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個是古人對揚州的贊美。那妳來過今天美麗的揚州嗎?我現在就帶妳去揚州最繁華的古城區——東關街看看吧!
夜晚,東關街熱鬧非凡,車水馬龍。我壹進入街道,就感覺到古香古色的味道。那裏的房子是青磚砌成的,鋪上黑色的瓦,門口掛的紅燈籠顯得更加耀眼。屋頂上的霓虹燈金碧輝煌,像金龍壹樣奔騰而去。
“揚州特產—牛皮糖,免費品嘗咧!好吃咧,手工做的哦。”壹陣叫賣聲將我吸引了過去,原來是牛皮糖店。老板很熱情的讓我拿兩塊嘗嘗。看著鋪滿芝麻的牛皮糖,我不經咽了壹下口水,吃了壹塊。黏黏的糖夾雜著淡淡的芝麻清香,令人回味,真好吃!
我們繼續往前走,來到了百年老店——“謝馥春”香粉店,它源於清朝道光年間(1830年),創立的謝馥春香粉鋪,至今有壹百多年的歷史了。它聞名世界的產品是鴨蛋香粉,樣子圓圓的,就像壹個白白的蛋。
然後,我們又來到壹家揚州有名的工藝品店,看了用貝殼等材料制作的點螺畫,大紅的漆器,揚州三把刀店裏賣的指甲刀、菜刀、剪刀。漆器看起來是木頭做的,實際是油漆做成的,樣式很多,有戒指、項鏈,還有精致的盒子。對了,還有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我們都壹壹見識了壹番。
不知不覺就走到了東關街的盡頭——東關古渡。我站在碼頭上,欣賞著波光粼粼、綢帶般的大運河。運河旁邊的彩燈把河水染成了五顏六色的。這時候,我覺得是東關街最美麗的壹景。
我愛我的家鄉揚州。它時時刻刻都以美麗的姿態在等著妳來做客。
東關街的簡介提起東關街,老臨沂人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想當年,它縱貫東關,是東鄉人進臨沂城東門和南門的必經之路,更是遠近聞名的繁華商業街區,壹度盛極壹時。
建國後很長壹段時間內,東關街壹直是臨沂城區的壹條主幹道。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壹帶又建起酒廠、罐頭廠、副食品廠等壹批輕工業,東關街整日車流如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
但隨著此處壹批輕工業的沒落,城市商業中心的西移,它沒有了往日的光彩,漸漸地衍化成壹條寬不盈丈、平不盈尺的居民區小巷。
僅觀今天的東關街,不過壹條尋常巷陌:街道坑坑窪窪不甚平整,寬窄只兩米有余,連兩輛汽車都無法並行,行人多時也不過三三兩兩。
這很難讓人聯想到它那煊赫的過去。
東關街的介紹東關街是揚州城裏最具有代表性的壹條歷史老街。
它東至古運河邊,西至國慶路,全長1122米,原街道路面為長條板石鋪設1。
不僅是揚州水陸交通要道,而且是商業、手工業和宗教文化中心。
街面上市井繁華、商家林立,行當俱全,生意興隆。
陸陳行、油米坊、鮮魚行、八鮮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
揚州東關街建築的名家散文總有那壹片蛙聲古清生 在南國的時候,我的窗前有那麽壹塊低窪的草地,春天的日子來臨,它便會生長許多的小草,甚至開出壹些小小的花朵,招引壹些蜜蜂在那裏抖著金翅嗡嗡地飛。
許多小孩子們,很喜歡在那塊草地上采花或者玩壹些他們認為好玩的遊戲。
這樣的日子總是很溫馨的,因為陽光、花草和小孩子們,足以把春天裝點得美麗而又親切,讓人忍不住掩卷,心馳神往。
但是在五月的時節,就會有壹場場的雨水降臨,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樹洗得很綠,那種很清涼的綠,並且註滿整個的草地。
於是孩子們用紙折起小小的潔白的紙船,來到草地那片水窪子上,啟航他們的小小的夢想。
唯有月夜,那塊草地是完全屬於我的。
這時候夜安睡了,壹輪皎潔的月兒來到水窪子上,映得那水好壹片白。
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來於何處的小蛙,歡快地跌跌地跳躍,仿佛是要把那壹輪月兒從水中端詳個究竟,或者坐在月兒之上,讓月兒浮托它走。
小蛙們如同孩子,待它們遊戲得盡情的時候,就壹齊坐在水上唱歌。
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離不去的蛙聲了。
慣於在夜裏讀書和寫作的我,就極愛著那壹扇窗,起起伏伏的蛙聲,能讓我的思緒飄浮,進入這樣壹個季節深處。
但我卻沒有了南國的那壹扇窗子,羈旅北京的日子長長,我的窗前,縱是也有這樣壹塊草地,壹簇綠柳,在春天的陽光裏,還會有壹樹杏花裝點。
但是北國沒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們折紙船的情景。
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會有雨,那是槐花開放的時節了。
