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關於中國根雕協會

關於中國根雕協會

根雕藝術家鄭碩希

鄭碩希先生1956年生長在閩中仙遊,少年時期他就懷抱著藝術家的夢想,從孩提時代就開始圍在當美術教師的母舅邵世霖先生身旁學習繪畫。青年時代他響應黨的號召,獻身閩北支援山區建設,受聘在閩北山區壹家工藝美術廠擔任木雕技術員兼傳統圖案設計員。閩北山多樹多,工作之遐他經常肩上扛著壹把小山鋤,壹頭紮進山裏,從泥土裏刨出幾截樹根,雕琢壹些小工藝品當擺設,偶爾也送幾個與朋友壹起賞玩。1980年他的根雕作品首次在建陽地區工藝品展銷會上壹展風采。1986年他從閩北調回仙遊縣工藝廠擔任木雕工藝師,從此與木雕、根雕、泥塑結下了不解之緣。

鄭碩希制作的根雕,充溢著濃重的自然美,他註重從根雕的形、神、意、趣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精心揣摩,博采眾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認為根雕是壹門奇巧結合、天人合壹的造型藝術,主張植根自然,因材施藝,盡量保持樹根的自然形態與天然神韻,融自然美與藝術美於壹體。近年來,他創作的許多根雕作品為美、日、新、港、臺根藝愛好者所收藏,作品多次在莆田、泉州、福州、廈門及省外展出。1994年盆景《醉八仙》、《達摩面壁》、《蘇武牧羊》在“中國花卉盆景”雜誌發表, 1996年根雕《騰飛》榮獲福建省首屆根雕精品展金獎,緊接著他的另壹個根雕作品《鐘馗》又在1996年11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根雕藝術節優秀作品展上獲得了“佳作獎”, 1997年9月在江蘇省常州市舉辦的97中國根雕藝術博覽會上他又獲得了優秀作品獎。東南電視臺、莆田電視臺相繼拍攝並播出了介紹鄭碩希根雕藝術的專題報道,1996年新編《仙遊縣誌》也刊登了鄭碩希的根雕作品照片和藝術成就簡介。

1997年,鄭碩希先生當選為仙遊縣花卉盆景協會副會長,並加入了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根雕委員會會員、福建省花卉協會根雕委員會理事。近年來,鄭碩希先生被聘為仙遊龍威工藝品有限公司工藝美術師,專心從事雕塑和泥塑創作,相繼為臺灣、日本、馬來西亞制作了壹批仿古代青銅器時期的寶鼎、香爐等工藝品,受到海外同行的贊揚。

2 風采依舊 癡心不改——記莆仙戲表演藝術家阿妹丕

說起黃寶珍,也許沒有多少人知道,可要說唱莆仙戲的“阿妹丕”

,老壹輩的人那是最熟悉不過的了。因為她那絕無僅有的“金嗓子”曾

伴隨他們走過了半個多世紀。

三四十年代莆田的戲班有幾十個,城鄉居民最大的娛樂就是赴廟會

看戲。小時候的阿妹丕又矮又瘦,為了吃飽飯,家裏人送她去戲班,可

許多戲班都不願收留她。後來有壹天母親帶阿妹丕到闊口去看戲,戲班

名叫“新移風”戲班,班裏有壹樂師鼓手雷澄清,見阿妹丕喜歡莆仙戲

,問她會不會唱戲,阿妹丕說會唱《望故鄉》、《萬牌令》,壹曲未唱

完,吸引了許多人圍過來聽,大家都鼓起掌來。雷澄清聽後說人小嗓門

倒不錯,就去跟戲班班主講收阿妹丕進戲班。班主壹試後當場同意,馬

上挑了三擔大米到阿妹丕家,這樣阿妹丕就進了“新移風”戲班,當時

叫做“落棚”。恰巧,戲班中有壹旦角生了急病無法上臺演出,班主叫

阿妹丕頂上了,那年她才12歲。

阿妹丕的啟蒙教師是當時著名的男旦吳金松(莆田人叫“烏松”)

,後來又拜雷澄清、陳金標、肖祖植、車盛春、黃文棟等這些戲劇前輩

為師,加上自己又勤學苦練,原本學戲天份就高的阿妹丕學會了各種演

藝,精於閨門、青衣,兼通武旦、小旦等。真正使她成名的是唱腔。過

去唱戲都在鄉下露天舞臺上,沒有擴音器,沒有話筒,但是阿妹丕壹唱

,全場都可以聽到,別人唱戲往往出臺二三場聲音就會沙啞下來,但妹

丕的聲音比較有耐久性,渾圓悠揚,余音繞梁,三日不散。戲迷們都說

:看戲、聽戲,還是聽妹丕唱戲。“金嗓子”阿妹丕漸漸地在同行當中

小有名氣了。回想過去,阿妹丕謙虛地說:“過去我不懂什麽哆來咪,

真正會演戲是在解放後,跟許多有文化的老師學習得來的。”1957年3

月,才念了四年小學的黃寶珍被文化部授予高級知識分子稱號時,她說

作夢也沒有想到有這壹榮譽,通知開會都不敢去參加。從1953年至196

3年十年間,阿妹丕不斷獲得華東、省、地、縣級演出的優秀獎。這是

壹段陽光燦爛的日子,她的表演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文革中年僅32歲的阿妹丕被迫告別了她心愛的舞臺,直到1979年她

