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劉鳳君的新聞鏈接

劉鳳君的新聞鏈接

劉鳳君與骨雕

劉鳳君教授是學術界公認的創建藝術考古學理論體系的第壹人,是甲骨文的發現者和甲骨文理論框架的建立者,是崇山石祖林的發現者和研究者,是濟南寺門塔佛頭回歸的文化使者,“青州式”佛像的提出者。2002年被中國文物報評為全國百名著名考古專家。2004年被國務院市機關事務管理局西山服務處聘為中國當代著名畫家。他發現的甲骨文被認為是“繼100多年前王發現甲骨文之後,中國文字發展的又壹重大發現,是中國文字研究史上的壹個重要裏程碑,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研究的壹大貢獻。”

曾獨立出版《中國古代陶瓷藝術》、《考古學與雕塑藝術史研究》、《藝術考古學導論》、《山東佛像藝術》、《骨雕發現與研究叢書長樂骨雕》、《考古學中的雕塑藝術與骨雕發現與研究叢書壽光骨雕》,合著《黃河三角洲佛教造像研究》並主編四部。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部分已被翻譯成英、日、韓文。

首先,劉鳳君教授發現了甲骨文。

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山東濰坊到濟南、內蒙古關中地區和赤峰地區的古文化遺址,經常出土刻骨和石刻工具、玉器、陶器和陶片。大部分是骨頭,占95%以上。大部分是當地農民翻土時挖出來的。從上世紀末開始,壹些文物愛好者開始收藏這些文物。考古學家在田野考古發掘和調查中也遇到了壹些問題,但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重視。

2002年,濟南四門塔佛頭回歸後,劉鳳君教授開始了“中國早期文字與書法藝術”的專題研究,並開始收集考古發現和民間收藏的零星資料。他發現甲骨文的陶器符號——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之間還有壹段空白期,相隔1000多年。這壹時期應該是繼陶器符號之後的新符號或文字,也應該是甲骨文的主要來源。尋找這壹時期的符號或文字,成為劉教授專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2005年春天,劉鳳君教授在濟南看到壹塊刻有圖案的小骨頭。當時他肯定地說:“這是壹塊史前骨頭,上面刻著字。這是非常重要的文物,是中國的早期文字。”劉教授的發現和理解對社會產生了壹定的影響。2007年,他發現並鑒定了昌樂縣收藏的壹批甲骨文。當時他進壹步證實並公開宣布,它們是“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的遺物,屬於距今約4000-4500年前的東夷文字,是中國早期的象形文字。與安陽殷墟甲骨文蔔辭不同。它沒有占蔔痕跡,是壹批筆記。”許多媒體公開報道了劉教授的調查結果和鑒定結論。

劉鳳君教授肯定了甲骨文是中國的壹種早期文字。他的主要理由是:第壹,這批刻的字很多,應該是寫筆記的現象;第二,這些描繪大部分人、動物、植物的圖形符號,“書畫同源”在這裏得到了很好的解釋;第三,可以發現這些符號的布局和結構是有規律的,有些部首多次出現;第四,成排刻的甲骨文很多,有的幾個字,有的十幾個字,有的甚至幾十個字,出現了字章;5.近年來,山東鄒平、桓臺等縣市以及江蘇高郵龍虬村、Xi安花樓子等地發現了龍山文化和嶽石文化的文字,但未引起應有的重視。

經過進壹步的田野調查和全面深入的研究,劉鳳君教授在關中地區和赤峰地區發現了甲骨文。他逐漸認為將這種早期文字直接稱為“骨銘”更科學。未來還將出版《骨刻發現與研究》系列,系列中的每壹本書前面都會有壹個出土地名或更醒目的文字符號,如《長樂骨刻》、《壽光骨刻》。通過這種方式,讀者可以了解發掘的位置,進行區域研究,探討各地區早期文字的產生與發展的關系。許多專家贊同劉教授的意見,有專家說,“這對應的是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已經蔚然成風,可以順利納入國內古文字研究體系。”2009年下半年,劉教授將其命名為“骨雕”。

2008年7月30日,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邀請五位專家召開甲骨文學術研討會,2010年2月25日,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邀請五位專家召開甲骨文學術研討會。兩次研討會的專家都充分肯定了劉鳳君教授發現的甲骨文是早期文字。