北京的雨會與槐花下了壹街,壹街的槐花雨把整個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這樣的雨,仍不會積上壹窪水,引來天使壹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後有月,她也在這芬芳裏找不到棲落和梳洗的地方。
我固執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夠積成壹個窪子,這樣壹個清淺的彌漫著槐花芬芳的水窪子,有壹輪皎月把水映得銀銀的白,有壹群天使般的小蛙,它們圍著月兒唱歌,那該是多麽的好啊。
我常常在雨後的北京的夜裏出走,我以為我是能夠找到這樣壹個地方的,它就在某壹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壹個癡情展卷的學子,甚至水邊,還留著孩童戲水的赤足的腳印。
可是,我的出走,卻並沒有找到這樣壹個地方,我想終歸是有這樣壹個地方的,是我沒有找見它罷了。
居京的月夜,於我它是散文化的時光,我在鍵盤上演繹著壹個個的夢,情至深處,會忽然在某壹段落,浮起壹片蛙聲,是南國的春宵裏那天真爛漫的蛙鳴,初是淺淺低低的幾聲,孤獨而悠遠,漸漸地匯合起蛙的合唱,且愈來愈臨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壹簇柳下。
此時人便恍惚地進入以往的時光,壹顆羈旅中的心,忽然的壹熱,為之深深的感動。
但待我有心凝神細細地聆聽,卻發現窗外是壹片寂靜,靜得月的清輝飄落到柳葉兒上發生的細小的沙沙聲都能夠聽到,只是沒有了蛙聲。
哦,此時的我,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來那壹片蛙聲,它源於我的夢裏,或者說,是那永遠也拂不去的幻聽了。
春天的今夜,便又是這樣,我打開了電腦,輕輕地敲出壹段懷想的文字,不覺間窗外就有了壹片蛙聲,是如許的親切,如許的溫馨,它拂動著春夜的暖風,沿了情感的脈絡縷縷入心。
然我猛然地覺醒,卻分明是,寂夜無邊!人不由地發現,那暖暖的壹縷情思,竟也就化成兩滴浸冷的淚珠,冰淩般的掛在兩腮。
摘自: 《漂泊者的晚宴》作家出版社 賞析:第7期閱讀演練場參考答案1、作者拿南國窗前的草地、水窪與羈旅北京時窗前的草地、水窪等進行對比,寫出了自己對南國的獨特感受,從而很好地表達出自己對南國故鄉的深深依戀與懷念。
2、.剛剛聽到的令自己壹顆羈旅中的心忽然壹熱,並為之深深感動的“蛙聲”原來是源於自己的夢。
(如果答“原來那壹片蛙聲,它源於我的夢裏”視為答案不完全,因為沒有“羈旅中的心忽然壹動,並為之深深感動”這個前提)3、末段通過寫作者的“幻聽”,再壹次寫出對“蛙聲”的想念,進壹步抒發了作者羈旅外鄉時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起到了深化文章主題的作用。
同時,寫“幻聽”也呼應了②段中的“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離不去的蛙聲了”與⑤段中的句子“是那永遠也拂不去的幻聽了”。
4、“蛙聲”是作者故鄉生活中壹種難以忘記的事物。
作者巧妙地把對故鄉抽象化的“情思”用形象的“蛙聲”來替代,以寫對“蛙聲”的難忘來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懷念、難舍之情;同時,整篇文章是圍繞著“蛙聲”來寫的,作者既寫了故鄉的“蛙聲”,又寫了在北京時所想象、盼望的“蛙聲”。
可見,標題“總有那壹片蛙聲”既點出文章的線索,又生動形象而含蓄地寫出作者對故鄉的依戀、懷念之情,顯示出文章的主旨。
大連東關街的歷史?大連東關街,位於西崗區日新街道轄區的東關街。
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曾繁華壹時,但現在這裏卻是大連最破舊的街區之壹。
據大連《西崗文史資料》,在大連青泥窪橋以西,北京街北段,有隆起的小土崗,老百姓俗稱“小崗子”,沙俄殖民者把小崗子地區劃為“中國區”,專供中國人居住。
後來山東、河北兩地來連謀生的中國人多了,人多成市,到了1905年日本侵占大連後,小崗子已成為“中國商業街”。
1905年9月~11月,日本殖民者以“下層中國人的壹般雜居,在衛生風紀方面有值得憂慮之處”為借口,將南山附近的中國人強行遷到小崗子。
到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這壹帶是華商集中之地。
以大龍街、新開大街(今新開路)、小崗子市場(今西崗市場)為中心,西至日新街、久壽街、北京街,東至西崗街、宏濟街、東關街,成為西崗地區繁華地段。
之所以叫東關街,民間還有壹種說法,日本占領時期,居住在小崗子的中國人去日本人居住區要過關檢查,而關卡設在小崗子的東面,因而被叫成了東關街。
...
