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己的風格
在夏季奧運會的實踐中,獎牌壹般由金、銀、銅以外的材料制成。北京奧運會的獎牌由象征著尊嚴和美德的“金”和“玉”制成。修改完善小組對牌面玉石的比例進行了多次調整和嘗試,最終將獎牌背面金屬邊的寬度從3.5 mm增加到6 mm,突出了獎牌的金屬質感,增加了獎牌的辨識度。
在歷屆奧運會上,有些運動員在獲得獎牌後過於興奮,將獎牌拋向空中,導致損傷。北京奧運會的獎牌都是鑲嵌“玉”的,要增加安全系數。修改完善小組對獎牌金屬和玉石結合的工藝性和安全性進行了多次技術測試。最終,他們完成了技術攻關,在保證獎牌技術要求的前提下,找到了保證獎牌安全的方法。以“金鑲玉”為理念的北京奧運會獎牌與北京奧運會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相得益彰,成為中國燦爛文化與奧林匹克完美結合的經典。“金鑲玉”已成為宣傳奧林匹克精神和北京奧運會理念的載體,展示中國文化藝術特色的設計制作水平,成為北京奧運會的獨特遺產。
3月27日,北京奧運會倒計時500天的特殊日子,BOCOG選擇在首都博物館發布2008年奧運會獎牌。金鑲玉,獎牌直徑70毫米,厚6毫米。獎牌正面有國際奧委會規定的統壹圖案——長著翅膀站立的希臘勝利女神和希臘帕納辛奈科競技場;獎牌背面鑲嵌來自中國古代龍玉的玉石,背面正中金屬圖形上刻有北京奧運會會徽。獎牌掛鉤是由中國傳統的玉龍普文黃演變而來。整個獎牌高貴典雅,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既體現了對獲勝者的褒獎,又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玉”重於“德”的價值觀,是北京奧運會形象景觀工程中中華文明和奧林匹克精神的又壹次“中西合璧”。
與獎牌同時發布的獎牌盒和彩帶也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趣味,彰顯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民族風格。北京奧運會獎牌包裝盒為中國傳統工藝制作的木質漆盒,呈方形,天地蓋四面微曲,寓意天地方,六合喜慶。絲帶由機器編織而成,帶有朱砂的雲紋,吉祥喜慶。
得到肯定
2007年6月65438+10月11日,BOCOG執委會審議通過了北京奧運會獎牌設計方案。同年2月8日,北京奧運會獎牌實物樣品被送往國際奧委會。在羅格主席主持的執委會上,國際奧委會執委會批準了北京奧運會獎牌設計方案。他們在確認信中稱贊道:“北京奧運會的獎牌將被證明是壹件藝術品..它們是高貴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奧林匹克精神的結合。我們祝賀北京奧運會獎牌設計方案!”
2007年3月27日,奧運獎牌圖案首次出現在首都博物館。它的學名是“瑞”,因背面鑲有玉石而被稱為“金鑲玉”。金鑲玉的設計,讓玉這種極具中國特色、中國象征的特殊物件,突然從“潤澤”變得耀眼,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北京奧運會獎牌正面使用國際奧委會統壹規定的圖案,即站立的勝利女神和希臘帕納辛奈科競技場全景圖像。獎牌背面鑲嵌玉石,中間金屬圖形上刻有北京奧運會會徽。獎牌掛鉤是由中國傳統的玉龍普文黃演變而來。
暗示
“眼不識金鑲玉”是中國人的壹句俗語,人們常用它來比喻無知,缺乏鑒別事物的能力。但如果我們仔細想想,我們很容易發現這句諺語是相當令人費解的。
“金鑲玉”原指壹種特殊的金玉加工工藝(即在金器上鑲嵌各種玉),有時也指用這種加工工藝制作的金玉器。比如《金瓶梅》第二十回:“剩下的給我打出來,他姑姑正面的金鑲玉觀音就分心了。”第七十二回:“林穿朱紅無袖袍,腰系鑲金碧玉帶,裙袍五顏六色。”這種“金鑲玉”本來是很容易識別的。人怎麽會“盲目無知”呢?