第二,劉鳳君教授甲骨文研究的主要成就。

65438年至2008年2月,劉鳳君教授主編出版了《長樂骨雕發現與研究叢書》,被學術界評價為“壹部集文字學、考古學、藝術學於壹體的巨著,是長樂骨雕文獻的奠基之作,也是第壹部研究中國文字產生和早期文字開啟的著作。”2010年5月,劉教授整理出版了《甲骨文發現與研究叢書·壽光甲骨文》。學術界給予高度評價:劉教授的兩部骨雕專著“初步奠定了骨雕文學的理論框架基礎。”今年9月,編輯出版了《甲骨文發現與研究龍山甲骨文》系列叢書。此外,他還在《中國遺產報》、《中國藝術研究》和韓國學術雜誌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

幾年來,他除了把大部分時間花在考察黃河流域和遼河流域的古文化遺址上,壹方面抓緊時間整理出版全國各地的骨雕文獻,把更多的實物資料向學術界和社會公開;另壹方面,集中精力研究論證為什麽甲骨文是中國早期的文字。它的構詞規律是什麽?以及與甲骨文的關系和如何解讀甲骨文等壹系列與骨雕文學相關的理論問題。劉鳳君教授的相關研究成果可以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

1.試論甲骨文的規律及字體造型的分類。

早在2008年,劉鳳君教授就出版了《長樂甲骨文發現與研究系列》壹書,該書明確指出,經過對甲骨文的長期觀察和研究,“器物的審美再創造、指稱的象征組合、龍鳳文化、鳳字的多樣性,應該是甲骨文造字的三個基本規律。只有理解了這些規律,我們才能很好地解讀它們。”

目前,劉教授已經分析和掌握了1000多件屬於骨銘時期的骨銘、8件刻玉工具和7件刻陶片,粗略計算有3000多字。他說:“其字體造型大致可分為三類:現實物體型、樹幹分枝型和中心圓或近似圓型。”劉鳳君教授關於甲骨文分類和構詞規律的論述,對今後的甲骨文研究具有理論指導意義。

2.甲骨文布局與銘文面貌的調查與分析。

劉鳳君教授認為,大多數甲骨銘文只在壹塊骨頭上刻1-5個字,也有壹定數量的刻6-10個字,有的骨頭超過10個字到幾十個字。它的構圖和布局應該是隨波逐流的自由自在型,已經初步形成* * *知識。大概有三種布局:壹種是有的只在壹塊骨頭上刻壹個大字,或者有的在壹塊骨頭上找幾個字,但有的單獨刻在壹個空位上,與周圍其他字聯系不緊密,是壹字壹局;另壹種是在中間雕刻壹個或幾個字,周圍在壹定空間內雕刻壹些字,這是組合字組的壹種布局,可稱為散組合式;另壹種是自上而下或水平布局。目前筆者看到的這種版式的甲骨文有幾十種,已經發展成為未來書法藝術的主要版式形式。劉鳳君教授特別強調,行的布局可以更好地說明甲骨文已經是具有字和章的意義的文字。

3.石祖林的發現證實了甲骨文,否定了自然說。

近幾十年來,考古學家在野外工作時經常會遇到甲骨文,很多都是當地人在深挖泥土時挖出的。不僅沒有引起註意,還經常被誤認為是草根腐蝕或蟲蛀,還有人以為是自然形成的骨花。

為了解釋蟲蛀、草根腐蝕和骨花等甲骨文與骨的根本區別,劉鳳君教授近年來壹直在實地調查中尋找各種實物標本。經過幾年的實地調查和對多具骨骸的觀察,進壹步明確了它們之間的區別:甲骨文明顯為手工雕刻,造型精美完美,多為弧形,有深有淺的雕刻,雕刻的底部不在壹條水平線上,線條光滑均勻,凹線底部有明顯的硬劃痕。對蟲蛀、草根腐蝕等自然現象進行了詳細的講解,澄清了很多人的模糊認識。

