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關於各種各樣的‘‘聞’’

關於各種各樣的‘‘聞’’

開放分類: 中醫、百家姓、古漢語、中醫診斷方法

聞 診

1.聞診:是通過聽聲音和臭氣味來診斷疾病的方法。

●聽聲音:聲音、呼吸、咳嗽、嘔吐、呃逆、噯氣、太息、

噴嚏、呵欠、腸鳴等。

●嗅氣味:病體發出的異常氣味,排出物的氣味,病室的氣

味。

2、由於聲音和氣味都是在臟腑生理活動和病理化中產生的。所以通過聞聲和嗅氣味的異常變化便可診察疾病。

3、聞診的歷史沿革:

① 早在《內經》中就有記載

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出以五音、五聲應五臟的理論。

②《素問?脈要精微論》以聲音、語言、呼吸等來判斷疾病的過程中正邪盛衰狀態。

③東漢張仲景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也以病人語言、咳嗽、喘息、嘔吐、呃逆、腸鳴、呻吟等作為聞診內容。

④後世醫家已將病體氣味及排出物氣味等列入聞診範圍,從而使聞診從耳聽擴展到鼻嗅。

第壹節 聽聲音

聽聲音是指聽辨病人的言語氣息的高低、強弱、清濁、緩急變化以及咳嗽、嘔吐風臟腑病理變化所發出的異常 聲響,來判斷疾病的寒熱虛實性質的診病方法。

聽聲音的內容:聲音、語言、呼吸、咳嗽、呃逆、噯氣、太息、噴嚏、呵氣、腸鳴等。

聲音的發出:主要是氣流通過空腔、管道、器官產生振動而形成,受肺、喉、會厭、舌、齒、唇、鼻等器官調節。

壹、 正常聲音:人的正常聲音:發聲自然、聲調和諧。

二、 病變聲音

(壹)聲音

1.聲重:語聲重濁多屬外感風寒

2.喑啞、失音:語聲嘶啞者為喑啞;語而無聲為失音。

●新病喑啞或失音—實證—外感風寒或風熱或痰濕壅肺—金實不鳴

●久病喑啞或失音—虛證—陰虛火旺、肺腎精氣內傷—金破不鳴

妊娠後期出現喑啞或失音,稱妊娠失音(子喑)

3.鼻鼾:熟睡時或昏迷時喉鼻發出的壹種聲響。慢性鼻病或睡姿不好。體胖、年老之人較常見。

4.呻吟:病痛難忍所發出的痛苦哼哼聲。多為身有痛楚或脹滿。呻吟高亢有力為實證,久病呻吟低微無力為虛證。

5驚呼:突然發出的驚叫聲。多為劇痛或驚恐所致。小兒陣發驚呼多為驚風。

癇病發作喉中發出如豬羊鳴叫的聲音,多因風痰隨氣上逆所致。小兒啼哭不止或夜啼,多屬過食生冷脘腹疼痛,或心脾有熱,或食積、蟲積、驚恐。

(二) 語言

1.語聲強弱

聲音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動者,屬實證、熱證。

聲音低微無力、少言而沈靜者,屬虛證、寒證。

2.語言錯亂

譫語:神識不清、胡言亂語、聲高有力,為“譫語”或“神昏譫語”多屬熱擾心神實證。

鄭聲:語言重復、聲音低微、精神萎糜,為“鄭聲”,多為心氣內損、神無所依的虛證。

“實則譫語、虛則鄭聲”。

獨語:自言自語、喃喃不休、見人便止,抑郁沈悶,為“獨語”多屬痰氣郁閉,多見於癲證。

錯語:“言為心聲”、語無倫次、對答錯亂,多屬心的病變。

囈語:睡夢中說話,吐字不清,意思不明的癥狀。多為心火、膽熱或胃氣不和所致。

狂言:興奮躁妄、罵罷號叫、不避親疏,多是痰火內擾之狂證。

語言蹇(jian)澀:多為中風先兆或中風後遺癥。

(三)呼吸

聞呼吸是診察病人呼吸的快慢是否均勻通暢、以及氣息的強弱粗細,呼吸音的清濁等情況。

呼吸異常多見於肺腎病變:壹般以氣粗為實,氣微為虛。

病態呼吸包括喘、哮、短氣、少氣、上氣等。

1、 喘:即氣喘,指呼吸困難,短促急迫,甚則鼻翼煽動、張口

擡肩、不能平臥者。為氣機升降出納失常所致。

虛:喘而無力、聲低、氣怯、動則喘甚、但以引長

喘: 壹息為快者。多由肺腎氣虛,氣失攝納所致。

實:發病急驟、呼吸深長、喘息氣粗、聲高息湧、

惟以呼出為快。多因外邪犯肺或痰濁阻滯,肺

氣不得宣降所致。

2、哮:呼吸急促似喘、喉中有痰鳴音者(關鍵在於內伏之痰

為誘因觸發所致)

