院落都在逐漸升高。每層正廳旁邊都有壹個副廳。中路北側有壹僧舍,兩塔相隔。山前春水流,清泉垂柳,山霧繚繞。自然環境相當優美。這的確是壹個練習的好地方。七七事變後,寺廟被日軍炮火摧毀,南塔也在此時被毀。雲居寺遺址北面和四角的十座小石塔是劫後僅存的遺跡。還好有雲居寺被毀前拍的照片。中日復交後,日方歸還了當時的照片。自公元二年佛教傳入中國以來,佛經翻譯壹直是眾多僧人和信眾經久不衰的事業。但是,紙、絹、木卷軸不僅容易受到風、火、水、蟲的破壞,也容易受到人類的破壞。歷史上兩次“法難”期間,大量手抄本佛經化為灰燼,戰爭和火災也給佛寺和佛經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制作樣本促使僧人想盡辦法讓佛教長久傳承下去。鑒於山東泰山、河北孤山等地保存有摩崖石刻,幽州僧人靜萬認為刻石可以永存,於是繼承了恩師惠斯的遺誌,選擇了漢白玉、艾蒿青石豐富、遠離幽州城的房山,開始了刻石藏室的艱苦工作。景灣最早創造了石景山藏經洞和雲居寺,他發誓要建十二個石井。這壹行動得到了當時社會各界的支持。從隋代中期到唐初,景灣刻經30年,每刻壹批石經就被封起來。貞觀十三年(639年),靜琬入吉安,其長子玄道、僧益、慧暹、先後主持刻經,得到公主賜經4000余冊為底本,先後刻經100余冊,存放於各藏經洞。從隋朝到明朝,* * *在藏經洞內發掘出九部藏文石刻經文4559件;遼金時期在寺廟南側挖了壹個山洞,裏面埋了1O611經書。廖天慶七年(1117),洞旁建塔,即“雲居寺南塔”,又稱“壓經塔”。
井灣最初雕刻了146塊石頭,其中壹些嵌在第五洞的墻壁上。第五洞名為“雷音洞”,是九洞中最大的壹個,也是唯壹壹個開放的藏經洞。洞前有壹扇可以進出的門,長寬都在10米左右。其中有四根八角形石柱支撐著天花板,石柱的四面都雕刻著小佛像***1O54,故稱“千佛柱”。其余的洞窟都是封閉的,裏面堆放著石碑,洞窟的門也是封閉的,人出不去。
房山《詩經》是中國的《詩經》寶庫,也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對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歷史、藝術、佛教歷史和經典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遼金時期刻的石經,原本是以契丹藏文為藍本的,但契丹藏文早已失傳。近年來,在山西應縣木塔中發現了壹部《齊永藏》殘卷,與《房山石經》壹模壹樣。房山石經很好地保存了契丹藏經,這是世界佛經史上的壹件大事。《房山石經》是原刻石板,沒有寫抄經文時容易出現的那種錯誤,版本校勘價值極高。同時保存了50多種各版本大藏經所沒有的經典。精湛的雕刻技藝和優美的書法,不僅是珍貴的佛教文物,也是我國書法雕刻藝術的精品。所以出來之後就出名了。在書法藝術方面,隋代的篆刻經典已有專家書寫,唐代的篆刻經典有隋唐書法的優美風格。從《詩經》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中國書法風格的變化和文字的演變(如:俗字、異體字、簡化字、吳周新造的字等。).《詩經》中有許多銘文,是研究歷代政治、經濟、文化和民俗的珍貴資料。自1956起,中國佛教協會會同有關部門對房山石經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發掘和整理。目前已有部分石經被編號並展出。
1981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佛教徒羅燕正在山洞裏學習。在原來地面下五厘米的地方,他發現了壹塊石頭,石頭下面有壹個洞穴,裏面有石字母、銀字母、玉字母等。都是以信件的形式密封的。1號漢白玉信,封面鐫刻172字,內題83字。這幾個字描述的是明朝萬歷二十年(1592)在石景山首次發現隋代的佛教文物。2號青石字母,比上壹個字母略小;信封面上有36字題詞,“大隋朝十二歲兒子丙子,四月十日生,甲子在此信中置三件舍利子,以永劫原方丈”。這表明佛祖舍利已經在這裏珍藏了1300年。柏寒玉函3號有壹個楔形的抽屜蓋,上面寫著“佛舍利”和* * *字樣。鍍金銀字4號四周刻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個圖案,覆以碎花圖案,內含木繪朱湘1個,珍珠11顆。白玉字母5號非常精致,長寬12cm,高17cm。裏面有兩尊紅米大小的佛祖舍利,並配有兩顆珍珠。
