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山海經的來龍去脈
――解開老子辭周之謎、經典消失之謎、百家爭鳴之謎。
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九州社會動蕩不安,思想生成,文化跌宕起伏。它壯麗而神秘的場面給中國文明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也留下了許多有趣而難解的謎團。其中有三大文化之謎,分別是《無價的文化寶藏》、《周氏圖書檔案失蹤之謎》、《偉大思想家老子退休之謎》、《世界奇書《山海經》作者或編者之謎》。種種跡象表明,這三個文化之謎是有內在聯系的。先說《山海經》。
《山海經》是壹部記載古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著。它記錄了中華文明和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以及這種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自然生態環境。古代傳說《山海經》的作者是大禹和伯夷,大禹是治理水土的聖君,伯夷是當時的森林環境大臣。近代大多數學者認為,《山海經》不是壹個人寫的,也不是短時間內寫出來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或秦漢時期,也有人認為其材料源於禹時代。至於《山海經》的作者,眾說紛紜,要麽是楚人,要麽是中原人,要麽是“海外人”。其中對“中原人”有兩種看法,壹種是周人,壹種是齊人;而“海外人”涉及古印度人、巴比倫人等等。
有代表性的觀點如下:袁珂先生在《中國神話與山海經研究》壹文中說:“《山海經》是戰國早期至漢初許多人寫的古書,作者很可能是楚國的楚人。”茅盾先生在《神話研究》壹書中說:“《五藏山經》大概是東周之書。原因是它以洛陽為中心,文字是永州東部的山和分水冀州南部的山,比較詳細。洛陽附近的山最細,但東南東南最少,北方最少。”客觀地說,《山海仲晶山景》對楚國的山川、楚人的神話和風俗進行了詳細的描寫,說明作者對楚國有著真實的了解。同時,《山海經·Xi·山景》對周地的山川和神話習俗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表明作者對周地也有了真實的了解。此外,由於《山海經》的書名和結構與齊國學者鄒衍的學術思想、著作內容如《終》、《大聖》等有相似之處。,有學者認為《山海經》的成書與鄒衍學派密切相關。
值得註意的是,在東周時期,周和楚是並存的朝代。東周時期的國家中,除了周朝,只有楚王自稱為王。其實,楚與周(包括中原諸侯國)長期為敵,雙方不時有征服;壹般來說,這種情況下,不太可能出現壹個當時的學術能夠很好的了解周邊地區和楚風俗的人。但是有壹個例外,那就是王子超和他的後代。事情是這樣的,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後,周王室在王位繼承問題上發生了內戰。蜀長子占領洛陽數年,太子蓋(次子,名周)投奔澤邑。公元前516年秋冬,出兵支持太子丐幫復辟(得到中原諸侯國響應),帶著的經書(應該有大量周王室的青銅禮器)去了楚國,《左公二十六年》、《史記》等書都有記載。
在的壹行人中,不僅有皇室成員、世襲貴族,還有在周皇家圖書館工作的官員和學者,而長期在周皇家圖書館工作的大思想家老子也極有可能隨行。至於王子超壹行攜帶的周氏經典,應該是相當珍貴的。其中應該包括歷代(指商朝、夏朝及更早時期)的文獻和文物,也包括周朝諸王的詔令,或許還包括各諸侯國的奏折、聲明等文獻和檔案。
據《呂氏春秋》記載:"夏太師終被頡利迷惑,遂按其計經營事業;商朝的歷史讓妳很困惑,本周包含了它的圖紙。“壹方面說明周朝皇家圖書館收藏了夏商時期的文物,另壹方面也說明把書籍和記錄帶到‘道之國’是壹種古老的文化傳統,也是圖書館和文獻管理官員的神聖職責。因此,王子超帶著石舟的經典去了楚國。如果不表明他相信楚國會世代昌盛,那麽就說明他還是周王室的合法繼承人(擁有王室檔案是擁有王權的必要條件之壹)。同時,在王子超占據周代皇家圖書館洛陽的幾年裏,官員和學者仍然堅守崗位,客觀上相當於站在了王子超壹邊。因此,當王子超帶著石舟的經典去楚國時,恐怕這些官員或學者們無論願意與否,都只能隨王子超而去。