機遇有時是天道酬勤。2008年7月22日,劉鳳君教授在昌樂縣發現了龍山文化時期的石祖林,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大致接近甲骨文的年代。在4000年前沒有金屬工具的前提下,用高超的技術很容易雕刻出這麽大的石頭祖先,讓今天的觀者自嘆不如。相比之下,在骨頭上刻字就容易了。同年65438年2月20日,劉教授對昌樂縣首陽山石刻書法進行了鑒定和研究,進壹步證實了他對甲骨文的研究結論是科學的。時代的任何奇跡和偉大發明都不是單獨出現的。甲骨文、石祖林、晏殊互為佐證,是古代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的產物。

4.對甲骨文年代的進壹步認識。

2008年,劉教授根據考古類型學的類比法和出土甲骨文遺址的具體情況,提出了推斷甲骨文年代的七個依據。後來,劉教授在重點考察濟南至濰坊壹帶古文化遺址時,發現了三種值得註意的情況:壹是在考察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商代遺址時會發現這種甲骨文;二是小站點壹般見不到,往往出現在幾十萬平米以上的大站點;第三,並不是所有的遺址都有甲骨文,只是長度在100米或200米的範圍內有。這說明,甲骨文時代雖然主要流行於龍山文化時期,但大汶口文化可能在後期就已經開始生產和使用,並延續到嶽石文化和商代;也可以看出,當時的甲骨文創作主要是在生活區域的某壹部分,流傳和使用範圍也有壹定的規範。

2010,65438年10月7日,劉鳳君教授將壽光市東北角龍山文化晚期遺址灰坑中出土的骨銘“壽谷60”送到中科院考古所碳14實驗室進行斷代。測試結果經年輪校正為1690 BC(68.2%)1625 BC。根據田野考古調查、器物類型排隊和科學檢驗結果的綜合分析,劉鳳君教授認為甲骨文的年代約為距今3300-4600年。

5.提出甲骨文是甲骨文的主要來源。

早在2008年,劉鳳君教授就出版了《骨雕發現與研究叢書·長樂骨雕》,他指出骨雕是甲骨文的主要來源。最近,劉鳳君教授根據首古60考的年代,將甲骨文存在1000多年的時間劃分為兩個發展時期,距今3700年:

早期大約在3700-4600年前。就山東古文化而言,這壹時期的甲骨文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早期甲骨文的特點是:骨片上的字數少,很難有超過10字的骨片,字的形狀很有圖案,有些字很復雜,接近繪畫。如果按照六書的文字劃分,應該是指文字和象形字,處於文字產生的初級階段。

後來的甲骨文大約是距今3300-3700年,在嶽石文化時期和商代早中期。後來甲骨文逐漸增多,壹塊骨頭上常見十幾個字,50-60多個字,形成文章。這壹時期可能出現了會意字,字體的象形性逐漸減弱,而象征性增強,有些類似甲骨文的造型。劉教授還強調,後來的甲骨文已經初步發展成為比較成熟的文字。後來的甲骨文在濟南和淄博比較多見。劉鳳君教授還說:“後來,用它進行宗教祭祀的可能性逐漸增加,占蔔術也出現了。這種做法和目的是甲骨文直接繼承的。”

2003年發掘了大辛莊遺址,在商代晚期地層中也出土了甲骨文。劉教授認為:“甲骨與甲骨文同時出土於壹處遺址的商代中晚期地層,其源流與風格特征的傳承關系明顯,進壹步說明甲骨是甲骨文的主要來源。甲骨文可能產生於商代中期,山東中部,尤其是濟南,可能是甲骨文產生的主要地區之壹。”

6.重視甲骨文釋義的研究。

劉鳳君教授非常重視甲骨文的解釋。他說:“發現壹個古漢字很重要,解讀它同樣重要。因為只有解讀它,才能知道古人傳達給我們的信息。”近年來,他對“龍”、“鳳”、“人”、“鳥”、“鹿”、“瑤”、“順”、“貘”、“狗”等詞語的詮釋,引起了許多專家學者的關註和贊同,對目前許多人對甲骨文的解讀起到了指導作用。劉鳳君教授總結了以往的口譯經驗。解讀甲骨文的方法主要有五種,即考古類比直接讀圖法、歷史考證法、指物結合破譯法、與甲骨文金文對照法和彜文對照法。劉教授進壹步指出:“在運用上述五種方法時,很少單獨使用,往往以壹種方法為主,並用壹種或多種其他方法來解釋壹個詞或壹個短語。這是科學的解讀。”