關於這些舍利子的來歷,據記載隋文帝從壹位印度高僧那裏得到舍利子,並於仁壽元年(601)、仁壽二年(602)、仁壽四年(604)三次將舍利子賞賜給中國各州。幽州的紅葉寺和智泉寺都有幸得到。兩座寺廟都離雲居寺不遠。與此同時,雲居寺的創始人凈萬法師原是智泉寺的和尚,也是佛教天臺宗慧思的弟子。看來很有可能當時皇帝也把舍利子送給了雲居寺。《寒山法師夢遊集》和《景帝風景略》中記載,明二十年在石景山雷音洞、雲居寺發現三件舍利子。當時,萬歷皇帝的母親信佛,所以她進宮三天,然後把它放在雷音洞。但是,三件舍利子記載的只有兩件。據專家推斷,其中壹件可能是明朝萬歷皇帝的母親迎賓入宮時不小心丟失或私自留下的。目前,這兩件舍利子及相關文物由中國佛教協會保管。雲居寺壹旦修復,他們將被送回雲居寺安置,供各界人士瞻仰。
雲居寺周圍有六座唐遼石塔和遼代磚塔,相互守護,形成了雲居寺特殊的佛教文化景觀。其中,唐代(618-907)修建的方形石塔,就是由房山石窟著名的漢白玉雕刻而成。有兩種塔:單層塔和密檐塔。平面呈方形,正面尖拱,內側刻有鐵甲金剛武士,生動逼真。其中,唐代開元十五年(727年)建造的壹座石塔內壁上雕刻的壹個雙眼渾濁、高鼻的供養者形象,反映了盛唐時期民族團結的繁榮景象。這些石塔是北京現存最早的古塔,成為研究唐代幽州地區文化史和佛教史的珍貴實物資料。1949後,人民政府對藏於雲居寺的石經進行了發掘整理。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14278部石經,分別藏於對面石經山上的九個洞穴和雲居寺文物庫。1961年3月,國務院將雲居寺遺址、兩座遼塔、八座唐塔、藏經洞、石經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為了保護這些珍貴文物,遼代北塔先後進行了加固修復,安裝了防雷設施,並修建了石井圖書館保護石井板,使這些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代珍貴文物得以代代相傳。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恢復雲居寺4月1,1935。壹期工程,天王殿和毗盧殿已建成開放。雲居寺千年遺跡漢白玉圓山門的宏偉形象也已修復。為更好地保護石經,避免風化剝蝕,現決定於9月9日9: 09: 09,1999,對地下所有石經進行重新封存。此舉必將成為佛教史上的壹件大事。
雲居寺因收藏15000余件石刻和佛教大藏經,被譽為“北京的敦煌”。雲居寺周邊兩平方公裏內,內雲居寺、石景山藏經洞、唐朝、遼塔群構成了中國古代佛教文化的寶庫。方山雲居寺所刻佛教大藏經始於隋代,歷經唐、遼、金、元、明等千余年。刻於1122卷,14278塊石,藏於石景山九大藏經洞和雲居寺地穴。現在,77000多件木雕《龍藏經》已由明代的20000多卷運到寺內。石經、紙經、木板被稱為世界“三大奇跡”。展覽包括“石經展”。
雲居寺有五院六廳,東臨方上,西臨拒馬河,占地7萬多平方米。兩側有附屬殿堂、皇宮、寺院,有兩座塔樓相對而立。它歷史悠久,歷經滄桑。解放後,雲居寺經過兩次大規模的修繕,恢復了它的雄偉。雲居寺古稱“海碑塔林”,碑20余座,塔10座,是其寶貴的文化遺產。
石景山位於雲居寺東二裏,俗稱小西天。它海拔450米。這裏不僅是房山石經的起源地,也是佛舍利出土的地方。465,438+096隋唐石經是國寶,以雷音洞、金仙塔公主為代表的眾多古跡都有很大的價值。
據考證,該石經刻於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05年)。靜琬和尚為了維護佛法,把佛經刻在石頭上。刻佛經這壹行,歷經隋唐遼金元明六個朝代,歷時1039。佛經分65,438+065,438+022部,3,572卷,65,438+04,278塊刻制,藏於石景山九個佛經洞和雲居寺地穴,規模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