復出時已經47歲了。人生最寶貴的壹段時間消亡了,當得知中央文化部

研究所來莆田拍戲曲資料時,年近知命之齡的阿妹丕心情十分激動,重

著戲裝,粉墨登場,拍了《百花亭》和《千裏送》。行家們評價說阿妹

丕的曲牌唱腔還是那麽經久耐聽,悠揚綿長,科介動作依然嫻熟到位,

婉轉有味,壹致公認音色滋潤,吐字清晰,音域寬廣,韻味醇厚,堪稱

莆仙戲劇界壹大代表。

1980年,阿妹丕應邀到莆仙戲壹團演出《米米蘭思妻》,這是莆仙

戲擱了十五年後首次排演古裝戲,人們知道消息後,天天有滿屋子的人

觀看排練。首次出棚那壹天,地點是在人民影劇院,本來是只演壹場給

人大代表觀看的,結果觀眾要求再看的願望太強烈了,壹場接著壹場,

場場爆滿,壹直演了十七場。戲迷們都說:還是妹丕唱的戲原汁原味。

那時正逢冬季,天氣寒冷,唱到最後,已47歲的阿妹丕漸感體力不支,

嗓子也因過度勞累而喑啞才作罷。憶起當年盛況,如今已六十七歲的阿

妹丕還會象小孩子那樣拍手稱快:“我這人事業心重,對觀眾太有感情

了。觀眾們那麽想看,我也就壹場接壹場演下去了。記得當時梧塘有壹

老人家,胡子白白的,拄了根拐杖,趕來跟我說,阿妹丕妳要再演戲的

話,他要再活幾年。結果他沒有票,怎麽辦呢,我就搬了張凳子在過道

邊讓他看。還有幾位老太太特意找到我說,她們本來牙齒都掉光了,現

在我再唱戲了,她們要多活幾年看我的戲。特別讓我感動的是,當時《

米米蘭思妻》演了多場後,劇本翻得都爛了,有壹張掉了找不到,結果

接不下去了,由於年紀漸大我忘了其中四句臺詞,心裏很著急。後來市

場上有壹個炸豆腐的跟我說,那四句詞她記得,她就背給我聽。她說她

天天都會放下生意來聽我唱《米 米蘭思妻》,都會背了。我聽了呀眼

淚都快掉下來。”

如今這位“文革”前就享受高級知識分子待遇的老藝術家領的仍是

四百多元的工人工資,對此,阿妹丕毫無怨言。她所憂心的是她師輩的

壹代老藝術家大都仙逝,而跟她同輩的也已屈指可數了,如果再不采取

壹些有力的措施,把我們莆仙戲的傳統藝術精華保留和傳承下去,正如

她的聲樂老師黃文棟先生所說的:“有愧於祖宗、我們的師傅,有愧於

培養我們的黨,有愧於熱愛我們的觀眾”。為此,她也記不清多少次來

到黃文棟老師家,商量出壹套老藝術家們的VCD專輯。雖說資金來源尚

無著落,但他們堅信憑著自己的壹股熱情,壹份執著,能出多少出多少

,壹定要把這件事做成功,這樣給子孫留下的是不可估量的財富。

莆田市藝術學校的發展也時刻牽掛在阿妹丕的心上。時不時地她都

會到藝校去看看,指導指導學生。經常地她會約黃文棟老師壹起去,而

在藝校也總會碰到自己以前的老搭檔或老朋友,加上校長陳星火是自己

的弟子,阿妹丕在藝校總有壹種說不出的親切和溫馨。特別是看著那些

小演員壓腿,走場,她總會陷入沈思之中。1981年,莆田縣藝校張榜招

生時,50個招生名額,報名的卻有三千多人,盛況空前絕後。現在全國

各地許多劇種都在不斷改革發展中,莆仙戲這個曾被譽為南戲的“活化

石”更應該不斷發揚光大。趁自己和其他老藝人還在,要把自己的表演

藝術傳承下去,後繼有人。她十分高興地聽校長陳星火介紹說今年已經

向省裏爭取擴招,要招60名,她願意把自己所學的全部教給小學員們,

她更希望有更多的有識之士***同來關心和支持莆仙戲的發展事業,讓莆

仙戲這株藝苑奇葩在百花園中永煥異彩!

  • 上一篇:全職獵人27集以後的簡要內容內容
  • 下一篇:關於懷念過去的那句話,談談心情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