三、甲骨文發現的學術評價及發現甲骨文的意義

劉鳳君教授發現的甲骨文被稱為“本世紀初的重大發現”。國內外許多媒體和著名專家給予了許多報道和高度評價:

2008年6月5438+2月65438+2月,光明日報發表《從長樂甲骨文中破譯出什麽信息》,其中說:“甲骨文比殷墟甲骨文早約1000年。這意味著中國古代漢字的出現時間將大大提前,甚至已知的中國文字史都有可能改變。”

2010年2月25日,山東大學召開甲骨文學術研討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王誌敏教授、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張學海研究員等與會專家認為:“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意義重大,具有國際意義。”

2065 438+01 2月22日,《大眾日報》的文章《看東夷——東夷文化研究者丁再賢實錄》中說:“甲骨文是繼100多年前王發現甲骨文之後,教授對中國文字發展的又壹重大發現。這是中國文字研究史上的壹個重要裏程碑,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研究的壹大貢獻。

2011 5月31日,人民網刊登了丁再先的《東夷骨刻——中國文字的主要來源》壹文,文中說:“甲骨文的發現,壹般認為是100多年前的王先生,但也有壹些爭議,因為在王發現之前就有壹些關於甲骨文的故事。作者認為,幾百年前,有的農民在殷墟遺址上挖出甲骨賣給藥店,有的拿到北京去賣,但他們沒有發現甲骨的真正價值,所以他們不是甲骨的真正發現者。就像大家都知道蘋果熟了會掉到地上壹樣,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者只能歸功於牛頓。甲骨文也有類似的經歷,發現者是劉鳳君教授。這是繼65438000多年前王發現甲骨文之後,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的又壹重大發現。是中國文字研究史上的重要裏程碑,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研究的重大貢獻。”

2011 8月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原學術委員會主任劉慶柱教授在山東大學110校慶期間會見劉鳳君教授,得知“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已被列為“百年第壹”之壹。他高興地說:“妳所發現的和正在研究的甲骨文,遠在大山之外。

劉鳳君教授分別於2065年7月15日、2065年438+08日、2065年4月18日應韓國國立學院邀請赴韓國首爾國立博物館參加東北亞國際文明研討會,並均作了主題演講。去年演講“甲骨文是中國早期的文字”,今年演講“甲骨文是甲骨文的主要來源”。加盟專家都給予了極大的關註和高度的評價。韓國國立學院院長姜教授表示:“教授發現並正在研究的甲骨文意義重大,是東北亞地區的重大文化事件,是東亞早期文明的象征。歡迎妳明年來演講!”

《城市建設》第八期2011刊登趙煥祥《改寫中國文字史——解碼甲骨文》和劉鳳君教授《甲骨文的發現》。文章說:“甲骨文”字的發現,意味著中國古代漢字的出現時間將大大提前數千年,甚至已知的中國文字發展史也將被改變。它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壹樣重要。"

劉鳳君教授發現的甲骨文的意義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上世紀初,安陽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把人們對中國文字的認識推進到了商代,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自尊心。但同時,所有人都高呼:我們是四大文明古國之壹。為什麽我們文字的歷史比古埃及晚那麽多年?甲骨文的發現,找到了這個歷史問題的答案。它是甲骨文的主要來源,證明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壹。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毋庸置疑。

2.甲骨文產生和流行的時間大約在3300年到4600年前。文獻記載的黃帝、、蚩尤及其後繼者堯、舜、禹都活躍在這壹時期。他們屬於華夏和東夷兩大文化集團。甲骨文的發現深化了長期以來對東夷華夏高度發達文明的研究和爭論,也從中華文明起源的時間和產生的主要內容上對長期以來關於中華文明起源和產生的爭論作出了真實的解讀。證明這段古老的傳奇歷史是有文字記載的歷史。

3.甲骨文、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體系。但前兩種文字早在公元三世紀就消失了。中國的文字從刻在骨頭上開始就是壹脈相承的,甲骨文和金文楷書是唯壹歷史最悠久、發展脈絡最完善的研究人類思想文化發展的文字。

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九月版,劉培平主編。

  • 上一篇:農村婚宴的主持詞怎麽寫?
  • 下一篇:記憶大師的記憶方法:撲克牌訓練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