然而,當王子超前往楚國時,恰逢楚平王去世,楚國也在王位繼承問題上陷入混亂。種種跡象表明,王子超壹行並沒有到達楚國的都城,而是停留在南陽(今河南南陽市石橋)的鄂西地區。也就是說,王子超很可能沒有把石舟的經典送給楚國的君主和大臣,而是保存在自己手中。在我國現存的史書中,沒有記載楚何時何地接收這些典籍,也沒有明確記載這些珍貴文獻的去向。這些人類文明史上的無價之寶從此神秘消失,歷代出土的文物中也沒有發現它們(也許有些典籍已經出土或流傳到國外,但人們並不知道它們是周皇家圖書館的典籍)。因為王子超準備帶走周氏經典,而且他壹直有重置的期待;因此,作者認為我們有理由相信是王子超秘密保存了石舟的古籍。
因此,在歷史探索小說《老子的隱跡》(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中,作者假設有以下情節:王子超在攜經赴楚途中聽從了老子的勸告,謊稱自己不小心失火燒死了他們,秘密喬裝出差將周氏典籍藏於磨山、丹崖山(今河南西峽縣)的山洞中。但《黃蘭》記載王子超墓在南陽鄂西,當地晁姓自稱是王子超後裔;另外,在今天河南鎮平縣和內鄉縣之間還有壹個地名叫晁陂,還是以王子超的後代命名的。因此,王子超秘密收藏的周氏經典也可能在上述地區。
據《左傳·丁公五年》“五年春,王人在楚殺子。”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505年,但原因和地點沒有提到。筆者推測,此事與周、對經典的追求有關,而至死不肯交出經典。與此同時,老子可能因為參與了周氏經典的收集而辭官隱居直至去世。事實上,周在位44年(死於公元前476年),在此期間,老子不可能回到周皇家圖書館和檔案館。
值得註意的是,《莊子·天道篇》記載:“孔子藏書在石舟,魯茲謀說:凡從周誌藏書中得有史者,免費歸其家,夫子若欲藏書,必設法查明原因。孔子說:好。去見老聃,但老聃不允許。“如果《莊子》是真的,看來周從世界各地收集書籍重建周皇家圖書館是因為他沒能從追回周的典籍。《莊子》壹書認為老子和孔子觀點不同,所以拒絕了孔子的請求。應該承認,經歷了紂王的室內混亂之後,老子的觀念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老子之所以拒絕充當介紹人,還有壹個原因。其實他已經失去了這個資格,公開活動也不方便(大概此後不久,老子出函谷關,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經》,從此不翼而飛)。
作者之所以在這裏介紹王子超壹行和老子的行蹤,是因為周氏古籍失蹤之謎應該引起中國歷史文化界的足夠重視(令人費解的是,2500年來沒有學者認真提出這個問題),《山海經》的成書與上述事件密切相關。1995年期間,當筆者與畫家孫女士合著《山海經新圖》(昆侖出版社即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時,開始清晰地認識到《山海經》壹書的作者(包括編者、譯者、重寫者)很可能是跟隨著有經典的前周皇家圖書館的官員、學者或後裔。原因如下:
1.從《山海經》的篇章結構來看,有壹個大致的框架,當有壹個寫作綱領或編輯方針,有壹個彼此關系密切的寫作團隊。
2.《山海經》中經常跳出四字韻句,《道德經》中也經常使用四字韻句,這壹點已經被很多學者註意到。作者懷疑四字韻句是古代史家、奇才常用的修辭方法,為周代史家所繼承,這壹點《尚書》也可以證明。因此,《山海經》的作者應該是跟隨王子超到楚國的歷史學家(巫師和學者)或其後代。
3.《山海經》中的《西山經》和《鐘山經》內容特別詳細準確,說明作者對周、楚的山川民俗典故非常熟悉,這是壹行或其後代的專長。
4.《山海經》中的大量內容來源於周代皇家圖書館收藏的古籍資料,既有歷代歷史檔案中記載的古代歷史傳說,也有各諸侯國的報告文獻和民間搜集的神話故事(古代神話傳說是歷史信息的載體,請參考作者撰寫、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的《尋找古代信息》)。上述書籍和記錄對其他人來說是罕見的,但對與王子超壹起去楚國的歷史學家或他們的後代來說是熟悉的。
5.老子的《道德經》在當時是壹部傑作,但卻極其小心翼翼地把具體事件全部隱藏起來,這其中必有其苦衷。相比之下,《山海經》也是極其小心翼翼地回避任何與現實有特定關系的事件,所以有其苦衷。也許,《道德經》的隱晦和《山海經》的隱晦都是因為同壹個原因,就是它們的作者或作家出於某種現實的考慮,極力隱去自己的真實身份。因此,如果《山海經》的作者或編者是王子超壹行或他們的後代,那麽他們確實有理由隱瞞自己的身份。此外,王子超壹行及其後代還有壹些“裏外不是人”的苦衷,所以不願對現實發表意見,而是專註於古籍文獻的整理和編輯工作。同時,編撰《山海經》這樣壹部巨著,需要編寫者有充足的時間和財力,沒有或很少受到世俗瑣事的幹擾。顯然,這樣的條件是王子超壹行的後代所完全具備的,而且這種工作已經成為他們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樂趣。
