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賓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中國辭書學會會長李玉明。
孫玉文,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張壹華
俞桂林,商務印書館中文編輯中心主任
編輯評論/註釋
近日,中國第壹部標準化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詞典》推出App版,厚重的“卷帙浩繁”工具書成為手機上的小應用,以其實用性、便捷性和創新性迅速走紅。互聯網時代權威詞典等傳統工具書的“數字化轉向”有哪些難點?會給用戶帶來哪些便利?光明智庫邀請專家為您答疑解惑。
亮點快速瀏覽
工具書App並不是簡單地將紙質內容移植到網絡或電子設備上,而是加入與原有知識關聯的新內容和與內容匹配的新形式,這就需要配套的知識服務。
互聯網是大數據庫,但不是合格的“大詞典”;它有大數據的優勢,但也有“數據偏差”。傳統詞典的內容,代表了人腦的優勢,已經標準化編纂,不可或缺。
傳統詞典要創新,要正確。緊跟時代發展,不斷增強詞典的科學性和實用性,需要編校者認真對待傳統,善於在學術碰撞中觀察雅詞。
1.工具書數字化是大勢所趨
光明智庫:數字出版技術日新月異,互聯網查詢越來越方便。傳統工具書的情況呢?還有哪些詞典像《現代漢語詞典》壹樣轉向了互聯網應用?
張壹華:目前,傳統工具書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人們的閱讀習慣和興趣發生了很大變化。線上閱讀和移動終端閱讀已經成為很多人閱讀的常態;網絡新聞、網絡小說成為很多人的興趣。這種變化自然導致咨詢習慣和方式的改變。大多數人不再查閱紙質詞典,而是選擇更方便的網上檢索,尤其是大學生。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了傳統紙質詞典的市場接受度。
李玉明:現代信息技術為傳統工具書的編寫提供了新技術,也為工具書的出版提供了電子載體。這使得傳統工具書的編纂、出版、再版和發行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面對這些變化,詞典學壹直在積極適應。學術界及時研究和介紹國際辭書的信息化趨勢,探索中國辭書信息化的發展路徑。2001年,中國辭書學會成立了辭書編纂現代化技術專業委員會,大力推動傳統辭書向整合媒體辭書方向發展。詞典界也做了很多探索,新版《辭海》和《漢語大詞典》都準備了電子版。商務印書館已經推出並運行了新華字典App,最近又推出了現代漢語詞典App。
於桂林:現在壹些大型工具書的數字化改造是大勢所趨。而壹些學習型、標準化的工具書,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仍然是學習者辦公桌上的常備工具書,這些詞典壹直保持著相對較高的紙質書銷量。為了更方便讀者使用,拓展詞典的學習功能,近年來出版社陸續推出了詞典應用。紙質版和移動網絡版並行,反響很好。比如最近發布的《現代漢語詞典》App,開發了頗具特色的“智能詞典助手”,提供快速查詢和學習功能,如詞語辨析、同義詞、詞語/成語接龍、詞語分組、偏旁部首、筆順等。
2.不是簡單的移植論文內容,而是提供配套的知識服務。
光明智庫:目前權威參考書應用軟件不多。是因為客觀條件還是主觀動力不足?傳統詞典轉向互聯網應用時遇到了哪些困難和瓶頸?
於桂林:客觀地說,工具書應用不僅僅是簡單地將紙質內容移植到網絡或電子設備上,還包括添加與原有知識相關的新內容,以及與內容相匹配的音頻、視頻、動畫等新形式。它需要配套的知識服務來形成壹個龐大的資源庫和知識庫,這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建成的,需要相當的時間和開發費用。主觀上,很多網民對網絡資源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習慣於享受免費的知識服務,導致傳統出版單位發展網絡工具書缺乏動力。另外,很多內容需要新技術的支撐,而這些新技術大多是傳統出版行業不擅長的,這讓傳統出版單位感到害怕,不想也不敢加入其中。
李玉明:雖然傳統工具書也為上網做了壹些準備,但在實際營銷中仍以紙質書為主,顯得“惰性”。在我看來,造成這種“慣性”的原因有四:紙質詞典銷量尚可,能養活人。很多機構需要保留壹定數量的工具書,基礎教育的學生詞典仍然是詞典商家的寵兒;傳統詞典的編纂者不熟悉現代信息技術,出版社缺乏現代信息技術團隊。網絡詞典盈利的先例不多,傳統詞典不敢輕易出家門;網絡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
張壹華:個人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許多人對網絡詞典的重要性缺乏戰略認識,對傳統詞典的生存狀況缺乏緊迫感。同時,由於對網絡詞典缺乏深入的研究,對適應媒體融合時代的網絡詞典的技術結構、知識分布、組織形式等缺乏必要的了解。事實上,傳統詞典向網絡詞典的轉型,並不是簡單地將紙質文本轉換成電子文本。現在壹些出版社的詞典app停留在這種初級狀態,並不是真正的在線詞典。
轉型之前,有必要了解壹下傳統詞典和網絡詞典的主要區別:壹是文本性質不同。傳統詞典是平面文本,在線或數字詞典是多媒體或多模態文本。第二,課文內容和知識結構不同。傳統詞典主要是字面解釋,圖片是解釋的附加信息。在網絡詞典中,音頻和視頻將是重要的釋義形式,“視覺觸覺”是其重要功能;第三,文本結構不同。傳統詞典的知識條目在印刷媒體上是線性排列的,而網絡詞典是按照數據庫結構存儲的——同壹詞條的信息條目放在不同的地方,並標註特征;第四,詞典的規模和種類不同。傳統詞典有嚴格的類型和篇幅限制,而網絡詞典規模大、全面、系統,沒有規模限制。
孫玉文:開發傳統工具書的應用軟件,首先要確定什麽是權威工具書,首先要開發哪些權威工具書。特別是如何確定現代人編的工具書的權威性,需要煞費苦心,需要開發者有很強的洞察力和很高的道德水準,不能搞夾帶,更不能填空、粗制濫造。
在我看來,科學性和實用性是傳統詞典轉向互聯網應用時應該註意的難點。所謂科學,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忠實於詞典的固有內容,力求不失真、不正確、不超脫、不衍生、不倒置,不改變傳統詞典的原文;實用性是指通過數字化手段可以方便地發揮傳統詞典的檢索功能。這就需要開發者合理分配投入的人力,對特定詞典的積累進行深刻全面的教育;同時要建立壹套程序,仔細核對數字詞典,要認真細致,不出差錯;還要有壹定的數字技術應用水平和發展眼光,盡可能設計多樣化的功能,滿足用戶的各種需求。
3.有用又好用,為人們掌握知識提供了便捷可靠的渠道。
光明智庫:傳統工具書轉向互聯網應用,會對人們的網絡閱讀產生什麽影響?如何讓數字化轉型的參考書更好地發揮應有的作用?