來壹篇揚州巷子文化的作文,字數600揚州曾經有“巷城”之稱。
這是形容她的古街深巷多而且密,狹而且長,整座城市仿佛是由無數巷子織成的壹樣。
經過歷史的風風雨雨,昔日的街巷有許多消失了,還有壹些卻留存至今,成為古城揚州昔日風貌的可貴見證。
徜徉在這些石板和亂磚鋪成的路上,兩側是歷盡滄桑的舊門樓或參差高下的馬頭墻,妳好像穿越時空回到了揚州的過去。
對於揚州的古城景致,當年鄭板橋曾用“綠楊深巷,人倚朱門”的洗練詞句加以形容。
婆娑的楊柳,曲折的巷陌,窈窕的佳人,朱紅的大門,構成壹幅古代廣陵風情圖。
如今的揚州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古城區裏不難尋找到舊時的蹤影,這在全國許多城市進行無序、短視甚至是野蠻的所謂“建設”的時候,尤其顯得可貴。
這幾年,揚州正在規劃開發歷史街區遊覽線,先期開發的是東關街和東圈門壹帶。
這裏有個園、逸圃、壺園、準提寺、武當行宮、青溪舊屋、汪氏小苑等等古跡或遺址,可以供人流連。
但是,除此之外,揚州值得探訪的古街深巷還有很多。
它們散落在揚州古城的角角落落,令人不禁產生“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感慨。
如果到揚州訪古,南河下古街是不能不去的。
南河下在揚州城南,運河北岸,是壹條東西走向的古街。
幾百年前,這裏因為鹽商聚居,人氣旺盛,朱門華屋,鱗次櫛比。
現在雖然失去了往日的喧鬧,卻還留下許多恢宏的老房子。
假如妳從西向東走,會看到壹連串飽經滄桑的古建築。
最西頭有湖北會館,它的大廳以粗大的梁柱聞名,現在默默地佇立在街北,成了居民聚居的地方。
湖北會館的東鄰,是清末民初揚州大鹽商汪魯門的宅第。
這座豪華宅第前後九進,是揚州現存規模最大的鹽商舊居。
汪氏宅第雕刻精美,樓廊相連,完全是徽派風格。
鹽商汪氏原籍安徽,所以建築中的布局和裝飾無壹不是徽州做派。
再向東去是廖氏鹽商的故居,水磨磚的高大門樓巍然聳立,壹看便知當年的富有。
廖家老房子由若幹進組成。
不久前,在老屋天花板上發現幾塊清代或民國時代的匾額,竟然還完整地懸掛在梁上,給這座故宅增添了幾分神秘。
湖南會館在廖家故宅之東,八字形的雕花門樓臨街而立,氣派非凡。
當年湖南商人出入於此,把三湘風雷裹挾至江南,又把廣陵絕唱傳播到洞庭。
太平天國戰爭期間,兩江總督曾國藩閱兵揚州,就下榻在南河下的這座湖南會館裏,後來揚州人還建“曾公祠”祭祀他,祠今仍在。
再往東行,臨街還有安徽會館、江西會館的遺址。
雖然只剩下壹些斷壁殘垣,也能讓人想像當年這條古街上車馬如龍、衣冠接踵的繁忙景象。
