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論中國現代郵票的發展

論中國現代郵票的發展

中國集郵活動的興起與發展(19世紀末至1949)

中國的集郵活動是從國外引進的。1912年,“上海市集郵協會”由外國人在上海創辦。1922年,中國第壹個中國集郵組織“中國郵票研究會”在上海成立。到1949,全國集郵組織近50個,會員總數約2萬人。中國郵票俱樂部、廣信郵票研究會和徐佳郵票俱樂部是當時最有影響的集郵組織。在這壹歷史時期,中國集郵活動的主要情況如下:

1.集郵者主要是外國公司、銀行職員和商人。

在愛國集郵的推動下,他們從外國集郵者手中買回了大量珍貴的中國郵票。世界獨壹無二的產品“小字為圓的紅郵票”被中國集郵愛好者周金爵先生以2500兩糧銀從第壹收藏家費拉爾的郵政集郵品中買回,被譽為“中國郵政之王”。

2.收藏和研究對象主要是中國大慶大隆郵票、紅色郵票和民國時期加蓋的各種郵票以及相關的印章、郵票、郵票,同時收藏和研究外國在華郵政郵票和商埠信訪局郵票。

1933年,集郵愛好者蔣先生的《中國第壹枚航空郵簡》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首屆航空郵展中獲得銀獎,成為中國參加國際郵展並獲獎的第壹人。

3.出版了壹批在國內外有影響的集郵書刊。郵騎(1926獲紐約國際郵政展特別銅獎)、郵政編碼、廣信郵票、徐佳郵政出版物(1935獲廣信布魯塞爾國際郵政出版物展獎)、國粹郵政出版物、現代郵政出版物。這些集郵書刊基本代表了當時集郵和學術研究的水平,現在已成為集郵的主要歷史文獻。

4.1965438+2004年7月,福州集郵愛好者在“福建展”展出中外郵票,成為中國第壹個以集郵為目的的展覽。

1918年4月,集郵愛好者在常州公園舉辦的“郵展”成為中國第壹個競技郵展。此後,世界各地的集郵組織也舉辦了不同規模的集郵展覽。最大的壹次是5月份中國郵政局和廣信郵票研究會在滬聯合舉辦的“交通部郵政總局郵展”,1948。

5.中國郵政局為集郵愛好者提供服務,開設專門的郵票銷售課程始於1934。後來,上海、北平、南京、Xi、重慶等15個城市的郵政機構相繼設立了集郵局或集郵局組。

6.中國最早的郵票商出現在1909,壹個是上海的李惠堂,壹個是福州的“世界集郵俱樂部”。到1949,中國的郵商已經超過400家,大多集中在上海、天津、北平、重慶、杭州、廣州、福州、哈爾濱等壹些大城市。1936 1,“中國郵商聯合會”在上海成立,但因抗日戰爭爆發,於1937年解體。

1949以前,由於社會經濟的不穩定和集郵組織的自籌資金,中國的集郵活動艱難而緩慢。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集郵活動蓬勃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群眾性集郵活動逐步開展,基層集郵組織相繼成立。在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鼓舞和政府的支持下,祖國的集郵文化事業健康發展。

1982,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成立。65438-0983加入國際集郵聯合會(FIP)、亞洲集郵聯合會(FIAP),成為成員國。這是中國集郵文化活動蓬勃發展的重要標誌。

1.集郵組織遍布全國。

目前,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成立了集郵協會。地、市、縣三級集郵協會21,51,廠礦、企事業單位、學校等集郵協會21,000。還有5個全國性集郵組織(中國體育集郵協會、中國石油集郵協會等。).截止到1993,會員近200萬。據不完全統計,集郵愛好者約有15萬人。

2.各種各樣的集郵活動。

集郵組織根據不同集郵層次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不同規模、不同形式的活動,如集郵日、集郵知識講座、集郵知識競賽、先進集郵事跡巡回報告、集郵觀摩、集郵講座、集郵征文、最佳郵票評選、集郵夏令營、短期培訓、參觀、集郵交流等。壹些城市建立了集郵活動中心,為集郵者提供各種服務。

3.集郵展覽常年不斷向規範化發展。

我國提倡展覽以中小型為主,各地集郵組織結合當地中央活動組織郵展。其形式包括競賽展覽、觀摩展覽、專題展覽、紀念展覽、宣傳展覽、巡回展覽等。從1983到1993,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已經舉辦了六屆全國郵展。“93中國全國集郵展覽”是規模最大的展覽,展出246件集郵品,1049幀,102件文獻展品。同時,來自美國、德國、日本、新加坡、菲律賓和香港的集郵者的集郵品也應邀展出。首次設置565,438+0個郵政展位,來自美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泰國和中國臺灣省的65,438+00名郵政商家參加了銷售活動。郵展期間,舉辦了集郵報告會、新中國集郵研討會、郵展戰略研討會等活動。已成為國內歷史水平最高、展品最全、活動最多的全國性郵展。

1982以來,我國積極選送集郵品和集郵文獻,參加國際(世界)郵展。3個集郵品獲得金獎,10獲得金獎。

為加強對中國郵政展的領導和策劃,1991成立了全國郵政展委員會,先後頒布了《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集郵展覽通則》、《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集郵展覽評審通則》、《各類郵政展覽評審特別規則》。