6.相傳公元前501年,孔子50歲才讀《易經》。對此我們有了新的解釋,即《周易》等書原本為周王室所藏,外人通常無法閱讀;然而,自從王子超帶著石舟的古籍去了楚國,最初的《周易》等書的收藏逐漸流傳開來。這是因為王子超及其後代失去了曾經的財富來源,他們必須尋找新的謀生之道,包括編輯、抄寫、寫作和出售各種經典和書籍(珍貴的原始書籍應該已經秘密保存了很長時間,但不排除有些原始書籍散落在世界各地)。據此,作者有理由認為,是王子超及其後代開創了中國的圖書出版業,大量臨摹周氏經典的流行推動了教育尤其是私學的興起,私學的繁榮促成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正如敦煌書籍的傳播促成了敦煌學的興起壹樣)。其實老子寫的《道德經》這本書,應該算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本個人寫的,闡述個人觀點的書。所謂孔子刪詩刪書,說明孔子收集了壹些失傳的周氏經典,重新整理成書(過去學者誤以為孔子是從全部周氏經典中選取了壹些內容,編輯成書)。
7.鄒衍的“大九州”和“小九州”的概念,很可能來自《山海經》,或者來自王子超壹行的後代(古代南洋地區文化和學術發達,張衡、張仲景、晁錯等許多人才也得益於此)。這是因為大九州和小九州的概念中都包含了以某地為中心的思想。但是,齊國靠近大海,不在中原中心。當時只有周王室的人(包括他們的後代)有強烈的中央統壹觀念。
8.《山海經》充滿了中央四方、天下壹統的理念,同時又處處流露出對自得其樂、自給自足的小國的贊美和向往。在這方面,壹個合理的解釋是,王子超和他的後代仍然深深沈浸在過去美好時光的記憶中。當時的周王室雖然只有很小壹塊直屬中央的領地,但在名義上仍然是壹個統壹天下的主權國家,所以能夠過著有尊嚴的、富裕的、和平的生活。有趣的是,老子在《道德經》中也向往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也許,王子超及其後代之所以編撰《山海經》,是壹種失國之後的情感寄托,為了在其中建立自己的理想。
9.事實上,《山海經》的內容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間的。兩者都有中心意識,能平等對待遙遠的外國;這裏不僅有清晰的萬裏山河,還記錄了各地的物產和風土人情。顯然,擁有上述信息(地理地圖具有軍事價值,人們非常容易看到)並能以平等的態度描述這些信息的是王子超及其後代。
需要指出的是,王子超及其後代是《山海經》的編者、校勘者和改寫者,而不是《山海經》的原作者。事實上,根據筆者20多年來對《山海經》的多角度研究,認為《山海經》是四部古籍的匯編,即禹時代的《五藏山經》、夏朝的《外四經》、商代的《野四經》和周朝的《家五經》。有關討論,請參閱作者撰寫的《山海經地理復原劄記》及其他相關論文。
但在今天,我們很難確切說出《山海經》中哪些內容是傳世的,哪些內容是王子超及其後人改寫或補充的(不能完全排除後世其他學者改寫或補充)。如中古十壹經《山海經》中關於鳳山的記載:“有壹獸,形似猿,眼赤喙黃,名曰永和。看到它,它的國家害怕了。神修其父之處,常遊於清陵深淵,有光出入,其國見之必敗。九點了,妳知道霜降。”郭璞說:“清水河在鄂西山上。上帝來的時候,水是紅色的,閃閃發光,現在有房子和寺廟。”由於王子超生活在鄂西,筆者頗懷疑上述記載與王子超的楚國之行有關:1,“和”是吉祥之名,但又說“見國為大懼”,意思是“好人無好報”,似乎為王子超平反;2.神“農父”的名字,意思是為民努力,但他說“見其國者敗”,也是在描述王子超的不幸遭遇;3、所謂“九分鐘,知霜降”,這九分鐘是周王室的重要禮器,是跑到楚國時帶走的,當時是深秋初冬。“知霜”可能是當時政局的壹個前兆現象,是被王子超壹行及其疑慮刻在心上的。
由於《山海經》是壹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著,具有極高的軍事和政治價值,因此必然會影響其傳播。作者推測,《山海經》是由王子超壹行的學者整理編輯成書,作為重要的禮物送給了楚國(王子超壹行在楚國政治避難,當然也要送給楚國的君主和大臣壹些貴重的禮物,包括古籍和禮器。事實上,今天荊楚出土了大量的青銅禮器,只是在很長壹段時間內流傳於楚國上層。所以,屈原有條件去讀《山海經》,並以此為基礎,創作了《田文》等詩,從此絕唱。前後,秦國對楚國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為了安全起見,故意刪除了有關秦楚要道山川的內容,這壹部分成為了失傳的《鐘繇義》,其地理位置大約在今天秦嶺南麓的漢水、淡水壹帶(現存版本《鐘繇義》原屬《鐘繇義》)。