在南河下的東面,有壹條殘缺的古街,在歷史上名聲卻很響,這就是康山街。
街因明代狀元康海曾經居住於此而得名,清代則是“以布衣上交天子”的揚州鹽商巨子江春的家園。
當年乾隆皇帝南巡揚州,多次駕臨康山草堂遊覽,並寫下“禦詩”數首。
現在的康山街只剩下壹段,但是依然保留著盧氏鹽商豪宅、鹽宗廟和曾公祠等古跡,足資遊人憑吊。
盧氏豪宅、鹽宗廟和曾公祠現在都已經得到完美的修復,成為康山街上熠熠生輝的明珠。
在南河下的北面,還有壹條古街,叫做引市街。
在揚州鹽務發達的時代,這裏曾經是各地商人買賣“鹽引”(行鹽票據)的地方,猶如今日的金融壹條街或股票市場。
這裏每時每刻進行的交易行情,遙遙影響著皖、鄂、湘、贛等省食鹽價格的起伏漲落。
在引市街,有兩處地方不能不看。
壹是有處弄堂,稱為“巴總門”,乃是清代著名徽州望族巴氏聚居的地方。
巴氏在揚州經營鹽業,是當時豪富之壹,同時又深通儒學。
清代知名書法家巴慰祖,就是在揚州巴總門成名的,現在徽州歙縣魚梁街也有巴氏的故居,藝術史家可以藉此尋覓壹位清代名書法家的蹤跡。
在引市街的壹條深巷裏,有壹座古剎名叫祗陀林,也不能不訪。
這是壹座規模不大的尼姑庵,為民國初年揚州督軍徐寶夫人孫閬仙在徐寶山被炸死之後,舍宅為庵的。
徐寶山由鹽梟而官僚,而督軍,而遭革命黨暗殺,其家人又因此而遁入空門,這裏的戲劇性變化似乎暗示著人生的某種宿命與玄機。
丁家灣壹帶,也是揚州古風保存較好的街巷。
青磚砌的墻,黑漆塗的門,白石鋪的地,紅花點綴的小院,綠樹遮掩的房子,灰欄圈著的水井,這壹切都讓人依稀回到了從前。
這裏的“四岸鹽業公所”,雖然大門上的方磚已經剝落,飛檐翹角依然壯觀。
周邊的深巷裏,隨時可以和歷史邂逅。
新倉巷裏有壹座最高大的古建築群,那是嶺南會館,近來已經修繕壹新。
不遠處有壹條無名小巷,卻是晚清著名思想家魏源的故居——絜園的遺址。
他的名著《海國圖誌》就是在此起草的。
在這本偉大著作中,魏源第壹次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成為中國放眼看世界的第壹人。
絜園現在只剩下少量舊屋,和壹些山石,但是它的歷史價值要超過鹽商的豪華宅第不知多少倍!這壹帶保存較好的私家園林,有晚清兩江總督周馥家的小盤谷,和鹽商賈氏的二分明月樓。
小盤谷在大樹巷,假山高峻,池水深邃,是訪古探幽的好去處。
二分明月樓在武城巷,樓、亭、橋、窗處處都構成月形,教人想起“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的千古絕唱。
在左近的青蓮巷中,還有壹處已經衰敗不...