冷哮:喘促喉鳴、吐痰清稀而白

哮 : 外邪犯肺,引動伏飲所致。

熱哮:喘促喉鳴、吐痰粘稠而黃

痰熱壅肺、氣道不暢所致。

(3)上氣 呼吸氣急,咳嗽,氣逆喉間,稱為“上氣”。若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臥者,為痰飲內停胸膈。伴見呼吸急迫,咳喘痰多,惡寒發熱,面目浮腫者為外邪襲肺。若上氣伴有幹咳無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五心煩熱,盜汗者為陰虛火旺。

(4)短氣 指呼吸氣急而短,不足以息,數而不能接續,似喘而不擡肩,喉中無痰鳴聲,即呼吸淺促。實證見於水飲停胸,則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虛證為肺氣不足者,見腹濡滿而短氣,伴自汗少氣乏力。成無已《傷寒明理論·短氣》:“大凡心腹脹滿而短氣者,邪在表而為實也。腹濡滿而短氣者,邪在裏而虛也”。

(5) 少氣 又稱氣微,指呼吸微弱,短而聲低,虛虛怯怯,氣不足以息。即呼吸表淺而無促。主諸虛不足,是身體虛弱的表現。常伴神情倦怠,面色無華,語聲低微等癥。

、咳嗽

咳嗽為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所致。其中有聲無痰謂“咳”,有痰無聲謂“嗽”,有聲有痰謂“咳嗽”。現臨床上統稱為“咳嗽”。《素問·咳論篇》:“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說明咳嗽除與肺的關系密切外,其他臟腑的功能失調亦能引起咳嗽。根據咳嗽的聲音和兼癥的不同,可辨病之寒熱虛實。

(1) 咳聲辨寒熱 咳聲重濁,咽癢則咳,痰色白,鼻流清涕,惡寒無汗,頭身痛者為風寒咳嗽;咳聲不揚,痰黃稠,發熱胸痛者為燥熱咳嗽;幹咳痰少,口幹咽燥,咳聲清脆者為燥咳;咳聲緊悶,痰多易出者屬寒濕。

(2) 咳聲辨虛實 壹般暴咳聲啞者為實,久咳聲低者屬虛。肺脾氣虛咳嗽多伴有痰多稀白,聲低氣短,食少便溏,面色淡白,自汗畏風,脈虛無力;腎不納氣之咳嗽多伴有喘促,呼吸困難,痰清稀,面浮氣短,勞則尤甚,舌淡胖;肺腎陰虛則久咳不已,痰少而粘或咳血絲痰,伴聲嘶口幹,五心煩熱,顴紅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肝火犯肺,則見咳嗽陣作,痰黃稠,甚或咳血,伴煩熱口苦,急躁易怒,舌紅苔黃,脈象弦數。

(3) 頓咳 即百日咳,或稱作“雞咳”、“時行頓咳”等。表現為咳嗽陣發,咳時連聲不絕,伴氣急面紅,終止時作“鷺鷥樣叫聲”。多見於五歲以下的小兒,好發於冬春季節,病程較長,多由風邪與伏痰搏結,郁而化熱,阻遏氣道所致。

(4) 犬吠樣咳嗽 見於白喉或喉痹病。如咽喉有白色偽膜,堅韌難剝,為白喉病,常伴高熱聲嘶,呼吸困難等癥狀;若咽喉紅腫疼痛,吞咽不爽者多為喉痹病。

5、嘔吐、噯氣、呃逆嘔吐、噯氣、呃逆均為胃氣上逆所致。

(1) 嘔吐 又可分為嘔、吐、幹嘔。其中有聲有物稱為“嘔”,有物無聲者稱為“吐”,有聲無物者稱為“幹嘔”。壹般新病嘔吐屬實,其勢猛,聲響有力;久病者多虛,其勢緩,聲音微弱,吐出物清稀少臭。實熱證嘔吐勢猛,聲響有力,吐出物稠濁臭穢。多因熱邪犯胃或飲食不節或不潔而致;熱擾神明者,嘔吐呈噴射狀;霍亂病則吐利並作;反胃病見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為胃陽虧虛,或脾腎陽虛,不能消谷所致;口幹欲飲,飲後則吐,為水逆,見於太陽蓄水證或痰飲病;肝氣犯胃,則見惡心欲嘔,胸悶脅痛,口苦脈弦;胃癰則嘔吐膿汁腥臭。

