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秦
名稱形制特征 參考價 文字說明
貝幣天然貝 10元
使用海貝打磨穿孔加工而成,始產壹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曾亦行使貨幣之功能;銅貝--始鑄於殷商晚期,下迄春秋時期。此當人類史上最早之金屬鑄幣。
貝幣骨貝 25元
貝幣銅貝 5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武 1300元
春秋早期至戰國初。周王畿地區。青銅,按今發現,空首布尚有鉛質,以及銀質者鑄。形狀為平肩平足,附註於此不另載。鏟型,有銎。
平肩弧足空首布冊 18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南 15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安藏 10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東周 50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官考 3200元
斜肩弧足空首布盧氏 1050元 春秋至戰國初。周王畿地區。青銅,鏟形,斜肩,有銎。
斜肩弧足空首布三川 1100元
聳肩尖足空首布八 4000元 春秋至戰國初。晉。青銅。起源於生產工具“耒”,肩,足皆成尖角狀,有銎。
聳肩空首布無文 2600元
釿布梁半釿 2600元 戰國早、中期,以魏國為主,另趙,楚諸地亦曾鑄有。青銅,平首,壹般為圓檔方足。
釿布梁壹釿 2000元
釿布梁二釿 8000元
釿布晉半釿 15000元
釿布晉陽二釿 8000元
釿布晉陽壹釿 2500元
釿布安邑壹釿 600元
釿布晉陽半釿 6000元
釿布虞壹釿 2000元
釿布虞半釿 22000元
釿布氏半釿 22000元
布幣山陽 10000元
布幣分布 3000元
布幣四布當釿 30000元
布幣殊布當釿、十貨 1400元
銳角布公 100元 戰國中、後期,韓,魏等地,青銅,首部兩端呈銳角,平肩方足。
銳角布垂 220元
銳角布涅金 200元
布幣盧氏涅金 6000元 戰國中、後期。三晉地區、燕國,青銅。平首、平肩、方足。小方足布是目前存世最多的壹種布幣,歷年均有出土。
方足布藺 100元
方足布平陽 35元
方足布安陽 120元
方足布齊備 120元
方足布襄坪背左 80元
方足布同是 150元
方足布高都 180元
方足布奇氏 280元
方足布烏壤 300元
方足布長安 700元
方足布 550元
方足布東周 1600元
方足布右明新治 1500元
尖足布邪山 1200元 戰國中、後期,趙、燕等地,青銅。平首、聳肩,尖足。
尖足布茲氏半 150元
尖足布武安 150元
尖足布中陽 400元
尖足布商水 900元
尖足布壽陰 350元
圓足布藺、五 1300元 戰國後期,趙國,青銅,圓首,圓肩,圓檔、圓足。
圓足布離石 3000元
圓足布離石、三十五 2200元
三孔布北九門 50000元
戰國晚期,趙國,青銅,由圓足布演化之別種;首與兩足部各有壹小圓孔,故名。三孔布背文皆以“朱”“兩”紀重,首開“銖”、“兩”紀重制,對後世影響極大。
三孔布宋子 50000元
三孔布下專 50000元
刀幣針首刀 700元 春秋末期至戰國早期,燕國壹帶,青銅,首部尖狀,面文為記號、符號或單字。
刀幣尖首刀 1200元
刀幣博山博山刀 1500元
刀幣八明刀圓折 70元 戰國中、晚期,燕國,青銅,有圓折和磬折兩種。
刀幣左二明九磬折 40元
刀幣明、齊化齊明刀 8000元 戰國晚期,齊境內,青銅,刀身多輕薄,“明”字為方折,細長。
刀幣甘丹直刀 250元 戰國中晚期,趙、中山國,青銅,圓首,刀身平直,大者微帶弧意,形體皆輕薄。
刀幣晉匕直刀 10000元
刀幣即墨之法化齊大五字 2500元
刀幣齊造邦長法化齊六字刀 8000元
刀幣即墨法化齊四字刀 2200元
刀幣齊法化齊三字刀 400元
環錢離石 1500元