揚州三把刀作文300字隨著壹聲聲推開木質門的聲響,許多早餐鋪開始了營業。
“四喜湯圓”的店鋪裏人頭攢動,濃濃的湯圓香隨著水蒸氣彌漫開來,使人心裏暖洋洋的。
不時傳來陣陣吆喝聲。
做燒餅的師傅雙手十分熟練地揉著面團,不壹會兒,壹塊塊光鮮的,整齊的燒餅就進了爐子。
北風呼嘯著,割得人臉生疼,但賣燒餅的師傅還是微笑著,用凍得通紅的雙手,將滾燙的燒餅遞給每壹位顧客。
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的,街道上的人多了起來,叫賣聲,車聲,響成壹片,奏成了獨特的交響曲。
夏天,東關街裏似乎格外涼爽。
為什麽每個城市都有“東關街”個園導遊詞 個園是揚州現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鹽商園林,南臨揚州著名古巷東關街,北對著揚州內河風光帶鹽阜東路,是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兩淮鹽總黃至筠的家宅。
為揚州明清私家園林的經典代表。
199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和蘇州拙政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
園主黃至筠為兩淮商總五十余年,家資累積巨萬。
全園占地2.3公頃,整體布局采用古典園林前宅後園的傳統形式,在造園上以竹石為主。
植竹以品種豐富為旨歸,萬竿千姿,蔚為大觀。
疊石以分峰用石為特色,疊出獨壹無二的四季山,南北稱奇,名聞遐邇。
此外更有三路豪宅,宏達微著,余光遺響,彰顯盡壹代鹽商家居生活的奢華氣象。
由於置景獨特,構撰巧妙,於疏朗開闊之中,別有壹種曲折幽深引人入勝的境界。
個園名稱中這個“個”字,最為耐人尋味,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字典裏,還是語言習慣中,“個”都是用來作量詞的,如:壹個人,壹個蘋果。
其實呢,“個”最早的意思是“竹壹竿”,古書《史記正義》便有 “竹曰個,木曰枚”的說法。
這壹點不奇怪,因為漢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而“個”看上去不正是竹葉的形狀嗎?清代大才子、大詩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梅孕壹身花”的詩句,物象鮮明,意境空靈,可謂深得竹的神韻。
另外黃至筠自己也以“個園”作為自己的別號,人與園合壹,意味深長,園中竹居三壹,石居三壹,人居三壹。
分而獨立成章,各奏華彩、合而大化天成, *** 叠起。
人與竹與石渾然壹體,賓主難分。
是最具揚州地方特色的江南私家住宅園林。
現在讓我們壹起來領略它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風情萬種生態竹 進入北大門,迎面而來的就是萬竿修竹,竹是個園的精魄,個園的靈魂,遊個園,第壹要觀竹。
黃至筠愛竹,並在園內種竹萬竿,就連個園的名稱也是由竹而來。
其實竹在揚州的栽培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姚合的《揚州春詞》裏就寫到揚州人“有地唯載竹,無家不養鵝”。
“竹”歷來也為中國文人所愛,不僅是因為竹子姿態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為它“正直,虛心,有氣節”的品格。
比如張九齡的“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蘇東坡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板橋的“壹枝壹葉總關情”。
1997年,個園在四季假山北建“品種竹觀賞區”,逐漸恢復當初有竹“百種萬竿”的歷史原貌。
目前是揚州城內最佳賞竹處。
總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現有竹60余種,近20000竿。
設土山竹林,品種觀賞,映碧水榭,竹西佳處等區域。
在個園觀竹,既是壹次賞心悅目的審美享受,也是壹門深奧有趣的學問。
竹,既非草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壹族。