(2) 噯氣 古稱為“噫”。指氣自胃向上出於喉間而發出的沈長之聲。若在飽餐後或飲汽水,偶發噯氣,而無其它癥狀者不屬病態。若噯氣酸腐,兼胸脘脹滿者,是宿食不化,胃腑氣滯所致;若噯氣聲響頻作,得噯與矢氣則脘腹寬舒,屬肝氣犯胃;若噯氣低沈,無酸腐氣味,伴納呆口淡,為脾胃氣虛,胃虛氣逆所致。

(3) 呃逆 唐代以前稱作“噦”。呃逆是指咽喉間呃呃有聲,亦屬胃氣上逆,從咽部沖出,發出的壹種不由自主的沖擊聲。新病呃聲高亢,短而有力,屬實熱,多為胃火上沖而致;呃聲低沈而長,氣弱無力,屬虛寒,是脾胃虛弱虛氣上逆之故;久病呃聲頻頻,聲低氣怯,伴神昏或精神萎靡不振,為胃氣衰敗之候。

6、太息

太息是指壹次以吸氣為主的深呼吸,為氣虛之象;嘆息是指病人情緒抑郁時,因胸悶不舒而發出的嗟嘆聲,為肝氣郁結之征。

7、噴嚏

噴嚏是由肺氣上沖於鼻而發出的壹種短促的聲響。若噴嚏頻作,伴鼻塞流涕,或惡寒發熱,頭身痛者為外感風寒。外邪郁表日久不解,忽有噴嚏,為陽氣來復,病情好轉之兆。若因異物或刺激性氣味等引起的,屬生理現象,不屬病態。

8、腸鳴

腹中漉漉作響,稱為腸鳴。若腸鳴聲大如雷,頻頻發作,伴脘腹冷痛,嘔吐清水,大便稀溏者,為脾胃寒濕所致;若腸鳴伴腹瀉、腹痛、裏急後重,肛門灼熱,大便臭穢者為大腸濕熱;若腸鳴伴脘腹隱痛,胸脅脹滿,急躁易怒,噯氣喜太息者為肝脾不調;若腸鳴伴泄瀉,腹痛隱隱,得溫則減,腰膝酸軟,形寒肢冷者為脾腎陽虛所致。此外,若其聲在脘部,如囊裹水,振動有聲,行走或以手按之,其聲漉漉下行,為飲停於胃。不屬腸鳴的範圍。

二、嗅氣味

嗅氣味包括病體的氣味和病室的氣味變化。正常人無異常氣味,當人患病後,臟腑氣血功能失常,而產生各種異常的氣味。故診察病人氣味的變化,可了解疾病的寒熱虛實。

(壹) 口氣 病人張口說話時發出的臭穢氣味。口氣臭穢,多因口腔不潔、胃火或齲齒等所致。若口中酸餿,為飲食內停,口有血腥味則多見吐血、咳血等出血之病。

(二) 汗氣 汗哧腥臭,汗出粘稠,多為風濕熱蘊蒸,可見於濕溫病或熱痹。

(三) 痰涕氣味 咳吐濁痰膿血、味腥臭者為肺癰。鼻有臭味,久流濁涕不止者,屬鼻淵病。

(四) 二便氣味 大便酸臭為腸有積熱,大便溏而腥為腸寒,矢氣奇臭為食滯胃腸。小便臭濁黃赤多為濕熱,小便清長無臭者為虛寒。

(五) 經帶氣味 經帶氣味臭穢者為濕熱,帶下清知味腥臊者多為虛寒。

(六) 病室氣味 病室有血腥味者為出血證,有腐臭或屍臭氣味者為臟腑敗壞之證,若病室有尿臊味者見於水腫病晚期,病室有爛水果氣味者為消渴病重證。

尋根溯祖

出自復姓聞人氏,是春秋時期少正卯的後代。少正卯是春秋末葉魯國人。他博學多識,很有名氣。他的有些主張與孔子不合,曾聚眾講學,同孔子唱對臺戲,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處聽講。後來孔子利用職權殺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當時聲譽很大、遠近聞名的人,被譽為"聞人",所以他的後代支庶子孫有的便改為聞人氏。後有壹部分聞人復姓改為單姓聞,稱為聞姓。