戰國中後期,周王畿、魏、秦、趙等地,青銅,圓形圓孔,制古拙,而背無郭,穿孔正面大,背面小;錢背呈平面狀,背徑大於面徑。背緣上及穿眼肉多能觀察到範線,而錢體外緣亦能找到澆口痕跡。字文大篆,筆劃鋒勁,俊灑不羈。
環錢藺 10000元
環錢***屯赤金 15000元
環錢東周 1500元
環錢西周 1200元
環錢*** 1000元
環錢半環 10000元
環錢長垣壹釿 2500元
圓錢幣貝益四化 150元 戰國中晚期,秦、齊、燕等地。鉛,銅,圓形方孔,分無郭,有兩種,後世相沿之方孔圓錢定制即源出於此。
圓錢幣貝益六化 180元
圓錢幣貝益化 600元
壹化方孔幣 10元
明化方孔幣 10元
兩甾方孔幣 1200元
蟻鼻錢君 800元 戰國,楚,青銅,貝形,凸形,平背,壹端有孔,錢面鑄陰文。
蟻鼻錢金 200元
蟻鼻錢行 400元
文信方孔幣 5000元
半兩秦鑄(小平) 30元
公元前221年----前206年,秦初由於中央政權統壹鑄幣,至末年,社稷動蕩,各地方鑄、私鑄錢出焉,青銅,規範秦半兩制作精好,錢文整,挺拔,壹般直徑在3.2厘米上下,重約8克左右。
半兩大型(小平) 50元
半兩秦鑄36mm 200元
兩兩秦鑄小平 600元
半兩秦精鑄傳形 500元
秦並六國統壹鑄幣,名曰半兩,方孔圓錢從此成為定制,古以廿四銖為壹兩,十六兩為壹斤。錢文半兩二字高挺,兩中人字偏下,上橫較短,半字下橫較長,據鹹陽出土:徑2.3--3.8厘米,重2.8--8.1克,傳世徑3.5厘米以上者少見。
漢初仍行半兩錢,由於允許民間自鑄,錢制較亂,以致出現重僅壹克的莢錢。呂後、文帝及武帝初年,曾分別更鑄八銖半兩,五分錢和四銖半兩。漢武帝建元元年鑄行三銖錢,元狩五年則開始鑄行五銖錢,使半兩錢不再成為法定貨幣。從實物上來看,除四銖半兩外,目前對秦漢之際的半兩錢的鑒別尚有待深入研究。
漢武帝元狩五年鑄行五銖錢,是秦漢貨幣史上的壹大轉折,實現了中央對貨幣鑄造權的集中統壹。武帝時期的五銖錢,枚重五銖,形制規整,重量標準,鑄造精良。
王莽代漢,托古改制,幣制極度混亂。自居攝二年至天凰元年八年間。王莽頒布壹系列改變幣制的法令,禁五銖,行新錢,先後規定的貨幣連三十余種,其形式模仿周制,等級龐雜,使用不便,不足值的大額貨幣濫借苛法強制推行,導致經濟的極大混亂,不久即告失敗,新莽改制為取得政治效果,十分註意器物制作的精準,遺存的新莽貨幣形制精美,幣文雋秀,在鑄造技術上有其獨到之處。
東漢建開十六年,光武帝劉秀重新推行為王莽改制所壹度中斷的五銖錢制,對社會經濟的恢復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貨幣發展史上的壹個重要轉變期,即中國銅錢由銖兩體系向唐宋年號、寶文錢制轉變的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時期,政治分裂,社會動蕩,貨幣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三國時期,各國錢制由於不同的經濟基礎形成了各自的特點,曹魏立國之初,壹度廢除舊錢,改用帛交易。魏明帝太和元年恢復使用形同漢制的五銖錢,貨值相對穩定。吳、蜀兩國則因國力不濟實行變相的通貨膨脹政策,接連鑄行不少名目價值與實際價值相脫離的大額銅錢。
兩晉時期,仍沿用漢魏及東吳舊錢,十六國中的前涼、後趙和成漢則發行過少量錢幣,但有帛等實物交易卻是主要的流通手段。南北朝埋藏鑄幣增多,但幣制相當混亂,名目繁雜,民間的私鑄錢大量出現,而初行於東漢晚期的剪鑒錢在北方地區尤為盛行。所謂剪鑒錢,壹般指前期舊錢鑒為內心與外圈二種型,以這應當時衰頹的社會經濟對貨幣單位的重量的需求。
--
隋代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統壹標準的五銖錢,同時嚴禁私鑄及其他舊幣使用。錢制的龐雜局面得到了整治,至開皇五年隋五銖便成為國內統壹的法定貨幣。
漢(新莽、東漢、三國、晉、十六國、南北朝、)---------隋
名稱特征 參考價 文字說明
涼造新泉小平小樣 3000元
北涼渠蒙遜永安年間鑄徑2.4CM,重約3克左右,小者不足2CM,重約1.5克,此泉出土均在甘肅武威,有王莽錢文風韻..