在植物分類學上,竹子是屬於禾本科竹亞科,據記載全世界竹類植物約有50余屬,1300余種。
我國自然分布的竹種就約有30余屬,500余種。
分叢生和散生兩大類,揚州地處江淮,適宜散生竹種和少數比較耐寒的叢生品種。
園內現有60余種,從觀賞角度可分為觀稈和觀葉兩大類型。
觀稈類中,又有形與色的分別。
像龜甲竹、方竹、螺節竹;佛肚竹、羅漢竹、辣韭矢竹、高節竹等是欣賞其稈形的不同尋常;而紫竹、黃皮剛竹、黃槽剛竹、小琴絲竹、黃金間碧玉竹、金鑲玉竹、花毛竹、金明竹、黃皮烏哺雞竹、花稈哺雞竹、斑竹、茶稈竹、紫蒲頭石竹等則是欣賞稈色。
觀葉類中,有寬葉形的箬竹、狹長葉形的大明竹、和葉面有各種色彩條紋的菲白竹、鋪地竹、黃條金剛竹等。
此外,晏竹、芽竹、苦竹、紅竹、唐竹、鵝毛竹、平竹、斑苦竹等散生品種,也可在園內找到身影。
龜甲竹 龜甲竹是園中最奇特的竹子,它是楠竹的變異品種,屬自然生長的變異竹子,因此極為稀少,上千畝竹林中也難見其蹤。
是珍稀觀賞竹種。
龜甲竹的節片像龜甲又似龍鱗,凹凸,有致,堅硬粗糙,與其他靈秀、俊逸的竹相比,少了份柔弱飄逸,多了些剛強與堅毅。
稈基部節間連續呈不規則的短縮腫脹,並交斜連續如龜甲狀。
象征著健康長壽,福如東海。
慈孝竹 這壹品種稱孝順竹,也叫慈孝竹,叢生竹種,筍期在夏季,新筍緊靠老竹,像是遵從古訓“父母在,不遠遊”。
而老竹,則殷殷呵護、扶持著新竹免遭風雨侵襲,平安成長。
正如板橋所言“新竹高於舊竹枝,全靠老桿來扶持。
”因為氣候的關系,個園內叢生竹較少,只有孝順竹、鳳尾竹和小琴絲竹幾種。
斑竹 在所有的竹子裏,最具傳奇色彩、也最令人傷感的就是斑竹了。
因為它和我們民族傳說中壹個優美動人的悲劇故事緊密聯系在壹起。
綠色的竹稈上呈現著紫色的斑點,宛如淚痕。
根據晉代博物學家張華《博物誌》記載:中國歷史上的第壹個皇帝堯有兩個女兒,壹個叫娥皇、壹個叫女英,姐妹倆同時嫁給繼承皇位的舜帝為妃。
舜帝駕崩後,失去了丈夫的姐妹倆晝夜啼哭,泣淚成血,灑到竹子上,長出來的竹子從此部滿了斑點。
人們把它叫做斑竹。
後來,娥皇、女英的淚哭幹了,就投入湘江自盡了,傳說做了湘水女神,所以斑竹又叫湘妃竹。
斑竹是著名觀賞竹。
其實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斑竹的花紋應該是真菌腐蝕幼竹而成的。
不過人們還是更願意相信它是淚珠染成的,...
寶勝寺位於阿城區城南,毗鄰金上京歷史博物館、完顏阿骨打陵和金上京遺址。
在阿城發現了紀念僧人的金代石刻《上京寶勝寺前管內都僧錄寶嚴大師塔銘誌》,該石刻詳細記錄了這位執佛政於寶勝寺的佛學大師的生平和寶勝寺的有關情況。
近千年的歷史長河,早已湮滅了金代的歷史建築,現在的所有禪房,大殿都是近些年重建. 金代,在今阿城縣境內的佛教十分興盛,有天臺宗、雲門派、曹洞派之分。
較大的廟宇有寶勝寺、光林寺、興園寺、興王寺等。
天德三年(1151年)興王寺開演大華嚴經曾聚集教徒200余人,到正隆元年(1156年)寶勝寺的教徒已達300余人。
元、明時期無考。
清光緒年問到民國時期,城內廣濟門裏(現東關街)設佛教會1處,有天臺宗教徒147人(男52人、女95人)。
每逢星期日,信徒齊集會址,講誦經典。
在廣濟門外有慈恩寺1處,有雲門派住持1人、僧侶3人;護國寺1處,有曹洞派住持1人、僧侶3人。
在城內工夫市有寶林寺1處,有住持1人、僧侶2人。
偽康德2年(1935年)全縣佛教信徒達1681人。
偽康德5年(1938年)在城內建法華寺1處,有住持1人、尼姑20人。
除縣城外,在山區與鄉鎮尚有幾處佛教寺廟,其宗教活動與影響,皆與城內之寺廟略同,19^5年"九·三"後,寺廟改做它用,多數僧尼相繼還俗。
阿城文物名勝(碑碣)----上京寶勝寺前管內都僧錄寶嚴大師塔銘誌(黑龍江省)宣統元年(1909年)在上京會寧府遺址北城外西北半裏余(俗名廟臺)出土。
據歷史文獻資料載:"此地原有石塔,建於金大定二十八年,系上京寶勝寺,前管內都僧錄寶嚴大師之墓塔,塔高4丈,方六角形,***十六層,上層六角玲瓏,下層獅子蓮花,每層高約二三尺不等,中層六面刻塔銘誌,每面刻字7行,每行20字,文為門人宣密大德講經沙門,舉班祗候清河鎬本,光林寺西堂老人潘明撰,但塔已崩頹,塔銘字跡模糊不全,石塊多被土人運去"。
現僅存石塔中層石銘部分,高92厘米,上細下粗,底寬62厘米、上寬56厘米六角形,上下均有石刻的塔檐。
該塔銘誌現收藏在黑龍江省博物館。
轉載請註明出處 ? 關於東關街的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