李玉明:詞典是通過詞條解釋世界的社會和文化項目。它承載著民族的集體記憶,服務於人類知識的獲取。傳統詞典走向線上、整合媒體是發展趨勢,必須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檢索需求和新的文化習慣。
傳統詞典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壹是內容權威。大量的參賽作品是歷史的積澱,是專家智慧的匯聚。它們不是剪刀和漿糊組成的,也不是僅靠計算機進行機械的數據抓取和整理。第二,在用戶眼中具有權威性。雖然很多人習慣用網絡查詢,但是遇到重要的事情還是需要查閱紙質詞典。就像橋兩邊的欄桿,雖然過橋時人們往往不去扶它,但它的存在讓過橋的人更有安全感。傳統詞典走向互聯網,甚至發展成媒體詞典,也就是將原有的“有用”特性疊加在互聯網產品的“好用”屬性上,“有用+好用”更是如虎添翼。
於桂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工具書最終呈現和應用的壹種方式,工具書本身的質量和水準是其被接受和喜愛的首要基礎。工具書App的推出,讓人們在地鐵上、出差時、在外旅遊時,都可以查閱權威知識,而不必再背壹本大磚頭似的字典。此外,參考書App還可以作為電子書的嵌入式產品,附加在移動閱讀內容上,即看即查,即看即看。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看不懂或聽不懂的單詞,可以跳轉到詞典中查詢學習,為人們增加知識提供了方便可靠的渠道。
孫玉文:傳統工具書轉向互聯網應用是必然趨勢。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工具書的互聯網應用將會有更加廣闊的前景。我們應該積極迎接這壹數字化變革的到來,高度重視數字化工具書的建設,認真比較現階段傳統工具書和數字化工具書的優劣,充分吸收傳統工具書在閱讀和檢索方面的優勢,體現在數字化工具書中,提高數字化手段。
需要註意的是,以前人們只用傳統工具書,現在傳統工具書和數字工具書並重,甚至有的人基本只用數字工具書。目前只使用數字參考書是有缺陷的。毋庸諱言,有些數字工具書比較粗糙,不能體現傳統工具書的精髓,甚至有些新編的數字工具書,知識性錯誤比較多。如果只是用這樣的參考書來學習,不去查權威的紙質參考書,不去多方求證,這樣做出來的知識必然會過時。
4.正直創新:在維護內容權威性的基礎上,增強網絡搜索的規範性。
光明智庫:傳統工具書在數字化轉型中應該如何平衡誠信與創新的關系?
孫玉文:堅持誠信創新,不僅是傳承發展的問題,也是學習和學風的問題。相對於現在的數字工具書,傳統工具書最大的優勢在於基礎、嚴謹、權威。為了保持這壹優勢,傳統工具書應不斷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編校質量。這就需要作家和校訂者認真對待傳統,不斷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全面深入地收集和整理材料,同時善於學術碰撞,在碰撞中審視優雅的文字,從而得出準確的結論。
傳統工具書由專業人員編寫,內容自成體系、與時俱進,並逐版修訂,不斷吸收新的科技成果、新的學術觀點和新的文明發展,是知識生產、知識創造和知識傳播的重要載體。因此,記錄、整理、總結、傳播權威、規範、系統的知識內容,是傳統工具書必須堅持的準則。在此基礎上,利用新技術拓展傳統工具書的使用功能和範圍,提供更加便捷、增值的知識服務,是傳統工具書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這樣推出的工具書是立體化、全方位的融媒體形式,線下是科學嚴謹的紙質工具書,線上是精準、系統、便捷、高效的知識服務平臺。
李玉明:現在的年輕人高度依賴網絡閱讀,信息獲取是碎片化的。為了滿足不同群體的文化習慣,傳統詞典不應居高臨下,而必須向融合媒體的方向發展。這種發展首先要“直立”,利用互聯網進壹步提升自身內容的權威性。互聯網是大數據庫,但不是合格的“大詞典”;它有大數據的優勢,但也有“數據偏差”。特別是各種算法形成的有針對性的信息推送,造成了“信息回音壁”或“信息繭房”,在壹定意義上違背了互聯網拓寬收聽渠道的初衷,無形中促使用戶形成了“信息偏見”。為了打破這種偏見,傳統詞典中代表人腦優勢、經過標準化編纂的內容更是不可或缺。
發展就是創新。這種創新需要站在文化和技術的前沿,“創新是必由之路”;根據漢語詞典的實踐經驗和網絡知識產品的特點,有必要制定網絡詞典的規範和標準;需要有容錯糾錯系統意識,不能讓創新停留在文字上;要盡快完善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確保網絡詞典或媒體詞典的知識產權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