太夏真興小平 15000元
東晉時匈奴貴族赫連勃勃於真興年間鑄。徑2.35CM,重約3.03克,錢文真書而見隸韻。此泉多在甘肅出土,傳世極少。
豐貨小平隸書 400元
東晉十六國後趙石勒元年鑄於其都襄國,徑2.42--2.48CM,重2.4--4.8克,分別有內外郭及無內外郭者,因鑄行較少,故傳世不多。
豐貨小平篆書 300元
漢興小型直讀 80元
東晉李壽踞成都,改大成國為漢,改元漢興鑄。錢文隸書直讀,篆書橫讀,徑1.2CM,重1克上下,此錢制作粗陋,字淺肉薄,傳世不多,以橫讀為罕。...
漢興小型橫讀 350元
四銖小平 100元
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始鑄。仿五銖而略小,面無內郭,四銖二字為篆書,重如其文,徑2.25CM,重2.4克,少數面穿上下各壹星,面文亦有錯範重文者
孝建四銖小平 80元
永光小平小型 20000元
南朝守前廢帝劉子業永光元年鑄。錢文薤葉篆,內外有郭,徑1.6CM,重約1克,永光年號行六月改元,故此錢存世極少。...
景和小平小型 20000元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景和元年鑄。較永光錢更見輕薄,錢文為小篆,徑約1.6CM,重不足壹克。景和年號行三月而廢帝被弒。故景和錢極罕。
兩銖小平小型 6000元
兩朝宋廢景和元年二月鑄的兩銖錢。錢體輕薄,徑約1.9CM,重1克左右;三月廢帝被弒,十二月罷兩銖錢,故兩銖錢極罕。
太貨六銖小平 150元
南朝陳宣帝太建十壹年鑄,面背內外郭精整,錢文玉筋篆,書體精美,為六朝錢中精品,徑2.5CM,重約3克,近日市上見壹批“十全十美”之太貨六銖,望集幣時慎之。
太和五銖小平小樣 200元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鑄,錢文方折篆體,因許民間自鑄,故銅質雜,大小不壹,大者徑2.5CM,重3.4克,小者徑2CM,重2.5克。由於鑄行有限,故傳世,出土均少。.
太和五銖小平小樣 200元
太和五銖小平 300元
太和五銖雙點太 800元
永安五銖背“土” 400元
北魏孝莊帝永安二年聽民與官鑄,銅材,大小不壹,錢文永安二字接郭,五字連內郭,徑2.5CM,重5.5克,輕小者1.8CM,重僅2克,背有四出紋,土字者少見。
永安五銖小平光背 15元
永安五銖背四出 50元
常平五銖小平光背 15元
北齊文宣帝天保四年鑄,錢文篆書直讀,筆劃圓潤,平字第壹筆與內郭合成壹線,徑2.5CM,重3.5---4.2克。後期所鑄較前期粗糙,更有雜鉛錫薄錢。.