其實追根溯源,“目不識金鑲玉”這種說法是“目不識景山玉”的諧音。但“目不識荊山玉”這句諺語,卻是韓非子和氏璧的經典:春秋時期,楚人卞和在荊山(位於湖北省南漳縣)看到壹只鳳凰落在壹塊青石上。當時人們認為鳳凰鳥沒有寶藏是不會掉下來的。於是,卞和認定那塊青石裏壹定有寶玉,就把它獻給了楚王李。楚王李命玉工鑒定,玉工說只是塊石頭。楚王大怒,下令砍掉卞和的左腳。楚王李死後,楚武王繼位,卞和去獻寶。楚武王命令玉工鑒定它,但是玉工仍然說它只是壹塊石頭。然後,卞和因為欺君之罪,失去了右腳。楚武王死後,楚文王繼承了王位。卞和抱著鉆石,在初山山下痛哭,直到眼淚奪眶而出,鮮血直流。楚文王聽說了這件事,非常驚訝。他派人去問他:“世界上有許多人的腳被砍掉了。妳為什麽這麽難過?”卞和回答:“我並不難過自己的腳被砍斷,而是把美玉當石頭,把忠臣當騙子。”楚文王聽後,命令玉工把這塊粗糙的玉剖開,發現真的是壹塊稀世珍寶。後來,楚文王為了表示卞和之名,就把這塊玉命名為“和氏璧”。因為和氏璧出自景山,所以也被後人稱為“景山玉”。比如三國曹植的《與楊祖德書》裏有壹句話:“人人自稱手握蛇珠,家家自稱手握荊山玉。”
由於卞和獻玉的故事在後世廣為流傳,“不開眼見荊山玉”也隨著故事的流傳成為家喻戶曉的俗語和典故。比如《金瓶梅》第二十壹回:“我西門慶壹時發呆,不知妳好言。我辜負了妳的好意。是‘目不識景山玉’,看著像塊硬石。”
到了明朝以後,也許是因為人們認為“荊山玉”這個說法不夠通俗,涉及的典故大家也不太清楚,這句諺語中的“荊山玉”壹詞逐漸被口語中讀音相近的“金鑲玉”所代替,“瞎子不知道金鑲玉”這句話就這樣在民間流傳開來。
制造工藝
“鑲金鑲玉”又叫鍍金鑲錫工藝,即在玉石、陶瓷、紫砂、玻璃等工藝品表面鑲嵌錫和金的工藝稱謂。
據介紹,玉雕技術中“金鑲玉”的學名為“金銀鑲嵌寶石玉”,其歷史與和氏璧有很大關系。傳說王莽篡位後,脅迫皇太後交出玉璽。慈禧太後壹怒之下,將玉璽扔在地上,掰下壹角。後來王莽命能工巧匠進行整修,用黃金鑲嵌缺角,稱為“金鑲玉印”,故名“金鑲玉”。“金鑲玉”的工藝在於“鑲”字,用金絲或金片通過不斷敲擊鑲嵌成圖案。
金鑲玉的技術最早見於清朝乾隆年間,由乾隆寵愛的香妃帶到中原,清末逐漸失傳。當時外國進貢的玉器中,有壹些帶有伊斯蘭風格的玉器,包括幾件鑲金的玉器。看著這些嵌有金銀絲、各種寶石、玻璃的紙壹樣薄的器皿,乾隆皇帝愛不釋手,當即拍板:金鑲玉只歸宮中所有,不準流傳,命內務府抄錄。宮中的玉器大師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結合乾隆的宮廷技藝,最終打造出了象征皇室的鑲金玉器。甘龍還寫了許多贊美他精湛工藝的詩。
清末皇族衰落,這壹時期大量宮廷技藝失傳,鑲金鑲玉就是其中之壹。上世紀40年代,玉界“四怪”之壹的潘炳恒大師曾壹度恢復金鑲玉的制作方法,但潘炳恒不願意將這壹手藝流傳下去。1978左右,金鑲玉制作再次失傳。目前,壹位玉雕大師花了三年時間終於做出了他的第壹件鑲金玉器。壹串108鏤空鑲金玉珠估價16萬。
幾經風雨幾百年沈寂後的金鑲玉。2003年重新出現在世界上。這種以“幹龍工”為技藝的玉寶,不僅再現了宮廷藝術,而且其工藝水平較數百年前有了很大的提高。金鑲玉首次用於工藝水平更高的首飾中。這些金鑲玉首飾是幾百年前帝王夢寐以求的精美工藝。
這枚北京奧運會獎牌使用的“金鑲玉”工藝,在近年來的翡翠首飾加工中頗為常見,只是細節略有不同。目前市場上常見的“金鑲玉”產品,其中“金”多為18K金或鉑金,“玉”多為玉石。金和玉的結合意味著“永遠幸福”,象征著財富和才華。由於技術原因,現在市場上主要的“金鑲玉”產品以玉石為主,價格決定因素在於玉石本身的質地。