郡望堂號

堂號 "超卓堂":超卓就是特別高超的意思。明朝時候,聞良輔才能和德行都特別高超。初為監察禦史,後來升大理少卿,出使暹羅,權操虎節(古時出行官員所拿的表示身份的符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水國用龍節。),官至廣東按察使。

郡望 吳興郡:三國時吳置。相當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宣興壹帶。

歷史名人

聞啟祥:明朝人。自幼聰慧,好讀書,以文章著稱,居家不仕。後來有人幾次推薦他作官,他堅辭不赴,誓作平民終身。

聞元奎:明朝人。以孝友出名。與人交,敬而有辯。由貢生授江陰訓導,遷上海教諭。教導嚴謹,以身作則,造就人才甚多。

聞壹多:現代著名詩人、學者、愛國人士。曾留學美國,學美術、文學。早年參加新月社,先後在青島大學、清華大學等校任教。著有《紅燭》、《死水》等詩。後來參加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鬥爭,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時年47歲。全部著作由朱自清等編成《聞壹多全集》。

宋代有名士聞見明,明代有名宦聞克新、學者聞璋、吏部尚書聞淵,清代有金石收藏家聞珽。

另有壹支是單字聞姓,

文天祥(護國公)軍敗後,其二十四子帶其後人從江西吉安遷居至湖北省浠水(麻城)市,並改文為聞,與南方聞人氏不同的是此支後人比較高大。“聞”氏由“文”改來的說法最早出於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壹次修撰的《聞氏宗譜》:“吾姓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之廬陵。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國公軍潰於空坑,始祖良輔公被執,在潛逃於蘄之蘭清邑,改‘文’為‘聞’,因家焉。”這裏所說的信國公就是文天祥,而蘄則是今天的湖北省浠水縣。700多年來,聞家宗譜都采納此說,聞家人也都自認為是文天祥後人,聞壹多研究界也大多承認了這個說法。然而,1992年,《聞壹多傳》的作者聞黎明以史學研究者的嚴謹態度對這壹問題提出了質疑。他說:“這種說法很難考證,且記載時間去事500年(1277年-1781年)”,“宗譜所言確否,尚待證實。”因為“聞”本來也是壹個姓氏。這個問題,聞壹多本人也產生過興趣。他在清華讀書期間曾想撰寫壹篇《聞氏先德考》,但終因資料不足,只在日記中寫下了“不得其詳”這樣壹個沒有結論的結論。

歷史名人

聞啟祥:明朝人。自幼聰慧,好讀書,以文章著稱,居家不仕。後來有人幾次推薦他作官,他堅辭不赴,誓作平民終身。

聞元奎:明朝人。以孝友出名。與人交,敬而有辯。由貢生授江陰訓導,遷上海教諭。教導嚴謹,以身作則,造就人才甚多。

聞壹多:現代著名詩人、學者、愛國人士。曾留學美國,學美術、文學。早年參加新月社,先後在青島大學、清華大學等校任教。著有《紅燭》、《死水》等詩。後來參加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鬥爭,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時年47歲。全部著作由朱自清等編成《聞壹多全集》。

宋代有名士聞見明,明代有名宦聞克新、學者聞璋、吏部尚書聞淵,清代有金石收藏家聞珽。

文言文

通“問 ”

古字聞、問同音同義。《禮記·檀弓上》:“問喪於天子乎?”問本作聞(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70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字典解釋

[ 聞 ] 拼音:wén 繁體:聞

部首:門 部首筆劃:3 字意五行:水

簡體筆劃:9 臺灣筆劃:14 康熙筆劃:14

拼音輸入:wen 五筆輸入:UBD 吉兇寓意:吉

筆順:捺豎折橫豎豎橫橫橫

famous;reputation;hear;learn;news;nose;smell;snuffle;

(1)

wén

(2)

(形聲。從耳,門聲。本義:聽到)

(3)

同本義 [hear]

聞,知聲也。――《說文》

聞耳之聰也。――《墨子經上》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禮記·大學》

聞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史記·項羽本紀》

妾聞誌士不飲盜泉之水。――《後漢書·列女傳》

聞屏障中。――《虞初新誌·秋聲詩自序》

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4)

又如:聞聲不食(聽到動物的叫聲就不忍心吃它的肉);聞所不聞(聽到從未聽過的事情。也說“聞所未聞”);聞風響應(聽到風聲,便起而響應);聞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關的事來掩飾自己的實情);聞雞起舞(祖逖與劉琨***被同寢,夜半聞荒雞鳴,乃與琨起身舞劍。後世比喻有誌之士及時奮起)

