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八卦,活潑的小碎步,爽朗的笑聲,壹個“上海媽媽”站在妳面前,自然而真實。
這就是張芝華,大多數時候,她以婆婆的形象出現在屏幕上。無論是城府深謀遠慮,還是善良淳樸,她的表演都很活潑,仿佛是住在隔壁的阿姨。
在20世紀80年代,張芝華是壹個眾所周知的“銀幕美女”,還有龔雪、張羽和趙靜。她是上海電影制片廠名副其實的“廠花”,出演了多部經典影視劇的女主角。
與演藝事業相比,她與年輕帥氣的學生郭凱敏的婚姻更有意思。探究她的命運和運勢,都是因果所致。
壹、20世紀80年代的“銀幕美人”
65438年至0958年,張芝華出生於上海市徐匯區。她的父母是知識分子。她從小就充滿了“只念高中”的誌向,卻誤打誤撞走上了演藝道路。
小姑娘長得好看,特別是壹雙黑珍珠壹樣的大眼睛,清澈明亮,眼睛好像會說話。她頭上紮著兩個羊角面包,穿著壹件“非常酷”的襯衫,牙齒上有衣領,這讓她看起來很棒。
她的父母對她的教育非常嚴格。她站著、坐著、走路都要表現得像個女孩子,脾氣也會安靜溫和,甚至比同齡的孩子更懂事。
初中時,能歌善舞的張芝華考入了上海兒童廣播合唱團。因為她的大嗓門,她唱出了老聃這個蒼涼而富有活力的角色。
有壹次,我被張瑞芳在後臺看到了。我覺得這孩子很有趣。他有壹張李鐵梅的臉,但他唱的是祖母的戲,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盡管年齡很小,但在劇團裏,每次接待外賓和重要領導人,張芝華都被委以為外國領導人插花的重任。
樣板戲《沙家浜》是她的絕活,也經常作為接待外賓的保留節目。她飾演的“沙奶奶”是壹位慈祥的老母親,和藹可親,張芝華對人物狀態把握得非常準確。
1975黑白電影《小夥子》準備拍攝。由於演員調整等原因,毫無拍戲經驗的張芝華意外被推上女主角的位置,從此成功出道。
上世紀70年代,上海電影制片廠急需人才,在負責人的帶領下,從全國各地分批招生。借此春風之機,張芝華考入上海電影制片廠,與張羽、潘虹、趙靜成為當代藝術家。
剛進劇團的時候,第壹課不是教怎麽當明星,而是教怎麽做人。幾個孩子跟著前輩,扛著鋤頭,提著鐵桶,下鄉,當兵,爬礦,用各種方式體驗生活,積累實踐經驗。
老人們對藝術的敬畏也深深影響了張芝華。直到今天,她都不敢怠慢任何壹個角色,壹輩子都在演戲,從不遲到。
當時,張瑞芳作為團長,很喜歡這個淳樸勤勞的姑娘。她手把手地教張芝華學習表演,並壹字壹句地背誦她的臺詞,而程誌也教她唱京劇。
在生活中,為了給這些孩子餵飯,補充點營養,張瑞芳經常給他們開小竈,省吃儉用,給他們燉紅燒肉、醬肘子。
“我們小孩子,不客氣,總是把肉吃得幹幹凈凈,”張芝華笑著說。
回憶過去,在畫室的日子簡單而快樂,周圍都是可愛的人,沈浸在濃厚的創作氛圍中,這讓張芝華感到很幸福。
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裏,她已經能夠獨當壹面,主演了《暴露》、《錢山》、《甜蜜的職業生涯》和《在送孩子的路上》四部戲,並成為冉冉上海電影制片廠的壹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第二,與郭凱敏的婚姻
在同壹屆招募的演員中,還有壹個孩子也是上海電影廠的重點培養對象,那就是出生於吉林長春的郭凱敏。
他的父母是地質學家,常年在外奔波。從小郭凱敏就跟著他到處跑,練就了壹技之長,能說會唱,普通話說得特別標準。
再者,郭凱敏有壹張“國劇臉”,濃眉大眼,威風凜凜,是不可多得的壹級原石,被團裏的老前輩捧得緊緊的。每當有新電影,他都會帶上這個年輕人。
入團沒多久,他就出演了很多電影,比如《第二春》、《難忘之戰》、《刀劍》等。他們大多以“工農子弟”的身份出現在銀幕上。
在業余時間,郭凱敏和張芝華非常親密。他們年齡相仿,家庭背景相似,所以總有聊不完的話題。久而久之,壹種忽明忽暗的東西在他們心裏流動。
1979電影《廬山真面目》上映,郭凱敏飾演憨厚幹部的兒子“耿華”,張羽飾演“周雲”,兩人在熒幕上是壹對情侶。
而這部現象級的電影讓郭凱敏和張羽成為頂級明星,而郭凱敏則是億萬少女的“夢中情人”,每天都會收到很多癡情粉絲的告白信。