後來楚國被秦國滅了,《山海經》大概是和其他典籍壹起收藏在秦朝的圖書館裏(在此之前,吳軍也曾入侵過楚國的都城,不知有沒有文獻典籍的轉移)。此後,劉邦率兵至鹹陽,秦館大量文獻典籍被蕭何收藏,成為漢代圖書館文獻資料的重要來源。至此,《山海經》壹書逐漸被漢代學者所知。遺憾的是,司馬遷寫《史記》時,由於不能很好地解讀其內容,未能引用其資料。
正是在西漢末年,山海經成為壹個著名的學者,為世界各地的學者所知。公元前26年(漢成帝和平三年),漢成帝為了擴大國家圖書館的藏書,請光祿大夫劉向等人大規模編輯整理各類古籍,其中包括《山海經》的編輯校對。公元前5年,劉向的兒子劉欣(後改名為劉秀)繼承父業,繼續整理古籍。此後不久,劉秀提交了《山海經表》,並將原來的32部《山海經》修訂為18部《山海經》,我們今天看到的所有版本的《山海經》都源於此。事實上,《山海經》在漢代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視,這與劉向父子和東方朔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因為他們根據《山海經》中的記載,解釋了許多奇異的外物和遙遠國家出土的文物。
需要指出的是,劉秀修訂的《山海經》十八本和以劉秀為藍本的《山海經》三十二本早已失傳。《山海經》在漢中期流行了壹段時間後,又回歸了孤獨。大約300年後,東晉學者郭璞(公元276-324年,帶有方士色彩)對《山海經》進行了全面的修訂和註釋。此後,《山海經》重新流傳於世,至今仍廣為流傳。
關於《山海經》還有壹個重要問題,即《山海經》與山圖海的關系。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山海經》圖,大多是用線描的妖魔鬼怪、人神圖,大體上來源於明代學者王重慶的《山海經解》(附壹卷)、清代學者吳仁琛的《山海經》(附五卷)和清代學者的《山海經存》(附300多幅圖)。此前,宋代畫家舒雅、南朝畫家張僧繇也畫過山海經,可惜都失傳了。晉代著名學者陶淵明在壹首詩中說:“妳看《紂王傳》,看山海,官府會贊嘆宇宙,妳不快樂又能怎樣呢?”從他吟誦山海經的詩中可以推斷,他看到的還是有插圖的,和郭璞看到的差不多。
劉向父子、東方朔、司馬遷等人是否看過《山海經》,不得而知。許多學者認為《山海經》是對山圖海的文字解釋,最初是大禹鑄於九鼎之上,後來部分圖畫繪於楚國祠堂墻壁上,並不斷出現在漢代石刻中。
需要註意的是,具有“看圖說話”性質的山海經圖屬於自然地理圖和人文地理圖,因為具有地理方位信息的內涵,所以與後來的山海經插圖完全不同。筆者推測,最早的《山海圖》應該是圖文並茂的,有大量的圖文並茂(或許類似東巴文字,還有壹些巖畫、陶畫)。其實漢字的前身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前身是圖畫;在我們的祖先發明並廣泛使用文字之前,他們經歷了很長壹段用圖片(結合神話傳說)記錄信息的時期。事實上,古代關於八卦、河圖、洛書、白澤圖的傳說都是用圖片記錄的,其中河圖、洛書屬於自然地理圖,白澤圖屬於人文地理圖。
遺憾的是,中國古代的自然地理圖和人文地理圖已經失傳;然而《山海經》卻奇跡般流傳至今。據筆者考證,《山海吳京藏山景》是禹時代(公元前2200年以前)的壹份國土資源普查調查報告,當時繪制的地圖是早已失傳的山海圖。為了再現《山海經》,作者與畫家孫女士合作。從1995開始,她先後繪制了350幅奇幻的山海山水圖(昆侖出版社出版)、數百幅奇幻的中國畫山水圖、數十幅山海藝術地理復原圖和山海古代部落文明圖,並於1999年9月9日創作了巨幅畫作《山海山水圖》描繪了五藏山經中所有的447座山,以及相關的258個水系、348幅山水圖、673種礦物、 畫出了525種植物,473種動物(很多其實是人穿的)和95個人類活動的場景。 顯然,這是幾千年來的第壹次,而且具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和收藏價值,也能告慰於皇帝。
事實上,《山海經》是記錄中華文明和文化起源與發展的最珍貴的史書之壹。它是與金字塔和兵馬俑壹樣重要和有價值的人類文化遺產。這也是筆者想探究《山海經》20多年來龍去脈的原因。是遠古時代的信息,所以我們有必要聽壹聽,再聽壹聽。只有這樣,人類的生存體驗才能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