五行大布小平小樣 40元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始鑄,以壹當布泉十並行,形制精美,內外郭齊備,版別數種,徑2.6---2.8CM,重4---4.3克,為北周三大名泉之壹,另有合背錢。
五行大布小平大樣 60元
布泉北周鑄 40元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始鑄,壹當五枚五銖錢並行,錢文玉筋篆,泉字中豎不斷,內外郭齊備,與新莽布泉有所不同,徑2.5CM,重4.3克,亦分大小兩種,此錢系北周三大名泉之壹。....
太清豐樂小平 2200元
五銖隋鑄大樣 10元 隋高祖開皇元年始鑄。青銅、白銅、制作多精整,寬緣,穿右有壹直劃與“五”字相連。
五銖隋鑄小平 3元
漢-隋
名稱特征 參考價 文字說明
半兩漢代旋讀 200元 秦泗水亭長劉邦率軍攻占鹹陽,為收攬人心,令民鼓鑄,民以營利,錢體日漸輕小,制作粗劣。其時錢輕物貴,擔米值萬錢。
半兩漢代復式錢 250元
三銖小平 300元
漢武帝建元元年,分有郭和無郭兩種,徑2.3CM,重2.1克上下,無郭者銖字金旁多異字,由於三銖減重,私鑄難禁,鑄行四年而止,故傳世較少。
五銖異品小平 250元
公元581年楊堅代北周稱帝,國號隋,開皇元年始鑄,又叫開皇五銖。錢文篆書,外郭較寬內郭,唯五字左側多壹豎劃,徑2.4CM,重3克上下,後楊嗣位,朝政腐敗,物價飛漲。直至鬥米千錢。
五五銖銖傳形復式 400元
五銖小平直讀 2500元
五銖鐵質四出 5元
五銖小平傳形 25元
五銖小平普品 1.5元
五銖陳文帝小型 10元
五銖陳文帝小平雙星 60元
五銖陳文帝小平 20元
五金小平 600元 1980年陜西鹹陽出土,系方孔圓錢中最早的黃金鑄幣,徑2.6CM,重9克,含金95%據此形制似系宣帝五銖。
大泉五十小平合背 140元
王莽居攝二年始鑄,大泉五十意即值五十枚五銖錢,初期徑2.8cm,重7克,後期經減重後僅1--2克,除字體各異,又有傳形,合背,重輪,四出等多種,亦有錢餅等。
大泉五十小平傳形 60元
大泉五十小平四出 150元
大泉五十小平旋讀 700元
大泉五十小平鐵質 300元
金錯刀壹刀平五千 6000元
初始元年王莽代漢帝於居攝於二年鑄。錢身由刀環,刀身組成,青銅澆鑄,刀環似方孔圓錢,壹刀二字陰文系用黃金錯於面上下,俗稱金錯刀,外形光燦華美,刀身直書平五千,意值五千通行五銖錢。通長7.3CM,重20--40克,厚薄不壹,因其制作精美,為泉家所珍愛。
金錯刀契刀五百 600元 王莽居攝二年始鑄,形類金金錯刀,契刀二字橫列穿孔兩側,刀身銘五百二字意值五銖五百錢,實屬虛值,傳世不多見。
小泉直壹小平小型 10元
王莽始建於國元年鑄行,由於虛值的錯刀,契刀大錢遭反對,又以忌諱漢室劉姓含卯、金、刀三字,對新朝不詳,遂鑄小泉直壹,以代替五銖,與大泉五十並用。徑1.3CM,重0.7克左右,制作工整,文字清秀,為歷代小錢中之佳品。
麽泉壹十小平小型 3500元
始建國二年鑄行,王莽簡直按人的年歲稱泉了;幺泉壹十,徑1.6CM,重1.8克,幼兒泉二十,徑1.8CM,重約3克,中泉三十,徑2CM,重約4.2克,壯泉四十,徑2.2CM,重約5.4克,與大泉五十合稱六泉。從幺泉壹十至壯泉四十皆為泉中珍品。
幼泉二十小平小型 4500元
中泉三十小平小型 8000元
壯泉四十小平 16000元
大泉五十小平 5元
小布壹百布幣 2000元
