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關於風土人情的散文

關於風土人情的散文

<<風土人情之我說 人之我說>>

出國前,聽到許多的人說,在外國,人與人的關系是冷漠的,相互間不可能有什麽更深的交往。有的只是金錢關系。所以,在國外不能期望有任何人會像我們中國人壹樣的互相幫助的。

我就是帶著這樣的觀念來到了加國。

可是,在短短的幾十天時間裏,接連碰上的幾件小事卻讓我的觀念動搖了。

壹天, 首次乘坐多倫多的地鐵,車次方向搞不清,正壹頭霧水地查地圖時,旁邊壹位老外過來問道:需要幫忙嗎?我把地點告知他,他不僅在地圖上指明了我要去的地方,還壹直把我帶到了站臺旁。我想,要在國內,問路時還得找點看起來老實的人,否則把我指到爪哇國去也未可知啊。我還沒有唱國際歌,就有朋友來幫助我了。倘若我唱了國際歌,恐怕天下朋友將會更多了。

在地鐵裏,壹個小孩在臨將關門的壹剎那沖進車廂,車門忽然關閉,夾住了小孩的手臂。瞬時間,車廂裏幾個老外同時沖向車門,七手八腳的要拉開車門。而這時車廂裏還有許多的黃皮膚的中國人,自始至終沒有壹點反映,麻木不仁地似乎在看壹幕電影,與自己不相幹的。更可氣的是還冷不丁的聽到壹句粵語:“門不會關的,慌什麽嘛。”

其實,地鐵的車門如同電梯門壹樣,有障礙就會自動打開,本不用著急的。這道理不僅中國人知道,誰都會知道的,可出於壹種本能,老外們會同時搶了上去。而號稱會互相幫助的國人,不僅不表示出關懷,還要冷言冷語幾句,壹付見過大世面,闖過大碼頭的架勢。看來,君子動口不動手的祖訓可謂深入國人之心的了。當然,這種事在中國國內也是司空見慣的了,不值得大驚小怪的。

加拿大是壹個移民國家,它的歷史和現實都和移民的交流遷徙相關。應該說,由於這樣的移民流動,使加拿大充滿了生機和活力,也使加拿大成為了發達的國家之壹。

正是由於加拿大的這種特點,各種民族的大匯聚,也就形成了多種民族特色的性格特征匯聚。

美洲的開放,歐洲的矜持,非洲的粗獷和亞洲的猥瑣,在加國表現的淋漓盡致。

在人的本性中,美洲的直率,歐洲的委婉,非洲的野性和亞洲的虛偽,在加國也是壹樣的競相表現。

在與當地洋人的笑談中,居然聽到很不中聽的壹個列舉:在加國最不受歡迎的人有四種:黑人、印巴人、越南人和中國人。這其中,亞洲人就占了三個。幾個新結識的老外語重心長的告訴我,他們不願意和中國人打更多的交道,因為“中國人不講信譽,”“騙人”。

黑人的強悍粗野,自是不必說的;印巴人的神秘詭詐,這也是不必說的;越南人的土匪海盜行徑,早受到世人的鄙夷;可中國人又何處得罪了這些老外呢?

或許,這是白種人的歧視吧。

<<[散文]長白山天池>>

《中國國家地理》為山水選美。山山水水不是壹句兩句能說得完的,以往148頁的雜誌,在2005年第10期這裏增至550頁。感謝《中國國家地理》,增頁不增價,仍是16元。雜誌出來不久即告脫銷,北京是全國脫銷最早的城市之壹,據說網上已拍到80多塊了,不少讀者為買不到雜誌而生氣,《中國國家地理》在其網站論壇發出總固頂帖,標題是《希望大家都冷靜壹些》。

《中國國家地理》列出十五組“中國最美”,按排行榜順序依次是: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國最美的五大湖,中國最美的五大沙漠,中國最美的三大雅丹,中國最美的五大城區,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中國最美的六大旅遊洞穴,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中國最美的六大瀑布,中國最美的六大冰川,中國最美的十大森林,中國最美的十大海島,中國最美的六大沼澤濕地,中國最美的六大鄉村古鎮和中國最美的六大草原。