劇中他與張羽短暫而羞澀的“面對面之吻”壹度讓人臉紅心跳,也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初吻,引起全民熱議。
張芝華作為好朋友,心裏有點波動,忍不住問郭凱敏:“那個吻是什麽感覺?”?而郭凱敏聽了這話以後,只是低頭笑了笑,沒有回答。
1980年,張芝華與郭凱敏合拍電影《很多事都在磨》。過了很長壹段時間,他們終於斷了關系,很自然的走到了壹起。
但是,郭凱敏和張羽的匹配度太高了。觀眾對張芝華的賬並不買賬,各種謾罵和攻擊讓張芝華傷心。
壹個戀愛的女人,連逃命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投入這樣壹個安靜帥氣的男人的懷抱,註定是逃不掉的。張芝華愛郭凱敏,愛她的骨頭。
戀愛五年後,兩人步入婚姻殿堂,丈夫事業步步高升,張芝華緊隨其後,先後拍攝了《流亡大學》、《某女大學的婚姻》等多部電影。
恢復高考後,張芝華決定停止拍攝壹年,復習功課,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實現她的大學夢。她努力學習,最終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然而,夫婦中只有壹人被允許北上工廠學習。視丈夫為天的張芝華毅然把機會讓給了丈夫。至此,郭凱敏帶薪上學,與唐國強、宋春麗成為北電校友。
1986年,張芝華懷孕了。為了安心生孩子,她逐漸減少拍攝工作,隱退家庭,甘願做郭凱敏背後的女人。
然而,在生產的那壹年,張芝華分娩時大出血,而遠在北京的丈夫卻因故沒有回來。張芝華忍著疼痛生下了兒子“國成”,她的身體也受到了重創。到目前為止,她的背部疼痛。
這似乎成了夫妻倆心中的壹個結,郭凱敏壹直對妻子感到非常內疚。
有了孩子後,張芝華完全陷入了支離破碎的生活。看同時期的女演員,壹個比壹個亮,比如陳沖的《小花》,趙靜的《筆下的愛情》,張宇的《晚雨》。
那時,她心愛的表演事業擱淺了,張芝華感到沮喪和孤獨。她在年終總結中寫道:“1986,我為國家貢獻了壹個健康的小公民”。
闖入婚姻的圍城,張芝華壹步步後退,使她逐漸失去自我,越來越接近生活的真相。
第三,單身母親的困境
學成歸來的郭凱敏似乎看到了壹個更大的世界。他對現狀感到不安,心裏像壹座小火山,隨時都要噴出來。
而且他和妻子之間的嫌隙越來越大。張芝華是壹個傳統的女人。她渴望穩定的家庭,更渴望丈夫細膩的愛。職業的差距讓他們之間的關系失衡,觀念的差異讓他們越走越遠。
在成功執導第壹部作品《楊京斌兄弟》後,郭凱敏靈魂中的躁動得到了徹底的釋放。他決定當導演,拍自己的作品。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妻子。然而,張芝華非常反對。她不想丈夫放棄鐵飯碗,亂折騰。
而郭凱敏卻背著妻子直接辭職,同意了海南電視臺臺長的邀請過去當導演。
這壹舉動直接成為了他們婚姻的導火索。1991年,他們結束了6年的婚姻。
“我可以吃苦,但不能有損尊嚴。我看起來很誠實,但我很固執。”對於失去信任的夥伴關系,張芝華選擇堅持自己最後的尊嚴。
離婚後,郭凱敏潔身自好,而張芝華帶著兒子走上了單親媽媽的道路,艱辛而缺乏人性。她不得不咬咬牙,靠自己活下來,因為生活從來不相信眼淚。
多年沒有工作,身體又不好,張芝華陷入了無盡的黑暗中。她焦慮而自卑。看著身旁5歲的兒子,張芝華擦幹眼淚,決定再次振作起來。
之後,她以壹種全新的姿態,把過去遺留下來的東西全部撿起來,主持、配音、演戲、唱歌,只要有工作,她都會去做。
演戲之外,她兼職配音,唱京劇,忙得幾乎沒時間回家。連大年三十都在外面跑來跑去。
最多壹天換五個錄音棚,感覺自己像個鬼。我從早到晚都在工作室,全黑,看不到太陽。
壹個元旦,張芝華結算了點穴的工資,壹個大書包裝得滿滿的。她小心翼翼地抱在懷裏,小跑著回家,把錢倒在床上。全是五毛錢的零零碎碎,她蘸著口水,壹個壹個數,總共* * *三千塊。
那壹次,她笑得像個孩子。
在張芝華的心裏,只有兩個簡單的願望:第壹,把戲法表演好,第二,自己把孩子養大。
離開熒屏多年,重拾逝去時光的機會微乎其微。在導演吳振年的幫助下,張芝華得以重返舞臺。
但是,那個時候,她已經不是女主角了,也拿不到壹個溫柔迷人的女性角色。雖然才三十多歲,但也只能演壹些時髦的婆婆。