始建國二年鑄行,王莽為了大改貨幣增寶貨制,貨布十品亦在其中,從小布到大布各長壹分,相重壹銖,其值各加壹百,小布壹百,長寸五分,重15銖,至大布黃千,十布之序如五:小布壹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第布八,次布九百,大布黃千十種,每種中線紋分通頂,不通頂兩種,大布黃千亦有鐵錢,傳世大布黃千較多。
麽布二百布幣 2000元
幼布三百布幣 2000元
序布四百布幣 2000元
差布五百布幣 2000元
中布六百布幣 2000元
壯布七百布幣 2000元
第布八百布幣 2000元
次布九百布幣 2000元
大布當千布幣 80元
五泉十布全套 80000元
貨布布幣 40元
王莽天鳳元年鑄,與貨泉並行,壹貨布當貨泉二十五枚,此布厚實正整,書體瀟灑,貨布二字作垂針篆列於兩側,通長5.6cm,重16.5克,傳世較多,贗品亦混跡其中,望集幣時註意。
貨泉方貝 1200元
王莽天鳳元年鑄,錢文為懸針篆,泉中豎筆斷開,版別有傳形,異書,異範,合背,合面,圓穿,橫劃,星號,月紋,決紋,剪邊等近百種,壹般徑2.2--2.4CM,重約2.8--3.6克,初期可達5克以上。傳世極豐。
貨泉普品 1元
貨泉傳形 40元
布泉 10元
王莽後期鑄,據其錢文,形制仍不失莽錢之風,布泉二字作縣針篆,內外郭齊備,亦有決紋、半星等。徑2.6CM左右,重約3.5克上下,舊時稱婦女佩此錢生男孩,又稱男錢
國寶金匱直萬 無定價
傳聞為陜西西安出土,上部近方孔圓錢,面、背肉好周郭,面文篆書直讀國寶金匱,下以短頸聯方形泉身,身面,背有直紋兩道,中篆書直萬二字,新莽實行黃金國有,令發將黃金輸於禦府,發給國寶金匱直萬作為憑證,非流通之錢,真品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直百五銖小平光背 40元
劉備於建安十九年入蜀後鑄於成都,面文直百即值壹百枚五銖錢,實是虛值錢,面背有內外郭,多光背,亦有背銘篆書為字者,系方孔圓錢記地之始。
直百五銖背“為” 80元
直壹特小型 1000元
三國時劉備父子鑄於蜀,標明壹當五銖百錢,實為虛值過甚,的小錢,徑1.5--2CM,重1.3--2克,最輕者不足0.5克,出土多在四川,湖北等地。
直百中小型 30元
定平壹百小型 40元
三國時期蜀漢鑄幣,有大小二種,大者徑1.6CM,重2克,小者徑1.2CM,重0.6克,錢文夷漫不清,直讀光背,出土多在四川。
太平百錢小平 60元
東漢末或三國初鑄幣,我文有篆、隸兩體,制作粗疏,太有作大者,錢有作金者,亦有作水波者,據建國後考古發掘多在蜀地出土,當屬蜀錢,徑2.5CM,重3.3克,傳世分大小多種,亦有傳形者。
世平百錢背水波紋 1800元
大泉五百小平大樣 150元
三國吳錢,孫權嘉禾五年始鑄,仿王莽大泉,面背有內外郭,壹當銖五百,系高額虛值大錢,初鑄徑2.8--3CM,重7--10克,後鑄較輕、小。背無紋飾,有合背錢。
大泉當千小平大樣 150元
三國吳錢,孫權赤烏元年始鑄,大泉當千徑3.6CM,重14.5克,後鑄輕小者徑2.5CM,重3.5克,壹當五銖錢千,此系高額虛值大錢。大泉二千徑3.2CM,重11.5克,尚有大泉當五千者,徑3.9CM,其數甚微,集時宜慎之。
大泉當千大樣 600元
大泉當千折十特大型 10000元
大泉二千折二大樣 1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