之所以要把這排行榜依次抄下來,是發現,不知因為什麽,排行榜上,沒有江河。也許有了峽谷,就不用再說江河了。壹些年來,可能只有雅魯藏布江還算幹凈,也許江河只能按峽谷那樣分段看,整體上不太好說了吧。

此次評選,在最美名山方面,東北長白山入圍,但沒能進入最美十大名山之列。長白山沒有進入最美十大名山,長白山天池卻進入了最美五大湖,這讓人感到欣慰。長白山沒被選中,長白山天池卻在長白山最高處,誰也不能把它搬到平地上去,要看天池,就得到長白山上來。

翻看這期《中國國家地理》,對榜上有名的山水風景或介紹,或品評,或欣賞,都有許多文字,雜誌還請了著名詩人和作家舒婷、於堅和劉亮程先生分別為廈門鼓浪嶼、蘇州老城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寫了文章。可是,就是到了長白山天池這裏,在標題《長白山天池:盛怒之後的平靜》周圍,除了兩張圖片、59個字的專家評語和220多個字的說明,再就沒有什麽了。用壹個現在流行的詞,這讓人有些郁悶,難道長白山天池就沒有什麽好說?可是轉念壹想,又高興了,壹年之中常是雲遮霧繞,冰封雪掩,登長白山是不容易的,兩千多年了,既少有文人墨客來此吟詩作賦,又沒有帝王將相來此祭天封禪,滿清皇帝雖把長白山冊封為神山,也只能在吉林市溫德亨山建望祭殿遙遙拜祭,這裏沒有為人們準備下現成的語言,從自然到人文,汙染還少,想說長白山天池,不太容易。

雜誌中兩張長白山天池的圖片,壹張是夏景,壹張是冬景,由此倒也看出編輯是用了心思。冬天爬到長白山頂峰看天池,少有人能夠做到,壹般人也沒有機會,有位朋友冬天裏上去過,多年後說起來還非常高興,特為此寫過壹回遊記。

和許多長白山天池的圖片壹樣,《中國國家地理》兩張天池圖片,壹張野花點點,壹張白雪皚皚,但都風和日麗,天池的水真平靜如同玻璃,紋絲不動。這樣的圖片多了,會使人產生誤會,好像白山天池總這樣好脾氣。其實,冬天看天池不容易,夏天也未必就能看到天池,2001年7月,到長白山上走了壹趟,車進山門,天已暮色朦朧,高山上顯得矮了的天空已有了雨意,司機人很好,在山上時間長了,有些經驗,他提醒說,應該抓緊時間趕快到天池上去看看,如果下起雨來,壹天兩天不容易晴起來,天池就會藏進雲霧中去,要想看到,幾乎沒有可能。司機說,前不久,有國家要人來,在山上住了幾天,天氣壹直不好,終於什麽也沒有看到。聽司機的話,直奔天池,果然,到了天池邊,時間不長,人就冷得哆嗦,山風越來越兇猛,黑壓壓的雲霧從天池對面壓了過來,眼看著把天池就吞沒了。就在這個暮色朦朧的傍晚,我看到了和印象中完全不壹樣的天池,在圍繞天池壹十六峰的壹峰之上,探頭往下面看去,絲毫看不出以往人們所說和圖片所顯示的平靜柔和的美,眼下的天池,陰沈沈地壹動不動,好像在醞釀壹個陰謀,好像要伸出手來把人拽下去,讓人感到陰森,猙獰,恐怖,非常可怕。

手上有壹本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長白山古今攬勝》,書中介紹,滿清帝王壹方面把長白山封禁起來,不許人們走進,壹方面也曾派人尋找過長白山主峰,公元1644年,清世祖福臨進京後,尊“龍興之地”長白山為“長白山之神”。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四月十五日,愛新覺羅·玄燁命大臣覺羅武木訥壹行四人前往長白山拜謁,“詳視明白,以便行祀禮”,同年夏,武木納等人登上長白山,到達龍潭即天池,秋天回京稟奏。但是,據考證,武木納此次拜謁並未真正見到長白山主峰,清人李廷玉在《長白山記》中說:“溯考康熙十三年,吳木納查看長白,僅至訥陰地方白山東北。”李廷玉這裏的“康熙十三年”有待商榷,但他說武木訥未至白山主峰,應該是對的,雖然武木訥也看到了壹潭池水,長白山中的池水卻不只壹個。《長白山古今攬勝》收有武木訥拜謁長白山後寫給皇帝的呈文,文中有關長白山天池壹段是這樣寫的:“山頂有池,五峰圍繞,臨水而立,碧水澄清,波紋蕩漾,池畔無草木。”了解長白山的人知道,白山最高處那個天池,周圍可不是只有五峰,武木訥所見若真是長白山天池,他就是把其他十壹座峰給隱瞞了。不管怎麽說,武木訥雖非故意,卻是把皇帝給騙了。