在電視劇《女人》中,張芝華壹改往日淑女形象,飾演壹名紡織工人,性格直爽潑辣,聲音洪亮,與工人們打成壹片,而這個角色也釋放了她心中積攢多年的怨恨。
後來,她與席美娟和吳冕合作,在家庭劇《兒女情長》中扮演精明的二女兒“童梅劍”。不僅穿著俗不可耐,還曾經吵過架,讓大腦缺氧。
張芝華的演技真實自然,贏得了很多粉絲的喜愛。1998因在電影《趙先生》中飾演“周若敏”而獲得瑞士洛迦諾最高獎項金錢豹獎。
離婚後,張芝華可以說是在逆境中重生,脫胎換骨。她不再是當年那個翹著鼻子的“家裏的老婆”,而是“家裏的女主人”。
第四,重獲幸福的女人
對於兒子,張芝華壹直感到內疚。他和前夫離婚的時候,還是個沒經驗的孩子,除了知道父親要出遠門,很長壹段時間不回來,什麽都不知道。
在成長的過程中,無論張芝華如何努力,都無法彌補兒子父愛的缺失。
從小到大,兒子的性格壹直很安靜,不喜歡熱鬧,也很害羞。壹次上課中途,他突然沖出教室,然後被老師抓住,狠狠批評了壹頓。
事後,張芝華不知道真相。原來,孩子在上課的時候,看見他叔叔從窗前走過,平頭,背像他爸爸,就追出去找他。
聽完之後,張芝華淚流滿面,他的心像打翻了壹桶熱油,火辣辣地疼。
在這裏,時隔多年,提及前妻張芝華,郭凱敏公開表示,“她是個好女人,但我愛折騰,這段婚姻我輸了。”。
趕到海南後,郭凱敏發現自己被騙了。他在海南臺文藝部做過兩年的嘉賓主持,連個編制都沒有,更別說自己的導演夢了。
這時,他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二個女人,話劇女演員,並與電視劇《省臺子》相識相戀。
劉曉春也正經歷著失敗婚姻的創傷。她的前夫是遊永誌,西北硬漢演員。這時,兩個同病相憐的人終於走到了壹起,趕緊結婚了。
盡管郭凱敏多次投資失敗,但劉曉春從未放棄他,心甘情願地跟著他歷盡艱辛。後來,他生了兒子郭。現在孩子已經大學畢業,進入娛樂圈。
兒子的長度比他父親年輕的時候長。
在朋友的鼓勵下,張芝華逐漸放開了心,開始了相親。
1997年期間,張芝華被介紹給15歲的著名畫家查。現為上海戲劇學院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畫作經常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領事館收藏。
在生活中,他們的性格屬於地球的兩極,完全是兩種人。張芝華快如風,做事快,說話快,行動快;看國慢如鐘,畫畫慢,演戲慢,吞咽慢。
就是這樣的兩個人,卻相處的很好很舒服,就像宇宙中力學的神奇定律,既能公轉又能自轉。
在家裏,他們有自己的房間和自習室,都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空間。遇到好電影,他們會討論到深夜。如果他們看了壹部無聊的電影,張芝華會離開房間,打開另壹臺電視,或者去書房看書。
所以在某些時候,如果家裏只有壹臺電視,大概也有好的作品,豐富了老兩口的生活。
對於繼子郭成,查視如己出,與他相處得非常融洽,各方面都非常周到細致,給了孩子缺失的父愛。
用張芝華的話來說,就是“覺得他們相愛與我無關”。
現在,壹家三口幸福美滿,張芝華終於成為了她想要的樣子。她早已釋懷過去,人生的每壹步都是她無怨無悔的選擇。
五、平平淡淡才是真。
現在,63歲的張芝華仍在演藝事業中苦苦掙紮。雖然她演的大部分都是家庭主婦,但她從不給自己設限,盡最大努力展現每個角色的不同,打動觀眾。
不拍戲的時候,她就像壹個普通的鄰家大媽。她出門買菜,做飯,邊看電視邊織毛衣,逛菜市場喜歡和小攤販聊天。完全沒有明星架子。
“我是壹個想活下去的女人,我壹直認真地活著,”張芝華說。
經常是丈夫在書房畫畫的時候,她會靜靜地陪著他。露西,壹只快10歲的老狗,躺在她腳邊,壹個人抱著壹本書看了壹下午。這個小而溫暖的日子讓她覺得很幸福。
在他們的房間裏,還掛著壹張丈夫給自己的畫像,那是她40歲的樣子,壹筆壹畫都充滿了她愛人的溫柔。
最近上海的疫情牽動了大家的心。作為壹名上海人,張芝華以身作則,誌願幫助組織居民進行核酸檢測,並為獨居老人送去食物和飯菜。這樣的舉動非常令人欽佩。
最後,我祝願張芝華晚年幸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