金香玉月餅紀念章
經BOCOG授權批準,結合百年奧運和中國中秋節文化的奧運花卉金銀紀念章在全國發行。
——“銀嵌金奧運月餅”同時上市,包裝形式新穎獨特,大受歡迎。
奧運火炬即將點燃,奧運會離我們越來越近。隨著2007年中秋節的到來,奧運會的準備工作已經進入了最後階段。為此,BOCOG正式授權發行奧運花形金銀紀念章(又稱“奧運月餅”),不僅為中華千年中秋文化增添光彩,也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獻上壹份厚禮。被收藏者公認為兼具收藏和禮尚往來的多重功能。上映後,將會掀起新壹輪關於奧運會和中秋節以及中國文化的討論。
奧運花形金銀紀念章融合了中國傳統中秋文化和奧林匹克文化,是兩種文化的藝術結晶。“金鑲玉”、“銀鑲金”的現代工藝,貴金屬的多重組合,奧運文化元素,使“奧運花形金銀紀念章”具有雙重升值空間。“奧運花形金玉紀念章”之壹是“金鑲玉”系列。正面印有中國古代神話“嫦娥奔月女神”,壹輪圓月由頂級飛料制成。背面是北京奧運會會徽。內含8克999純金。另壹枚“奧運花形金銀紀念章”是“銀鑲玉”系列。正面印有中國古代神話“嫦娥奔月”的彩色銀色造型,壹輪滿月由純金打造。背面是北京奧運會會徽。含999純金0.3g,純銀12g。兩本書中嫦娥奔月的形象在美紗獨樹壹幟,引人深思。
據了解,全球發行3400套奧運花形金銀紀念章,全球發行16680枚奧運花形金銀紀念章,采用多種包裝形式,滿足不同層次的收藏和中秋送禮需求。全球發行3400套奧運花形金銀紀念章,極為稀有珍貴。
奧運收藏者認為,奧運花形金銀紀念章是不可多得的人文奧運藏品。從某種意義上說,中秋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大團結。2008年奧運會實現了中國的奧運夢想,是中國的壹件大事。奧運花形金銀紀念章體現了中秋文化和奧運文化,同時凸顯了“夢想實現”的美好願景。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絕對比它本身的價值更有價值,堪稱奧運收藏中的“龍頭股”。更重要的是,它將改變幾千年來中國人中秋禮儀的套路,讓中國人民過壹個真正的“奧運中秋”。
設計組
獎牌設計中標單位中央美術學院和經驗豐富、設備精良的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組成了完善的修改團隊。中央美術學院根據要求進壹步細化完善了方案,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從造幣技術上進行合作,解決了獎牌的最終成型工藝。
設計師:
1,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王敏教授
2.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徐平教授
3.王,副教授,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第二工作室導師。
4.肖勇副教授,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第七工作室指導老師。
5.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杭海
薛梅,中央美術學院。
劉洋,中央美術學院。