長白山天池,南北長約4.5公裏,東西寬3.5公裏,湖水面積9.8平方公裏,水邊周長13.6公裏,湖面海拔2185米,平均水深204米,最大水深373米,總蓄水量約20億立方米,是我國最高的火口湖和最深的湖泊,這是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10月版《吉林風物誌》給出的數據。有人說,把壹座大樓扔進白山天池,就像扔進壹個火柴盒壹樣。事實上比這還要大,白山天池哺育出壹條條江河,它是圖門江、鴨綠江和松花江三江之源。也許可以這樣說,圖門江裏小小的遊魚,鴨綠江邊普通的草屋,松花江畔的大豆和高粱,都是白山天池養育的。2005年冬天,壹開始以為是個暖冬,也真希望它是個暖冬,願長白山天池流水多多,用它清凈的水,洗去江河中的渾濁。

<<武漢夏夜街頭的"竹床陣">>

夏至七月以後,酷熱的夏夜把武漢市民從家中"趕"出來,不得不到街道兩旁擺竹床露宿。密密麻麻的竹床壹個挨壹個,老者、兒童、青年、少婦乃至姑娘都躺在竹床上,渡過壹個又壹個的夜晚。北方人或外地人看見少婦、姑娘身著短褲、裙子睡在街頭上,大為不解,也十分感到新鮮。然而當地人卻習以為常。

武漢是中國有名的三大"火爐城"之壹,夏季氣溫高達40攝氏度左右。酷熱難耐的時間長達兩個月左右,使之形成了武漢特有的民習"竹床陣"。

2、吃粽子和賽龍舟?

吃粽子和賽龍舟是中國許多地方的風俗。然而這壹習俗是因從紀念屈原而來,使得屈原的家鄉故地的湖北,此俗更甚。?

每逢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湖北各地賽龍舟、吃粽子遍及全省城鄉。只要有湖、河、江的地方,人們早早就把龍舟修整或清理好,壹至初五,龍舟便紛紛下水了,壹條條"黃龍"、"白龍"、"紅龍"、"青龍"劈波斬浪,箭壹般前駛,鑼聲、鼓聲、吆喝聲、喝彩聲響成壹片,江河兩岸觀看賽龍舟人們黑壓壓壹大片,那場面實在壯觀極了。?

傳說屈原投汩羅江死後,他的故鄉鄉親秭歸人做了壹個夢,夢見屈原身體消瘦了,便用箬葉包米飯做成有角的角黍(粽子),用龍舟裝上投入江中,因水中水族屬龍管,以為是龍王送來的角黍,便不敢食。這就可讓屈原食用了。這就是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由來。

3、荊州花鼓?

荊州花鼓原是民間窮苦人乞討謀生的"沿門花鼓"和薅草秧歌。這種"花鼓"是壹人擊鼓唱詞,數人幫腔和調。?

近幾十年來,荊州花鼓已演變成獨具特色的地方花鼓戲。1955年有壹位老藝人搜集記錄了花鼓戲的全部唱腔,整理出從未有過的第壹套完整的花鼓音樂曲譜,並大膽地把二胡、板胡、琵琶、揚琴、竹笛、嗩吶等民族樂器用來為花鼓戲伴奏,使花鼓戲結束了"壹唱眾和"和單純用鑼鼓伴奏的歷史。如今,荊州花鼓戲充滿濃郁的地方情調,唱腔悠揚、甜美、悅耳,已有《家庭公案》、《水鄉情》等幾十個劇目,既取材於湖鄉生活,又展現湖鄉風貌。在民間,男女老幼走路、勞作,不時哼唱花鼓調,也有很大的"魔力"。有人說:"聽了花鼓的喲餵喲,害病可以不吃藥!""做活不唱花鼓戲,渾身上下無力氣"。來到荊州地區,可以看到小學生放學時提著的收音機裏。汽車裏、商店櫃臺內,播放的全是荊州花鼓戲。