(5)

聽說;知道 [be told;know]

聞君行仁政。――《孟子·滕文公上》

其聞道也。――唐·韓愈《師說》

聞道有先後。

不可得聞。――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6)

又如:聞問(通音訊,獲得音訊);聞道(聞知領會道理);聞說(聽說);聞得(聽說);聞知(聽說;知道)

(7)

接受 [accept]。如:聞教(受教;領教);聞命(接受命令或教導);聞令(接受教誨)

(8)

傳布,傳揚 [propagate]

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王維《老將行》

(9)

又如:聞誦(傳布與稱道)

(10)

報告上級[report]。如:聞達(向皇帝報告);聞問(通消息)

(11)

趁,乘 [take advantage of]。如:聞早(趁早,趕早)

(12)

聞名,出名 [well-known]

名聞天下。――《史記·魏公子列傳》

聞於諸侯。――《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聞達於諸侯。――諸葛亮《出師表》

以義聞於東南。――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13)

嗅;嗅到 [smell]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孔子家語·六本》

羅襦襟解,微聞薌澤。――《史記·滑稽列傳》

(14)

又如:自不可聞

(15)

通“問”。詢問;問候 [inguire;extend gleetings to]

喪牛之兇,終莫之聞也。――《易·旅象》

謂他人昆,亦莫我聞。――《詩·王風·葛藟》

群公先正,則不我聞。――《詩·大雅·雲漢》

(16)

知識;見聞 [knowledge]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莊子·秋水》

博聞強誌。――《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17)

聲望;威望 [popularity;prestige]

令聞令望。――《詩·大雅·卷阿》

前時之聞。――宋·王安石《傷仲永》

草野之無聞者。――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18)

又如:聞達;聞譽之施(指身受美名);穢聞(醜惡的名聲)

相關詞語解釋

聞達 wéndá

[illustrious and influential;well-known] 顯達;有名望

不求聞達於諸侯――諸葛亮《出師表》

聞風而動 wénfēng érdòng

[immediately respond to a call;act without delay upon hearing sth.;go into action without delay] 聽到壹點消息就立即行動。形容十分積極

聞風喪膽 wénfēng-sàngdǎn

[become terror-stricken of the news;become panicstricken at the news] 剛聽到壹點風聲就懼怕不已。形容極端虛弱、惶恐

聞過則喜 wénguò-zéxǐ

[feel happy when told of one's errors;be glad when told of one's own errors] 聽到批評意見就喜悅。比喻樂於接受他人規勸

聞名 wénmíng

(1)

[well-known]∶著名;有名

舉世聞名

(2)

[hear of one's fame]∶聽到名聲

聞名不如見面

聞所未聞 wénsuǒwèiwén

[unheard-of;have never even heard of;unpredented] 所聽到的事從來未曾聽過。多指奇聞異事

聞悉 wénxī

[hear] 聽到;聽說

聞訊 wénxùn

[get the news of] 聽到信息

聞訊出動

聞壹知十 wényī-zhīshí

[a word to the wise is sufficient;from one learn all] 聽到事情的壹端即知其全貌。比喻人聰明之甚,能舉壹反三

康熙字典解釋

未集中耳字部 康熙筆劃:14 部外筆劃:8

〔古文〕唐韻集韻無分切,音文。說文知聞也。書·堯典帝曰:兪,予聞如何。禮·少儀聞始見君子者。疏謂作記之人,不敢自專制其儀,而傳聞舊說,故雲。 又禮·玉藻凡於尊者,有獻而弗敢以聞。前漢·武帝紀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聞。 又姓。正字通宋鹹平進士聞見。明尚書聞淵。又聞人,復姓。後漢·靈帝紀太仆沛國聞人襲為太尉。註姓聞人,名襲,風俗通曰: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氏焉。 又獸名。山海經杳山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見則天下大風。 又廣韻亡運切集韻韻會正韻文運\切,?音問。韻會聲所至也。詩·小雅聲聞於天。書·呂發聞惟腥。釋文聞,音問,又如字。 又廣韻名達。書·微子之命爾惟踐修厥猷,舊有令聞。詩·大雅令聞令望。朱註令聞,善譽也。 又通作問。前漢·匡衡傳淑問揚乎疆外。 又韻補葉無沿切,音近眠。楚辭·九章孤臣唫而抆淚兮,放子出而不還。孰能思而不隱兮,昭彭鹹之所聞。還音旋。

  • 上一篇:初學者茶具
  • 下一篇:關於蘋果的文言文約100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