中國有3位國際郵展評委,36位國家級評委,58位省級評委。

4.組織集郵學術研究活動。

全國集郵聯合會、各省區市和較大的集郵組織都成立了學術委員會或研究小組,會員超過1,000人,基本形成了我國較大的集郵學術研究網絡。根據我國集郵文化的發展需要和問題,不斷擴大研究範圍,統壹確定研究課題,組織研究活動。研究內容涉及郵政史、郵票發行史、集郵史、集郵活動發展戰略、集郵倫理、集郵與郵票市場等。根據研究對象和目的的要求,有多種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多以學術研討會的形式交流。僅集郵文化理論研究就在1992發表了450多篇研究文章。自1983以來,全國集郵聯合會共舉辦了14次學術研討會。集郵學術研究活動促進了中國集郵文化的發展,為集郵文化理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在總結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正在組織編寫《中國集郵詞典》、《中國集郵史》、《中國解放區集郵史》(蘇區卷已出版)、《集郵文化概論》。

中國還多次舉辦集郵理論國際研討會,如紀念中國大隆郵票發行110周年座談會、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郵票發行60周年座談會等,開創了國際郵票活動的新活動。

為規範我國集郵語言,全國集郵聯合會成立了集郵術語審定委員會,現已開始工作。目前已經出版了三批300多個名詞。

5.集郵出版物空前繁榮。

國內正式出版的集郵報刊有34種,總發行量約1.5萬份,其中《集郵》、《中國集郵》、《中國青年集郵雜誌》、《中國集郵報》發行量較大。

我國集郵書籍的出版不斷填補空白,種類齊全,品種逐年增加。從1982到1993,中國* * *出版了300多種集郵書籍。如《清代郵戳》、《中國解放區郵票史》、《蘇聯卷》、《大隆郵票紀念特藏》、《清代大隆郵票與郵政史》、《中國集郵年鑒》、《集郵基礎教程》等。

6.通過新聞媒體推廣集郵。

通過與新聞媒體的努力合作,當地集郵組織將集郵列入宣傳報道,除報道動態新聞外,還聯合舉辦集郵知識講座和比賽。1993中國郵展期間,北京各新聞單位播出相關報道60余次。

7.大陸與臺港澳集郵界的交流日益增多。

臺灣省、香港、澳門的集郵愛好者每年都到大陸訪問,參觀郵展,進行學術交流。粵港澳座談會已經發展成為廣東、福建、瓊臺、香港、澳門集郵愛好者座談會的形式。Mainland China、香港、臺灣省和澳門成功舉辦了1994香港集郵展覽。

8.加強國際集郵文化交流。

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成為FIP和FIAP的成員後,積極參與兩個國際組織的活動。我們還主辦了1988和1992 FIAP執委會會議;多次邀請國際知名集郵愛好者來華講學;我們還與壹些國家和地區舉辦了聯展、互展和互訪活動。我們的國際交往在不斷擴大。

中國集郵史上的第壹次。

1905年,中國最早的(官方)郵票目錄《光緒四至三十年郵票簡述》在《郵務公報》上發表。

中國最早的郵票商出現在1909。壹個是上海的李惠堂,另壹個是福州的“世界集郵俱樂部”。

1965438+2004年7月,福州集郵愛好者在“福建展”展出中外郵票,成為中國第壹個以集郵為目的的展覽。

1918年4月,集郵愛好者在常州公園舉辦的“郵展”成為中國第壹個競技郵展。此後,世界各地的集郵組織也舉辦了不同規模的集郵展覽。最大的壹次是5月份中國郵政局和廣信郵票研究會在滬聯合舉辦的“交通部郵政總局郵展”,1948。

1922年,第壹個民間集郵組織——中國郵票研究會在上海成立(後刊)。

65438-0926年,周金覺主編的中國人民集郵文獻《郵騎》在美國國際郵政展上獲得壹等獎(特別銅獎)。

1933年,集郵愛好者蔣先生的《中國第壹枚航空郵簡》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首屆航空郵展中獲得銀獎,成為中國參加國際郵展並獲獎的第壹人。

1934,中華郵政開始開設“特種郵票銷售課程”。

從65438到0948,中華郵政在南京舉辦了第壹次特別郵票展。

1950年,中國官方集郵首次在國外(捷克)展出。

1955,中國集郵總公司在北京開業。集郵雜誌創刊了。

65438-0957年,中國集郵愛好者首次參加國際集郵聯合會(FIP)支持的國際郵展(蘇聯),蔣誌方獲得金獎。

1982,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成立。

1983年,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壹屆專業委員會成立。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參加了國際集郵聯合會和亞洲集郵聯合會(FIAP)。第壹屆全國郵票展覽會(北京)。

65438年至0984年,中國集郵愛好者首次參加主辦的世界郵展(西班牙),陳、、獲得大銀獎。

1985,中國郵票博物館開館。

1987期間,中國集郵愛好者首次參加FIAP主辦的(第三屆)亞洲郵票展(新加坡),常增樹獲得大金獎。1989允許個體工商戶經營郵票和集郵品。臺灣省集郵愛好者首次參加全國郵展。

65438-0996年,第九屆亞洲郵展在北京舉行,中國集郵愛好者沈增華獲得國家獎。

1999,中國’99世界郵展在北京舉行,沈增華獲國家獎。

  • 上一篇:作文應該如何結尾有什麽技巧
  • 下一篇:寫給伯樂的壹封信3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