4、天門"三棒鼓"

在天門、沔陽壹帶,由於地勢低平、多水,往昔水災不斷,民眾身受其苦。為謀求生路,他們背井離鄉,背起"三棒鼓",浪跡四方。許多人從湖北到中國西南部、印度、伊朗、中歐、西歐等地。也有些人經廣東到菲律賓及其它東南亞國家,

他們背起的"三棒鼓"走到哪裏唱到哪裏,人們稱他們為"中國的吉蔔賽人"。

5、通山山鼓?

相傳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通山山鼓,是農民在野外勞動時,邊勞動邊以山鼓伴奏、唱歌的壹種民間傳統藝術。?

山鼓的形狀如戲曲中所用的小堂鼓,尺寸形制略小,鼓身兩邊安鐵環,系有牛皮帶或緞帶,便於鼓匠掛在胸前。演唱時,鼓匠右手執扡擊鼓,左手托著鼓的底部,配合用手指調節出不同的音色。壹名技藝出色的鼓匠,壹般能夠打出數十種節奏迥然不同、情緒各異的鼓點子。山鼓之音響亮清脆,數裏之外能聞其聲。

通山山鼓主要分《挖山鼓》和《栽田鼓》兩大類。此外還有壹種《山鑼鼓》。這種《山鑼鼓》除鼓匠身背壹面山鼓外,腰間還掛有壹面銅鑼,左手執鐘打鑼,右手拿扡擊鼓。

山鼓的曲調與地方語言結合緊密,節奏性很強,加上旋律高亢激昂,質樸熱烈,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是壹種活躍勞動場面的藝術形式。1988年湖北省民間音樂舞蹈電視比賽中,通山縣改編的節目《喜耘禾》山鼓,榮獲銀杯獎。

6、崇陽人的老風習?

鄂南崇陽縣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由於遠離大城市,鄉民們保持了許多民間傳統老風習。當青年男女嫁娶成婚時,打造的家俱樣式仍按古老的形式 。如睡覺的木制床為古式雕木的花床,床四周有雕花桿,床前面雕花板上方,有三層雕"滴水沿",床下前方有三層踏板。床入口處僅僅只留可兩人並坐的"口子",床兩頭和後面用整塊木板釘死。這種講究的崇陽花床,實在是壹種十分罕見的習俗了。?

此外,熱情待客的崇陽人給客人泡的茶是花椒鹽巴家焙茶,吃的菜是大塊肉、大塊魚、紅苕粉絲、煎豆腐四大菜。壹寸來寬、二三寸長的大塊煙熏肉,令城裏人食壹、兩塊就足夠了。?

7、鄂西土家風情?

鄂西毗鄰湘西、貴北和川東南,居住著數十萬土家族居民。他們有著富有特色的生活習俗。獨特、鮮艷的服飾。土族居民,特別是青年人,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如男青年,頭上纏著壹條長長的青頭巾,外面上衣往往是白布上鑲寬大的藍邊,傳統布扣、褲子比較寬大。女青年,其頭巾則是彩色布巾,上衣或紅或綠,但領口、背肩、袖口、下擺等處都鑲有美麗花紋的邊帶布。手上戴著金或銀制的手鐲。

山歌。唱山歌是青年土族男女中不可缺少的本領,有些上了年紀的土族人山歌也能唱上"壹大籮"。在曲折蜿蜒的山道上,在田間、茶場、農舍、土塘旁,常常可聽到陣陣悠揚的山歌傳入耳中。更有山歌男女對唱,山族青年以這種形式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愛慕之心。木葉傳情。土族青年用口含壹青青的木葉,吹出美妙、動人、委婉的聲音。這聲音就是動人的情歌。小小的壹片樹葉,僅為男女傳情表達出心聲。 文章來自青藤文學網:,轉載請保留版權!

這三篇 中外 山水 風土人情 都涉及到了

妳用的時候可以有所取舍 選擇需要的段落 刪減妳以為沒用的

希望能幫到妳

最後 祝春節愉快

  • 上一篇:關於宣紙
  • 下一篇:出遊有趣的朋友圈文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